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佛教音乐,但你又对其了解多少?
佛教音乐,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
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形式有声乐和器乐等多种。
佛教音乐,简称佛乐,是指佛教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的佛事音乐,也可指世人创作的歌颂佛教的音乐。
佛乐通常庄严清净,蕴涵慈悲之情,使人听后动容,起欢喜之心,动善意之念。可以说,佛乐是佛陀教化的殊胜之音,是音乐百花园中粲然绽放的一株清净莲花。佛乐也可分为经咒类的“梵呗声闻”、仪轨音乐、参禅悟道类的“禅乐”。
2006年5月20日,山西五台山佛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佛教音乐鱼山梵呗等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教音乐原是从西域和印度传入汉地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汉地的语言及音乐传统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有的音乐形式。
东晋时确立的唱导制度,为后世佛教音乐的目的、内容形式场合的规范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擅长佛教音乐的高僧,如道照、慧琚、昙宗、道慧、僧辩等,他们皆“尤善唱导,出语成章”“唱说之功,独步当世”。
唐代佛教空前兴盛,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唱、演奏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并且完成了汉化。在寺院内,净土宗的流行为佛曲的传播与佛事活动中音乐的大量使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
宋元时期,佛教音乐因市民阶层的出现而日趋通俗化,并从多方面影响了说唱音乐及器乐演奏的发展。从现存宋词曲的词牌、曲牌中,均可见到佛教音乐影响的痕迹,如词牌《菩萨蛮》曲牌《双调五供养》皆是。
明清时期,佛教音乐日趋衰微。由于佛教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尤其是说唱音乐与民间器乐却日益繁荣。因此,佛教音乐的衰微,也可看作是一个与民间音乐进一步融合的过程。
佛教音乐通常分为佛事音乐和以佛教题材为主题的或由佛事音乐改编的通俗音乐。
每天早、晚两次,其形式与程序基本相同,内容各异。早课的内容与程序为: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每月初一、十五之前加唱《宝鼎赞》)、唱《回向赞》《赞佛偈》、绕念佛号、唱《发愿偈》、三皈依、诵《大吉祥天女咒》、唱《韦驮赞》。
晚课的内容和程序为:诵《阿弥陀经》(或《大忏海文》)、蒙山施食、唱《回向偈》、《赞佛偈》、绕念佛号、唱《发愿偈》、三皈依、唱《伽蓝赞》。
这类佛事主要是佛菩萨圣诞的庆祝活动,包括佛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涅日,菩萨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及祖师圆寂纪念日等。如每年夏历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即为纪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诞生。
浴佛仪式的程序分为八项:
(1)集合僧众;
(2)迎请佛像;(以上两项没有唱念,只有礼拜。)
(3)将佛像请回,唱《稽首皈依大觉尊》;
(4)将佛像安置于佛座,然后以香水灌沐,唱《沐浴真言》、《释迦大赞》;
(5)主法者敬致诵词;
(6)祝圣绕佛,唱《佛宝赞》、《赞佛偈》;
(7)回向皈依,唱《回向偈》、三皈依;
(8)圆满礼佛,唱《浴佛功德殊胜行》。
这类佛事是为现前之人忏悔业障、植福延龄,或为超荐先亡、救拔恶道众生而举行的。主要有:
随课普佛、忏法、瑜伽焰口、水陆法会。(水陆法会中大约有上百首曲调,有大量的散套曲牌。)
佛教音乐凭借其古雅清净庄严肃穆的氛围,使人产生至诚恭敬之心,去除罪恶之念,对于人们信奉佛教起到了感染诱发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古代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比较枯燥,通过寺院的佛教音乐演奏,获得了艺术欣赏的机会,佛教音乐对活跃古代人们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佛教音乐对于保存和发展民间音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推荐几首好听殊胜的佛乐,愿十方善信六时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