问鼎风水 | 第一风水古城能否经得起工业化的考验
我国有四大古城
每座古城的选址规划都离不开风水
历经沧海桑田的巨变
阆中风水为何能稳居古城榜首
成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打卡地
除了天时地利、山水格局
也离不开历史机遇和人文关怀
时至今日,科技猛进,在工业化的进程中
古城风水将何去何存
…………
#01. 得山水之利,开堪舆典范
无论古城还是新城,最初都占了天气与地利的大便宜。准确地说,气候温润、山明水秀的地方适合人类生存发展。山环水抱的大堂局,阴阳冲和、视野开阔,利于建城。城的功用除了军事预防外,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专心办公,从而励精图治。
而且,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都能在城里实现。城里不仅有美景、美食,还有敲花鼓的姑娘。城中的繁华也并非永恒不变,朝代更替,或遭战争瘟疫都会对一座城带来巨大的创伤。这些因素与风水有无关联?风水师为古城选址,有没有什么百年后可以重启的预备方案?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建一座城,找到宜居宜人的地方只能算占得地利,如何确定中轴线,划分经济、科考、军事、祭祀等功能区,测绘古城面积,敲定建筑造型等,这些才是营造一座城池的核心问题。
因此,我国古代城池的规划,特别注重对龙、穴、砂、水的细致考察与周密权衡。一是为古城、建筑立向;一是“因形察气”,以立人纪。大致到了唐宋时期,因地制宜的城市基址与山川形胜立意的规划思路基本定型。
四川阆中古城,三面环水、四面环山
风水城市选址,放眼全国,大同小异。但要探索城市风水的巅峰杰作,应当首选古城。寻觅古城风水的密码,当以第一风水古城(阆中古城)为开篇。做大风水,首先要树立全局观。所谓“全局”,也无非是龙、穴、砂、水的组合的意象。阆中古城这种意象可以用一句诗来概括。正是:“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这种较为理想格局,天意大于人为。
龙、穴、砂、水,先从来龙导入。阆中古城的来龙,远起昆仑,途经大巴山、剑门山,龙蛇笔走,在嘉陵江畔生出支脉,与江水相汇。古城四周秀山拥抱,烟霞氤氲,楼阁隐现。加上袁天罡断龙脉的传说,又给阆苑仙境增添了几分神秘。
阆中古城龙脉图 | 蟠龙山,当地多书写为盘龙山
#02. 丽水成垣,天意还是人为
古城选址,首重格局,真气脉开大格局。脉气随来龙起伏、出落,一路蜿蜒而行、栖闪万状,经大巴山、剑门山。剑门山脉伸于阆中的东、南、西三面,大巴山脉延至阆中北面。两山穿峡过帐、层层剥换,行至嘉陵江中游交汇。真脉穿峡,曲水(嘉陵江)护送,至蟠龙山入首处收敛气势,山水合拍,情投意合。
阆中古城乘得少祖山、父母山的旺气,左右逢源,发福发贵,历久绵长。东、西的黄华山、塔山、大像山、印斗、金耳等奇峰“砂山”卫护,左右砂山、水口山等又形成两翼关锁,坐落于大坝平坦之处的古城格外得势。
中天楼南向测点——向南而望
面南而望,锦屏山作案,青龙诸砂昂头,白虎方星峰圆润、清秀。撇开风水不讲,看着就很养眼。
大自然亲笔大写字母“U”
