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荣博堪布:要学佛,静坐是个很​好的开始


希阿荣博堪布:要学佛,静坐是个很好的开始

不论你觉察的对象是什么,你都会觉察到苦、无常、无我以及相似相续。这些是佛法的见地,同时也是万事万物的基本特征。——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文:希阿荣博堪布

正念的修行可以以一切经历为观照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经过任何心灵训练,自然而然地掌握正念的要领,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心不够敏锐,心力不够强。

我们稍加观察就会知道,自己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被情绪、念头推着走,它让你朝东,你就朝东,它让你朝西,你就朝西,完全做不得自己的主。而情绪又在随着外境不停地变化,忽喜忽悲,得失同忧。你想暂停,哪里停得下来,甚至你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散乱。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比如静坐、持咒等,来训练自心。

静坐的目标不是压制念头,强迫自己什么都不想,实际上那也做不到,大多数人刚开始练习静坐时,很可能比平时更加心烦意乱、妄念纷飞。

现在这个时代,信息、互联、新技术等等,给人内心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你需要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变化,所以人会很焦虑、很不确定,因此也很忙碌,总怕跟不上变化的节奏。

而静坐首先让人学习的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外面发生什么,也不管腰酸背痛、心乱如麻,不管自己有多想去做点别的什么,全不去管,你只坐在那里不动。

虽然起初你也只是痛苦万端地坐在那里,看上去似乎还不如跳起来去做点别的事,但慢慢你就会发现以前自己不曾注意的很多东西,比如你会看到自己多么软弱,没有自由,想安安静静坐三分钟都做不得。你会看到自己习惯性地忙于应付又乱作一团,其实并不是所有事都必须立即去回应的,不去理它也没什么大不了,天不会塌下来。你会看到自己心里的念头此起彼伏,然而多么强烈的念头也只是一副空架子,只要你跟它对峙片刻,不跟着它走,它就当场消亡。

如是种种。

静坐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教我们逐渐认识自己,练习敞开。

在藏地,传统上我们开始学习静坐时,会先借助数息法让自己很快安静下来。依毗卢七法把身姿调整好,之后通过鼻子排浊气,再在菩提心的摄持下念上师瑜伽。之后尽量深长地呼吸,心中默数,一呼一吸为一次,七次为一组,至少做三组。随着呼吸变得缓慢均匀,内心也静下来,念头逐渐减少,最后基本上只剩下数数的念头。

这时,温柔地觉知你禅修的对象,可以是呼吸,可以是声音,可以是身体的某种知觉,内心的某种感受,或眼见的某个影像。

缘眼识修寂止,对初学者而言会更容易些。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眼前一个固定的物体上,一颗石子,一小块木头或是一粒米。目标物越小越简单越好,因为那样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

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在面前摆一尊佛像或一张唐卡,把意念专注于佛像眉间的白毫或佛像心间,逐渐不再有念头。这时与之前数息不同的是,数息到最后仍然有数数的念头,而这时心里没有念头。尽量安住。念头再次生起时,再重复练习。等安住的能力较为稳固之后,可以在安住的当下,觉知一下心的状态。

若是以内心的感受为禅修对象,那么当心里油然生起恭敬、感激、欢喜、忏悔、悲伤或者怨恨、贪执等感受,不必评判,只是去感受去观照,像一支手电筒照着物体。当你发现自己又随着念头跑开了,温柔地把注意力带回来。自始至终,接纳发生的一切。

无论是以哪种方法禅修,都需要不断串习,只是偶尔为之,是不会有什么体会的。

在心之外并没有一个叫“平静”或“安宁”的东西,你可以去得到;也不是你在内心种种情绪烦忧之上再通过什么方法获得一种所谓“安宁”的状态。

前一种情况是,你认为是外面的某种经历、遭遇、人、事、物让你痛苦、烦忧,不得安宁,你总认为等办好那件事,得到那个东西之后,自己自然就心安,但真到那时候,又会有新的麻烦。烦恼无尽,永不暂歇。我想你一定无数次地经历过如愿以偿之后几乎是无间生起的忧恼吧。

第二种情况是认为安宁与自心的情绪反应模式无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忙于“修行”,内心却依旧脆弱、慌乱、狭隘、烦恼不断的原因。

我们很少关注自己对状况的反应模式。而把自己带回当下,与直接经验联结,使我们有机会去做这件被忽略的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经由这一训练带来的洞见,去改变自己长期以来种种顽固的反应模式。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佛学基本知识

佛学基本知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基本知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基本知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基本知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