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定中如何调动意根的思量
在禅定中不用意识的思惟而用意根的思量,这个功夫是相当深的,一般人很难做得到,需要有很深的禅定基础,还需要有一定的观行功夫,禅定和观行修行到一定程度,就能把意识的思惟转换到用意根思量了。意识思惟比较浅,浮在表面,一般人都能观察出来,比如反观此刻心里有哪些念头,就知道自己此刻在想着什么,在思考着什么,在打算着什么,这些念头一般都浮在表面,都是意识的思惟。
在这同时,背后也有意根的支持和主导作用,如果定力和智慧不够,就不容易观察出来,认不清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等把心修到非常细致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出来在意识思惟的时候,背后有一个力量在起主导作用,那个力量和思绪就是意根的。等到发现了意识背后意根的那种力量,能够抓到意根的时候,就要渐渐地把意识的思惟作用淡化,淡化到一定程度再舍去意识的念头,舍去以后还要保持心里有念头,有意根的思考活动,不让自己完全无念无想,这是很不容易的。
在禅定中要学会努力发现内心深处的那种力量,祂其实是有念的,有思想活动的,是能思考的,那就是意根的思量活动。发现以后就努力保持那个思量活动,不要灭失掉,把意识所思惟的法义交给祂,让祂继续独自思量,这就属于比较深的参究状态了,参禅就是这样,思量五蕴非我就是用这样的功夫。这样就把意根的思量调动起来了,这种思考方式,这样的功夫就叫作意根的思量。
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甚深禅定,禅定功夫需要非常好,能把粗的妄念舍掉,而且到一定时候就连细的妄念也要舍掉。妄念就是思惟其它无关紧要的法的念头,也就是杂念和多念,这些念头对于正念都是干扰,所以都要去掉,就剩一个意识所需要思惟的法,然后再把意识的思惟也去掉,让意根来思量这个法,意识和意根交换过来思考问题。这个时候意识还存在着,它起着一种很轻微的了别作用,但是不深度思惟、分析和推理,而是让意根来深深地思量,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这种思量作用在禅定和智慧不足的时候不容易观察出来。
意根这个思量的功能作用也叫作内心深处的想法。每个人心里的想法都分为两种:一个浮在表面,是浅层次的意识的想法,另一个隐藏在深处,是深层次的,也就是内心深处的意根的想法,代表自己真正的想法。比如说我现在对别人说我打算干什么,其实我没有这种想法,说出来的这种想法有敷衍的意味,内心还有另一种声音和想法。那个想法比较隐秘,也不想让人知道,就用意识的语言来掩盖,或者是转移视线。
不断的反观自己意根内心,抓住自己的意根内心,然后把原本意识所挂念和思考的法转交给意根,让意根来挂念,这样就能让意根时时处处地挂念这个法,意根的思量性就现前了。意根同意就熏染成功,意根没有接受就没有熏染成功,只有功夫到位了才能成功。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能用到意根和意根的思量作用,只是观察不到,分别不出来,也不会做总结,就分不清楚是意识的思惟还是意根的思量。这就需要增加禅定功夫和观行智慧,才能把这些问题搞明白。只有禅定深入了心才能细致,才能发现意识和意根的区别,也能区别开内心的声音和表面的声音,从而明了意根思量的状态,抓住意根的那种思量性,慢慢就会运用了。
要达到这种程度,就要加强禅定的修行,提高智慧的分辨力,降伏烦恼,减少妄念,心缘佛法不攀缘世俗法。禅定修得越来越深,心就越来越专注,妄念就越来越少,以至于想舍妄念就能舍掉。心越来越细致,智慧越来越深的时候,意根的功能作用就会发挥得很好。
当色身得到调伏以后,达到定慧等持的程度,就可以直接用意根的思量来解决问题。在对一个法的疑情比较重的时候,直接把这个法挂在心里头,一开始意识挂着,然后把意识的作用减轻、减淡,让意根挂着这个法,这时候就进入了比较深一些的禅定,让意根深深地思量这个法。意根越专注思量,禅定越深,禅定越深,意根思量的也越专注和深入细致,最后就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同时就进入一种三昧境界,法喜充满,身心轻安,禅悦出现。三昧就是定慧等持的境界,这个境界出来以后,一天的精神状态都会非常好,身心都非常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