嘉陵江在城北玉台山沙溪场来水口(天门)之后数条支流汇聚,形似“九龙朝圣”,绕古城从蟠龙山东侧出水口(地户),形成一个巨大“U”型环带,天然造就“丽水成垣”(千水成垣)的风水宝地 。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充沛的水源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能带来灌溉之利。农业社会,拼的就是农产品。阆中位居川北,土壤肥沃,充足的水源保证了农业生产。加上阆中处在优越的水上贸易集散地,陕西、甘肃、湖北等地的商人聚集在这里供货、交易。舟楫往来,非常热闹,古城东南的“财神楼”就是曾经商业繁荣的见证。
曲水绕堂而过
古城水法,多以“曲水朝堂”“大聚结”(水聚天心)或“金城环抱”为贵。因为水流停滞或拐弯绕行时容易聚气,直冲直走反而留不住气。嘉陵江迂曲于古城的三面,以水形论,的确称得上“丽水成垣”。
但说成“金城环抱”,未免牵强。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古城整个格局成高瘦的“木形”,并非圆润的“金形”。这两种水形是风水形法中很容易混淆的类型。“金城水”如人张开双臂接住古城龙虎砂,而“裹头水”紧贴古城,二者虽然形似,但神态迥异。
如图所示:金城水还是裹头水,一目了然
难找十全十美的人,更难得十全十美的地。古代的四大美女,虽称得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仍有缺点。古城砂水最大的瑕疵,就是被误认为“金城环抱”的“裹头水”。
风水宝地虽有理想模式可寻,但自然砂水千变万化。所有山水都能天然成局,那还要风水师干嘛。像阆中古城这种裹头水(裹头煞),直接影响古城的GDP。好在高人瞧出了端倪,施妙法化解,才促成了真正的丽水垣局。
历史变迁、城址南移
#03.千年“第一”,如何解压
阆中古城风水有多个“第一”。一等的机遇,一等的民间天文基地,一等的地理优势,一等的高手布局。阆中从上古巴国走来,一路顺风顺水。既拥嘉陵水运之利,又扼据入川要道。从东汉到民国初年,阆中一直是嘉陵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唐宋时期,先后置阆中郡、阆州治、保宁府等,一度成为军事、政治、经贸要地。
明末清初,阆中再次迎来高光时刻,清政府在阆中设省会达13年(1646—1659)之久,创下了四川唯一一次省会不在成都的纪录。自东汉建安六年(设巴西郡)起算,至公元1914年嘉陵道从阆中迁往南充,阆中统县镇区的历史长达1700多年。这期间,古城风水的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
古城“沙盘” |摄于风水博物馆
一座城,风水能持续发力近两千年,也对得起“第一”的称号。这样一座城,是如何布局的,又出自谁人之手?所谓匠心营国,高人自有妙法。现存的古城,成型于盛唐,出自袁天罡、李淳风之手。
袁天罡、李淳风为何要来阆中?相传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望见长安西南千里外有紫云王气,可能会有真龙天子出自此地,严重威胁大唐社稷。李世民为此担忧不已,就命太守袁天罡测步赶龙至阆中,袁天罡见盘龙山山气葱郁、气度不凡,经勘查,证实了太宗的推测。袁天罡也认定此地会出帝王,便派人在盘龙山山颈处(锯山垭)凿断石脉,破了龙脉。破龙脉的故事大都相似,如南京城、昆明城都有着类似的传闻。不过,阆中锯山垭的确遭到过庸人破坏,断痕非常明显。
锯山凹槽,非常显眼
袁天罡前脚到阆中,好友李淳风紧随其后。两人发挥特长,营建了阆中古城。古城以风水思想为指导选择兴建,中五立极、临制四方,南向锦屏山几字案。再由东西南北四正方棋盘式扩散,以定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维。古城中轴线以子山午为基准,用立杆测影的老法子测定,南北走向与地磁南北极差值不超过3度,这也符合古法风水的分金原理。
