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点赞排行
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金刚朗诵
很多念佛持咒很多年的仍然会感受一点功夫也没有,甚至身体还反而越来越差(道家讲的开口神情散的缘由),这根柢都是没有掌握朗诵的基地要害,也便是不明白得怎么做到金刚朗诵。
朗诵的法门很首要了。假设不得法的话,恐怕会大大影响修行的效果,想念佛,持咒有力气有成效,那就有必要学金刚朗诵。如今很多修显宗的人不太注重金刚诵念,甚至根柢不明白啥是金刚诵念,那是非常怅惘的。
简明说明一下金刚诵念的要害:
一.不管念佛.念咒都要一口气一口气地念,也便是一口气能念多久念多久,比如一个咒子你一口气能念十遍就尽量不要只念九遍,总之要念到这口气完全出尽为好。
二.一口气出尽后,要闭住嘴,不能用嘴吸气,而是要用鼻子天然吸气。一同在吸气的时分最好意念也在继续念咒,而不要空过。记住这个吸气尽量让身体天然吸气,而不要故意吸气。事实上,人在一口气出完后身领会天性地进气,便是这样天然让肺呼吸最好。等气吸足了,就继续念咒。假设在吸气时意念在念咒,那么念到哪里就接上继续念就好。
三,从始至终,耳朵都要认真地听自己念佛或念咒的动静,而不要去理睬别的外部动静。这很首要。念咒正本也是在修炼第二识(耳识),也便是耳根圆通法门,耳根圆通太首要了,不明白耳根圆通那想修效果几乎是不或许的,咱们敢快去研究一下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在《愣严经》里。
四,朗诵时尽量用胸腔或腹腔发声,而不要用喉咙发声,因为假设你用喉咙发声很快喉咙就会哑了,而且你是动静假设不能轰动你的身体,那也起不到打通经脉转化色身的效果。金刚朗诵得好的人,可以全日整夜地念,喉咙也不会哑。
五,以上要害做好后,就初步尽量做到嘴唇和牙齿尽量不动。只靠舌头弹动发音,一同朗诵时分舌头不要碰到嘴里的其它部位。这个也很首要,因为只需这样你才会朗诵得很轻灵,朗诵得很快速,当然这是比照高级的功夫,初学金刚朗诵的兄弟不要苛求做到这点。
六,朗诵的时分尽量做到不要只用一个腔调,而要高低高低最好,只需这样才华轰动全身经脉,进而打通转化。
七,初学金刚朗诵的人或许会不太习气,会觉得动静约束在喉咙里出不来,甚至不太舒服,这很正常,不用惧怕。以我和很多人的阅历,只需,精进刻苦,时刻长了你的喉咙气脉会打通,往后你再朗诵就很舒服了。喉咙打通后,你身体的其它本地也就会慢慢地打通,当然这非一日之功。
八,每一句咒每一个发音都要很认真地念,很认真地听,这样功夫长的才快。我举个比如吧:念佛念咒如同练射箭,假设你每一箭都很用心肠对着靶心射,几年苦功下来就可成为神箭手,可是你每一箭都是很随意地乱射,练了几十年多少也会有些功夫,但成不了神射手。
九,当以上要害都做好往后,就要初步寻求朗诵的速度,金刚朗诵一定要在高速朗诵的时分才会显出它的威力,我这儿说的快速不是一般的快速,而是不可思议的快速,比如一句佛号或是一句咒,一般人朗诵的话或许会到每小时几百遍,几千遍但假设想通过金刚朗诵转化色身,那就要向更高的政策跨进,或许是每小时几万遍甚至几十万遍,不要以为这是神话。
总结:金刚朗诵也可说是最高极的气功,金刚朗诵得好,可以打通全身气脉,那效果是不可思议的,不止是治病强身。
一、健康是最大的利益
人有时分,真不知要寻求啥?通常把最值得保护和名贵的东西疏忽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如今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焚烧生命,常常托言作业忙、敷衍多,不注意日子方法,不重视操练和珍惜自个,过早处于亚健康状况。通常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师,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护和操练。通常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保护。正本,假定咱们过早地把自个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世界上再赋有的人,通常也无法买回自个的健康。
我觉得不管干啥,干多大的作业,健康毕竟仍是第一位需求保护的利益。咱们连生命都没了,还会有啥?
二、满意是最佳的工业
人道的孽根性就在于不满意。不是有句话就欲壑难填吧。如今一些人,吃了地上吃天上,几乎活的东西都想品尝一下。还有一些人,贪了百万想千万,贪了千万想万万,到了嗜钱如命的境地了。殊不知,钱到一定境地,就只是成堆数字,而且变成心有余悸、寝食难安的数字了。还有一些人,没有多大的领导才调和水平,也没为老百姓干下多少实实在在的政绩,专心直想往上爬,对岗位常常是挑肥拣瘦,对自个也没有正确认识,还觉得谁都对不住他。
当然, 满意 要如何去了解。往大里说,社会的开展和跋涉,咱们不应该满意;往小里说,自个的修养和前进,也不应当满意。
这儿说的满意,我想应该是满意,满意常乐吧。就是说,正确认识自个,合理把握度和规范。自个的才调毕竟有限,咱们只能竭力干好量力而行的事。 人的愿望耐久无法满意,凡事要适可而止。不是自个的或不应碰得东西不要去碰,碰了一定扎手,碰多了灼伤的仍是自个。
三、信赖是最佳的缘分
现如今,咱们这个社会好像到了信赖危机的时代。 不信赖 的心境四处延伸。不只人与人之间存在不信赖的状况,而且,一系列食品安全等公共作业,使政府的公信力正在遭到社会的质疑和应战。老百姓对过去崇拜和迷信的专家、明星、知名企业,也开始将信将疑。也难怪,当咱们一日三餐,吃的喝的都不知、不敢相信是啥的时分,这个社会还会有多少信赖呢?咱们还有多少夸姣指数?如今,邻里之间通常是老死不相往来,就是亲友之间、夫妻之间也由于不信赖致使反目为仇的举目皆是。
这个世上,人与人相遇、相识、相知,不管是血脉的仍是非血脉的联络,本身就是一个缘分。假定连最起码的信赖都失去了,这个社会、这个世风和咱们的日子,还有啥夸姣可言。
只需重构社会信赖的空气和文明土壤,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亲情、少一点私益,多一点真挚、少一点猜忌,咱们才调享用来到人世因相遇、相识、相知而得到的这份缘分,以及这份缘分带给咱们的那份夸姣和温馨。
四、心安是最大的夸姣
俗话说,为人不做负心思,不怕深夜鬼敲门。这就叫心安理得。孔子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康有为说:人为一己私欲所绑缚束缚,被外物倒置奴役,成天患得患失。刚从这件东西的寻求中摆脱出来,又跌入到那件事的营求中,就没有一刻可以安定。实践中,凡做了负心思,干了缺德阴谋,强取豪夺、贪猥无厌者,哪一个不是成天惶惶不安,吃不香饭、睡不了安稳觉。你说,这样的人,即便有权有势,有钱有财,表面上看很风光、很气量,心里里他能感到夸姣吗?能享用夸姣的实在味道吗?
夸姣不是别人的感受,而是自个的心里体会。夸姣不在钱多少、官有多大,也不再住得房子有多大、开得车子有多好。正本,夸姣并不宝贵并不悠远,她就在咱们每自个的身边,在咱们往常日子的点滴中。
只需行得端,走得正,没有害人之心,不做负心之事,就会活得结壮、坦荡。即便日子并不殷实、无权无势,咱们也会在这份心安中享用别人难以体会的那种夸姣,寻常百姓的朴素夸姣,实在发自心里的那种夸姣。
这四句话,提示的人生哲理精辟而深化,令人掩卷沉思。常常咀嚼都会有心得和收成。就像冬日的阳光,温暖着咱们的心灵。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想找到一句话,它能让高兴的人听了悲伤,悲伤的人听了高兴。但他找了很长时刻都没有找到。
直到有一天夜里,他梦见智者对他说了一句话,恰是自己想找的。这句史上最奇特的话便是:这悉数都会以前的!
不管是好的仍是坏的,没有一件东西可以永恒不变。当你失利、痛苦的时分,你要通知自己:这悉数都会以前的!当你成功、得意洋洋的时分,你也要知道:这悉数都会以前的!
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况;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结尾。
悉数都会以前,如果您得意洋洋,那等您的将会是失利,痛苦,如果您奋发向上,总有一天会成功。
简单是福。
众生之苦,苦于繁忙。
忙财富、忙名利、忙着争抢,忙于计较得失荣辱。
争来抢去终是空。
简略的人,勤劳节省,悉数随缘而安。
不需要为挣不尽的财富焦头烂额。
也不会为柴米油盐而忧愁。
不争,天然冷静;不计较,所以常快乐。
一方田园可养一生,一眼六合可怡情致。
心闲是人生最好的福分。
人生没有完美无瑕,
有得,有失,有惋惜,才是日子的悉数。
回想早年我们在人生旅途有过无数次的摔倒而又爬起,
偶尔的成功,有时会使我们忘乎所以,
有些失掉至今难以忘却而深埋心底。
有些过错虽时过境迁,却无法弥补。
乃至终身中都不能宽恕自己!
或许人生因缺憾而凄美,或许人生因哭过,痛过而美丽。
世上本没绝地,只需对绝地发作绝望的心。
再绝望的绝地,都只是一个进程,都有结束的时分。
面临绝地,躲避不是办法,挑战才有将来,
昂扬向上的人绝地中捕捉飞逝的机缘,
消沉颓废的人绝望中走向蜕化沉沦。
我们须从心里的奋斗初步,矢志不渝地前行,
物我两忘地极力,绝地会被我们甩在死后。
路,不是你一自己在走。
给别人留有空间,也是给自己留有余地。
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
这个世界不是那一自己的世界,而是悉数人的世界,
悉数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别人有路可走,你才不会堕入绝地。
我们曾盼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光,竟是心里的淡定与冷静;
我们曾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别人毫无关系;
我们曾计较支付的酬谢,到最后才懂得,
悉数得到终将失掉的,只能空留一抹空名。
当你力排众议,不为别人的情面思考,
别人却能和你平心静气,不失正人风仪时,
这是闪现别人对你的敬重,因他有着尊贵的人品!
当你无理取闹、评头论足,别人却能在顾全大局,
保全兄弟友情时,那是别人对悉数全局思考,
这时你就该敬重别人,因别人有着出色的素质!
