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1.《往生咒》正确全名为《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顾名思义,此咒包含两种意义与功效:「拔一切业障根本」与「得生净土」。

2.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经典中,原来也很少有咒语;而约于公元440年译出的《往生咒》的出现,其实在净土的发展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因为修行者开始使用咒语,且自只对来生利益的追寻(得生净土),转向也兼顾现世利益的获得「拔一切业障根本」。

3.由于「往生」二字易使人误以为此咒只与往生有关,只能让念诵者或所祈求的特定对象「得生净土」,而忽略了它的另一个积极且重要的功效与意义,即「拔一切业障根本」的消除业障的现世利益部份。

4.往生咒由刘宋.求那拔陀罗所译,原文注明本咒出自《小无量寿经》,是部已失佚的《阿弥陀经》之异译本。

5.在阿弥陀系咒语中,《往生咒》是第一个出现的咒语,此咒文内共使用四次甘露,因此另有一个俗名叫四甘露咒。

6.往生咒:

南(nan)无(mo)阿(a)弥(mi)多(duo)婆(po)夜(ye)

哆(duo)他(tuo)伽(qie)多(duo)夜(ye)

哆(duo)地(di)夜(ye)他(tuo)阿(a)弥(mi)利(li)都(du)婆(po)毗(pi)

阿(a)弥(mi)利(li)哆(duo)悉(xi)耽(dan)婆(po)毗(pi)

阿(a)弥(mi)利(li)哆(duo)毗(pi)迦(jia)兰(lan)帝(di)

阿(a)弥(mi)利(li)哆(duo)毗(pi)迦(jia)兰(lan)多(duo)

伽(qie)弥(mi)腻(ni)伽(qie)伽(qie)那(na)

枳(zhi)多(duo)迦(jia)利(li)娑(suo)婆(po)诃(he)

7.持《往生咒》的功效:

一、阿弥陀佛常住持咒者之顶,日夜拥护。

二、无令怨家而得其便。

三、现世常得安稳。

四、临命终时任运往生(西方净土)。

前三点即现世利益,后一点为来生利益。

8.同文后附有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述说此咒功效为:

一、灭现世所造罪业。

二、现世所求皆得。

三、不为恶鬼神所乱。

四、面见阿弥陀佛。(前三点即现世利益。)

9.此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中,有一个关于持诵此咒功效之例,该《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白话大意如下:

陈.天嘉年间(公元560-566),卢山的珍禅师在打坐时,见数百人共乘一艘七宝华舫前往西方,珍禅师请求同行,但船上的人说:珍法师!您宣讲《涅槃经》是很大且不可思议的因绿,但因您未持《阿弥陀经》与〈阿弥陀咒〉(即〈往生咒〉),所以不可同去。

珍法师因此废止讲经事业,日夜专诵《阿弥陀经》与〈阿弥陀咒〉,合计念满二万遍。在他临命终前四七日夜晚四更,有神人从西方送来一座白银台,于空中比太阳还明亮。神人并告诉他:法师寿终时,将乘此白银台往生阿弥陀佛国,我今特来告知:您必定往生西方。

珍法师临终时,在场者不论出家、在家,皆听到空中传来妙音并闻到异香,香气经数月不散。当晚峰顶寺内僧众,皆见到山谷内有数十个大如车轮之炬火。

由上文看来,持诵《阿弥陀经》与《往生咒》,至少对珍禅师来说,是能往生西方净土的必要条件。往生咒,确实是个可兼顾现世及来生两种利益的咒语,值得修行者经常持诵。

从通达空、无住入手,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就是解决“心”的问题。此经当机者须菩提向佛陀请教:“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是发菩提心所要达到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一前提而展开。降伏其心既是《金刚经》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

我们在世间有很多追求,但无非是为了获得幸福人生。我们为寻求谋生技能而上学,为获得生存财富而工作,为建立情感依赖而成家,为造就健康身体而锻炼。这些虽也关系到我们的人生幸福,却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事实上,最重要的恰恰是最不为我们所注意的,那就是我们的心。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往往只是责怪环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最初遇到的烦恼、喜乐都是差不多的,但有些人就能用乐观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切,朝积极方面去思考、去努力,事情最后也真的会朝着好的方向转变。有些人则因为一次打击而心灰意冷、萎靡不振,人生就此低沉下去。

