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免费餐厅雨花斋面临关门
中国江苏网11月27日讯徐州唯一的免费餐厅雨花斋,自7月份开业以来,每天就餐的市民排成长队,短短4个月吸引了4万多名食客。如今因场地问题,面临关门的困境。
开业4个月,雨花斋怎么样?
昨日上午11时许,位于夹河街一中对面院内的雨花斋门口,前来就餐的食客排成了长队。在等候就餐的时间内,大家坐在院里的一个大棚内,认真聆听雨花斋负责人武峻同讲解传统文化。这样的课堂,雨花斋每天从早上10点就开始举办,分为场内和场外两场。
雨花斋餐厅内,食客排着队领取饭菜,当天仍然是四菜一汤,萝卜、白菜、豆腐、海带和玉米粥,主食是馒头和米饭。领好饭后,义工引领大家有序就坐,安静就餐。
餐厅内非常安静,墙上贴着“雨花五了”的提醒:“够了就好,做了就好,吃了就好,拾了就好,了了就好”,还有“感恩吃素”、“拒绝杀戮、没有交易、只有感恩”的字样。
雨花斋刚刚开办的时候,媒体曾经报道过食客满棚、义工不得不围成人墙维持秩序的情景。
昨天,武峻同欣慰地说,他们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改变了就餐时拥挤混乱的局面,多吃多占的现象也没有了,这一切都归功于传统文化的力量。
“来这里就餐的‘家人’,不仅仅学会了感恩吃素,还能从传统文化中学会爱和宽容,放弃抱怨。”武峻同谈到来就餐的食客,一律称他们为“家人”,年纪大的就称长辈。因为只有在自己家里,才能免费吃饭。
免费午餐,靠捐款能坚持多久?
雨花斋开业之初,很多人投来怀疑的目光,免费餐厅能坚持多久?武峻同坚定地认为,如果不是场地的原因,雨花斋还是能持续开办下去的。
雨花斋租用的是徐州第一中学校办工厂的废弃厂房。当时学校方面为支持公益事业,以几乎免费的价格提供场地,装修及餐厅设备投入花了20多万,都是外地公益人士资助的。雨花斋开业后,主要靠义工的捐助维持日常开支,这笔收入每个月大概有三到五万,每个月的各项支出大约五六万,目前账上盈余一万多元。
义工是支持雨花斋的主要力量,目前报备的义工已经有1000多人,经常来服务的有200多人,平均每天能来三四十人。
武峻同办公室的墙面上,张贴着一张张红色的《徐州市雨花斋爱心人士捐物资详情表》,上面现金多到1000元、少到5元钱,物资多到20桶油,少至一袋面、一个南瓜都有。
有人问,为什么不在餐厅内设置募捐箱?武峻同说,如果设了募捐箱,家人来吃饭就有心理压力。不设募捐箱,想献爱心的人也会主动伸手的。
谈到为什么要开办雨花斋,40岁的武峻同说,他是徐州人,曾经开办过一家公司,年收入不下几十万,但几年前母亲去世后,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认为人生无常,然而多数人只是忙于赚钱,于是他注销了公司,卖掉了房子,在全国各地求道、讲学,去年在盐城接触到开办雨花斋的人士,决定回到家乡徐州做点什么,今年7月,徐州雨花斋开门揖客。
每天素餐,吸引食客的是什么?
昨日中午,80岁的陈老先生吃完午饭,到餐厅一角的书架上找书看。
“我在家也没什么事干,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听听课,吃顿素斋,感觉很不错。人老了就喜欢吃点素的烂的,在家里吃饭和孩子们吃不到一起去,这儿挺好。”陈老先生家住庆云桥附近,前天才听说雨花斋这么个地方,三天已经来了两次,非常喜欢这里。
来雨花斋吃饭的,多数都是老年人。他们中有人早上7点半就来排队,比义工来得还早,有时也帮忙择菜洗菜。
70多岁的李老太太,每天来吃素斋,来听武峻同的课,她说自己为人处世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以前女儿经常说婆婆不好,她也跟着骂,后来认识到这么做不对,开始劝女儿和婆婆处好关系,自己也注意和儿媳的相处方式,慢慢地,两个家庭都变得和睦了。
家住琵琶山的赵长芝老人,已经82岁了,每天都要转两次公交车来雨花斋,觉得天天吃免费餐过意不去,家庭贫困也没有钱捐,便跑到淮海蔬菜批发市场捡好一点的剩菜,聚了好几天,送来了12棵白菜、5个佛手瓜和一把辣椒。武峻同非常感动,郑重地把老人的名字记在捐物资详情表上,老人骄傲地笑了。
昨日中午的采访中,武峻同还邀请记者体验一下雨花斋的素食。
菜式都很清淡,而且煮得很烂,特别适合老年人的口味。看到义工给记者打的饭菜有点多,武峻同让人拿来一只空碗,告诉记者如果吃不完可以拨出来,分给别的义工吃。记者拨的时候不小心洒出几粒米和一小块豆腐,武峻同迅速夹到了自己碗里。
“不能浪费。我们义工都是这样的,上次有位家人把馒头皮剥在桌上,义工捡起来吃了。那位家人从那以后再也没剥过馒头皮。”武峻同说,雨花斋不允许出现剩菜剩饭。
义工,一大半是退休老人
雨花斋的义工,一多半是退休老人,其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身影——轻微智障的赵影。
42岁的赵影说,她小时候发烧把脑子烧坏了,妈妈一直让她待在家。两个月前有人介绍她来雨花斋做义工,她一来就喜欢上了这里,大家也都很喜欢她。她刚来的时候,妈妈担心她找不到地方,不知道怎么坐公交车,在她口袋里装了一个小纸条。几天后,赵影就很自信地把纸条扔掉了。
