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禅师法相
虚云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的一位高僧,其年龄、建树、道德、悟证之伟大高深,为近世罕见。虚云和尚一生虔诚奉佛,志大气刚,悲深行苦,百城云水,万里烟霞,“坐历五帝四朝”,“受尽九磨十难”,为法忘身,腊高德劭,堪称佛门一代高僧,千秋典范。
虚云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的一位高僧,其年龄、建树、道德、悟证之伟大高深,为近世罕见。在其近百年的弘法历程中,他振兴了迦叶道场,修建大小寺院十余处,为近现代中国佛教的振兴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虑云大师弘化佛教的业绩,概括为:建寺安僧;振兴禅宗;提倡戒律;兴学育僧;农禅并熏;重视文史;爱国爱教;福利社会。在其佛教思想及其佛教实践之中,则是外行头陀,内修密行,宗、教、禅、净、解、行、内、外,无不并重。就复兴迦叶道场而言虚云大师之弘化业绩,八方同举,齐头并进,充分展现了高僧大德的社会影响。
虚云和尚一生虔诚奉佛,志大气刚,悲深行苦,百城云水,万里烟霞,“坐历五帝四朝”,“受尽九磨十难”,为法忘身,腊高德劭,堪称佛门一代高僧,千秋典范。虚云老和尚一生在法嗣下承接了五宗法脉,为47世曹洞宗祖,43世临济宗师,云门宗12世传人,法眼宗第8世传人,沩仰宗第8世祖师,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虚云“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儿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沧桑阅尽气沉雄,瘦骨独撑五叶宗。九难十磨弹指度,闲云何处碍虚空。”光绪三十二年,皇帝赐为“佛慈洪法大师”,
虚云老和尚以何因缘驻锡云居山真如禅寺的?
这要从1952年说起,1952年春,虚老由广东云门寺赴湖北武汉归元寺,当时有佛源和尚、觉民师二人同往。在归元寺期间,虚老写有“业风吹起斗武昌,老病驰躯累众忙。三月淹留三佛寺,一场灾难一惭惶”的诗句。随后,虚老去了北京广济寺筹办中国佛教协会。在这次会议上,虚老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会后,应邀去上海玉佛寺,参加世界和平水陆法会。不久,虚老又在该寺住持禅七,当时记有“虚云老和尚禅七开示”一书,至今还指引着习禅爱好者入门。1953年,虚老到江西庐山大林寺。期间,经常有来访者谈论江西佛教这块圣地,其中有位来访者向虚老谈到云居山真如禅寺被日寇焚烧后的近况之时,虚云老和尚非常痛惜:千古名刹竟荒废成了放牛的场所。于是,虚老就写信去上海、广州等地,向各地的大居士告知他人家即将准备去云居山搭茅居住。这年夏天虚老由庐山大林寺与佛源、觉民、果一师和祝华平居士等前往云居山。
我也是接到老和尚的指示,于1953年7月间由广东云门寺前往云居山,在行至永修县城至张公渡的途中与老和尚相遇。于是,我们便与虚老同行,到张公渡之时,天色已晚,当晚就在小渡口借宿一夜。次日,登程去罗神殿,由罗神到峡平乡。由于当时没有公路,一行人从峡平乡后的一条山道登上了云居山。到达云居山真如寺之时,太阳也到偏西的时候了。我们一行从满目凄凉杂草丛生的小路上走进了那间破烂不堪的小屋,到家了。里面住着性福等几位年老的和尚。进屋后,大伙都忙开了,做饭、打扫卫生、收拾行单等等,艰苦的农禅生活当下就展现在面前。第二天,老和尚带领众人清理屋基内的杂草,一尊千佛座、毗卢遮那大铜像还有几块石碑也正在深草之中。以后,就日复一日地做着开荒种地、修桥、修路、清理场地等活。
当时生活是艰苦的,没有生活基础。老和尚拿出弟子们供养他的钱做生活费并购买农用工具。边开荒边种植。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在云居山再次实践。
到第二年(1954年),全国各地的信徒们都知道虚云老和尚住在云居山。前来参加的僧众也陆续云集;各地的居士们也不怕路途遥远前来参拜、皈依。从此,云居山就有了生机。僧众多了,自己动手,搭建茅蓬。当时,虚老就住进那破烂不堪的牛棚。把牛棚打扫干净,盖上茅草,沫好泥墙,就成了当时老和尚的“云居茅蓬”。
在农禅之余,边清理地基,边请山下村民伐木做建材。犹如僧众上百似的“百业俱全”,有木工、泥工、砖瓦工,均有人在,真叫“热火朝天”一派兴旺景象。陆续开垦荒地40余亩,水田20余亩,开垦茶园近70亩(是有名的“云雾茶”)。1954—1956年,真如禅寺把开垦荒扩展到“赵州关”外,共计开垦水田205亩多,粮食可自给了,同时,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僧伽农场”。
老和尚自登山之日起,对复兴云居山真如禅寺用尽心血。从整个寺庙的规模来说,是很大的,老和尚认为应当先建法堂、藏经楼,安供毗卢铜像,僧众才有修心养性的场所;后建大雄宝殿和天王殿;再建东西两边配殿。此外,老和尚对赵州关内的“明月湖”也有意修理。
初具规模之后,老和尚在云居山第一次传授戒法。于各方面条件的关系,开创自誓受戒的方便法门。由于来往僧众和沙弥不断云集,只好实施这一方便之戒法。老和尚身体好的时候,常为住山僧众讲开示。入冬之际每年都主办禅七,使常住的僧众和来山的居士们受到法雨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