心是一切的根源,是烦恼的根源,也是快乐的根源。

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一直是僧侣的志业,因此,古往今来的僧人多为弘化而旅行。当然,这种旅行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寻师访道,追求真理,而不是观山玩水,秀风景秀自拍秀自己的见识。寻常百姓人家都知道穷家富路,旅行要带足银两,备好物资。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对此,凤编深有感触。那么,古代僧人行旅前要做哪些准备呢?那时候没火车没飞机,僧人们如何完成漫长艰苦的旅程,他们必备的用品都有哪些呢?

僧人离开常住的地方旅行,必须准备六种物品,并且在旅行全程随身携带。这六物是:三衣(袈裟)、钵、卧具、滤水囊。

依佛制,三衣一钵是出家人最重要的持物。《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一亦说三衣是贤圣沙门的标帜,钵为出家者的用具,非俗人可用,应执持三衣瓦钵,即是少欲少事。

滤水囊也是僧人行旅的标配,现代人很难想象滤水囊的作用。其实,僧人携带滤水囊是用来过滤生水的,目的是排除水中的虫类,以免伤害生命,这是佛家慈悲精神的具体体现。

僧人在旅行时还要准备拂尘、手杖、雨伞等,走在草原上要准备拂尘扫开蚊虫,手杖可以拨开蔓延到路上的草。带伞以防骤雨,炎炎烈日还可招凉。

唐朝贯休法师有首诗:“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万山得得来。”就是以瓶与钵来指云游僧的生活。两者各挂在两肩,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特别说明:带子不必太长,刚好穿过两臂挂于腋下,若交挂在胸前,会令人气急。

唐朝时,僧人参游行脚还须带着度牒──是僧人的身份证明,上注德号、隶属寺院,外出时随身携带,以备查验。

除了准备随身物品外,僧人行脚前也要作好心理准备,莲池大师在《沙弥律仪要略》中就提醒想要参访的沙弥,应先随师受教,实在不宜远行,如果真要远行,也必须要有良朋为伴,不得与恶友往来。

世间人生死都有个定数,寿命长短真有定数,看相算命有高手、高明的,确实算得很准确。但是,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相算命的能不能给自己算?给自己算就不灵了,他要找别人给他算,他没有办法算自己,自己是当局,别人是客观,站在对方,客观。

命它有数,有数换句话说,它也不是一成不变。还是佛经讲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人的命运也跟着念头转,随着念头生,念头善,他的命运往好的这方面转;念头不善,心行不善,好命运变成坏命运,会变的。

不要感叹上天安排的命运不公,其实,上天并没有给你安排什么命运,因为,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就看你能不能握住。看看下面这篇文章,悟性好的人就能够从中体会出人生感悟。

我常常仰望天空,心里想:如果天空白天失去了太阳、小鸟、白云,晚上失去了月亮、星星、银河的点缀,它将显得多么寂寞。传说中的海是那样神秘、遥远、浩淼……于是,背起行囊,向远方流浪。也因为无力在深深热爱的故乡厚土上,打造一份所谓文化人的精致,只好远离故乡去追寻自己的梦。

一直以为教育乃民族之大业,中华之脊梁,国人素质之根本。我原本愿步陶行知大师等教育前辈之后尘,向他们一样奔忙于这条大道上穷其一生,浇灌出茁壮、卓越的民族之花。可是,生活使我越来越失望于自己远离了陶大师的要求:“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是道德。”可我又无力阻止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散失了道德,乃至把教育者的责任丢到了脑后。我总以为,人终其一生,为其善良的品质,可以屹立于人性丛林中经久不衰。然而,一个人学习、完善、并终生拥有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达到至善的境界,需要承受多少世俗的风霜呵!我只有祝福这个世界更美好些,更完美些!这样人性才会更善良些,更完美些吧!

