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这五件事,吃饭也是在修行



朋友圈里的“鸡汤文”常说“人生是一场修行”“工作是一场修行”“婚姻是一场修行”.....
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没错,毕竟处处都是修行的下手处。但是你是否知道,对于出家人来说:吃饭,的的确确也是一件修行事!
人的身体作为一种活的物质存在形式,离不开饮食的滋养、能量的补充。因此佛教将饮食与衣服、卧具、汤药一起列为必备的四种供养之一。不过,佛教不是把饮食当作目的,而是作为一种手段,以衣食汤药来维持身体的基本功能,借此身体作为修行,即谓“借假修真”。佛教在饮食问题上奉行中道,既不自苦,也不纵欲。
不仅仅是吃素,出家人过斋还有很多规矩,但重要的核心就是“知量而食”。首先,“食以支身”,欲壑难填,饮食过量,最终会伤害身体。遵循中道,限制饭量,不致加重肠胃负担,有利消化。第二,“知量而食”重在“知”,对自己的身体保有觉知,以及头脑清醒。
佛经故事:波斯匿王“减肥记”
在《杂阿含经》中记载,佛陀曾批评波斯匿王,虽然较有智慧,但吃得太饱,身体臃肿,行动迟缓,贪图睡眠,所吃的东西难以消化,自己烦恼,今生来生都难以享受善法利益。随即,佛陀传授给波斯匿王“管住嘴”的妙招。
寺院里出家人用餐的地方,都被称为“五观堂”。这个名字的出处,就是出家人在用餐时应当生起的五种观想,即“食存五观”。
看着眼前这一餐,想想其背后所用之功甚多,从播种、耕种到收获、物流、采购、清洗、烹制......再衍生到日常所用、所接受到的服务,都是那么多人的默默付出,当下这一刻的轻松享用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忖度掂量一下自己对社会、对他人所做的功德和贡献,是否有资格坐在这里接受供养。佛门有训诫,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这是一个出家人对自己的观照,但对佛教的在家居士甚至普通人来说,也可以这样去思惟。我们接受家人的照顾、我们获得单位给予的报酬,是否所我的行为相匹配。
时刻警惕自己是否偏离了初心,内心生起了贪欲。作为三毒之一,贪不仅仅是贪图钱财,贪吃、贪睡、贪玩、贪名......只要内心特别向往某种东西,总想要占有更多或是离不开,那就是起了贪执。
用餐时,人特别容易起贪执,喜欢吃的、平常难吃到的、味道好的......有机缘吃到就是福报,并不是趁着机会吃得越多越好的,那就是在滋长壮大自己的贪念。
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也需要刻意培养自制力。例如吃自助餐时,就好比一面“照妖镜”,有的人“饿到扶墙进、撑到扶墙出”,或是抱着“吃个够本”的心态甚至把自己撑得胃疼,还有的人即使吃不下也要再多装一点进盘子,这些都是“贪念”的显形,不仅浪费,更是伤身。
同时,对喜欢吃的食物越是贪执,势必会对不喜欢的食物越排斥,无形中壮大了自己的瞋心。同时,缺乏观照能力,也很少去想食物的来之不易,这些都是愚痴的表现。
内心的“贪瞋痴”三毒几乎时时都在变着法子地影响我们的一言一行,所以作为真正的修行人,用餐之时也是用功之处。
佛教中将饥饿作为“饿病”,这也是六道中人道所受诸苦之一,而食物就是治疗“饿病”的药。的确,是药三分毒,适量就收手,食物也是如此,吃得适量,是良药;吃得太多,就成了毒药。
从米饭到各种菜肴,就算是素食,吃太多了都要奔“三高”。所以,对修行人来讲,吃饭只是治病,只为饱腹,维持色身这个修行的资本。吃得太多,甚至因为自己不喜欢而浪费,那就是给自己增加业障。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时时谨记,吃什么食物、用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最终的目的都是“为成道业”。
吃这一餐饭,是为了助自己成就正等正觉,并不是为了享受好的食物,这样就有资格享用。尤其是作为出家人,接受十方供养,但其实并不是白白享用的。

以上这些虽然是对出家人的要求

但其实作为普通人一样适用

尤其是第三条和第四条

既能帮助我们修心,又有助身体健康

所以,关于吃饭这件事

我们都需要“戒贪”

知量而食,身心健康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素食师兄

素食师兄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素食师兄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素食师兄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素食师兄。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