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
两天前终于将拖了很久,一直很想看的一部电影看完了,不新不旧的一个英国片,《成长教育》。
剧情不算复杂,甚至是有些庸俗的设定,前半段优秀却家境普通的女孩,渴望成熟,优雅,上流社会的生活,并由此偶然邂逅了风度成熟的男人。男人给她物质,给她从未接触过的享受,女孩开始改变甚至迷失……最后单纯的女孩才发现,男人早已经结婚生子,却对她承诺,我会娶你;而女孩到此时早就失去了学业,朋友,和本该到来的大学生活。
后来女孩想回到学校,她请求校长,并郑重地对校长说:“我知道我那时候很蠢。我要的生活,是没有捷径的。”
然后按照常理,校长应该感动不已,并且接受这个迷途知返的孩子?
可校长却留给她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恐怕让你回来上学,你也不会珍惜。”
我想那一刻,女孩可能才真正明白,自己想要过的,到底是怎样的生活。
但如果这时候问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时,可能我也无法回答出来。
有时候人就是在不断地探索,又不断走错路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真正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比如小时候,自己最爱的是积木,却在看到隔壁小明手里的遥控车后心生羡慕,让父母买了一辆;可是玩具车到手的那一瞬间,却发现自己想要的最终还是积木;又或是长大之后,原本埋藏在心里最大的梦想是环游世界,却在看到网络上那些时尚达人,甚至周围的人都衣着绚烂,沉溺于名牌和奢侈后,不甘落后,将原本用来实现梦想的基金全部投入购置行头直到被众人膜拜。但当某日,自己一身光鲜走在街上,与那些风尘仆仆的旅行者擦肩而过时,才忽觉失落,发现原来自己其实是更想像他们那样,一路谈笑风生,仗剑走天涯。
但并不能说,小时候选择遥控车,长大之后选择光鲜亮丽的衣着就是错,只是这些选择让我们清楚明白了,什么才是自己人生中真正想要的。
忽然想起,先前看《江南味道》时,每一集介绍的主人公,几乎都是为了追求食物最新鲜完美的味道,而执拗地搬到乡村,搜集或亲自用手栽培食材;或是干脆自己开一间餐馆,每一个环节都要在自己手中精益求精。
可能他们跋山涉水几个小时,就是为了一块用山泉水手工磨出的豆腐。
这在快节奏并且追求效率的部分都市人眼里,这种行为应该就是傻。市场里有无数新鲜上市的大棚蔬菜,屠宰摊贩的案板上永远不停供应各种肉类。当今社会提供了无数条快捷的方式可以供人选择,但就是有这么一群人,偏偏坚持着自己最后的阵地,顽固自在地生活。
因为那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
而昨天在看电视时,偶然换到一个纪录片。名字没记住,内容也只是大致瞟了几眼,但令我印象较深的是,那一段刚好讲的是一对夫妻,双双辞职定居大理,每天悠闲穿梭于农间和洱海,自由惬意的生活。我记得里头的妻子说了这么一段话,原句记不清,但大意是:在别人看来我们这样是在浪费生命,但在我看来,这是我们最珍贵的时光。
这让我想起去年,和在城市里生活到疲惫,日夜都在盼望回到大理的C小姐终于踏上了大理那片土地。回去的时候,C小姐和我说起她的人生梦想,她说哪天有胆辞了工作,就一定要来大理,推着小推车,在大理古城的街头巷尾当一个自由的流动摊贩,夏天卖凉面凉粉,冬天卖米粉臭豆腐。
我说好啊,我给你打工。
听起来这样的梦想实在是太没出息,甚至惹人发笑,但我觉得那一刻C小姐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很认真的。
而我觉得这个梦想很棒。
当然,并不是说像先前说的这样,归隐山林或是粗茶淡饭就是所有人的人生唯一正确的选择。如果说想要的生活,是有生之年在北京的三环内有一个温馨的家,是收集全世界所有美丽昂贵的高跟鞋和包,是想尽办法出国并且获得一张绿卡,是一夜成名成为最有价值的明星或者作家,是抛开顾虑对你最爱的同性大胆勇敢地示爱……这些都没有错,并且都是值得拥有目标的你我,去努力实现的生活。
就像《成长教育》最后的结局,如果女孩没有像影片的最后那样重新拿起书本,考上牛津,而是选择等待那个男人离婚,跟他在一起,那便是她为自己人生选择的另一条路,是她自己所想要的路。哪怕在外人看来这个决定可能很愚蠢。
的确,很多时候,自己想过的生活并不被外人理解。毕竟社会的常理,道德的眼光,长久以来人们约定俗成的传统生活方式,虽不及法律那样严苛而具有无条件的约束性,但它们始终是存在的,所以无法被某些人甚至家人理解,是很正常的事。但至少在我自己看来,只要不超出法律的边界,在现有的范围里最大限度地追求和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值得敬佩和鼓励的。
毕竟,敢想的人很多,敢做的人却始终很少。
可能那些在嘲笑讽刺你的人,只是因为他们做不到如你一般洒脱自由,去追寻自己脑海中不断描绘的理想国,才只能在背后用贬低你的方式,来获得一丝自我安慰。
而你,却已经站在了自己理想国的土地上。
(文/川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