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可以开显性德,达到无所不通的境界。


《群书治要》卷九《孝经》,《孝经》是记载孔子传授弟子曾子孝道的一部经典。《孝经》宗趣是总汇《六经》,综述道德、仁孝,是孔子示范后世的行门,是千经万论的根本,成圣成贤的始基,是修行的入手之处。

《孝经》这本书的书名由来是根据《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意思是《孝经》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一种简说。

皇侃在《孝经义疏》中讲:“经者,常也,法也。”又讲:“此经为教,任重道远,虽复时移代革,金石可消,而为孝事亲常行,存世不灭,是其常也。为百代规模,人生所资,是其法也。言孝之为教,使可常而法之。”意思是《孝经》作为教育任重而道远,虽然有时代的迁移变革,连金石都可以消失陨灭,但是尽孝事亲作为恒常的行为却可长存世间而不泯灭,可为百代的规则模范,人生资粮。孝作为教育,是可使恒常效法的,其本身就是性德,是一个人自性本具的一种德能。

学习《孝经》能够帮助我们回归本有的自性,回归一体之仁,它能够化解冲突,达致天下太平。第一章《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的纲领,开显孝的宗旨,阐明孝道的义理,论述行孝起始于侍奉父母,扩大到为国尽忠,最后实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的人生目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仲尼居,曾子侍”,这一段论述了孔子认为曾子能够通达孝道,就传授他学业,为他作了《孝经》,后来曾子死于鲁国。“侍”,根据郑康成的注解,“卑者侍奉在尊者之侧,曰侍”。 “侍”,有坐有立,此处当为侍坐在侧。孔子在家闲居安坐,弟子曾参侍坐在侧。曾子在孔子的弟子之中是以孝而著称的,所以孔子把孝道传给曾子。

关于曾子的孝道,在“二十四孝”中记载了一个“啮指心痛”的故事。有一次曾子外出去砍柴,家里只有母亲在家。这时家里来了一位朋友,曾子的母亲很有仁慈之心,她不想让朋友白跑一趟,情急之下,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手指咬破。曾子是一个孝子,心中时时刻刻惦记着母亲,母亲一咬破手指,曾子感觉到心一阵刺痛,知道母亲在家中有事,于是马上往回赶,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安好,是母亲想让自己知道家里来了客人。

这件事说明母子连心,正是因为曾子心中时时牵挂着母亲,母亲的手指破了,他才能感受到。有诗赞曰:“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现代人读了这样的故事会觉得很难理解,不可思议,是因为现代人心中没有时时牵挂父母,父母有事,哪怕是把手指头咬断了,还无动于衷,这叫麻木不仁、没有感受。现代人没有这样的体会,再读古人的故事,就会感觉很难理解。因为我们心中常常想的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想着吃喝玩乐,怎么样赚更多的钱,获得更高的官位,自己的心不够清净,自然体会不到父母的需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至德”是圆满的穷尽性德之美,能够达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境界。“要道”是要穷尽至高无上的道理,举其一善就可涵盖众善,通达一理就可以通达众理,像一个礼堂有好几个门,从一个门进来了,等于从其它门进来了,因为他通达了,无论从哪一个门进来都会见到一样的境界。

“以顺天下”,“顺”,根据顺治皇帝的解释,“谓顺天下之人心,因其固有而无所强。”意思是说,“顺”是顺天下人之心。因为是从人人本具的天性自然出发,顺着人心所固有的品质来加以引导教化,所以无需半点儿勉强,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极之德、要约之道,以此来调顺天下人心,使得百姓和睦相处,上下之间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

由此可见,用至高之德来教化人民,用简要之道来感化人民,结果就是人心和顺。儿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下属对领导互相都没有怨声载道,百姓因此都相亲相爱。中国自古以来是以孝治天下,因为通过孝道可以培养出人们和顺的品质。

很多外国人不明白,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配合、顺从政府的命令,而同样的命令在西方国家会遇到重重阻碍,公民会上街示威游行,抗议政府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命令。这种区别让我们不由重新思考“中国之治”。

“中国之治”是把领导与被领导、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体的关系,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识。“中国之治”能达到“不忍欺”的境界,百姓不忍心欺骗他们的长官,不忍心欺骗他们的政府。这种和顺、配合的意识是来自于孝治的文化,来自于孝道的承传。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古人对老师很尊重,对老师要自称名,老师可以直呼其名。曾子离开坐席,起身恭敬地回答说,“弟子曾参很愚钝,怎么能够知道这样的至德要道?”从“避席”这两个字,可以看出曾子对老师的恭敬,正是因为他有这样恭敬的态度,尊师重道,才能够传得大道。

《论语》中孔子说“参也鲁”,说明曾子确实生性鲁钝,不很聪颖。从一个典故中可以看出这点:有一次,曾子和父亲在一起锄草,本来应该把草锄掉,但是他却偏偏把苗给锄掉了。曾子的父亲看到非常生气,盛怒之下,拿起锄头打了曾子一下,曾子毫不回避,被父亲打昏在地上。等他醒来后,怕父亲担心,援琴而歌,意思是告诉父亲自己没事,不用担心。

曾子的行为被孔子听说后,孔子很生气,对其他弟子说:“你们去告诉曾参,从此之后,他就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不要再来见我了。”曾子虽然知道老师对自己很生气,甚至还说不要他当自己的学生,但是他依然很恭敬,还是向老师主动请教,觉得自己已经尽到孝道,请教老师生气的原因。

孔子看他态度很恭敬,是一个可教之徒,就说:“如果你的父亲一失手,盛怒之下把你给打死了。那么别人会在背后议论他说,父亲把亲生儿子都能打死,真是太没有仁爱之心了。你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孝,而是置父亲于不义之中。”孔子告诉曾子,如果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要“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如果父亲拿的是很重的锄头来打你,要赶紧逃跑,不要让他打到你;如果拿的是小柳条这样很轻的东西,可以接受。由此可见,孝并不是一味的顺从父母不义的地方,如果一味的顺从父母,会陷父母于不义之中,是大不孝。


曾子虽然生性鲁钝,不够聪颖,但因为他孝顺、恭敬、好学,所以最后学有所成,成为儒门宗圣。这说明孝可以开显性德,达到光照四海,无所不通的境界。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