懂得敬重别人,就懂得敬重自己。
人生像一本书,
我们既要读懂别人,更要读懂自己。
实在的静,是生命里寂然涤思;
实在的动,是世路上毅然向前;
实在的退,是处世时天然消沉;
实在的进,是干事中恬然担任。
在动中领会,于静中感悟。
让脚步承载目光,于平常中发现,
用心看清自己,探寻今后路的方向,怎样行走。
静与动的联络,退与进的有度,乃是生命中最好的情况。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
你才华具有实在的自己。
不懂得扔掉的人,总将日子中的不如意绕在心灵的枝杆上,
终身就像北方腊月的浓雾,挥之不去。
就这么一味地自怨自哀,自暴自弃,
所以芳华美丽的容颜与悠悠年月擦肩而过恰如风过竹面,雁过漫空,
就像苏东坡的终身人生长叹:事如春梦了无痕。
寻求适度,才华走向成功:
人在高峰,跨步便是下坡;
身在低谷,抬足既是登高。
弦,绷得太紧会断;人,思虑过度会疯。
水至清无鱼,人至真无友,山至高无树。
适度,不是中庸,而是一种准确的日子情绪。
适度的人生最美!
对日子怀了一颗朴素的心,知道杏花开了梨花也要开,
不再刻意想那些和自己没有有关的梦。
知道了脚踏实地,懂得了感恩是一种日子情绪。
此时的女人,看花是那样的美,看叶是那样的灿,
即使是风雨,也知道那是人生中必要阅历的风光,
而且心中一贯盼望着彩虹。
学会知而不言,因为言多必失;
学会自我脱节,因为这样才华自我跨越;
学会一自己静静思考,因为这样才华让自己更清醒、了解;
学会用心看世界,因为这样才会看清人的本来面目;
学会放下,因为只需放下了才华从头初步;
学会感恩,因为具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协助我们在困境中寻求希望,
在绝望中寻求快乐。
人生,持久不可仿制,
苦楚只是一种撕心裂肺的领会,让人更加刚烈,更加珍惜;
年月,持久不会回头,扔掉是一种百般无奈的选择,
让心更加亮堂,更加执着;
生命,持久不能重启,尽管困难,尽管有泪,
也有日出,也有日落,风光持久在路上,夸姣持久在心里。
为人
有分缘则有福,结好分缘就是最大的修行。
发脾气是无能的体现,不生气就能消业障。
正人为政策,小人为目的。知缘惜再造善缘。
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
多一次宽恕,就多一次谋福:把量扩展,福就大。
欣赏别人,就是严肃自已。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已。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
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乐善好施,求人苦楚。
脾气、嘴巴欠好,心肠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要比谁更爱谁,不要比谁更怕谁。
为人处事要留神、细心,但不要留神眼。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就会过得很快乐。
改动自已就是自救,影响别人就是救人。
处事
窘境可遇不可求,要珍惜感恩,因为它才是成长的资粮。
具有是担负,不计较就是清闲。
凡夫迷失于当下,懊悔于曩昔。
圣人觉悟于其时,摆脱于将来。
贫与贪只差一点算了,凡夫愚痴,愈贪愈贫啊!
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已是不是十全十美。
成功是利益的体现,失利是缺陷的堆集。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赏罚自已。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甘心做,欢喜欢。
人世的艰难与糟蹋,就是一种检查。
尽多少本分,就得多少本事。
为自已找托言的人持久不会行进。
一个人不怕错,就怕不改正,改正并不难。
决计、毅力、勇气三者具有,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不怯懦多,只怕多事;闲人无兴趣,忙人无对错。
心境
我们要做好社会的环保,也要做好心里的环保。
扔掉烦恼的废物,培养清净的智慧。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犯错生出歉悔心,才华清净无烦恼。
心美看什么都顺眼。对人要宽心,说话要细心。
不时善意就是不时好日。
屋宽不如心宽。
天上最美是星星,人生最美是温情。
说一句好话吐莲花,说一句坏话吐毒蛇。
存善意,做积德行善,说好话,做好人。
心中常有善解、容纳、感恩、满足、惜福。
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具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吃苦了苦,否极泰来;享乐了福,福尽悲来。
积德行善要提得起,对错要放得下,效果别人就是效果自已。
品德
没有公德,就没有积德行善。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1、孝顺2、行善
对父母感恩的孩子最有福。
子孙让父母放心才华福。
能消除烦恼就是慧,能付出爱心就是福。
要看好人,自已要先做个好人。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悔心最安。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正人量大,小人气大。
受人点滴之恩,须当涌泉以报。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对父母要知恩、报答。
人要知福,惜福,再谋福。
默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华提高自我的品格。
大自然中的美,要靠自然摄影者用心去观察,才能发现。热爱自然,用心观察,发现自然美!
——李正波(云南高黎贡山国际级自然保护区)
▲李正波(中)参加云上中国生态自然摄影训练营,并在袁明辉老师指导下进行野外拍摄练习 尹安亮/摄
文/李正波
图/除特别标注,均由李正波提供
李正波,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农推广硕士,是中国生态学会、云南省生态学会、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员,云南省动物学会理事。曾任保山地区农校讲师,长期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工作,具有较深的生态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自然保护工作经验,爱好自然、野生动植物、生态摄影,热心自然教育,并有志于推动自然教育工作,传播生态文明。
▲高黎贡山之巅李正波/摄
我是一名云南高黎贡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者
这里保存有中国最美的天然阔叶林
最丰富的生物,最多的特有物种
▲高脚岩瀑布李正波/摄
这里是近三十年中国
发现动植物新种最多的地区
分布着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
▲百花岭热带雨林李正波/摄
这里是有“杜鹃王”之称的
世界上最大的杜鹃科植物
大树杜鹃的唯一分布地
▲世界杜鹃王——大树杜鹃艾怀森/摄
这里也是国家 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白眉长臂猿的家,栖息在高黎贡山的
东白眉长臂猿全球不到200只
▲白眉长臂猿李家鸿/摄
▲高黎贡山舞动的精灵:白眉长臂猿(视频时长04:21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
▲百花岭热带雨林李正波/摄
2016年4月28日—5月4日,“云上中国影像自然保护计划”第一期生态自然摄影训练营“来到了高黎贡山,我有幸参与其中,在这里我有了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云上中国生态自然摄影训练营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营,营员跟老师合影陈梓祥/摄
训练营邀请了五位国内顶尖生态自然摄影师给营员们传授自然影像知识,并全程参与户外拍摄指导。
在此之前,我自以为懂一点摄影知识,在摄影方面还有点沾沾自喜,可经过训练营老师们的培训,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然摄影。
▲正在观察植物的李正波。李茜茜/摄
训练营中,我听了奚志农老师介绍他二十年的自然影像实践经历及经验、欣赏了袁明辉老师的国际野生生物摄影获奖照片,还学习了黄一峰老师、孙少光老师以及董磊老师讲授的课程,并有幸得到了老师们的拍摄指导。
▲爱心(高黎贡山的一种蕨,其嫩叶形成了一种“心形”)李正波/摄
这次训练营让我学到了很多自然摄影知识,当真是受益匪浅,收获多多!下面是我参加“云上中国影像自然保护计划”第一期生态自然摄影训练营“后的几点体会。
1·要树立“自然美”的理念
▲白尾梢虹(鸟类中的大熊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董磊/摄
作为一个自然保护工作者,要把自己的摄影照片拿去获国际摄影大奖,目标太远大,也不现实!但是我们要树立“自然美”的理念。这次高黎贡山自然摄影训练营,五位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作品(照片、视频),他们的作品都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展示自然之美,其影像作品都是反映自然美好的事物。
▲高黎贡山观日落 李正波/摄
大自然中的美
要靠自然摄影者
用心去观察,才能发现
▲生命李正波/摄
在高黎贡山自然公园内有一处废弃的木栈道,我们不会想到有可以拍摄的题材。可是袁明辉老师却发现了不一样的美,在他的指导下我拍到了这张照片,用枯木板、枯叶来衬托黄毛草莓的花和叶,表现其强大的生命力。
▲蕨艺李正波/摄
在高黎人家(训练营教室)旁边的一株普通的蕨,袁明辉老师发现从上往下看有不一样的美,在他的指导下我拍到了这张照片。
▲生命(一株秋海棠)李正波/摄
▲红蹼树蛙(一种会上树的蛙,2010年5月夜拍于高黎贡山自然公园黑水塘)李正波/摄
2·要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
从五位老师身上,我还发现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老师说“要做好自然摄影工作,首先你自己要热爱自然,只有你热爱自然才会去用心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美,做好自然摄影工作,成为一名自然摄影家。”
▲滇蛙(夜拍于高黎贡山自然公园内的水塘) 李正波/摄
▲通常人们对毛毛虫有一种恐惧感 ,但是当你看了这张照片之后,你会发现毛毛虫也有可爱的一面。李正波 / 摄于高黎贡山自然公园内
▲点目大蚕蛾李正波/摄于高黎贡山自然公园,2016年5月3日
3·要杜绝伤害野生生物的行为
此次训练营还安排了“自然影像拍摄的伦理道德”课程,由董磊老师来讲授。董磊老师告诉大家,有一些摄影者,为了获得一张视觉效果较好的照片,来吸引不明真相的公众的关注,不惜采用破坏自然、伤害野生生物的手段,其行为是不道德的,更是可耻的!