中天楼面东测定二分二至日出日落
城东北对应艮卦位,艮卦象征山,为万物的起点,因此在城东北筑观星台,接通天地。观星台、中天楼、金耳山三点一线。以中天楼为观测点,夏至日,日出的位置与观星台平行;冬至日,夕阳西下在金耳山侧隐入地平线。可见,天地相感,并非妄言。
宅中有院,院中有树
古城中的个体建筑迎合了“天圆地方”的理念,而且宅中有院,院中有树,道法自然。从古城营建布局来看,无论天文观测还是人文关怀,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美好意象。袁李二人的规划布局,巧妙体现了“星斗”“星峰”“水口”的高度统一。
阆中古城几何中心位于中天楼,正应风水“天心十道”。城内街巷,以中天楼为核心向四周延展。90余条古街巷和上百座古宅院也十分讲究风水,都是背山面水。东西街道多而长,南北街道少而短,既满足了良好的朝向,又使建筑高低错落,层次丰富,视野开阔,通风良好。城中亭台楼阁等建筑布局,大都参合了五行生克、河洛数理及八卦象义。
古城中天楼
古城外接堂局之气,内承山河之志。以“中天楼”为中心还分布着保宁府署、川北道署、文庙、武庙等衙署机构和宗教文化建筑,符合“左宗庙(东方)、右府署(西方)”以及“州郡以公厅为中心”的布局准则。
古城开四门,纳四方吉气。北门偏西,南门偏东,东、南、北门各司其职。唐宋时,古城不开西门。因西墙距河较近,空间局促所致。参看清道光阆中治城图,古城的西门已打开,西门建有寺庙、山房等,这都可作为古城曾经整体东移的实证。
阆中治城图(清道光元年)
府州与县城布局有共性可寻。一般而言,内立衙署、仓库、城隍庙等,外建祭坛。阆中城外南边建有祭祀风 、云、雷、雨、山川的祭坛。城外西南地势低平,立“火神庙”,生旺地气。城外东南方山上的状元洞、文笔塔等建筑,助力学业。
阆中贡院,掌一方科考
阆中人杰地灵,科考制度实施以来,先后考取进士百余名,举人达400余名。另外,历代文人墨客被阆中的风物所吸引,杜甫、李商隐、苏轼、陆游等名家曾来古城旅居观光,留下了许多墨宝和不朽诗篇。
历史给了古城大机遇,山水也源源不断地为它注入活力,而产业转型与信息化却给古城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本世纪初,古城旅游业兴起,以旅游为主线,风水、建筑文化又火了一把。去过阆中的朋友都知道,古城的导游都熟知当地风水要领,有些导游讲古城风水,更是滔滔不绝。可见,风水文化旅游观光打卡地,名副其实。
古城夜景,如梦如幻
只可惜,旅游业带给古城短暂的惊喜后,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局,阆中一下子从地级市变为县级市。更气人的是,与阆中相邻的剑阁县、苍溪县、南部县发展景气,而阆中的地位却一落千丈,甚至沦为四川最衰落的城市。
曾经火极一时的古城旅游产业,并未将古城发展成旅游的目的地。与旅游相关的古城文化、传统文化以及当地特色产业都没发展起来。支撑“风水古城”形象的文创等产品产业链断货。随着产业比例的调整,地域面积的受限,工业、矿业等实业的匮乏,让这座活跃了1700余年的古城压历山大。
何以解忧,唯有拓展地盘,寻求与工业化、信息化同步的新城。心动不如行动,阆中市在2006年就制定了七里新区(新城区)五年发展规划,2009年加大了建设力度,与之配套的学校、医院、市场等设施也同步动工。现如今,新城正在崛起!
