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菜文化概述


素食单调乏味吗?如果您这样认为,那就错了。这是长期的肉食文化给您造成的错觉,实际上素菜不仅在我们日常饮食中占有主要地位,也是中国烹调文化的重要内容。即使您是最极端的肉食者,您每天也会吃很多的素食。

中国素菜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花色品种,选料精细,制作考究及风格等方面,决不亚于荤菜。

历史渊源

中国素菜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相传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为素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豆腐不仅是素菜的重要原料,也是素食中的优质蛋白。因此,豆腐的发明不仅大大丰富了素菜的内涵,而且在营养学方面使素食主义有了更加强有力的说服力。

据考证,北魏的《齐民要术》中专列了素菜一章,介绍了11种素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素食谱。

南朝的梁武帝崇尚佛学,终身吃素,并倡导素食,大大推动了中国素菜文化的发展。此后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记载,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的市肆上曾有专营素菜的素食店。在《山家清供》中还首次记载了当时有“假煎鱼”,“胜肉夹”和“素蒸鸡”等“素菜荤作”的手法。

宋朝时有林洪的《山家清供》,其所载一百多种食品中大部分为素食,包括花卉,药物,水果和豆制品等。此外还有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记录了20种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素食。

元明清三代,素菜的发展愈加繁荣,素菜在各种文献中的记载也非常丰富。清末薛宝辰曾有素食专著《素食说略》,其中记述了200多种素食。

另外,中国素菜也有走出国门的历史。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的《中国交通史》记载,明末隐元和尚东渡日本时,曾传去某些烹饪制作技艺,其中就有“净素烹饪”技术。

一般认为,中国素菜有三大流派,两大方向。所谓三大流派是指:宫廷素菜,寺院素菜和民间素菜;所谓两大方向是指:“全素派”和“以荤托素派”。全素派主要以寺院素菜为代表,不用鸡蛋和葱蒜等“五荤”。以荤托素派主要以民间素菜为代表,不忌“五荤”和蛋类,甚至用海产品及动物油脂和肉汤等。

寺院素食

所谓寺院素食泛指佛家寺院和道家宫观中的素食佳肴,为中国素菜的“全素派”。据“清稗类钞”记载,清朝“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为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

据记载少林寺曾用少林素食在寺中先后招待过唐太宗,元世祖,清高宗等20多位帝王。公元629年9月,唐太宗因念及当年十三棍僧救驾之恩,亲率魏征,秦琼等人拜访少林寺。昙宗和尚以60款素菜摆设“蟠龙宴”招待唐太宗。公元1292年4月,元世祖前往少林寺寻访他的好友福裕大和尚,寺中为其特设“飞龙宴”,多达90道菜。

宫廷素食

宫廷素食起先发展于宫廷,主要供帝王享用,后流传于民间。清宫御膳房曾下设荤局,素局,饭局和点心局。其中素局专门负责烹调素菜。其特点是制作极为精细,配菜规格繁杂。

宫廷素食来源于民间,发展于宫廷,最后亦流传于民间。因御厨最先选拔于民间,年老退休后也回到民间。如清朝的御厨年老要退休离宫,退休后他们也开饭馆或传艺他人,使御膳也流传于民间。

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更是有一批御膳房素局的名厨流落于民间,开创了各自的素菜事业。如刘海泉创立了“全素斋”曾名噪京城。

民间素食

民间素菜是指民间的素菜馆和家常烹制的素菜,亦有自己的流派,如川菜素食等。

清朝光绪初年,北京前门大街曾有“素真馆”,之后,西四又有“香积园”,西单有“道德林”,及“功德林”,“菜根香”,“全素斋”,“鸿宾楼”等。

素菜的原料

素菜的原料一般包括五谷杂粮,豆类,蔬菜,菌类,藻类,水果,干果,坚果等。

经初加工的常用素菜原料有:经黄豆加工成的豆腐及豆制品,经面粉加工成的面筋和烤麸等,以及粉皮,粉丝等。

菌藻类包括:蘑菇,木耳,银耳,香菇,平菇,草菇,猴头菇,海带,发菜,紫菜,蕨菜等。

豆制品的品种有:豆浆,南豆腐,北豆腐,冻豆腐,包装豆腐,豆腐干,豆腐片,百页,千张,豆腐皮,豆腐泡,素鸡,熏干,腐竹,油皮,豆芽,腐乳,豆豉,黄酱,酱油,发酵豆乳,大豆蛋白等。

烹饪方法

素菜的烹饪方法与荤菜基本相仿,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有其独到之处。例如,烧(烤)的特点是逢烧(烤)必炸,而荤菜则不同。

素菜的烹饪方法主要有:拌,卤,炝,酥,熏,腌,卷,炒,炸,熘,烧,烩,熬,焖,扒,爆,炖,蒸,炮,蜜汁,挂浆,挂霜等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素食概念

素食概念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素食概念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素食概念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素食概念。

    《素食概念网》感恩您转发支持素食概念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素食概念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net/sushi/7910/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