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觉也。偶于戒坛经肆②,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过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又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又一类,虽讨论,虽讲演,亦不过训字销文、争新竞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种。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有一类人,虽然也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依着经教去真修实践,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

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探究佛经的义理,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

这些人读过佛经虽没得到实益。可是,只要一入阿赖耶识田中,终能成为得道种子,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

一、专注力提高

读佛经,可默念也可出声阅读,小声大声根据自已感受舒服为佳,这样心、眼、口一并到位,来不得半点含糊,自然心里的杂念,就随之都被屏蔽掉,两耳两眼一口一心都倾注于经本上了。

二、调心并益养气质

心止如水,不急不燥,自然心情平静安详,气血通畅。中医古来一向讲求调心才可养性,其实读经的过程就是调心的过程,让浮燥之气降下来,专注不乱,就如同参禅静坐一样,安神守一,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修持的好方法。

在中医的养生论中,就有一种说法,提倡人们尤其是老人多读经,其实读经还可以开发智力,活动脑细胞,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出现,同时放松精神,缓解压力,这是一种很好养生保健方法,目前在日本很被一些老人所推崇,而国内也在有一些学校在针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读经启蒙教育,只是读经的内容不限于佛经罢了。

三、记忆力提高

诵读佛经与默看浏览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与感受。默看注重眼睛的浏览过程,会随着时间很快忘记。而诵读出来,所记忆的内容远远久于默看,也许就是因为上面所讲的专注力提高了,一心一用,自然记忆力也就提高了。

四、待人接物态度提高

心境变化了,外在的表相也就会随之变化,因为读经的过程中,诸多的启示、智慧也会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你,无形中让人变得更随和、亲近、不做作,自然积极的变化也就更成就了自身的进步,一个良性循环就开始运行了。

在中国古代,读经,抄写经文,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它早已被文人、士大夫以及幼学童子、书生所接受,绝不是出家人或是修行者才有的“专利”。无论作为学佛者,还是没有任何信仰的普通人;无论年长的老人还是年龄尚小的儿童,读经无疑都是一种非常好的益智、增慧、健脑的活动。

五、恭敬心提高

佛法是高于一切世间法的学说,只有佛法才可以真正从根本上阐述清楚宇宙及人类的真相。同样,佛陀的每一句话或是每一个故事,都是针对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宣讲的,它不是空穴来风,所以弥足珍贵,佛法难闻也就在于此。

对于佛经,我们是不能如看杂志小报一样的态度轻慢的对待,找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卧或陷在沙发中,随意翻看或是甩在一边,那都是不妥当的行为。

恭敬经书,恭敬文字,恭敬圣贤、师长,也就是恭敬佛陀、恭敬佛法,以此恭敬心才可以真正从每一个文字当中吸取佛法的滋养与智慧。

你能相信,一个对老师不敬的人,他可以得到老师的教诲吗?一个对知识不敬的人,他可以学好文化吗?所以延展这个恭敬心,我们也可以变得更谦逊平和,心静如水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读经视为生活中不或缺少的事情呢?我们吃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充满食欲以及肉体的需求,难于放手。那么读经有一天是否也能变为我们生活中不能罢手的欲望呢?想毕那时的佛法就真的成为我们生活中不折不扣的精神食粮了。何来福慧双修,何来福慧双得?这样一种简单易行的善法,却在我们眼下被忽视......