董磊老师告诉大家这张照片是有问题的,应是人为摆拍的。由图中可以看到蛙的左脚已经受伤,荷叶及蛙是被人为固定在横木上拍摄的,同时在自然状态中,下雨时,蛙是不会在荷叶下面避雨的。
这张从微信上下载来的照片,也有很大的问题,正常情况下幼鸟是在鸟巢中,不会在树枝上,因此这幅照片也是摆拍的,小鸟应是被人为固定在树枝上的。
以上两张照片的拍摄必然会伤害到拍摄对象——蛙及小鸟,其行为是不道德的,这不是自然摄影照片。作为一个自然摄影者要杜绝破坏自然、伤害野生生物的行为发生,树立良好的生态自然摄影道德。
▲2006年5月摆拍的红瘰疣螈(国家二级保护野生两栖类动物)李正波/摄
回想以前自己也曾经做过摆拍动物的傻事,现在想起来特别后悔!记得2006年5月我在高黎贡山自然公园内拍红瘰疣螈。(国家二级保护野生两栖类动物)
当时它在水塘中,不便拍摄,于是我把它从水塘中捉到木头上摆拍,拍摄完之后才把它放回水中。
▲红瘰疣螈(夜拍作品)李正波/摄
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一个真正的自然摄影者一定要有爱心,不能伤害野生生物。5月1日下午,我到高黎贡山自然公园黒水塘去观察红瘰疣螈。
▲2016年云上中国自然摄影训练营评选佳作摄影作品,李正波/摄
我刚到时,它们藏在水草中不露面,我在旁边静静地观察了一会,发现它们慢慢地从水草中露出来,共有10多只,它们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荡,于是我用微距镜头拍摄到了下面这张照片,这才是红瘰疣螈野外真实生活的照片。
意外的惊喜是这张照片在训练营结束后,被评为了佳作摄影作品。
4·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器材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数条件都较为艰苦,装备较差,摄影器材很是缺乏。但是现在通讯发达,大多数人都有手机,而一般的手机都是具有拍摄、录相、录音等功能。
黄一峰老师在授课时教大家如何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器材(相机、手机),进行记录。老师还展示了他利用简单设备拍摄的照片以及视频,新的知识和技能让我豁然开朗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5年7月,手机拍摄的高黎贡山自然公园黒水塘,李正波/摄
上图是2015年用手机拍摄的照片,经过黄一峰老师的培训后,在同样的地方,我用手机又拍了一张黒水塘的照片(这张照片充分利用了自然光),两张照片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2016年5月2日,手机拍摄的高黎贡山自然公园黒水塘,李正波/摄
5·要架起保护区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数位于边远山区,交通、通讯发展滞后,保护区与外界联系较少,外界对保护区更是了解不多。
▲中国绿化基金会副秘书长杨旭东博士介绍了云上中国影像自然保护公益项目的宗旨、目标、任务以及未来5年的规划 陈梓祥/摄
在训练营开始时,中国绿化基金会副秘书长杨旭东博士还给大家介绍了云上中国影像自然保护公益项目的宗旨、目标、任务以及未来5年的规划。云上中国项目不仅邀约国内外顶尖的生态摄影师为保护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自然生态摄影培训,还将搭建云上影像分享平台,未来还将通过摄影展、电影节等形式走进公众。
云上中国实际上就是为保护区与公众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公众通过云上中国数据平台,能及时地了解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与保护情况。
今后,参与项目实施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高黎贡山保护区)的资源情况、动植物的动态情况以及资源保护情况等方面的数据都会上传到云上中国数据平台。
▲2015年1月,高黎贡山自然公园拍摄的白眉长臂猿李正波/摄
公众能及时的从云上中国数据平台了解各个保护区的情况。如高黎贡山保护区白眉长臂猿、白尾梢虹、云猫、大树杜鹃等。
▲云猫(图片来源:保护高黎贡 图/大塘管理站 )
▲大树杜鹃 周伯洁/摄
6·要实现影像保护自然的目标
身在自然保护区一线,我深知目前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工作是孤军作战,宣传面较窄,宣传力度也有限,宣传效果较差。而且大多数都是面临着宣传经费缺乏的问题,宣传教育工作较被动。
▲红蹼树蛙李正波/摄
“云上中国影像自然保护计划”的实施,将会改变保护区孤军宣传作战的局面!我相信,在未来五年时间,通过云上中国项目的实施,将有更多来自中国境内扎根自然保护区一线的自然摄影家诞生。
▲李正波/摄
这些自然摄影家将记录拍摄保护区内珍贵的野生生物,并将生动鲜活的影像输入城市,变为生态摄影展、纪录片,在线展览等,以及衍生为保护区科普考察、生态营等。
▲凤凰木与太阳鸟 李正波/摄 (2016年5月4日,手机摄于怒江边)
未来让更多人重返森林
重新感知自然和生命
参与到自然保护的行列中来
实现影像保护自然的目标
云上中国影像自然保护计划期待您的支持!
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班夫中国、益美传媒等机构(开放平台,未来欢迎更多志同道合、有资源有能力的机构参与),共同发起云上中国影像自然保护计划,未来5年旨在为中国250个保护区培训至少500名具有较高拍摄水平的一线巡护员,为中国的自然保护事业打造一支硬件和软件兼备的自然摄影军团!
就在不久前
我们带了套“装备”来到香港地铁站...
装备穿上,列车走起!
53秒观看兔子君行动全记录
虽然一些镜头会令人不安,但必须得有人把真相公之于众,这样人们才会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如果作为观众的我们因为几秒钟的画面就选择回避,那么画面里终身受折磨的动物还能指望谁来拯救呢?
- 幕后细节
• 这次行动一共由7位伙伴协助完成
• 兔子君进入列车后人们的注意力迅速被转移过来
• 人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甚至和兔子君合影
• 这个过程在持续45分钟后兔子君被警察叫停
• 下车后兔子君进一步被警察扣留了1小时
• 这期间警察也看了安哥拉兔毛的调查视频,表示自己的立场和我们一致
有爱的妹妹跟兔子君告别
延伸阅读
2013年底,PETA Asia首度发布针对国内安哥拉兔毛产业的暗访调查视频。全球数百万人看到兔子在极度痛苦中被拔毛后,都纷纷拒绝了安哥拉兔毛产品。超过100家服装公司宣布不再使用安哥拉兔毛,其中包括H&M、Zara、Forever21等。然而,仍然还有无辜的兔子被当作产毛工具,在黑暗的角落里被折磨,所以我们的努力不能停下。
安哥拉兔毛暗访调查
松软、舒服的兔毛毛衣、毛帽、毛袜是怎么来的?安哥拉兔又被称为“长毛兔”,他们柔细的长毛经常被用于服装生产。但当我们深入国内安哥拉兔养殖场,却发现了不为人知的骇人现实:安哥拉兔四只腿被绑在板凳上,工人粗暴地将兔子的毛一撮一撮拔下,兔子在极度痛苦中尖叫哀号。被拔完毛的兔子惊吓过度、动弹不得,再被扔回狭小、肮脏的铁笼中。即使是剃毛,兔子同样遭受痛苦。由于剃毛的过程对兔子来说非常可怕,他们在挣扎中难免被剃刀割伤。在经历了多次如此不堪的折磨后,他们便会被杀死作为肉用。
有没有所谓的“人道兔毛”?
PETAAsia与PETAUS于2014年夏天再度前往多家养殖场调查,发现经第三方审核机构认证过后所谓的”人道养殖场”上,依旧臭气冲天、卫生条件堪忧。兔子没有适当的饮食、饮水,更别提兽医护理。养殖场上的兽医当着调查员的面重复使用同样的针头给多只兔子打针。兔子被拉着耳朵从笼子粗鲁拽出,工人一边踩着兔子的耳朵,一边暴力地剃毛。一名剃毛工人更是一边剃毛一边吸烟,烟蒂就落在兔子已被剃毛的皮肤上。
许多兔子由于耳朵受伤,头呈现90度倾斜,而这很可能是因为每30至60天就被抓出笼子剃毛的关系。由于头部倾斜,他们无法正常进食饮水,只能缓慢地死于饥饿和脱水。有些兔子生病虚弱到只能躺在自己的排泄物上,被触摸时也毫无反应。病入膏肓的兔子被弃置在水泥地上等死,没有兽医护理,也没有人道安乐措施。
虽然全球已经有数百家公司拒绝使用或销售安哥拉兔毛,数百万富有同情心的民众拒绝购买安哥拉兔毛产品,但安哥拉兔毛产品并未就此消失,仍然有不知情的消费者在购买。
请和我们一起为兔子发声。在您购物衣物前请仔细阅读产品标签,永远不要购买或穿着任何含有安哥拉兔毛的产品,同时也请把相关信息分享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谢谢!