古城区与新城区
#04.古城搭桥,新城带货
去一个地方,了解一方人文,一定要去一个地方的博物馆看看,博物馆是一个地方历史人文沉淀的缩影。阆中的博物馆品类齐全,有民间博物馆、农耕博物馆、落下闳汉天文学宫、风水博物馆(阆中古城风水馆)等,阆中古城风水馆是全国第一个风水博物馆,该馆以易、卜为主脉,向大众诠释风水。
农耕博物馆,两仪遵道,与天同框
风水博物馆前“八卦阵”
另外,民间、农耕、天文等馆都与风水有关联。风水是古城的老本,在这种平原面积不到20%的丘陵地带,靠农业、手工业支撑的古城,不得不向调整产业结构,抵挡上工业、和信息的冲击。这一切,来得太猛烈,古城一下适应不了,只好启动发展新城的预案。
阆中古城建在山之南,水之北;而新城恰好坐落于嘉陵江之南。古城与新城的区位分布像极了太极图(阴阳鱼)。古城北部为高山,接近鱼眼的部位是平原地带,为阳;新城鱼身部位则是平原,为阴。从阴阳消息的角度讲,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因此,平衡阴阳,建设新城,也是激活古城的一条途径。话说新城开阔的堂局、更大的地缘优势也入过风水师的法眼,但在他们相土时发现,古城那边取的土样比新城的要重一些,为稳妥起见,选择在阳鱼之地建城。
时过境迁,古城为谋发展,不得不连线新城区。要想暴富、先修水路。进入八运后,两个城区之间修了三座大桥,分别为:南京关嘉陵江大桥、马啸溪大桥,蟠龙山大桥。简称一桥、二桥、四桥。三桥(河溪水关大桥)不在城区,四桥(蟠龙山桥)的规模最大。四桥是打通城市枢纽,联动新老城的重要一环。
蟠龙山桥| 桥上有龙珠吗
古城与新城牵手,新城的风水也开始发力。路通了,新城借来古城的运气。先说说植物风水吧。地书上说:“山川草木,柔气下凝”。草木作为山川的毛发,其气行乎地中,与大自然相感应。古城有盘龙山森林公园,新城有东山园林,两点一线,为新城和古城输送“新空气”。
点线面式扩散
再说说大数据的贡献,老城的文化产业、当地特产(保宁醋、丝织品、牛肉干等)都可以通过新城前卫的自媒体输出。总之,短短十多年,新城区已有不错的成绩,七里新区网格也快被填满了。如今,随着机场的修建,阆中正在朝着河溪方向扩张,整个城市呈现出南北纵向的布局。整座新城的布局,也蕴含着很多风水奥秘。
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中的地利即是风水好。好风水有“山”与“水”两大要素,特别是城市风水中的“水”,事关GDP,尤为重要。
太极化煞,化煞为财
就以阆中新城区七里滨江大道某一湾为例,说说七里滨江大道的水法。“水”一定就是财嘛?其实是有讲究的。简单地讲,要看它的“聚散”“向背”“动静”,上升一个层次就看它的意向。水能聚且“静”者,我们称之为有意,有情之水。而新城区七里滨江那一湾水正是“反弓水”。反弓水即无情水,散而不聚,江水流顺江而下,近某龙湾有冲射而无温情。因此,“水流”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这种“水”有煞气,需要化煞才能生财。
江边伸出“一提”,收揽逆水
左边“一提”,右边“一钩”,如同螃蟹的钳子
嘉陵江的水为新城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了煞气,于是新城规划者在七里滨江大道弯道处布局了人工“屏障”,可简单地视为“一提一钩,一太极”。滨江大道弯形似镰刀的“一提”减轻了江水的冲力,“一钩”收割了一大笔财富。“一太极”,圆形属金,太极造型化解“反弓水”,让其贪生而忘克。
阴阳五行齐发力,整体布局“喝形”留给读者发挥
再看这一湾,阴阳化五行之气,五行相生,实为高妙之法。通常完美的风水宝地是极少的,人为的改造,通过道路、桥梁以及园林绿化等要素进行改造,优化整个格局,从而达到理想效果。
虽说阆中没有规模较大的工业,古城已不能完全适应工业化的步子。但这方山水守得住农业,也接得上服务业带来的诸多福利。九运将至,古城建筑文化、风水文化都是主题,助力阆中旅游产业的园林绿化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城更多的产业链将与互联网、大数据及信息化接轨。
连线古城的风水蓝图已经绘就。目前最紧要的任务,就是留住人才,包括当地的年轻人。除了兴办高校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激发阆中人的恋乡情结。先让这方山水有温度,才能让整座城风生水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