古人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以其至柔、清纯、博大,包容一切,滋养万物。试想每一种生物,哪一个离得开水?而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面积属于海洋,说明了水之浩瀚、博大、宽容……亦如我们的父母,永远包容、牵挂着子女,直到生命的结束。而我们的许多子女,却可能一生只记住了父母给了他们多少钱,而忽略了计算父母一生为他们付出了多少爱。有人不明白,哲人为什么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那是因为你每天在成长,你却忘记了。其实,人生犹如我们每一天的日子。有风雨、有严寒、有黑夜、有悲伤……但无论风雨多猛,黑夜多长,终于会雨后天晴,红日高照。所以人生的欢乐总是多于失意、忧伤。亦如晴朗总是多于阴霾。也所以我们迷恋人生,除非万不得已,始终不会放弃自己的生命。一些意志薄弱的人走上绝路,皆因为缺少坚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还有一些人自甘堕落,走上犯罪的道路,自我毁灭,皆因为缺少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以至于从小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不能自拔,最终走上了毁灭的黑暗之路。他们不懂得生命来世上一遭不易,我们不应该轻易让它消逝。应该抱着“不喜轰轰烈烈死,岂愧碌碌无为生”的良好心态,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为它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曾经在火车上,碰到一个健康,但跪乞(见到每一个人叩一个头)的十三、四岁男孩。感而叹之:“放弃尊严以敛财,实不可取。”对面的大哥是一个军人,也断言:“那个孩子将来不会善良的。”沉思良久,觉得“人除非万般无奈,否则,不应该以放弃尊严求生存!”这便我又一次感悟到我们教育的某些缺失。

一路上尽可能的在读书中生存,使我明白了世间的成败得失引发人的烦恼,盖原于人们太在乎它。所以人生的喜、怒、衰、乐,演译了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其实人人倘能将成败得失,以淡泊的态度看待它,人生也就会多一些欢乐,少一些痛苦。人生之仇恨也莫不过如此。自己的利益遭受到别人的威胁,自已得到的少了,别人却得到的多了;或者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却变成了别人的,难免心有不甘。随之就产生了仇恨心理,并施之以报复。如此仇恨变得变本加厉,直至把你淹没到毁灭中去了。最后不是他毁了你,就是你灭了他。

这使我明白了,我们必须记住:“任何时候,仇恨和报复都不能化解仇恨,相反只能激起仇恨和报复,只有宽容可以化解人世间的任何矛盾,我们必须牢记它。”其实,仔细想想,真的何必呢!许志摩先生“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感慨,何其经典!天下那么大,哪里没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只要你用心付出,不会没有丰厚的回报。人生万事莫不如此!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寸利,大到恋爱中的取舍,只要放开胸怀,有谁能保证,一时的得到就是永恒?相反,一时的失,或许奠定你一生的成功。佛家的“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早以惮释了个中道理。因此,人是大可不必沉浸在仇恨里,消耗自己的生命的。

再说“公平”一词,在人的一生中,其实也显得相当苍白。因为无论有多么公平的“尺度”,都最终掌握在某些人手里,当人来操纵衡量一切的时候,难免加上自己的喜好和判断,又怎能达到绝对的公平呢?人只有学会宽容的看待一切,才能体会到世界的公平之所在。假如你让一个每天酒足饭饱的人,去体会一个每天饥不裹腹的人的心情,他怎么能理解呢?由此可见,理解也必须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或特定的环境里。

读书实在是一件很享受的人生大事。在书本中,那些伟人、大师的言行,深深教育了我,使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信心和希望;也使我明白了“人不一定使自己伟大、崇高,但一定可以使自己活出自己的目标和希望。”你必须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拯救你,也没有人轻意相信你的能力,在许多时候,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其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如果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许多时候,你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去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那么,谁会相信你,并支持你呢?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困难和挫折都不能让一个充满希望,拥有坚定信念的人倒下。因此,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我们有时候倒下,是因为自己的意志先倒下了,所以我们失败了……