一个在中国广西偏僻山村一呆十年的德国人,进行他所热爱的支教,对象是中国乡村留守儿童,这个热爱与儿童在一起的德国人所实践的教育理念,震惊当下的中国人,令他们充满了不解。柴静不止一次采访他,第一次采访后就觉得自己“崩溃”了……这位德国中年男人无形中成为文青范央视女主持柴静的精神导师。乃至卢安克不得不告别他所热爱的地方和事业时,柴静再次赶过去采访,那一期题为《告别卢安克》的“看见”,始终充满别样的情绪……除了“看见”,好报还挑选了三篇文字素材,让你从不同侧面了解卢安克这样一个曾经存在过的传说。这个传说在2012年的某一天中止,之后,卢安克去了越南,近况如何,很多中国网友关心。零星的网络资料显示:后来他又从越南回到中国,继续支教。但我们无法确证这一消息。
《告别卢安克》,2012年“看见”
“
卢安克·第1篇
我不想感动中国
据《环球》杂志
写于2010年
在村民眼中,他是一个不吃肉、不喝酒,给学生们上课不用课本,也不要报酬的怪人;在孩子们眼中,他是最好的朋友、老师,是可以一起爬树、在泥里打滚的玩伴;在许多人看来,卢安克就像白求恩一样,是能够感动中国的“洋雷锋”,是很多人的偶像;在他自己看来,他与其他人一样普通,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就是卢安克,一个在中国广西山区义务支教10年的德国志愿者。
山里来了个“洋雷锋”
2001年7月,广西东兰县坡拉村林广屯来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在村里以每月10元的价格租了房子开办学校,给当地失学的孩子上课。当时的林广屯不通电话,也不通公路,当地人大多只会讲壮族方言。人们觉得这个外国人真是一个怪人,不好好呆在自己的国家,却跑到中国农村来给学生上课,还不要工资。几天后,村民知道了这个外国怪人名叫卢安克,是德国人,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不赌博。当地人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外国人会自愿到山里给孩子们上课,并且不要钱。
在村民眼中,德国怪人卢安克就是洋雷锋,是来帮中国人搞教育的,老人和小孩都亲切地叫他“卢老师”或者“老卢”。
做学生身边的大人
孩子们把卢安克当作最值得信任的玩伴,而卢安克也是最了解山里孩子的人。卢安克和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爬树、挖泥鳅、在泥地里打滚。白天,卢安克与学生一起去放牛,去干农活;晚上,孩子们在看电视剧,而他则在一边翻译他的书。卢安克与孩子们的关系很亲密,不少孩子会爬在卢安克身上介绍:“他是卢安克,我们都叫他老卢,老卢就是我爸爸。”
卢安克还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真的有鬼吗”、“男人和女人是怎么回事”,是孩子们问得最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问家里的大人,孩子可能会被骂一顿,而当孩子向卢安克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会得到一个很真诚的答案。记者问:“关于鬼的问题,你怎么跟学生解释?”卢安克说:“我会告诉他们,我没有见过鬼。有学生说,村里有人看到鬼后就病死了。我就告诉他们,是这个人病了,思想出现了幻觉,才会见到鬼。不是鬼把人害死了,是这个人本来身体就不好才死的。”记者又问:“关于性的话题呢?”卢安克:“中国的大人一般不愿意和孩子谈性的话题。事实上,孩子愿意提出来,表示他已经知道了一些信息。只要大人愿意去了解孩子所知道的东西,孩子就会很满足,也就不会再问下去了。”
对于即将到来的寒假和春节,卢安克依然会像之前的假期一样到学生家里过。他说:“我会每天去一个学生家,与他们生活,轮流做他们身边的大人。”
这辈子已经交给了山里的孩子
最令卢安克感到不安的是,很多女孩子因为看了媒体报道而声称爱上了他。对于“粉丝”的追逐,卢安克说:“她们说要到学校来找我,嫁给我,有的人甚至说要离了婚来嫁给我,这让我很担心。我想是时候告诉大家我已经有未婚妻了。”卢安克的未婚妻也是一名志愿者,她爱山里的孩子,学校的孩子们也很喜欢她。
得知卢安克有了未婚妻后,板烈村村民的心情忽然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他们希望卢安克能早点结婚,因为在农村,男人都要结婚;另外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卢安克结婚后会离开板烈,离开山里的孩子。
在交谈中,卢安克多次提到自己就是板烈村的一个村民,就算他离开学校,也是暂时的。他说:“这里有我的学生,他们需要我,所以我还会回到板烈的。”这个学期结束后,卢安克计划去广州看看。学生听说后都问他:“那你还会回来吗?”得到卢安克肯定的回答后,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卢老师不走!他还会回来!”卢安克说自己已经把这辈子交给了山里的孩子,“我们的命是在一起的,无论怎样我都会回来”。
对话卢安克:我不想感动中国
“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
在中国山村义务支教10年,躲记者成为卢安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当有记者来采访,他就会远远地躲到学生家里,等记者走了,再回到学校。他说:“媒体会把我塑造成名人,我只想做好我的事,我不想出名,做名人只会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
记者:“你十年来都在躲记者,去年年底为何会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卢安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如果你隐藏着自己,不敢让别人看到你如何做着自己所喜欢的事,别人就会认为,他们也不能做到。但如果你让他们看见,这就等于允许他们像你一样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等于解放了他们的愿望。这不是说让他们做跟你一样的事,而是说让每一个人做最适合自己的、自己所愿意的事’。我被这句话感动了,所以我第一次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
记者:“节目一播出,很多人都被你感动了。”
卢安克:“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2006年,有人推荐我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我吓坏了,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让他们别选我。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
“我很普通,不想做偶像”
记者:“很多人钦佩你,甚至崇拜你。”
卢安克:“那是他们的感觉,我很普通,不想做偶像。很多人是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我的,那并不是完全真实的我。一个人认为别人做的事是对的,也是应该去做的,但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愿去做,他就只好钦佩或者崇拜。”
记者:“也有人认为你的工作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教育。”
卢安克:“我并不想改变中国的教育,那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我不该干涉。”
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德国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做的。
“
卢安克·第2篇
暂别卢安克
据央视《看见》编导范铭博客
写于2012年,《告别卢安克》制作后。好报略有删节
每次去板烈村都要从北京飞三个半小时到南宁,再坐四个半小时的山路到东兰县,从东兰县再颠簸一个小时,才进到村里。三年了,一样的路线,一样的山色。不一样的是,那个说自己“命在这里,离开就没有命了”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写信给柴静说,他很快将不得不离开中国了。
一.“不是征服,而是承受”
见到他时,他穿着超大的篮球跨栏背心,一样消瘦,跟三年前的冬天一样光着脚,一见面,还是基督一般的微笑,被问到“你好吗”的时候,回答“也好,也不好”。见面的最初,谁都没有谈及离开的话题,似乎谁也不忍心问。
我们跟他去一个叫小罗的留守儿童家里家访,曲曲绕绕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到的时候已经傍晚了。我们在商量先拍室内的纪实还是先采访,卢安克在院子里,对着天边的落霞,第一次对我们的拍摄提出要求:“先拍外面吧,晚霞多美啊。”摄像们当时已经在屋里架好了机器,我们说可以改天再专门找地方拍空镜,他坚持说,“小罗家的这个角度,能看到板烈最好的景色,再不拍,天就要黑了。”
后来的几次采访也是如此,很多场景是他自己选择,比如他希望坐在他给孩子们拍电视剧的半山腰的大石头平台上采访,那里空旷,视野舒展,能俯瞰到板烈小学和周围的梯田与村庄。他也会主动地告诉我们,爬到学校屋顶上能拍到什么,哪个山头的哪片树林后面又能拍到什么,去哪里掏螃蟹,去哪里挖蚯蚓……他在这里陪伴留守儿童已经十多年,漫山遍野都是他的步子,一草一木都是他的乐趣,当他一言不发地望着大山发呆时,他仿佛整个人也都沉浸在与这片土地最后的相处中。在接受采访的那几天,他隔断了自己唯一与外界通讯的方式——邮件。他说他想安静地度过这几天,他太紧张了,紧张到都不敢看邮件,怕家人又写信催他回去。
柴静说,这是她见到的卢安克,最“失稳”的一次。
柴静:你已经为留守儿童做了很多了,你可以有机会去过你个人的生活。
卢安克:如果我觉得我欠他们什么,就会这么说,我不是因为觉得欠他们什么,我是喜欢。
柴静:如果按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你希望怎样生活?
卢安克:就喜欢继续留在这里。
他劈着木头生火,柴安静地陪他坐着,两个人都不说话,只有木柴烧裂的咔嚓声和缓缓蔓延开的小火星子,直到卢安克缓缓说,“(离开)是我老婆的选择”。
当年的卢安克“不喝酒、不吃肉、不谈恋爱”,因为他心中,有“比这些更大的乐趣”。但一年多前,他与曾经同在山区服务多年的女志愿者结婚,而妻子已经到了渴望安定生活的年纪,她对未来并无太多物质的需求,但担心卢的理想主义会受他人利用,希望他能离开板烈,并帮他在杭州一个手机企业找了一份正常工作。卢不愿意去那个手机企业,又不忍违拗妻子,只能选择离开。而他的签证即将到期,如果结束支教又没有新工作,他也会同时失去留在中国的合法身份。
他说他的处境,就跟他和孩子们一起创作和拍摄的电视剧《心镜》中的主角容承一样。容承的意思,大约便是“容忍和承受”。这个主人公没有任何超能力,他的能力就在于能够接受一切的压力、攻击、羞辱、困境,没有所求,没有目的,他的心灵干净到无法被敌人持有的“心镜”识破,无法被反射和看穿,也无法被击倒。他的力量,不来自于征服,而来自于承受。
卢安克不愿意离开,他说一想起要走,他的心“象死去一样可怕”,但他依然决定接受将要到来的命运和家庭的责任。他曾经说过:人更大的能力是“有能力却不使用。”但此时,他也不得不因此而承受痛苦。他问柴静,“我该怎么办?”
