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有病痛,知道马上就要走了,该如何念?
黄念祖:有病痛,知道马上就要走了,该如何念?黄念祖:有病痛,知道马上就要走了,该如何念?
问:这样讲起来,这个事情很困难,有病痛,知道马上就要走了,像我们修密的,应该念一句本尊咒好,还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答:现在是这样,你哪个熟,用哪一个。平等平等。我这一个老太太——这也是一个很值得大家敬意的事情,他的功德就是我去天津大学教书,我就拜托她。因为王上师嘱咐,你这个是将来很困难,但是我就要求你,你这个佛堂香灯不要断。知道不能老这么修法,只是要求你香灯不断。
一解放的时候,组织分配我到山西、到天津,这几年里头,我就拜托我的邻居,请她维持香灯。她就是在每天,冬天,那时候北京很冷,穿上皮的斗蓬,拿着暖水袋,点一支香,念一支香,真做到了维持香灯不断。
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去了河南,我家里我爱人也是维持。这个香灯没有断。这是王上师说的,不要求你别的,只要求你这个香灯不要断。所以有一个佛堂供下来,总之都不要中断很重要。
她死了,就这个老太太死了,很突然。我上午上班,下午回来说她死了。请我去看她,她已经死了。我回来吃饭,我这吃饭还没吃完,她的女儿就找我。
她说:“黄大哥,黄大哥,你快来吧!”
我说:“怎么了?”
她说:“我们给妈妈穿衣裳,怎么也穿不上。”
其实他们也是性子急了,那个时候也是穿太早了,已经硬了。而且那个相……,为什么?她一死之后,两个孙子在家,两个孙子看到很急,就给她掐这掐那,掐她很痛苦,所以她就起了瞋恨心,现了很凶恶的相,身体也都硬了。
他们说用了一切办法,换衣服、穿衣服穿不上,唤我。
我说:“我有什么办法呢,我也不会给死人穿衣服。”
我说:“我就知道你们妈妈是念六字大明咒的,我们所有的人一起念六字大明咒。”
没有念三分钟,他们说奇怪,突然间一下,全软了。
人死了之后,只有从软变硬。你要说人死了之后,已经变硬了之后再软,没有科学解释。他们儿女一直怀疑。前一年他的儿子还来问我,他们怀疑我不知念的是什么。他们说因为什么呢,我们曾经念了六字大明咒,没用。
我并不知道这个事,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怀疑,后来他们才告诉我为什么怀疑,因为他们念了没用。后来我参加一块,大家又念了。我就念这个六字大明咒,他们以为我念了特殊的咒,保密,不告诉他们。
它这个咒,一切咒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我因为他本人是念六字大明咒的,所以念。
还一个感应,就是这时候我们念,亡者也念了,所以变化很快,全转过来了。变了就变善了,就柔软了;柔软之后,两个星期之后还是软的。她就搁在火葬场,还有远地的儿孙还没有来。她的女儿去看她,看见妈妈的脑袋在玻璃棺材里有点歪,她打开棺材盖子,扶扶那个头,脖子还是非常柔软。
所以硬的时候变软,这就回答您:什么都可以。
最近有一个念咒的,在包头,他平常念楞严咒,后来念不动,念个短咒。他后来对于大经解这些书看得很相应。他临死的时候,屋里供个佛像,屋里有十二个人,十二个人都看见佛像放光,邻居都看见房顶放光。这就是今年前三、四个月的事情。
所以我们持咒,什么都是一样,我们就是坚持自己这个所持的法。我们可以观想,要能观想可以观想阿弥陀佛来接;不能观,就专提这一句就可以。这是一句佛号,这一句咒,都是同等同等的,平等平等。
莲池大师说,这个是理一心。换句话说,他这个时候跟理一心的人念是一样的,他完全放下了,什么都没有了,就只剩孤零零的这一句佛号。一切都放下了是“无所住”,一句佛号在那、十句在那相续是“而生其心”。这个就是完全是无住生心,暗合这个境界就做到了,所以说他是理一心。
我们这是果上修,殊胜也殊胜在此,巧妙也巧妙在此,你不知不觉,你是做到了地上菩萨所做的事情。这是地前菩萨都做不到的事情。本来无住生心,地前菩萨都要分开一段一段的,可是这个念佛就能暗合道妙。
不一定到临终,我们念咒也是如此,你念得很清净的时候、念得很绵密的时候,心里不想别的时候,你就是清清净净这一句的时候,你这一句,什么世法、什么功名富贵、什么工作、什么电路、什么数学公式,这一切一切都把它忘掉了——无所住。可是你这一句咒一句佛号明明朗朗,一句跟一句、一句跟一句,是生心。所以我们这是暗合道妙,你这个一下子就做到,这是地上菩萨所能做的事情。
所以莲池大师说, “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就指的是持名、持咒这个方法。所以以我们凡夫的心要入诸法实相,古人说唯有持名最容易。现在我把它加上一个持咒。就是如此,只有这个是最容易的。我们这个心要能入诸法实相,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入。
这个十念就是凡夫十念,用《观经》来证明,你就是这。莲池大师说这个十念等于理一心的十念。那理一心的功德,每一念都是无限大,所以可以往生。(《无量寿经解答》,黄念祖讲述,未经校对,仅供参考)
原文
念佛的人就为十方佛所护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所摄受。同时你真是念佛,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派二十五个菩萨保护你。所以真是真实心在念佛的时候,你就是不受魔扰。(《净修捷要报恩谈·第二十五拜》,黄念祖讲述,未经校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