“自古雄才多磨难”古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才,必须经历和承受挫折、困苦磨励,才会达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境界。因此,渴望成才,希望在人生中活得精彩,想做出一番什么事业、成绩来的朋友,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吧。记住,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说,不好的命运遇到高明的人,他真能够修行,他还是能修得大富大贵。所以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法。中国第一部经叫《易经》,易就是很容易,很容易产生变化,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这变化多快,所有一切现象的变化都是在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完成的。速度太快了!你这个善念要能保持个几分钟,几秒钟都很难得,要长年保存,你的命运怎么会不改变?哪有这种道理?时间愈长变化愈明显。

命运掌握在谁的手里?在自己,不在别人。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我们到这个世间来,那是业力来的,过去善业恶业,善恶业来的,自己做不了主。

如果带着贪瞋痴、带着欲望,还执着五欲六尘,就是严重的障碍,后面这一句这个乐没有了,乐是爱好、欢喜。因为你对世法财色名利没有放下,你对这个还有情爱,你念佛就不专心,忆佛念佛常常把佛忘掉了。如果我们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人人都有的,没有这个现象就成佛了。有这个现象我们知道,我们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就是有夹杂、有妄想,有三毒、有欲望,这个没洗得干净,没有彻底放下。

人彻底放下了,智慧就现前,对一切人事物一看就明白,心里有数。能不能说出来?不可以,说出来要得罪人,跟人结冤仇,决定不说。该说的时候说,该说,什么时候该说?他诚心诚意来向你请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时候该说。你看他来向你请教,心不诚、意不定,这就不说,说了没用。那是来请教是客气话,实际上也没有对你看得很尊重,所以这就不能教。察言观色,古圣先贤的经验。

度自己先从哪里度起呢?大家千万要记住:从放下自私自 利做起。如果还有自私自立的念头,自己就不能得度。自己不能度自己,要想度别人,确实是做不到的。首先自己要把自私自立的念头转过来:一切为利益众生、为 利益社会,起心动念为众生、为社会,决不为自己,我们才能成就。有一念为自己就错了。你看修行的人有多少?不要说现前,自古以来,能不能成就的关键,就在 此地。

能够放下自私自利的人,多半都成就啦;凡是不能成就的人,自私的念头没断,这个东西要从根上断。

只要一放下,智慧就现前

1 古大德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事情多,你烦恼就多;认识的人多,是非就多。烦恼多、是非多,你的心怎么能定得下来?

2 真正要想成就,不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多问;不需要认识的人,最好不要去跟他打交道——求我们自己心定,这才是重要的事情。

3 少跟外界接触,能够保持心地清净,这是福报!跟外界接触,你没有定力,心里面当然会起心动念——顺自己意思的起贪爱之心,不合自己意思的就起嗔恚之心。

4 不仅嗔恚是烦恼,贪爱也是烦恼,总而言之,心本来是清净的,只要你起心动念,喜怒哀乐现行,这就叫烦恼。嗔恚、贪爱都是烦恼,染污了你的清净心,染污了你本有的智慧光明。

5 所以要改烦恼习气,首先要断嗔恚、断贪爱。地狱是嗔恚心变现的,不再嗔恚,不再发脾气,地狱就没有了;饿鬼道是贪心,从此以后不再有贪心,把贪心放下,饿鬼道就没有了。

6 现在人可怜,他人生的目标是拼命追求名利,追求功名富贵,殊不知功名富贵是烦恼的泉源,争名争利是自寻烦恼。

7 古人说得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刻意去求,是自寻烦恼——没有的时候想尽方法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天天患得患失,好苦!烦恼都从这里来的。

8 学佛,从哪里开始?从放下贪嗔痴慢、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从这里下手。只要一放下,心清净了,智慧就现前——生活、工作、应酬都生智慧。

相恋十年的恋人结婚,婚礼上的歌曲真的好适合

常念阿弥陀佛消灾化吉

释迦摩尼佛新咒 ,佛陀从出生到涅槃混剪,常听消灾化障,涨智慧

真实婚礼,新娘化出这么犹如仙女般的婚妆,真让我不得不羡慕!

经典佛音《一叶慈航》浩瀚三藏深似海、杨枝法露洗愁肠!4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