二.“不,他们需要真”
在小罗家,小罗兴冲冲地要给我们做晚饭。剥扁豆,淘米、摘小西红柿……各种忙碌。
“能烧给我们这么多人吃?”“没问题。”
电饭煲的旋钮已经生锈了,他用一把大钳子咬着开关拧开,把米倒入。炒菜时也很老道,炒、翻、转、拌、挑,一点不拖泥,反手动作也极为熟练,柴静问他谁教的,他说烧着烧着自然就会了,火光照过来,手背上却俨然有一尺长的红色烫疤。
因为在拍摄,摄制人员一口都没吃,小罗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端着饭要递给我们,我们不吃,他也不吃,完全是做主人的心态,操心命。我们开始不好意思,硬要劝他吃,卢安克说不用劝,这是孩子待客的习惯和心意。结束拍摄后,因为他只做了一碗扁豆炒小西红柿,量根本不够,我们便转去另一个老乡家吃饭。事后我有点后悔,问卢安克,孩子忙了半天,我是不是应该象征性地吃一口,并且夸赞小罗两句?我说,“我小时候要是做菜,每个人都必须说好”。卢安克说“他应该不会在意的”。我说“孩子们不是都需要夸吗?”,他淡淡说,“不,他们需要真。”
他的眼里有让人失语的蓝,让我看到自己出于善意而生的“伪”,我觉得他的眼睛就像是一面“心镜”。
他比谁都更了解这些留守的儿童,了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敏感,了解他们不需要成人世界的应酬和客套。就像他在《农村支教指南》里写的: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看到,“有一个人,他在作为真实的自己。在陪伴着我的时候,他忘掉了所有的想法,仅仅保留着真实的自己。”
一个在中国广西偏僻山村一呆十年的德国人,进行他所热爱的支教,对象是中国乡村留守儿童,这个热爱与儿童在一起的德国人所实践的教育理念,震惊当下的中国人,令他们充满了不解。柴静不止一次采访他,第一次采访后就觉得自己“崩溃”了……这位德国中年男人无形中成为文..一个在中国广西偏僻山村一呆十年的德国人,进行他所热爱的支教,对象是中国乡村留守儿童,这个热爱与儿童在一起的德国人所实践的教育理念,震惊当下的中国人,令他们充满了不解。柴静不止一次采访他,第一次采访后就觉得自己“崩溃”了……这位德国中年男人无形中成为文青范央视女主持柴静的精神导师。乃至卢安克不得不告别他所热爱的地方和事业时,柴静再次赶过去采访,那一期题为《告别卢安克》的“看见”,始终充满别样的情绪……除了“看见”,好报还挑选了三篇文字素材,让你从不同侧面了解卢安克这样一个曾经存在过的传说。这个传说在2012年的某一天中止,之后,卢安克去了越南,近况如何,很多中国网友关心。零星的网络资料显示:后来他又从越南回到中国,继续支教。但我们无法确证这一消息。
《告别卢安克》,2012年“看见”
“
卢安克·第1篇
我不想感动中国
据《环球》杂志
写于2010年
在村民眼中,他是一个不吃肉、不喝酒,给学生们上课不用课本,也不要报酬的怪人;在孩子们眼中,他是最好的朋友、老师,是可以一起爬树、在泥里打滚的玩伴;在许多人看来,卢安克就像白求恩一样,是能够感动中国的“洋雷锋”,是很多人的偶像;在他自己看来,他与其他人一样普通,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就是卢安克,一个在中国广西山区义务支教10年的德国志愿者。
山里来了个“洋雷锋”
2001年7月,广西东兰县坡拉村林广屯来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在村里以每月10元的价格租了房子开办学校,给当地失学的孩子上课。当时的林广屯不通电话,也不通公路,当地人大多只会讲壮族方言。人们觉得这个外国人真是一个怪人,不好好呆在自己的国家,却跑到中国农村来给学生上课,还不要工资。几天后,村民知道了这个外国怪人名叫卢安克,是德国人,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不赌博。当地人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外国人会自愿到山里给孩子们上课,并且不要钱。
在村民眼中,德国怪人卢安克就是洋雷锋,是来帮中国人搞教育的,老人和小孩都亲切地叫他“卢老师”或者“老卢”。
做学生身边的大人
孩子们把卢安克当作最值得信任的玩伴,而卢安克也是最了解山里孩子的人。卢安克和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爬树、挖泥鳅、在泥地里打滚。白天,卢安克与学生一起去放牛,去干农活;晚上,孩子们在看电视剧,而他则在一边翻译他的书。卢安克与孩子们的关系很亲密,不少孩子会爬在卢安克身上介绍:“他是卢安克,我们都叫他老卢,老卢就是我爸爸。”
卢安克还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真的有鬼吗”、“男人和女人是怎么回事”,是孩子们问得最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问家里的大人,孩子可能会被骂一顿,而当孩子向卢安克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会得到一个很真诚的答案。记者问:“关于鬼的问题,你怎么跟学生解释?”卢安克说:“我会告诉他们,我没有见过鬼。有学生说,村里有人看到鬼后就病死了。我就告诉他们,是这个人病了,思想出现了幻觉,才会见到鬼。不是鬼把人害死了,是这个人本来身体就不好才死的。”记者又问:“关于性的话题呢?”卢安克:“中国的大人一般不愿意和孩子谈性的话题。事实上,孩子愿意提出来,表示他已经知道了一些信息。只要大人愿意去了解孩子所知道的东西,孩子就会很满足,也就不会再问下去了。”
对于即将到来的寒假和春节,卢安克依然会像之前的假期一样到学生家里过。他说:“我会每天去一个学生家,与他们生活,轮流做他们身边的大人。”
这辈子已经交给了山里的孩子
最令卢安克感到不安的是,很多女孩子因为看了媒体报道而声称爱上了他。对于“粉丝”的追逐,卢安克说:“她们说要到学校来找我,嫁给我,有的人甚至说要离了婚来嫁给我,这让我很担心。我想是时候告诉大家我已经有未婚妻了。”卢安克的未婚妻也是一名志愿者,她爱山里的孩子,学校的孩子们也很喜欢她。
得知卢安克有了未婚妻后,板烈村村民的心情忽然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他们希望卢安克能早点结婚,因为在农村,男人都要结婚;另外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卢安克结婚后会离开板烈,离开山里的孩子。
在交谈中,卢安克多次提到自己就是板烈村的一个村民,就算他离开学校,也是暂时的。他说:“这里有我的学生,他们需要我,所以我还会回到板烈的。”这个学期结束后,卢安克计划去广州看看。学生听说后都问他:“那你还会回来吗?”得到卢安克肯定的回答后,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卢老师不走!他还会回来!”卢安克说自己已经把这辈子交给了山里的孩子,“我们的命是在一起的,无论怎样我都会回来”。
对话卢安克:我不想感动中国
“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
在中国山村义务支教10年,躲记者成为卢安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当有记者来采访,他就会远远地躲到学生家里,等记者走了,再回到学校。他说:“媒体会把我塑造成名人,我只想做好我的事,我不想出名,做名人只会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
记者:“你十年来都在躲记者,去年年底为何会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卢安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如果你隐藏着自己,不敢让别人看到你如何做着自己所喜欢的事,别人就会认为,他们也不能做到。但如果你让他们看见,这就等于允许他们像你一样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等于解放了他们的愿望。这不是说让他们做跟你一样的事,而是说让每一个人做最适合自己的、自己所愿意的事’。我被这句话感动了,所以我第一次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
记者:“节目一播出,很多人都被你感动了。”
卢安克:“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2006年,有人推荐我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我吓坏了,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让他们别选我。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
“我很普通,不想做偶像”
记者:“很多人钦佩你,甚至崇拜你。”
卢安克:“那是他们的感觉,我很普通,不想做偶像。很多人是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我的,那并不是完全真实的我。一个人认为别人做的事是对的,也是应该去做的,但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愿去做,他就只好钦佩或者崇拜。”
记者:“也有人认为你的工作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教育。”
卢安克:“我并不想改变中国的教育,那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我不该干涉。”
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德国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做的。
“
卢安克·第2篇
暂别卢安克
据央视《看见》编导范铭博客
写于2012年,《告别卢安克》制作后。好报略有删节
每次去板烈村都要从北京飞三个半小时到南宁,再坐四个半小时的山路到东兰县,从东兰县再颠簸一个小时,才进到村里。三年了,一样的路线,一样的山色。不一样的是,那个说自己“命在这里,离开就没有命了”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写信给柴静说,他很快将不得不离开中国了。
一.“不是征服,而是承受”
见到他时,他穿着超大的篮球跨栏背心,一样消瘦,跟三年前的冬天一样光着脚,一见面,还是基督一般的微笑,被问到“你好吗”的时候,回答“也好,也不好”。见面的最初,谁都没有谈及离开的话题,似乎谁也不忍心问。
我们跟他去一个叫小罗的留守儿童家里家访,曲曲绕绕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到的时候已经傍晚了。我们在商量先拍室内的纪实还是先采访,卢安克在院子里,对着天边的落霞,第一次对我们的拍摄提出要求:“先拍外面吧,晚霞多美啊。”摄像们当时已经在屋里架好了机器,我们说可以改天再专门找地方拍空镜,他坚持说,“小罗家的这个角度,能看到板烈最好的景色,再不拍,天就要黑了。”
后来的几次采访也是如此,很多场景是他自己选择,比如他希望坐在他给孩子们拍电视剧的半山腰的大石头平台上采访,那里空旷,视野舒展,能俯瞰到板烈小学和周围的梯田与村庄。他也会主动地告诉我们,爬到学校屋顶上能拍到什么,哪个山头的哪片树林后面又能拍到什么,去哪里掏螃蟹,去哪里挖蚯蚓……他在这里陪伴留守儿童已经十多年,漫山遍野都是他的步子,一草一木都是他的乐趣,当他一言不发地望着大山发呆时,他仿佛整个人也都沉浸在与这片土地最后的相处中。在接受采访的那几天,他隔断了自己唯一与外界通讯的方式——邮件。他说他想安静地度过这几天,他太紧张了,紧张到都不敢看邮件,怕家人又写信催他回去。
柴静说,这是她见到的卢安克,最“失稳”的一次。
柴静:你已经为留守儿童做了很多了,你可以有机会去过你个人的生活。
卢安克:如果我觉得我欠他们什么,就会这么说,我不是因为觉得欠他们什么,我是喜欢。
柴静:如果按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你希望怎样生活?
卢安克:就喜欢继续留在这里。
他劈着木头生火,柴安静地陪他坐着,两个人都不说话,只有木柴烧裂的咔嚓声和缓缓蔓延开的小火星子,直到卢安克缓缓说,“(离开)是我老婆的选择”。
当年的卢安克“不喝酒、不吃肉、不谈恋爱”,因为他心中,有“比这些更大的乐趣”。但一年多前,他与曾经同在山区服务多年的女志愿者结婚,而妻子已经到了渴望安定生活的年纪,她对未来并无太多物质的需求,但担心卢的理想主义会受他人利用,希望他能离开板烈,并帮他在杭州一个手机企业找了一份正常工作。卢不愿意去那个手机企业,又不忍违拗妻子,只能选择离开。而他的签证即将到期,如果结束支教又没有新工作,他也会同时失去留在中国的合法身份。
他说他的处境,就跟他和孩子们一起创作和拍摄的电视剧《心镜》中的主角容承一样。容承的意思,大约便是“容忍和承受”。这个主人公没有任何超能力,他的能力就在于能够接受一切的压力、攻击、羞辱、困境,没有所求,没有目的,他的心灵干净到无法被敌人持有的“心镜”识破,无法被反射和看穿,也无法被击倒。他的力量,不来自于征服,而来自于承受。
卢安克不愿意离开,他说一想起要走,他的心“象死去一样可怕”,但他依然决定接受将要到来的命运和家庭的责任。他曾经说过:人更大的能力是“有能力却不使用。”但此时,他也不得不因此而承受痛苦。他问柴静,“我该怎么办?”