赵影刚到雨花斋话都说不清,只能站在门口迎宾鞠躬,后来和别人交流多了,吐字越来越清晰,武峻同为了鼓励她,甚至让她做会场主持。
上个月,赵影回家办低保,妈妈把她关在家里不让她来做义工,她哭了几天后终于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66岁的李德树是一名退休工人,8月份来雨花斋吃了4次饭,看到70多岁的义工站在门口对着食客弯腰90度鞠躬,比五星级酒店的服务都好,内心受到极大震动,决定加入这个队伍。
“你听说过《弟子规》吗?”李德树满是皱纹的脸上一副神圣的表情:“我学了《弟子规》,收获太大了,回到家发现自己不对的地方,会给老婆认错,也会给儿子认错,一家人关系都变好了!我在这里,得到的远比付出的多。以后雨花斋搬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还有一位60多岁的义工,每天接放学的小孙女到这里吃素斋,7岁的小孙女吃完饭后会主动帮助打扫餐厅,成了雨花斋年龄最小的义工。
场地收储,雨花斋出路在哪?
武峻同说,本月6日,雨花斋就接到通知,因为该场地将被政府收储,限于11月25日前搬迁。虽然经过协调,搬迁时间被暂缓到11月底,可是这些天跑了七八个地方,都不合适。要么租金太贵,要么太偏僻,而且也不能开在饭店集中区,怕影响人家生意。
如果这几天还找不到场地,雨花斋就真的只能关门了。
“我们会一直坚持到停水停电的那一天。其实场地收储并不等于立即拆迁,能不能让我们开到拆迁的时候呢?如果雨花斋办不下去,我还担心‘家人’会有负面情绪,这对其他立志做慈善的人来说,也是一个信心的打击。”武峻同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徐州每个社区都建一所雨花斋,像一个爱心大食堂,给人们提供享用素食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地方,让老人们的业余生活不再是打牌打麻将。
记者同时了解到,雨花斋尚无正式名分,因为不涉及经营,工商局无法给雨花斋注册,只有卫生许可证。虽然民政部门对雨花斋很支持,完成了“徐州市雨花斋公益发展中心”的注册核名手续,不过因为租金无法承受,选址无法确定,所以注册工作无法进行。这意味着,免费餐厅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慈善机构,不能公开接受捐赠。
武峻同也深深感觉到做慈善的不易,这不仅仅是因为资金、场地的窘迫,还有他人的怀疑和质疑:“你做不下去,他们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你做下去了,他们会怀疑捐的钱都哪里去了。”
声音:走出困境需要民间和政府形成合力
徐州雨花斋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民间自发的公益组织成长中的烦恼。
“雨花斋运行这一段时间,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了温暖,包括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层面。老弱病残和民工等群体都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程序的救济,接受了传统文化礼仪和教育,可以说雨花斋给我们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正能量和精神上的升华。”同样从事公益事业的文化学者汉风说,雨花斋走到高潮时遇到了困境,如果运行不下去,会让投资的爱心人士心理“受凉”,会让得到帮助的市民情绪受到伤害,更会挫伤人们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希望政府和民间的力量都能参与进来,伸出援手,让雨花斋走出困境,让这朵花开得更鲜更旺。”
汉风同时认为,像雨花斋这样的民间公益组织,仅凭发起人的个人热情,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以及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联动,往往缺少发展后劲,难以做强做大。如何让爱心发挥更大作用,还是需要民间和政府形成合力。
这方面,其他地方有经验可资借鉴。比如,浙江建德的免费餐厅挂在市文化局下,成为正式社会公益组织;在北京和温州,社区为慈善餐厅免费提供场地;上海则由政府牵线,引导大型企业公益捐助。而在省内的镇江,由区民政部门牵头,整合多方资源,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助餐服务。
记者吴云摄影报道
原标题:唯一的免费餐厅雨花斋面临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