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掉研究所,她到云南小山村改造百年彝族老屋、租果园,乐享自然丰馈
一栋见证百年历史的彝族民居
一座有山水风景的果园
一个有着种子般力量的姑娘
于一年前从零开始,在简单质朴的小山村
摸索着可持续的田园生活美学
麗日,意为明媚的阳光、美好的日子。
TT给自己的山居生活
起了这样一个好听的名字,
因为她说自从到墨雨村起,
惊喜和感动就从未停止过。
近百年历史的彝族老宅“一颗印”,
占地一亩,
十年无人居住。
“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觉得是它了”。
TT毫不犹豫地租下来,
将快要倒塌的土墙拆掉,
重新利用每一块土砖瓦片,
建地基和水系统、建生态厕所、盖面包窑……
▲麗日第一个土窑是义工们闲暇时做的,主要材料是闲置的土砖、沙、稻草和废弃玻璃瓶。
碎了的砖瓦,
正好用来砌墙、铺路,
没有建筑垃圾,
也不用新买建材。
坚持朴门永续理念,
在这里的每一天,对TT而言都是修行。
老屋的院里原有一片菜地,每次进去都是一脚泥。
她在改造时,设计了道路和厚土栽培的菜畦
并和灰水系统连接:先铺一层土工布,
然后利用拆下的废木做出菜畦形状,
再用砖块和沙铺路。
每日三餐的厨余都被TT收集起来,
一层厨余一层稻草/秸秆做堆肥,
经过大半年自然发酵,
成了肥沃的泥土,
正好用做春天的种植。
在来到云南的大墨雨村前,
TT曾是云南大学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人员,
对种植务农毫无经验。
因而认识动植物、
使用工具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她也需要从零学习,
好在当地老人乐意传授。
她种植的食材花园,
采用混种以促进作物之间的互助共生,
到了菜瓜果丰收的夏季,
每天都有不同的品种成熟,
采摘时犹如在菜畦间寻宝般神奇,
白菜、苤蓝、卷心菜、青笋和花菜……
小山坡上的果园,
是TT从年近八十的奶奶那租来的,
主人带她去熟悉地形、细节时,
让她觉得有种传承的仪式感。
因为民居的自然修复花费了TT太多精力,
果园除了去年秋冬的两次割草覆盖,
一直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但TT也能享用其丰盛的产出:
野生杨梅、苹果、花椒、山楂,
山林里的野菜、莓果、蘑菇……
“种植对我来说是有疗愈作用的,累的时候,只要在田园山野中劳作一会儿,便能恢复能量。我们拒绝农药化肥激素薄膜,地里现在杂草、野菜、野花、虫子和作物共生。”
晴朗天气的闲暇,
TT会和朋友们来一场「麗日森林音乐party」。
阳光、露水、草地、吉他、蛙叫、美食、歌声…
在幕天席地中畅享自在欢乐,
谈笑间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自然中享受生活原味。
每一个草长莺飞的日子,
她都不愿辜负。
TT会把山野的树叶采集回来,
经过干燥、整理、制作,以植物标本的形态,
把它们美好的那一刻封存起来,
分享给大家当手信。
即便有时制作到深夜,
也只是被自然带来的喜悦与安宁所沉醉,
而不觉得累。
田地和果园的出产,
总是丰富地超过TT的日用所需。
在青菜变老前,
她会选个晴天
做云南家家都爱的腌菜;
三五不时,
吆喝一群好友
爬上山坡采摘果蔬;
将秋收的山楂,
分享到友人手中;
选取应季食材,
做几道原汁原味的农家菜,
和隔壁邻舍一起共进午餐。
从习惯了的花钱消费、购买服务到自己动手,
这一年来的山居生活,
采集和种植所得的食材,
比起从前在城市时的丰富,
也更有能量。
加上每天适当的劳作,
与土地产生连结,
身体得到滋养和改善。
TT学会了与自然相处,
让她更觉安稳自在,乐在其中。
她说,在城市或在乡村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开始行动,
像一粒种子那样,
从黑暗的泥土中,
重新慢慢苏醒、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