二.“不,他们需要真”
在小罗家,小罗兴冲冲地要给我们做晚饭。剥扁豆,淘米、摘小西红柿……各种忙碌。
“能烧给我们这么多人吃?”“没问题。”
电饭煲的旋钮已经生锈了,他用一把大钳子咬着开关拧开,把米倒入。炒菜时也很老道,炒、翻、转、拌、挑,一点不拖泥,反手动作也极为熟练,柴静问他谁教的,他说烧着烧着自然就会了,火光照过来,手背上却俨然有一尺长的红色烫疤。
因为在拍摄,摄制人员一口都没吃,小罗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端着饭要递给我们,我们不吃,他也不吃,完全是做主人的心态,操心命。我们开始不好意思,硬要劝他吃,卢安克说不用劝,这是孩子待客的习惯和心意。结束拍摄后,因为他只做了一碗扁豆炒小西红柿,量根本不够,我们便转去另一个老乡家吃饭。事后我有点后悔,问卢安克,孩子忙了半天,我是不是应该象征性地吃一口,并且夸赞小罗两句?我说,“我小时候要是做菜,每个人都必须说好”。卢安克说“他应该不会在意的”。我说“孩子们不是都需要夸吗?”,他淡淡说,“不,他们需要真。”
他的眼里有让人失语的蓝,让我看到自己出于善意而生的“伪”,我觉得他的眼睛就像是一面“心镜”。
他比谁都更了解这些留守的儿童,了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敏感,了解他们不需要成人世界的应酬和客套。就像他在《农村支教指南》里写的: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看到,“有一个人,他在作为真实的自己。在陪伴着我的时候,他忘掉了所有的想法,仅仅保留着真实的自己。”
三.“思考带来痛苦,行动才有用”采访时,我们把班上一个平时威风八面,呼来闯去的一个“老大”弄哭了。因为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他过于紧张,回答不出,然后突然就肚子痛,满头冒汗,眼里全是泪。卢安克说,是因为这个孩子真的在“思考”,真的希望回答我们的问题,真..三.“思考带来痛苦,行动才有用”
采访时,我们把班上一个平时威风八面,呼来闯去的一个“老大”弄哭了。因为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他过于紧张,回答不出,然后突然就肚子痛,满头冒汗,眼里全是泪。卢安克说,是因为这个孩子真的在“思考”,真的希望回答我们的问题,真的“在乎”,所以压力太大。回到宿舍,卢说孩子们都在讨论要怎么折腾我们,比如让我们去爬后面的大山,因为这对我们来说很累,而他们觉得“思考很累”,我们让他们“累死”,他们也想让我们“累死”。
他说,在农村,人的身体需要劳动,需要行动,而在行动的同时去思考对野惯了的山里孩子来说是很难受的,所以不如让他们通过行动来完成任务,先行动,后感受,再理解。从行为到思维,再从思维到行为。只有拥有“感受”,才能从内心深处理解。
临走前的一天,编导蚂蚁和摄像纪可成扛着机器,走了来回整整三个小时的山路,跟“老大”一起,翻山越岭,淋雨、晒太阳,捉鱼,一直到日落西山。也许,只有走过一座山,才能了解山;只有陪一个人走过漫长的路,才能走进一个人的心里。
卢安克说,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知道”和“体会到”是两码事。
他说,许多志愿者来了,总是喜欢让孩子宣泄内心痛苦,让他们意识到城乡的差别,让他们盼望去大城市,渴望脱离农村,为了这个目标再去努力学习,他们还喜欢把城里的一套拿到农村来,搞竞争,搞比赛,弄得农村的老师“恨不得心脏病都出来了”。一定要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感到不满。但改变不了其实反而成为痛苦。
柴静:但有人会觉得说,如果为了孩子更有出息,让他们痛苦一点,意识到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也许也是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阶段,不是吗?
卢安克:那去了城市也可能会痛苦。
柴静:他们会问你,难道你的主张就是什么都不做吗?不鼓励他们拿外界跟自己的生活做比较,也不鼓励他们?
卢安克:我觉得还是如果他们能学会创建自己的东西,他们到城市的时候,也不用觉得别人那么有钱,我没有,我被抛弃。他可以自己创建,他不需要逃。
卢安克说,他们从小没有家长,没有家,所以更需要一个权威,创作可以成为他们的权威,可以给他们归属。
四.“急急不成事”
对孩子的群体采访在谷堆上进行,孩子们几乎没有一刻安静得下来,永远在欢腾地打来打去,男生都七横八歪靠在卢安克身边,女生一近前就大喊“男女授受不亲”。女生们则坐在另侧,在麦堆里挑拣麦秆,把表皮剥开,露出里面嫩嫩的象牙白色的小管子,放在嘴边做成小哨子,一吐气就能吹出呜呜的声音,她们做了几个,送给柴静,看谁吹得更响。
“创作就是玩,玩就是创作”。卢安克跟孩子们拍的剧几乎算不上一个电视剧,主角容承的扮演者更换了十几次,由学生自告奋勇,大家投票,轮番扮演,演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是打打闹闹,完全谈不上表演,只是把属于自己的台词说出来,经常卡壳,经常笑场,但就是这个剧刻成的光碟,被孩子们视作童年的珍宝。
卢安克说他不需要他们懂得具体台词的含义,人生有很多事是先做了,未来才会明白。此时一个一直很皮、没说过什么正经话的孩子突然脱口而出说,“不要急,不要急,急急不成事。”
从卢安克支教的轨迹表象看来,他似乎逐步在往后退。最早他在县初中教主课英语,因为适应不了应试教育,于是离开;之后他教不识字的青年修路、画地图,试图改变他们的生活,但发现他们没有应有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再之后,他从小学的孩子教起,教音乐、美术等副课,但孩子长大了,读到初中,还是会有大量孩子辍学打工、消失进茫茫的人海;再之后他完全放弃对结果的设计,放下期待,陪伴孩子,默默做着人之为人的最不显见却最本质的心灵建设。
我们没有去刻意搜集或列举卢安克给学生带来的实在的改变,因为人的心灵只有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才能逐渐显出力量。我们只是在我们采访中接触到的几个孩子身上体察到细微的痕迹,比如他们眼里的光芒,比如他们对未来的想像。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学生有期待、愿望或者“他们应该是怎么样子的人”这种想法,我们这种想法就会像一面隔墙一样站在我们和学生的之间。只要我们放弃对“什么是好的”这种想法,我们就会发现:什么都行,学生什么都能做到。那是因为放弃之后,我们就无偏见地去观察,而通过观察,我们能找到最符合他们的角度。 ——卢安克《农村支教指南》
跟卢安克一起创作电视剧的潘老师,作为国家财政特招的特岗老师定点在乡村当老师,三年后,他本可以选择离开,但在跟卢安克一起工作后,他说他会留下来,因为这里有“创作的自由”。
柴静问他说,“可是在外人看来,会觉得说这样的创作又不被外界的人看到,只有几个小孩子,拿着光碟在寂寞的大山里放,那它对你来说能有那么大的含意吗,有那么重要吗?”潘老师回答说,“里面有一种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五.“没有期待的日子”
一个曾经申请过《静观英伦》实习生的留学德国赵赫同学前段时间给我写信,写到一个白发苍苍的德国教授的故事。
“他曾在上海参与创建了一家生物学研究所,他的学生都叫他“老爷爷”。在他和一些中国教授一起为研究所确定发展目标的时候,中国教授们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努力成为世界前十名的XX领域的研究所。”‘老爷爷’在演讲时说的很有意思,他说我非常不赞同这个说法,因为我们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这个领域的研究所,哪里来的前十之说。这是他的一个玩笑。他说,我的观点是,让我们的研究所成为"A place where science is driven by curiosity.”(科学被好奇心驱动之地)
而这正是我前段时间自我剖析时思考的问题——我和身边的许多同学努力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和别人的比较。我们看到对手努力了,就会紧张起来,也要加紧努力。我们看到自己的排名下降了,意识到要更加用功,只有赢了,才更有自信。我们无时无刻有意无意的生活在比较之中,我们必须得通过比较来体现优秀。我们那么关注奥运会的奖牌榜,关注是不是有诺贝尔奖,清华北大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这没有错,但也有可能,我们会忘掉自己最原始的欲望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的欲望慢慢变成了——“让别人夸我们好”。
相比之下,“为了好奇心”的朴素理想让人更加感动。 “生命中真正的乐趣,是当你沉潜于某一事物,完全忘我的刹那。”这是柴老师的博文“给老李的信”中的话。它触及的是人内心中最为单纯的欲望……就像童年时的我们,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单纯的好奇,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是新鲜和美好。
很久前,卢安克把自己的博客改名为了“没有期待的日子”,他说,“别人佩服我的地方在实际上就是我的无能。我无能争取利益,无能做判断,无能去策划目的,无能去要求别人,无法建立期待。也许我老婆以为那是超能,而这个误会就造成了我现在被驱逐出境的结果。还可以用另一种表达: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采访中,坐在山腰中的石头平台上,突然下了一场暴雨,还好有一把巨大的遮阳伞,临时可以避一避,中间雨忽停忽落,有时大如黄豆,有时细如羊毛。太阳一会儿又出来一下,晒一晒,再下一会,柴静和卢安克就坐在细雨里,继续聊,头发湿漉漉地贴在额头,谁都不想喊停。
临走时,我和他握手道别,我说,“希望一切问题,都能随着时间,迎刃而解…”,他回答说,“人生中的所有问题都不会白白碰到……”
结束采访后几周,柴静收到卢安克的邮件,说他的中国签证已失效,现在只能独自前往越南。他和妻子的分歧还未解决,象他自己说的,“也许过几年才能知道,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这期节目的题目叫《告别卢安克》,写这个随记的时候,想了又想,还是不愿写那个词,于是自作主张地改了一个字,算是心里的一个愿吧,希望这次别离,不是真正的告别,是暂别。
“
卢安克·第3篇
面对卢安克,
我土崩瓦解
据柴静博客
2011年02月24日
一
我和卢安克坐在草地上,七八个小孩子滚在他怀里,常不常地打来打去。
我本能地拉住那孩子的手“不要这样”
“为什么不要这样?”
我就差说“阿姨不喜欢这样了”,绷住这句话,我试图劝他们“他会疼,会难受”
“他才不会”他们嘎嘎地笑,那个被打的小孩也乐。
卢安克坐在小孩当中,不作声,微笑地看着我无可奈何的样子。
我后来问他“我会忍不住想制止他们,甚至想要去说他们,这是我的第一个反应,可是你不这么做?”
“我知道他们身上以前发生的事情,还有他们不同的特点,都可以理解。”
“但是理解够吗?”
“如果已经理解,然后再去给他们说一句话,跟反感的一句话是不一样的。”
我哑口无言。
二
我采访姐弟俩。
弟弟卖力地劈柴,大家都觉得这镜头很动人,过一会儿火暗下来了,摄像机拍不清楚了,就停下来,说再添点柴。再过了一会儿,我让弟弟带我去他的菜地看看,他拒绝了。
“为什么呢?”我有点意外。
“你自己去”,他看都不看我。
我纳闷了一晚上。
卢安克第二天说给我听“那时候正烧火,你说你冷了,他很认真的,他一定要把那个木柴劈开来给你取暖,后来他发现,你是有目的的,你想采访有一个好的气氛,有做事情的镜头,有火的光,有等等的这样的目的,他发现的时候,他就觉得你没有百分之百地把自己交给他,他就不愿意接受你,而你要他带你去菜地看,他不愿意。”
我当时连害躁的感觉都顾不上有,只觉得头脑里有一个硬东西轰一下碎了。
“目的是好的,但是是空的。”他说。
“空的?”
