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观与寻伺


初禅以前的心里是有觉有观,初禅与二禅之间的心里是有觉无观,二禅以上的心里是无觉无观。观比觉,心思要粗糙,是主动性的,动得要明显一些;而觉是被动的成分多,在快进入二禅的时候,心已经不再主动的观了,而是被动的觉知,然后就不能再觉知,就进入二禅。因此禅定中一定是观先灭,觉后灭。静下心来,观一观,就知道了。而这个观,是有思惟的,比较粗糙。觉就是知,只要有识心存在,就有知,但不一定能观。当心累时,识心微弱时,就不能再观了,但是可以有觉知。

寻,心行很粗,动得明显,识心是主动去找,想去探究和发现。伺,心行很细,动得轻微,不容易发现,有被动等待的意思,不再主动出击。观,类似观察,心思动得明显,自己容易观察到。觉,有心就能觉,觉知可以非常细微,很多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觉知。观类似于寻,觉类似于伺,初禅以后的觉,比伺还微细,还被动。

定力足够时,深入禅定,自己观察思惟一切法,验证一切法,不要依着既定的习惯的说法,现成的答案不一定正确,除了佛亲口所说,即使正确也要做自己的现量观察,才能增长智慧。佛法是否能学得好,与每个人的心思是否细密有关,也与世俗法中的语文功底有关,对于理论当中的字词语义的准确而深刻的把握,才能有正确如理的思惟,不至于误会文字之义。

入定时,或者有过很深的定,就能体会到,什么状态是观,什么状态是觉。对字词的内涵把握,属于我们的文字修养,这个功底一定要训练好。以后读文章读佛经,就能深刻领会文字语言的内涵,也就能正确理解佛经原意,不至于误会佛意。很多人读佛经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错会的情况非常多,往往就以自己错会的意思,来判断别人,说别人错会,却不检讨自己是否错会。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最新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最新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最新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