对于佛法的认识与学习,难在于我们没有真正发现它的珍贵与殊胜,所以忽略它,质疑它。大道至简至易,真无需踏破铁鞋寻觅,其实只在心念间了悟罢了。

学佛目的在断一切苦,得究竟乐。而得究竟乐者,只在开智慧;开智慧在定,得定在坐,坐在法。宗旨目的既定,中途方不疑退,此生必可成就,不问你修净土禅宗密法,都要同此宗旨,同此目的。

一、不听是非,返闻听自性清静本来觉悟。

二、不说是非,出口即是自性妙用,全是智慧之语帮助转化自己和他人的习气。

三、不传是非,所传全是阿弥陀佛即诸佛菩萨的语言加持,众生消除业障,速成正觉。

四、恭敬三宝,得三宝加持,永不造新业,永不堕恶道,种下决定成佛之无上大菩提因。

五、依止佛法一门深入,速发成佛之大愿,精进不懈,以回归净土为最终依怙,永不退转,永不犹疑。

六、依三法印时刻检查自己得修行,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七、见一切众生为佛,速得诸佛灌顶,见一切众生愚痴速得愚痴得果报。

八、以明心见性为主,其它为辅。

 诸仁真肯用功者,每日勿忘修法,念念在觉,方是念念在佛。时时修,时时照。每日将此七条看一次,再与人讲一次,一修一照,行之年半,不间断,如不证三昧见实相者,余即为妄为魔,并望回向一切众生,皆得成佛,此便是消灾延寿法。

人要自律,自律才能尊重自他。一个懂得自律的人,必然也懂得安排自我的生活,日子必定能过得舒坦安乐。近代政治人物中,张群先生活了一百零一岁,他作了一首《自律歌》,成为许多人奉行的“养生之道”,在这里援引《自律歌》其中两句话,提供作为大家的“自律箴言”。

1、日行三千步,夜眠七小时

“步行”是体育界、医学界公认的一种接近完美的最佳运动。有人到大陆探亲后发现,许多当地人的寿命都很高,因为他们习惯走路。佛教所谓“佛地千步走,活到九十九”。

经典也记载“经行”有五种好处:能堪远行、能静思维、少病、消食、于定中得以久住。走路就是走向健康之道。

睡眠可以使身心凝定沉静,恢复身心精力与消除疲劳。但是,如果怠惰放纵,耽于睡眠,反而让人惛昧不觉,提振不起精神来。因此,一般人的睡眠只要七小时就好,睡眠时可作光明想,修习纯熟了,连睡梦中也是一片光明,养成这样的睡眠习惯,对身心的健康最有助益。

2、饮食不逾量,作息要正常

一切生命,要靠饮食才得以维持。《佛地经论》说:“能任持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故名为食。”饮食吃饭可以维持我们的色身健康,吃得适当,也能够长养善法。所以,佛陀告诉波斯匿王:“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唐朝白居易说:“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真正有能力的人,工作和生活都很正常。

他们懂得作息要均衡,太忙太闲、晨昏颠倒,都无法冷静思考或循序渐进解决问题。佛门里也强调,五堂功课正常,意思也是生活作息要规律正常。

3、心内怀慈悲,口中出妙香

人生最高的美德是慈悲,慈悲的人会用柔软的心灵关怀众生,用慈爱的眼神看待万物,用真诚的话语随喜赞叹,用勤劳的双手广做好事。

慈悲的缘分可以美化生活,增进和谐;慈悲的音声让人终生难忘,给人如沐春风。

所谓“口里无瞋出妙香”,口里没有怨声,内心就能太平,与人相处说话,没有讽刺,没有恶口、妄言、绮语、两舌,如《金刚经》所说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话不含刀带刺,不伤害到别人,就能“口出妙香”。

4、念念持正法,菩提日日长

“正念”就是正当的思想、正当的思维、正当的见解。禅堂里,维那师父经常高喊:“提起正念。”过堂吃饭时,维那师父也会唱诵:“大众闻磬声,各正念。” 就是提醒我们,二六时中,要保持正念。

正念可以对治妄念,医治我们的烦恼。有正念的人会坚定信念,不断地重建自己,身常行善事,口常说善言,心常存善念,以身、语、意三业之正行、正语、正念,可以利益众生,增上菩提道心。

世间的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佛教的戒律则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自律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为他人着想。自律的人,不自恼,不恼他,生活有道。

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会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谁是邪,谁是正。真假孙悟空在这里面,你辨别不出来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他太像了,能够变成假孙悟空的也太有能力了。所以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很多初心修道的人,就是第一步没有踏准,成了魔子魔孙,求升反堕,诚为可怜者啰。这个时代善知识难遇哟,但怎么辨别善知识?