“空的,做不了的,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
“你是说这样影响不到别人?”我下意识地喃喃自语。
“这个很奇怪,我以前也没想过,想影响别人,反而影响不到。因为他们会感觉到这是为了影响他们,他们才不接受了。”
三
孩子在火边俯耳跟他说悄悄话。
“你肯定在说怎么考验我们”我猜。
卢安克对他笑“不行,他们城里人会不喜欢”。
我隐约听见一点“是要拉我们去玩泥巴?”
他转头问我“你喜欢土吗?”
“当然了”。我认为我喜欢,在我对我自己的想象里,我还认为自己喜欢在下着大雨的时候滚在野外的泥巴里呢。
采访结束之后,是傍晚六点多,天已经擦黑了,山里很冷。
卢安克忽然站住了,温和地问我“我们现在去,你去吗?”
“现在?”我愣住了。
我没想到我自己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我只带了一条牛仔裤”。
就这一个念头,一切已经逝去。
我根本不敢再回答我想去,那是做作,再非要努着去,弄得满身泥,甚至雀跃欢呼……只会是个丑陋的场面。
四
“当时发生什么了?”
“我记不起来了”
“那个时候你怎么想的?”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他沉静地看着我,他在采访中有很多次说这两句话了。
一开始,我看着他,脑子里几乎有个嗡嗡的尖叫的声音“这个采访失败了,马上就要失败了”
之前曾经有同行,几乎是以命相胁地采访了他,但完全没有办法编成片子,就是因为媒体的常规经验,在他面前是行不通的。他不是要为难谁,他只回答真问题——真正因为未知和交谈而生发的问题,而不是你已经在他书里看过的,想好编辑方案的,预知他会怎么回答,预知领导会在哪个地方点头,观众会在哪个地方掉眼泪的问题。
我放弃了。
我不带指望地坐在那儿,手里的提纲已经揉成了一团,这些年采访各种人物,熟极而流的职业经验,几乎土崩瓦解。
然后我发现我在跟他讲那个我小学的时候,近视后因为恐惧而把视力表背会的故事,是鬼使神差说出来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会说这个,我甚至早就忘了这个事,但我现在把它说出来了,而且说了这么长一段。我以前约束过自己,绝不在电视采访时带入个人感受——这是我的禁忌。但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画着黑色惊叹号的禁忌也一起在尖叫中粉碎了。
我看节目的时候,发现我自己讲的时候目光向下,很羞涩,就象我八岁的时候一样。
五
然后我才知道,他说他不记得了,是真的不记得了。
“以前我的思考都在头脑里发生,我想到了,但我做不到。现在我不思考了,只感受,反而做到了我之前想做而做不到的,因为思考变成了生活,变成了行为。”
看他的博客,会清晰地看到他这个变化的过程。
他之前写过《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写下他的研究和经验。几十万字,现在他已经不再记得写过什么,他也不认为会有什么可借鉴的模式。他说他不再思考,也不再写了,只是感受。我当时看的时候担心他坠入虚无,直到采访时,才知道我头脑中的桩子插得何等之深。
“你认为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自己作为老师,带着一种想像,想像学生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的样子跟觉得该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这样我没办法跟他们建立关系,这个想像就好象一面隔墙在学生和我的之间,所以我不要这个想像”
“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一个很好的老师也会说,我想要一个有创造力的,有想象力的,什么样的学生,他也会有他的一个标准,难道你没有吗?”
“那学生做不到,他会不会放弃呢,会不会怪这个学生?”
“可能会失望。”
“我以前考虑过很多方法,最后放弃了,方法都没有用,唯一有用的是老师的心态,老师心态最受影响的就是那种学生该怎么样的想像,他总是想着这个,他没办法进入适合学生的心态,没办法真正去看学生是怎么样子的,如果很开放地看得到,没有什么想像,很自然地就会有反应,适合学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学生很喜欢,很容易接受。”
所以他才说,他没有任何可写的了,他曾经在博客里以巨大的篇幅批评和反对过标准化教育,反对整齐划一的校园,反对“让人的心死去”的教育理念,他跟现实世界里的问题较着劲,现在他说他放弃了要改变什么的想法。我刚一听的时候也一惊。
他说“如果想改变中国的现状,然后带着这个目的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这样的,我不想改变,我没有这个压力。”
我愣了好一会儿,才接着往下问“如果不是为了改变,那我们做什么?”
“当然会发生改变,改变自会发生,但这不是我的目的,也不是我的责任,也不是压在我的肩膀上的。”
“改变不是目的?”
“它压着太重了,也做不到”他说“但你不这么想的时候,它会自已发生”。
有人跟我形容过听他说话的感觉——你以为是禅悟式的玄妙,其实背后是严整的逻辑体系,是一步步推导认识的结果。
“你原来也有过那种着急的要改变的状态,怎么就变了,就不那样了?”
“慢慢理解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理解了就觉得当然是这样了。”
“你对现实完全没有愤怒?”
“没有。”
“你知道还会有一种危险是,当我们彻底地理解了现实的合理性,很多人就放弃了。”这是我的困惑。
“那可能还是因为想到自己要改变,所以没办法了,碰到障碍了,就放弃了。我也改变不了,但也不用改变,它还是会变。”
“那我们做什么呢?”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六
“你想要爱情吗?”我问他。
他四十一岁了,他在广西的农村从青年变成了成年人,他没有家,没有房子,没有孩子,光着脚穿着球鞋,因为那里买不到一双45码的袜子。
“我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没经历过。”
我当时的反应,是心里一紧。
但他接下去说“我在电视上看过,觉得很奇怪。”
“奇怪?”
“电视上看那种爱情故事,根据什么感情产生的,我不知道。怎么说?一个人属于我?我想像不出来这种感受。”
他说过,他能够留在中国的原因之一,是他的父母从来不认为孩子属于自己。
我说“可是我就连在你身边这些小男孩的身上,都能看到他们对人本能的一种喜爱或者接近,这好像是天性吧?”
“他们属于我,跟爱情的那种属于我不一样的。一种是能放开的,一种是放不开的。”
“能放开什么?”我还是没听明白。
“学生走了,他们很容易就放开了,没有什么依赖的。但我看电视剧上那种爱情是放不开的,对方想走很痛苦的。”
“你不向往这种依赖和占有?”
“不。”
七
在节目后的留言里,都有一种共同的情绪,卢安克给人的,不是感动,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他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中午在江苏靖江,饭桌上,大家说到他,坐在我旁边的一个人也很触动,但他说“这样的人绝不能多”
“为什么?”
他看上去有点茫然,喃喃自语“会引起很多的矛盾……他在颠覆。”
这奇怪的话,我是理解的,他指的是越了解卢安克,越会引起人内心的冲突,会让人们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
我问过卢安克“你会引起人们的疑问,他们会对原来这个标准,可能不加思考,现在会想这个对还是错,可是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是危险的?”
“如果怕自由,那就危险,自由是一种站不稳的状态。”
“从哪儿去找到这种能不害怕的力量?”
“我觉得如果只有物质,那只有害怕,如果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事情,就不用害怕了。”
他在片子中下过一个定义,“脑子里没有障碍才是自由”
八
我采访的孩子里有一个最皮的。
我跟任何别的学生说话,他都会跳进来问“说什么说什么说什么?”
等打算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已经跳走了,或者把别人压在身子底下开始动手了,我采访他的时候,他急得不得了,前摇后晃。
他只有呆在卢安克怀里的时候,才能那么一呆十几分钟,象只小熊一样不动。即使是别人挑衅他,他也能呆住不还手。
“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卢安克说,但我从来没见过他跟孩子去讲这些道理。
“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他说“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他让他们一起拍电视剧,去扮演一个角色,一个最终明白“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的孩子。|有趣的活法、令生活一亮的事物,关注公众号好报(HAOBAONET)!
他陪着这些孩子长大,现在他们就要离开这所学校了。这些小孩子,一人一句写下他们的歌词组成一首歌,“我孤独站在,这冰冷的窗外……”“好汉不需要面子……”大家在钢琴上乱弹个旋律,然后卢安克记下来,他说,创造本来就是乱来。
这个最皮的孩子忽然说“要不要听我的?”他说出的歌词让我大吃一惊,我捉住他胳膊,“你再说一遍”
他说“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善”
我问“你为谁写的?”
“他!”他指向卢安克。
卢安克关于教育的核心词汇是“归属”,下面是卢安克#关于归属#的两条微博
因为找不到归属,中国人就会去寻找安慰并说自己缺少安全感。因为无法从自己的感受来出发,也会说自己缺少创造性。虽然他们说想改变这些。但这仅仅是给自己说的一个理想,一种永远不要变成现实的借口。以这个借口,追求去更大的学校,更大的城市,而在更大的地方,就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归属感
在这个找不回归属的时代,人都往大地方,往网络里跑,寻找安慰。面对这所带来的挑战,人都在照搬西方文化的规范程序化的管理。其实我们都已感到自己的心在枯萎。能让我们的心获得活力的方式却不一样,是创建各种有规律的有重复性的生活节奏。节奏还能给我们带来稳定和归属感。
最后补充点背景:卢安克是谁,干过什么
卢安克是德国人,1968年出生在汉堡,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中学毕业后做过帆船厂的工人、帆船教练,当过兵,后进汉堡美术学院读工业设计。
他头一次到中国是旅游,后来到南京的东南大学和中国学生一起生活,因想跟中国学生同住,又转往广西的农学院。
他很想留在中国。1997年卢安克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结果因没办下“就业证”,被公安局罚了3000块钱;1999年他又从德国回到广西,跑到河池地区的一所县中学当初中老师,因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家长们有意见,学校把他开除了。
为了能在这些贫困学校免费当老师,卢安克1999年成立了个办事处。“办事处是广西外经贸委批的,教育局管不了我,我去的学校也没有权利聘请外籍老师,不过我有合法从事教育工作的权利,可以做教育实践研究了。”
2001年7月,卢安克把他的办事处搬到了广西东兰县坡拉乡建开村林广屯广拉队,这是一个不通电话、不通公路,村民只会说壮语的偏僻小山村。在这里开始了十年免费义务支教生涯。
2010年5月20日,卢安克在自己的博客主页上宣布关闭博客,并声明:
“我不是本国人,还是去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使得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弃,我的学生又很难过。这种矛盾只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就没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受。”
据2012年10月28日央视播出的《看见》栏目说,卢安克由于家人的反对短暂离开中国,一个月后回到中国继续从事乡村儿童的教育研究工作。
2011年,“雨花斋”在我省建德市诞生,当地一位老人,拿出了一生的积蓄,想开一家免费吃素的餐馆,以推广“拒绝杀戮、素食健康”的理念。在家人的帮助下,老人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他为素食店起名“雨花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雨花斋”,有些人爱上了素食,而有些则成了“雨花斋”的义工。建德老人的事被广泛传播开来,之后的时间里,“雨花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相继开花。
雨花斋缘起
上海雨花斋
雨花斋感恩曲
就像这首感恩曲中说的那样,雨花斋让太多的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节约地球资源,学会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使得人人互修礼让,人人祈愿、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和平。
雨花斋以拒绝杀戮、没有交易、只有感恩为宗旨,怜悯一切有情物命,希望世界没有杀戮,充满仁爱祥和。
欢迎成为慈溪「雨花斋」义工
服务
1、管理组:店长、主持人;
2、前厅组:门迎,引领,巡视员;
3、中厅组:呈碗,打饭,打菜,打汤,送汤;
4、后厅组:擦桌,洗手间,收碗,洗碗;
5、后期组、摄像、视频后期、网络平台维护。
义工形式:
-个人义工
-根据情况灵活安排企业或学校义工团队
-请提前沟通预约
欢迎各界爱心人士,加入雨花斋大家庭。同时也欢迎以企业或学校为单位来做义工,将雨花斋做为培养员工或学生感恩之心的“培训基地”。
感恩家人的支持和积极参与,
为“复兴家文化,和乐千万家”不懈努力!
