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六陈”药性良,讲的是哪六味药?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这首《好时光》为唐明皇李隆基所作,通过对新婚夫妻的描写,劝人珍惜宝贵时光,莫将青春虚度,词牌《好时光》由“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句而来。有人早慧,少年成名,如甘罗十二拜秦相,江东赤壁有周郎;有人晚达,厚积薄发,到老年方能一展身手,如百里七十见秦穆,姜尚八十岁遇文王。

药材一如人生,有些药材“生鲜”者效果为佳,如芦根、白茅根、麦冬、石斛等;有些药材须经过岁月的沉淀、时光的洗礼,其性味和功效都发生了一定改变后,才会有更好的疗效,是为“中药陈用”。

一、中药陈用渊源长

现存最早的关于中药陈用的记载,可能是《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七年之病是指大病、难治之病,三年之艾是指三年以上的陈艾。原来,新艾气味辛烈、含挥发油多,艾灸时燃烧快、火力强、烟大、艾灰易脱落,容易伤及皮肤和血脉,而陈艾含挥发油少,燃烧缓慢、烟少、艾灰不易脱落,火力温和,温而不燥,润能通经,疗效更好,故李时珍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曾国藩在《冰鉴》中也说:“三年之艾,不以未病而不蓄”。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用药须分新陈:“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但没有涉及具体药物。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六味宜陈用的药材:“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唐代《新修本草》明确提出“六陈”的概念,其“狼毒”条下记载:“与麻黄、橘皮、半夏、吴茱萸、枳实为六陈也。”“六陈”指的是采收后需要通过一定方法的陈放贮存,使药物由新药变为陈药,再入药使用的六味中药。此后,为了便于记忆和普及,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六陈歌》,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李东垣《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中所载:“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随着中药理论的发展,药物的采收、加工、炮制、贮藏等经验不断丰富,后世医家对中药陈用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李时珍《本草纲目》除沿袭“六陈”中药外,还提出:“然大黄、木贼、荆芥、芫花、槐花之类,亦宜陈久,不独六陈也。”

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中罗列了近40味(类)陈用药物:“如南星、半夏、麻黄、大黄、木贼、棕榈、芫花、槐花、荆芥、枳实、枳壳、橘皮、香栾、佛手柑、山茱萸、燕窝、蛤蚧、沙糖、壁土、秋石、金汁、锻石(石灰)、米、麦、酒、酱、醋、茶、姜、芥、艾、墨、蒸饼、诸曲、诸胶之类,皆以陈久者为佳,或取其烈性减,或取其火气脱也。”

而“六陈歌”在原先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发展,如明代杜文燮《药鉴·六陈药性》:“陈皮须用来年陈,麻黄三载始堪行。大黄必用锦纹者,不过三年力不全。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芫花本是阴中物,不怕如丝烂似绵。”

一般认为,中药陈用可以减轻或去除药物的燥烈之性、滋腻之性、腥臭之气、毒副作用,增强临床疗效。比如,“六陈”中的枳实、陈皮、麻黄、吴茱萸都含有一定量的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多有燥烈之性,刺激性强,服用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半夏、狼毒有毒,刺激性更强,使用不当有中毒危险。经过长时间放置后,挥发油挥发,燥烈之性变弱,毒性也会降低,不易出现副作用。

二、中药“六陈”药性良

1、枳实

“年深枳壳最堪夸,枳实看来小更嘉。壳可宽中真畅快,实能破积有擒拿。高低部位休投误,缓急功能莫认差。若是气虚无阻滞,两般慎勿乱相加。”(清代赵瑾叔《枳壳枳实》)

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味苦、辛、酸,性微寒,归脾、胃经,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的功效;枳壳为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作用较枳实缓和。

枳实、枳壳含有较多的挥发油,辛温行散,极易耗气伤正,但这些挥发油对温度和日晒较为敏感,长期放置后散失较多,从而去其烈气,降低燥性。

故《本草图经》载:“今医家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枳壳,皆以翻肚如盆口状,须陈久者为胜。”

2、陈皮

“广皮陈久始称良,须把浮膜尽去光。质配升沉同上下,性随补泻共温凉。消痰更有中和妙,下气曾无猛烈伤。百病诸方皆可入,莫嫌暖肚橘皮汤。”(清代赵瑾叔《陈皮》)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随着贮藏时间延长,陈皮的挥发油发生聚合和氧化反应,黄酮类物质含量增加,外观表现为颜色加深,苦、辛味减少,气味更加香醇。

故王好古说:“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现在一般认为,陈皮入药,陈久者长于理气,贮存期较短者袪痰效果更佳。

3、麻黄

“龙沙狗骨总休言,家在中牟有故园。节去汗多方可发,沫存心恶不禁烦。根旁余雪何曾积,食后寒风未许翻。用得解肌第一叶,伤寒夙学有渊源。”(清代赵瑾叔《麻黄》)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麻黄是发汗解表之要药,但使用不当,其辛温宣散之气极易耗气伤正,导致发汗过多亡阳。麻黄经陈放之后变得醇和,发汗而不易伤正,不出现过汗之象。

另外,麻黄中的麻黄碱有中枢兴奋作用,存置一两年后,兴奋神经中枢的作用也会降低。

4、吴茱萸

“茱萸九日可飞阳,系臂还须用绛囊。叶落井间能辟疫,子悬屋内可除殃。杀虫破郁功偏大,下气温中力更强。开口盐汤先泡过,食多昏目发痈疮。”(清代赵瑾叔《吴茱萸》)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

吴茱萸的挥发油含量很高,性味辛烈燥热,容易使人走动火气,昏目发疮,陈放后,其挥发油含量减少,可缓和辛温燥热之性而减少副作用。

5、半夏

“时当半夏已生齐,霹雳痰宫震鼓鼙。制以生姜经可引,代将贝母见休迷。管教痰湿难存胃,须识胎儿易堕脐。血少汗多兼燥渴,古人三禁耳曾提。”(清代赵瑾叔《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

半夏辛温有毒,新鲜者毒性强,经过炮制后毒性降低,存放日久可使炮制时的辅料更多的渗透到内部,充分进行理化反应,则性味更纯正,毒副作用更小。另外通过发酵法炮制而成的半夏曲也以陈久者为佳。

6、狼毒

狼毒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的根,味苦、辛,性平,有毒,归肺、脾、肝经,具有泻水逐饮、破积杀虫的功效。狼毒有大毒,李时珍说:“观其名,知其毒矣。”狼毒经炮制陈化后,毒性降低,故陶弘景说:“(狼毒)陈而沉水者良。”

中药陈用虽有一定好处,但也不是愈陈愈好,过于陈久的中药可能会导致药性丧失殆尽,所以必须把握好度。半夏、狼毒这类中药,必须炮制后陈放才能减少毒性,单靠陈放则无济于事。

另外,中药在陈放的过程中要注意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的影响,避免发生霉变、腐烂、虫蛀、鼠咬,否则也难以达到中药陈用的目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白云仙院

白云仙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白云仙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白云仙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白云仙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