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刻碑须知:“故、显、考、妣”是什么意思?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坠茵落溷。”这句话是说,每个人都如枝上一花,但最后有的落于茵席,有的落于粪坑。境遇不同,命运归宿也就大相径庭。
但每个人的结局,说来说去总还是离不开一个“死”字。青山有幸埋忠骨也罢,一抔黄土掩风流也好,死后都是永远的长眠,至多也不过是碑上寥寥数语,道尽一生。
因此,修墓碑也就成了人离世之后的重要凭证,不仅供后人缅怀,有时也用于警醒后人。
关于立碑,有说法是古人有为至亲守孝三年的礼制,但三年之后还是需要继续守孝,人又不能停止作为而不出世,就会立墓碑代替自己守孝。
墓碑一般立在坟墓前后,阴刻着死者的姓名职位,还有生平事迹等。
按理说,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有资格立一个碑,表作记述。碑大多依托于两个主要的人,一个是碑主,一个则是刻在落款处的立碑人。
立碑人按长幼顺序来定,长子、次子,长女、此女,若是都没有就从孙辈再数,刻碑的时候,也往往会站在立碑人的角度称呼碑主。
看过一些墓碑后,就有人发现,古人的墓碑上大多文字精细复杂,有各种落款和添缀,但细细看来几乎每个墓碑都会这样几个字:“故”、“显”、“考”、“妣”,这分别又都是什么意思呢?
故:
故字顾名思义,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意思,过去的,从前的,于是引申出故去的,逝去的意思。
古文中也常用故人一词表示已经亡故的人,而碑文上常刻的“故先祖”,“故先考”,就是说逝去的先祖和父亲。如果看见古书上说“故墓”,意思就是先祖的坟墓。
这是因为古人大多讳言生死之事,认为直接说“死”字很不好,也不够尊重,常常会想出各种词语代替。而“故”字刻在碑上,就显得更含蓄一些,也更敬重。能用这个字,也说明立碑人与碑主之间的关系还是较为亲厚的。
墓碑上常常刻着“已故”,后面跟着亡人的名字或身份,表达后人的缅怀和悼念。
有的时候,“故”字前面还会跟着朝代国号名或是地名,比如道光年间去世的,就在墓碑上阴刻“清故”后缀头衔,有皇家功德在里面的,就刻“皇清故”。而有名的“魏故南阳张府君墓”,就是因为这个碑刻于北魏年间,前面两个字才作“魏故”。
显:
同样,顾名思义,显字代表的是显耀、显赫。如果一些墓碑上,刻有“显”字,就说明墓碑主人在世时身家不凡,不是普通人。
能用“显”字的人,多半是官职高贵或家世富有的,正所谓是“高官显爵”“达官显贵”,没有贵重的身份,也不能随意担起这个字。
但如果一个人德高望重,对乡野、家族都有很大贡献,也可以被称为“显人”,用这个字来刻碑。但在普通家庭中,一般就只是用“先”这个字来表敬重。
当然,上面说的“显”是指身家,在家族辈分里,“显”字和“先”字用法是有另外的讲究的。从碑主来看,如果碑主已经是家里辈分很高的长辈了,而且已经有了孙辈,在墓碑上就可以刻“显”字,比如“故显考”“故显妣”。
如果刻了这个字的是男性碑主,就代表他的父母还有岳父母都已经不在世;而如果是女性碑主,就代表她的父母和公婆不在世了,同时他们都有自己的孙辈。
除了上面几种特殊情况以外,都应该按礼制用“先”字。但值得一提的是,国域辽阔,朝代历历,许多规矩也不是要严丝合缝执行。
上文提到的显和先字适用细则,毕竟只是原则上的规定,其实后来很多人在给父母长辈立碑时也都没有那么多的细究。
古人言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给家中长辈立碑时,自然希望多加敬重和褒扬,这样祖上有名,自己的脸上也会更多一些光彩。
但大多数人都是平头百姓,或许字都不识,哪会有那么多的功绩政绩,不朽言传呢?如此以来,反而只有一个立德还能勉强沾带,所以哪怕是普通人家刻碑时,也常常会加上“显”字表示品德高尚、圣明,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寻常事。
考妣:
《礼记》有云: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这里面就解释道,父亲亡故后就被称为“考”,母亲亡故后则称为“妣”。
有一个形容悲伤的词叫如丧考妣,就是说人悲痛难当,像是丧了父母亲。前文提到碑上的“故显考”“故显妣”,也是这个意思。
古代一般都是夫妻同穴,也就是合葬,所以诗经上有“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这样的句子。一般夫妻二人不同历史,就会虚左以待男,虚右以待女。军师府。
如果两人一同离世,子孙想为他们合立一个碑,就可以在碑上刻“显考妣”,或者依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男碑主名字刻于左侧,女碑主名字刻于右侧。
但也不是所有夫妻都能葬于一处的,北魏时孝文帝向河南迁都,曾下令:“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意思是说从平城迁到洛阳的男人,死后不得与葬在平城的妻子合葬。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也只能各自立碑,远隔天涯了。
考除了可以称呼自己的父亲,也有例外,可以用'先考'称别人的亡父。屈原所作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句子中,也有学者说这里的考是指先祖和祖父。
另外,“皇考”一词当时还未联系于皇家,皇是盛大的、美好的意思,就像“朕”一开始也可以拿来自称。但后来皇家为尊,就肃清了许多传统。
上面这几个字的用法很常见,几乎每道碑里都会刻,除此之外还会诸多添缀,受的功勋、得的褒扬都会尽力在碑上表现。
死者为大,古人立碑时常常会为增添荣耀而夸张,写碑文时就会有更多溢美之词了,恨不得作一篇华章骈文上去。
词人苏轼一生著作无数,书法精妙,但很不爱作碑文,除非有推脱不掉的人求取,就是因为不屑于这种夸耀之风。
其实斯人已去,无论是碑主曾经的名字身份,还是生平所作所为,都是后人凭吊用的。没有谁能尽善尽美,只写冷冰冰的几行客观文字也显得太孤单,还是真实些、真情实感些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