长按二维
慈溪雨花斋每周六中午11点准时开饭,欢迎家人回家吃饭。关注慈孝文化公众号,所有活动信息我们会在公众号上陆续发布。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地址:明州路435号贝贝幼儿园北门一楼
咨询电话:0574-63932828
宝叔:13805816905 徐老师:13306625652
我们印象中的野生动物,都应该是在草原上奔跑,或是在森林里穿梭,或是在海洋里畅泳——但实际上,那更多是电视荧屏上的画面。
动物园和马戏团,是为了满足人类好奇心而开设的“动物监狱”。远离自然环境的动物们,被终生囚禁在混凝土笼舍里,或是被威胁去学习一些笨拙的表演,供人类赏玩。人类的文明史,离不开追求自由的过程,其他动物也和人类一样天生喜爱自由、恐惧囚禁和威胁。而动物园和马戏团,却利用动物的恐惧来娱乐观众。
大象
大象是群居性动物,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感性的动物。他们会帮助陷入泥坑的大象宝宝、可以用鼻子给对方温柔触摸,以此安慰。在野外大象群每天活动范围可以达到50平方公里,但是在动物园里,每一分每一秒他们都只能站在毫无生气的混凝土地上,等待食物,等待这一天结束。马尼拉动物园里的唯一一只大象马利,甚至几十年都没见过自己的同类。
大象是动物表演的“主角”之一。当我们看到的大象小心翼翼的踩在圆球上时,是否有想过他受到了什么样的折磨,才能做出如此不自在的动作?在训练的过程中,大象经常遭受训练员威胁:冷冰冰的象钩,还有粗糙的皮鞭都是训练员惯用的工具,目的是让大象惧怕铁钩和皮鞭的惩罚,听从训练员的命令去做危险或愚蠢的动作。如果我们细心观察,马戏团里大象的脸和腿经常有被象钩体罚的疤痕。
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温顺的大象对人类的折磨逆来顺受,一旦忍无可忍,他们也会拼死反抗,这对周围人类也造成了危险。泰克是一头长期以来被马戏团剥削利用的大象。1994年8月20日,正在夏威夷檀香山表演的她终于到了崩溃边缘,踩死驯象师后冲出表演场外伤及路人,最后被警方开了87枪击毙。
熊
熊的躯体粗壮,四肢有力,善于爬树,也能游泳;嗅觉、听觉都非常灵敏,而且是非常爱护幼崽的动物。一只母熊需要独自抚养1-4只小熊长达一年的时间,既要捕获足够猎物,还需要时刻保护小熊,是自然界最称职的母亲之一。黑熊和棕熊是马戏团的表演“主力”,被训练跳绳、拳击、摇呼拉圈、吊担杆甚至走钢丝等危险表演。试想他们为何能够长时间站立呢?原因就是他们不到一岁大就每天两次被用锁链吊着脖子学会站立,一旦松懈,便会面临被锁链勒住喉咙的痛苦。无论是在空中努力保持平衡还是跳绳,这一切都完全违背他们的自然行为。他们的脖子上被绑着破裂的水管充当项圈,训练前忍受饥饿的折磨,好让他们更“听话”。
动物园里的熊被完全剥夺了冬眠的自然权利,一年四季都要被游客“观赏”。熊山往往是动物园里的热门地点,游客乱投食物甚至垃圾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动物园里的熊都因为误食塑料袋、石头等东西而受伤,北京甚至发生过游客用硫酸泼熊的恶性惨案。
PETAU.S.(美国善待动物组织)曾经从路边动物园拯救了一只棕熊班班(Ben),他被发现的时候正在狭小的铁笼里来回踱步。现在班班已经能在加州的野生动物庇护所PAWS尽情奔跑,也可以像小孩一样玩水、和其他同伴互动了!
狮子、老虎
狮子分布于非洲和印度,一个狮群的成员可以多达30只狮子,领地范围可以达到1500平方公里。而老虎则喜欢单独行动,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山地林地形,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平方公里。狮子和老虎都是高度进化的猎食动物,是自然界平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处于食物链顶端,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控制调节作用。自古以来狮子和老虎都被认为是勇气和地位的象征。
而在马戏团里,狮子和老虎是吸引观众的最大噱头。为了保证驯兽师的安全,马戏团里的狮子和老虎很多时候会被拔除锋利的牙齿和爪子。失去自卫的武器后,这些生性凶猛的猫科动物不得不更加屈从于驯兽师的皮鞭。马戏团里的狮子和老虎被困于铁笼之中,终生不会有捕猎的机会,所以他们不得不委屈求全依赖人类施舍食物和水。
他们之中的许多被关在狭小到无法站立、转身的笼中,被迫学习踩球、跳火圈等把戏。近期安徽省某个马戏团的一只狮子在运输过程中咬坏铁丝网逃离,最后被警方以20枪击毙在高速公路 。许多老虎再也不能表演后,会被非法制作成虎骨酒或虎皮地毯。
猴子
和人类同属灵长类,猴子拥有发达的大脑,也有复杂的社会行为。他们多数喜欢树栖,通常以小家族为生活单位,有时会以大群体活动。在中国文化里,猴是吉祥的象征,也代表着聪明伶俐。脍炙人口的《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就是个爱恨分明的猴子,深受国人喜爱。
但是在马戏团的猴子受到的待遇就差得很远。因为他们被当作杂技演员一样训练,需要模仿很多高难度的动作:骑单车、走钢丝、踩高跷、骑羊角、高空骑车等等。稍有不从或表演不好,训练员就会用皮鞭威胁。动物园里的猴山对于本来生活在大森林里的猴子来说,就是一个混凝土监狱。由于长期囚禁,动物园里的猴子常常出现异常行为,来回踱步,重复地摇头、点头,甚至会吞食自己的排泄物——游客们却觉得这样悲哀的画面滑稽搞笑。
动物园能保护动物吗?
中国现有动物园约300个,占世界动物园总数1/4,为了追求门票利润,有的地区大大小小的动物园多达十多个 ,而动物表演也是许多动物园收入的重要来源。动物园号称其重要功能是野生动物保护,然而国内大部分动物园恰恰在危害野生动物,助长了捕获野生动物的行为。更有甚者借动物园之名,偷偷做起了买卖国家保护动物的勾当。
在囚禁环境下繁殖的动物鲜少能够野放,因此动物园的存在,对于增加野外自然族群的数量几乎没有帮助。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园去年备受争议,原因就是该动物园先是以防止“近亲繁殖”为由杀死了一头健康的长颈鹿,接着杀死一家四口健康的狮子,只为了让出空间迎接一头新来的雄狮。
动物园游客投喂导致动物死亡的新闻更是时有所闻。PETA每周都会接到民众抱怨各地动物园照顾动物不周,或者是发现动物园内的动物生病、受伤的报告。
改变正在发生
许多名人已经率先发出声音,包括英国人气组合Little Mix, 中美混血演员奥利维亚·玛恩都为PETA拍摄了反对马戏团的公益广告。
一些国家地区已经开始实施反对动物表演的政策:英格兰和威尔士明令禁止马戏团使用野生动物表演;哥斯达黎加、秘鲁、玻利维亚也禁止了马戏团的动物表演。哥斯达黎加近期更是宣布,将在未来十年内关闭所有国内的动物园,让动物能够住在更接近大自然的环境当中。
2013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并要求全国动物园“杜绝任何侮辱、虐待、恐吓殴打动物的行为;杜绝各类动物表演”。
PETA的【动物≠娱乐PETA高校巡回展】已于今年3月至6月在北京成功举办,走访了十多所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
我们将一个外表酷似马戏团的帐篷带进校园,内部展示挂布述说了动物在大自然下的生活形态以及被不自然囚禁下的情况,再配上大屏幕播放视频,其中大部分的画面是在国内各动物园调查拍摄的,有些则是来自国外影片或历史新闻画面。
许多学生都非常高兴能够为动物发声,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为动物出一份力;有学生表示看完视频后,会和身边人分享,并再也不支持动物表演;许多老师到场支持,甚至著名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华也莅临现场了解更多相关爱护动物的信息。
学生认为这次的活动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能够把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议题以一个不同寻常且生动积极的互动方式呈现出来,是一件特别时尚富有正能量的事。
我们可以做什么?
动物不是人类的玩物,而是和我们一样拥有自由意志的生命。了解动物娱乐表演背后隐藏的种种残酷和不人道,请首先从自身做起,拒绝任何形式的动物表演,并且分享视频、分享信息,向身边的朋友讲解马戏团和动物园的真相。
真正爱护野生动物,请支持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组织,或透过观看纪录片等方式了解动物在自然情况下的习性,而不是购买动物园或者马戏团的门票。试问,观看沮丧、忧郁的动物远离家园、踱步摆头、生活中的一切都被人为操控,我们又能够学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