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点赞排行
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我们刚出家的时候,老法师就教导我们说:“修行人就是要学减法,天天要减少习气毛病。”
给大家讲个“ 朝三暮四”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有个宋国人养了一群猴子,猴子们特别聪明,可以帮他干一些活儿。但遇上饥荒年了,没那么多东西给猴子吃,养猴子的人就对猴子们说:“现在闹饥荒,只有榛子给你们吃。每天七颗,早晨四粒,晚上三粒,这样就可以度过饥馑年了。”
于是,他来给猴子们分配食物,但猴子们躁动不安,表示抗拒。这个人就想:这样交代不了,但也没更多的东西给它们吃啊!他特别聪明,想了一个办法说:“这样吧,早晨四粒、晚上三粒满足不了你们,那就早上三粒,晚上四粒。” 他这样去分,猴子们就都满意了。
这就是“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由来。从这个寓言当中我们能体会到:众生都是喜欢加法的,今天有了还不够,明天还希望再增加,一天比一天增加。但修行人恰恰相反,我们都是希望减少的,东西越少越好,烦恼越少越好……
我们刚出家的时候,老法师就教导我们说:“修行人就是要学减法,天天要减少习气毛病。”所以说到修行,说难也不难,无非是要去除自己不合理的习气毛病,学会不被物所转,不被境所惑。为此,我们比较钝根一点的最好立个目标,今年一年要改掉几点毛病,这一个月要试着对治哪些习气。
佛在《法句经》里说:“不观他人过,不观作不作。但观自身行,作也与未作。”在《四分比丘尼戒本》七佛略教诫中,拘留孙佛的教诫偈也有说,虽说法略有不同,但意义相同:“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
所以我经常鼓励那些初学者,当你勇敢地剃发染衣,搭上袈裟,准备要走这条修道之路的时候,就要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我一定要做一个好佛子,做一个好出家人,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习气毛病,让我的身安住于佛法的正道上,让这颗心慢慢得到净化。
我们翻开佛的经典,每尊佛的教诫无非告诉我们:修行一定要落实在实处,用佛的法不断地改变自己。如果只是知道了,不认真去修是没用的。就如拘留孙佛的这两首偈,如果我们认真地去思惟,认真地修,慢慢就能让自己的行为和心地纯真,得到修道的利益。
希望各位好好地检点一番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把所学所闻的佛法都落实在修行当中了。
阿弥陀佛!
怎么知道你的内心的世界善业比较强,还是罪业比较强?有两个判断方法,第一,你静坐观心,静下来,所有的事情都静下来,连喝水都不可以。如果你发觉静下来的时候,都不做事的时候,你的心躁动不安,就要小心啦!罪业的功能已经在酝酿,已经形成一个很强大的势力,因为罪业的能量是一种躁动。
如果你静下来的时候很寂静,你造了很多善业,积了很多阴德,因为善业是寂静相,还没有得果报,就有征兆出来了。看你的内心活动,是躁动还是寂静,这是第一个判断方法。
第二个唯识学说,从梦境。不是偶尔做一次梦,经常做某一种梦。比方说,你经常梦到你在黑暗当中,遇到恐怖的事情,有人要追打你,追杀你,或者是你从高空掉下来,最糟糕了!因为你的身心沉重,如果你是经常梦到你从下面跳上去,就非常好,轻飘,当然最好是见到佛菩萨的光明,见佛,见三宝。
如果你开始用功拜忏的时候,就要注意梦境,才知道你的忏是不是该停止了。如果你梦到洗澡,吐出秽物,见到光明,见到三宝,你拜忏功德圆满,业转过来了。
意识种子虽然没有形状,但是你造了以后,它有一种征兆,一种讯息,你可以从静坐跟梦境里面判断,天台宗认为说,其实你造业的当下,种子就成就了,就是果报了,虽然它没有显现,但是种子同时成就了,从这个角度,也算是因果同时。
恭敬求法
佛法要在恭敬中求,多一分恭敬就多一分功德。
《毗奈耶经》和《本生传》中提到:在讲经说法的场合,不要对态度不恭敬的人、没生病却包头巾、戴帽子的人、打伞、拿手杖、带凶器的人说法。听闻佛法时,要怀着谦恭之心坐在低处,举止温顺调柔,喜悦地注视上师,专心听上师的开示,像饮用甘露一样。
在上师讲法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陀罗、鲜花等,是布施;洒水清扫,遮止自己不恭敬的行仪,是持戒;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忍受疲惫劳累和种种不适,是安忍;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满怀信心和喜悦之情听法,是精进;心不散乱,专心致志谛听上师教言,是静虑;勤于思考、遣除疑惑,是智慧。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为了求法,哪怕只是求四句偈颂,都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相比起来,我们为了求法受点累,苦一点、脏一点,实在都算不得什么。
以前每逢法王如意宝上课的时候,听课的人都特别多,经堂里坐不下,大部分人得坐在外面,我也经常在露天听课,夏天坐在烈日下,冬天坐在风雪里,下雨也不打伞。不光是我,大家都这样。可人人都踊跃欢喜,觉得能遇到法王如意宝这样的具德上师,能听闻甚深教言,是无数劫积累资粮的果报,高兴还来不及,哪里会在意身体上所受的这点辛苦。后来学院有了新的大经堂,能容纳很多人,大家不用再坐经堂外面,可是每天上课大家还是会提前去,抢着坐经堂中间的天井,哪怕这意味着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坐在结冰的水泥地上,就因为坐那能看见在三楼讲课的上师法王如意宝!
