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高别不“当回事儿”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胆固醇管理2014)”启动仪式上,作为健康知识宣传员的白岩松,形容当前中国慢病管理形势:爱好“舌尖”,却迈不开“脚尖”。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在“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胆固醇管理2014)”启动仪式上表示,中国已经确诊的慢性病患者接近3亿人,而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中国总死亡的85%,其中心血管病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与庞大的血脂异常人群关系极为密切。坏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陈伟伟教授指出,控制坏胆固醇是降低心血管死亡的关键因素。
今年是“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十年来第一次以胆固醇管理为年度主题,以此呼吁全社会通过积极控制胆固醇水平这一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支点”,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挑战。
认知胆固醇存在两个误区
“别说老百姓,就是一些医务工作者对胆固醇的认知也存在一些误区。”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顾东风教授表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误区就是:误认为“高血脂”就是“高甘油三酯”,还有的认为所有人的胆固醇控制目标都是一样的。
顾东风解释说,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胆固醇也分好坏。胆固醇主要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
据了解,“坏胆固醇”危害极大。“坏胆固醇增多时,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斑块会逐渐长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减少,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顾东风强调,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还会破裂或脱落,掉下来的小斑块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危及生命。
有研究显示,在冠心病死亡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BMI(体脂健康指数)等其他多个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顾东风透露,我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正不断攀升,成为造成国人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胆固醇控制目标因人而异
“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人的胆固醇控制目标都是一样的。”顾东风重点指出,我国目前大部分医院的血脂化验报告单上,只有血总胆固醇高于6.2mmol/L(毫摩尔/升)才标明为异常。其实,这个数值所标明的是健康人胆固醇的理想范围,由于胆固醇在不同危险人群中引发心血管事件的危害程度不同,因此“坏胆固醇”水平要控制在什么范围需要因人而异。比如,对于本身已经得过冠心病,或者有糖尿病,或者颈动脉检测已经发现斑块等高危人群的胆固醇指标,就会更加严格,同时要分别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指标进行要求。
“今天要强调的管理胆固醇,重点就是要管理‘坏胆固醇’”。顾东风说,控制胆固醇关键是要提高防治意识,改变“三低”现状。所谓“三低”是指大众对“胆固醇”这一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因素的知晓率低,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诊断率和规范治疗率低,以及冠心病和脑卒中他汀等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低问题。
顾东风认为,要重视坏胆固醇的监控和防治,其中的关键是要提高公众对坏胆固醇危害的知晓率及接受干预治疗的依从性。一旦发现坏胆固醇偏高,一定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对于那些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例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等),更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尽早接受正确治疗,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
查出胆固醇高必须“当回事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和规范治疗率依旧偏低。据一组中美两国数据对比显示,我国人口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只有11%,比美国低了近40%,治疗率也低了20%。此外,我国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说,很多人都不当回事儿。研究显示,我国使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并长期治疗的人比率很低,高的坏胆固醇对公众健康的危害还在持续,急需采取措施予以干预。
“胆固醇并不是一个坏东西,是生命必须的物质,只不过它过高就成了坏东西。”陈伟伟表示,用他汀类药物的目的只是把升高的胆固醇控制下来,将它的风险降下来。然而目前,很多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很多冠心病、中风和糖尿病病人回家后因害怕他汀类药物会引起肝脏损伤,擅自减少他汀的剂量甚至停药。而在患者不敢用药、不愿用药现象背后,最深层次的原因是患者尚不充分了解高胆固醇的危害,不了解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系,更不了解他汀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冠心病、糖尿病和中风患者的他汀不要停药,也不要随便减少剂量。”陈伟伟再三强调,高危患者要持续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2.6mmol/L,装过支架的患者、心梗患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必须降到2.0mmol/L以下,才能真正有效预防事件再发。应该遵从医嘱调整他汀药剂量,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到目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