这个善知识首先是知见正确。但知见是否正确,你怎么辨别呢?依“真空妙有”。他有这个四念处的智慧,对苦、空、无常他有个基本把握,就是小乘的三法印、大乘的一法印——他能够跟这个讲的比较接近,这是你第一个判别。就是你拿佛经的圣言量跟他印证一下:他说的跟佛的圣言量差不多,他是善的;如果他篡改佛经,离开佛经讲自己一套,这就邪啦。再就从行为层面:善知识都是要持戒的,善知识对五欲不会去猛利地追求的,善知识虽然不能真正无我,但是他至少是淡化我执的人,善知识要有一种慈悲心。

觅善知识,得有缘!你若想希望什么样才算是善知识?佛在世的时候,以佛所说的历来因缘,一个字,自己不认识,问到别人,别人跟我说,这就是善知识;一件事我自己不明了,别人跟我解说了,他是我的善知识。

你想遇到什么样善知识?文殊菩萨才是善知识,观音菩萨才是善知识,你只能求,一般的凡夫圣人,只能知其一而不能知其二。

你想救济苦难众生,咱们讲《法华经》,《法华经》都是善知识。《金刚经》,佛说的话都是善知识,哪一个向你解说《金刚经》,解说《法华经》,乃至解说《弥陀经》都是善知识,得有一点,你有缘没缘?你跟这个师父、跟这位大德有缘,他的语言,你能听的进,你能接受,你能得到启发。

在我们中国历来的善知识,以禅宗为主,那得对机!开过悟的!有些个只道个三言两语,或你给你一个棒子,给你一记棒喝,你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大意?他拿起棒子打你几下子,这样的善知识,假使你挨几棒子,你能开悟吗?

善知识是善知诸法解一切义,这只是在法上。对机呢?你得有那个福德,有那智慧,你才遇到那个善知识,他能知道你的根机,知道你过去无量生的宿业。

舍利弗算不算善知识?舍利弗有两个弟子,跟他学了五六年,什么都没开悟;有一次佛去了,佛问那两个弟子,那两个弟子就跟佛说,学了几年了,佛叫舍利弗他那两个弟子给他颠倒一下,你先叫他说修观的叫他参禅,你先参禅的叫他修观,佛这样一给他们一颠倒,重新指示一下,他俩没好久,不到两三个月,都开了悟了;因为舍利弗只见到八万大劫的事,八万大劫他以前见到的事,他们对这俩个根机,说的是八万大劫之内的,佛可是八万大劫之前的。

所以遇善知识得看我们自己有什么福德,不是都是有缘的。你是个什么善根,你是哪一级的你就去遇见哪一等的善知识,可以使你知苦,知道苦了别造业,他能这样开示你,就算是善知识。所以这个善知识非常的广泛,你这一世不认识,你问人家,人家告诉你了,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你问:「若如来灭度后五百世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得往生安乐世界。」男人不行嘛?这个不一定。

人家有句话,「如说修行」,我们无论你念哪个经,你若照这经上说的去做你都能信,不只《法华经》,包括任何经。你读《金刚经》,《金刚经》告诉你,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什么都不做,你还有心生吗?无心生,就是要达到无心生,无生就无灭,有生就是有灭,所以一切法都是因缘,看你什么因缘。

信根微弱的修行人,怎么办?

你先修习信心,很简单;如果没有信心,你做什么事也不成,就是在佛门,你没有一件事能做成。

为什么?你没信哪!你连信都没信你还能去做去吗?「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对于你有学过手艺,学世间的生活之道,你得认为我学这个本事,我能够生活,你才去学,如果你认为这个我学到了也生活不了,你还肯去学吗?