道次第
一般人修法大致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先理解教义,然后求行解相应,再至证悟,不可稍有知解便以为证悟了。
法本中的每一句话都有丰富的涵义,首先要理解它最外层、最明显的涵义,最好把原文记在心里,反复思考、体会,逐渐理解、领会它更深层的涵义。在实修中,也需要牢牢记住上师所传的法的每一个细节,反复串习,才能巩固、保持我们微弱的体会和觉受,继而激发对实相的证悟。
仲敦巴尊者说:修行关键要闻思修交替反复。尤其对初入佛门的人来说,闻思修交替进行、反复串习极为必要。初学者还不太懂佛法,应该先闻思,了解法的字面含义,生起相似的定解后,再上座修习。座上反复忆持法义,这叫观察修;直到无须忆想也能持守法义时,便安住于对法的定解中,入定,直到再次生起分别念,这叫安住修。
依照藏传佛教的传统,严格来说,一定要求按照次第修行。弟子在上师的引导下经过实修后,还要由上师验证和指导,只有经过了上师的验证和开许,弟子才能进行下一项修持。如果上师发现弟子的修行不合格,会让弟子继续修持,直到通过验证。
阿琼仁波切在修前行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证悟觉性,那时他不到二十岁,但上师没有点破, 甚至不给他看有关直指心性的法本,只是不断要求他修前行, 并且完整背诵前行引导文,因为上师担心过早印证他的修证境界,有可能使他产生微细的执著,从而无法持续巩固自己的证悟。
勤修行
在藏地的公路旁,常常可以看到磕大头去拉萨朝圣的人,我们有时候一天做一点点功课都觉得很难很累,看看这些磕大头的人,自己真是差得太多,要好好忏悔。
精进闻思修行与利益众生并不矛盾,不能借口要利益众生而放松自己的修行或纵容自己追求世间八法。假使自己的出离心、慈悲心还很微弱,对佛法一知半解,怎么能善巧帮助其他众生,分担他们的愁苦,引导他们走向解脱呢?没有双手的人却要下水救人,这太难了。我们努力修行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众生。初学者安静下来,老老实实闻思修,就是在利益众生。
真正的修行人,他的寂静调柔,可以感动人心,令人对佛法生起信心。虽说这是个浮躁的年代,但人们在内心深处仍然留存着对宁静淡泊的敬重和向往。在浮躁的年代,也唯有寂静调柔的心才能让人真正地信服。
过去曾有很多上师出世,如果完全可以靠上师救度的话,我们怎么还会在这里呢? 晋美林巴尊者曾经说:业障很重的人死的时候不要祈祷我救度,我救不了。比晋美林巴尊者成就更高的上师还是很稀少的。
自己度自己最重要,在自己有能力时,应该好好地修行。一定要相信佛说的,现在就要发愿不造业,发愿不杀生,发愿好好修行,临终时不后悔的人没有。
今生今世修行的努力一定不会白费,只有精进修行的人才能不惧死亡,才能得到解脱的安乐。
“如果你试着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会发现情绪就像天空的浮云,多变而易散。远看一朵一朵,仿佛人能在上面漫步起舞,但走近一看,才发现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我(张静初)是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体现在生活上还不太明显,到了自己比较在意的工作中就常常表现的很焦虑,总是担心事情失控,长此以往,就觉身心疲惫。
虽然明白焦虑和情绪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扭曲自己的判断力,把事情引向一个糟糕的结果,可还是无法控制地被自己的习气带走。
“问题若是有办法解决,就不必要担心。若是没有办法解决,那么担心也没有用。”
这是希阿荣博上师在其“珍宝人生”一文中引用的寂天菩萨的话。《次第花开》里处处可遇这样朴实智慧的句子,看到这样的句子,脑海里就浮现出上师自在幽默的样子。
遇见希阿荣博上师是在2004年,回望自己的学佛路总是感到无比惭愧,没有好好的精进修行,比起同期的师兄进步甚微。
可是即便如此后进,还是深深地体会到佛法的智慧和上师的慈悲加持护佑着我,让我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的内心,尽力通过修习慈悲心和同理心让心性调柔一些,并通过认识无常,确立解脱才是今生最重要的目标。
上师在《次第花开》中说,“我们自以为是生活的故障检修员,整日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身处顺境的时候,饶是这样不安,陷入逆境会怎样惶恐更可想而知了。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这样的话字字像是针对我的困扰。每当我被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各种不尽人意困扰时,佛法的修习像是一个神奇通道,通往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美丽花园,在里面我短暂地体会到上师的自在,这样的瞬间是如此清明,让我心中充满喜悦。
但是,惯性总是很快地把我拽回生活的泥潭里,工作和生活琐事又一次把我淹没。怎么让惯性的车轮停下,在花园里呆得久一点呢?上师开示了很多方法,其中观想无常和修习止观让我受益很大。
无常是变化,是失去,是无论我们愿不愿意都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这十年间,我陆续失去了父亲和其他的亲人。父亲去世后两年,有一次我鬼使神差般地拨出了爸爸的号码,等待电话那端他熟悉的声音,可想而知,手机只传出了平静而机械的“您好,您拨的电话号码是空号”。
我坐在空荡荡的屋里,窗外的树静静伫立,鸟儿还在不知烦恼地啼叫翻飞,可是亲爱的父亲却有如雁过长空踪迹全无了。
真实和虚幻的界限如此模糊,我被泪水模糊了双眼,巨大的悲伤把我淹没,在这种猛烈的痛苦里,我发现自己好像看到了生命的真相。可人总是这么健忘,或者总是愿意选择忘记痛苦。时间很快地抚平一切,声色名利又重新占据了生活的重心。
观想无常就是为了不要忘记这种痛苦,时时提醒自己无论如何不舍,至亲挚爱也终将离别,连自己无比爱惜的肉身也终将消失。这种悲伤是让心底生起出离轮回信念的开始。
时时观想无常能让得意骄傲的心迅速沉静下来。而伤心失落时,无常告诉我一切终将过去,就如上师所说,若你想天天不开心也是不可能的。
无常也说明了事与愿违是常态,人生本来就是充满了缺憾,接受了人生的不完美就是获得安乐的开始。
无常时时提醒着我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跳动的倒计时,又像一个严厉的老师,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让人敬畏也让人感恩。
如果说观想无常难免让人悲伤,那么配合上修习止观则是一个充满喜悦的过程。
由于我的内心很容易散乱波动,加上工作原因,时间作息经常被打乱,上师开示把修止观的时间分成比较短的时间段,比如5分钟一段,如果内心散乱了,就先打断一下,再继续下一个五分钟,座上没有完成的,就在工作间歇随时禅定五分钟。
对于初学者,单位时间短就比较容易保持专注,每当念头出现时尽量保持觉知,不追随不探究,只是简单地提醒自己:回来,回来......回到自己的呼吸上。
当专注自己的呼吸,静静观察自己内心的感受时,内心会逐渐安静下来,一种力量渐渐生长起来。
平时的麻木开始消散,四周的事物变得神奇起来,眼前的柜子回到了运输途中,回到了木匠手下被打磨,它曾经是一棵森林里的大树,有小鸟停在上面歌唱,一片雨云飘过,滋养着它的根茎,一只蚯蚓正在松土......
原来事物的存在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只是神奇的因缘际会。
正在端坐的自己,随着呼吸,好像与宇宙融为一体,不再是碎片似的存在。我呼吸,我在这儿,沉静满足的喜悦和感恩自然升起,原来自性的确是圆满具足的,不需要更多了。
此时,无论多么焦躁不安的心都渐渐舒展了,我真切地体会到上师说的:“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
原来安乐的花园就一直存在于我们自己心中。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遇到的每一个困境或惊喜都是自己修行的对境。
上师常常说,“安静下来好吗,弟子?好好修行,这样人生才真正有意义,不是吗?”
每次听到上师这般对我说,我都无比感恩,心中感念不知前世积累了怎样的福报才能值遇佛法和大恩上师。
有些人认为一定要用财物来供养上师才好,这方面该如何抉择?
索达吉堪布说:有些人总抱怨:“哎哟,我福报太浅薄了,别人都能供养上师,我连一分钱的供养也没有。”实际上,对上师财供养不是很重要,自己若能如理闻法、如实修行,即使上师没有发现,佛陀没有马上给你一种“反馈”,这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法供养,我们务必要尽量做到。
有些人一直浪费时间到处化缘,非要用钱来供养上师。但这样的供养,不一定对上师有利,反而对上师的名声、事业可能有影响。作为弟子,只有如理如法地闻思修佛法,才是最上等的供养。在此基础上,假如你因缘、条件允许,可以再作些财供养、承侍供养。总之,孰轻孰重一定要搞清楚!
当然,修行供养也不一定指天天修法。有些发心人员觉得:“年底考试时我好惭愧啊,365天都在发心,从来没有修行过,没办法去供养上师。所以,上师您老人家千万不要生气。”其实不是这样的,倘若你在帮助众生、摄受众生、利益众生,《华严经》中讲了,这就是上等供养。
一道素食香菇海上仙山的做法,青笋、香菇做出酸辣味型。
狗子立功了!牧羊犬叼回的受伤小鸟是保护动物
刘德华带鲁豫到素食餐厅吃饭,鲁豫和王力宏吐槽:最讨厌别人请我吃素
可可小爱:解救珍稀保护动物,要爱护我们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