你学佛也如是,念佛、参禅、读诵大乘,读诵大乘开智慧,有了智慧了你自己修行不成问题了,就是没智慧。你如果念佛念念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无量光在加被我们,自然这个弯曲的心进入名号的这个竹筒里面,我们的心也就正直了。直心是道场了,我们就能够把阿弥陀佛的正遍知海,来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智慧、我们自己的知见。最终还要落实在老实念佛上。

吾人生在世界,不只是要从自然界的万物得到自身生活之所需,而更要人与人之间的团体──家庭、社会、国家以至世界皆得安宁,盖人类都欲得生存安宁而进步。然此必须人与人共同协和起来,彼此互爱互助、不相侵害,方能达到目的。因此,人生在人群做人,通常即有必需具备之条件、必应遵守之规则。若对此种规则有所触犯,即成为过罪或不道德之行为。

第一,人类最重要者,莫过于求生存。

人与人之生存关系中,我所需要于他人者至少不妨害我之生存,他人亦需要我至少不妨害他人之生存。若我妨害他人之生存,即为人类大众所不容,在人类之道德上即当加以制裁,国家法律亦即本此要求而定。且损害他人生存以图自己利益,在理性上既有违反,即自己良心亦所难安;此时要求自新,只有痛自忏悔,以免下次再蹈覆辙,所以佛言不应杀生。

第二,人类生活所需之物,不应互相掠夺侵占。

如衣服、饮食、住宅及行路所用之舟车等物为维持生存所必需者,若不以正当劳力工作而获得之,乃用抢夺侵占等方法而非法获得,致使大众不能得安宁之享受,必至互相侵夺,彼此不能维持生活,此在理性上、道德上、法律上均有违背,即为人类大众所不许,亦即应予以道德上、法律上之制裁。既犯者应速忏悔,以免再犯,所以佛言不应偷盗。

第三,为延续人类生生不绝,需要男女婚配。

但男女配合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社会礼俗,方可达生生不绝人类繁衍之目的。若违背法律礼俗而乱行邪淫,即与人类之生存延续有妨害,而在道德上、良心上亦不合,故此种行为亦为人类大众所不容而必制裁之,所以佛言不应邪淫。

第四,为维持人类生存进步,则人之言语需要诚信。

以人与人之间,无论处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必有共同进行之事业,此事之商量进行必赖言语表示,若所表示之言语都是诳妄欺诈,必致二人以上之团体不能存在,而所以谋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人生幸福之机能全失矣;且不只失去谋幸福之机能,而又妨害一切人类之事业,即为人类大众所不许,所以佛言不应妄语。

照上所说,人类若不相杀伤、不相偷盗、不相邪淫、不相欺诳,则人群安乐、良心愉快,即可以由成好人以成好家庭、好社会、好国家乃至好世界,而不违背做人之理性,故此四种为做人的根本道德。

第五,为贯澈上述四种之善行,尚需禁绝不良之嗜好。

如饮酒、赌博及吸食鸦片烟等类毒品时,最易引起杀伤、偷盗、邪淫、欺诳等恶行;且一染此等嗜好,则自身被其束縳,而堕落其高尚之人格,生出许多害己害人之结果,故此一种亦在佛法五戒之列。于是,佛教人做人的基本条件,合此第五种,即是五戒。

此五戒虽为佛教人的做人道理,其实亦即人类所必由之正道、适合人生之真理者,不过此种真理要有高尚智德如佛才能澈底明了说出。

我们能依照上述五戒善法,以禁绝破坏人类之五种恶行,则可由身心安乐达到家庭、社会、国家之安宁兴盛、繁荣进化,更可进而维持发展人类之和平幸福。此略谈五戒善法为做人应知应行之原理原则,望大众深信实行,则可养成一新的人格。

减肥,素食主义,你是怎么吃的呢

健康素食,爱惜生命。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