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26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为寻求众生生、老、病、死等诸多痛苦的根源与解脱之法,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乔达摩·悉达多太子,放弃了为世人所羡慕的种种世俗生活,毅然踏上了修行的道路。

2600年后的今天,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依然被当年悉达多太子思考的那些痛苦困扰着。

我们曾以为,拥有足够丰裕的物质生活,我们就会摆脱痛苦。然而我们永远无法满足的物欲,带给我们更多的痛苦,即使真正拥有了一些物质财富,它们也成为了让我们疲惫不堪的负担。

我们曾以为,如果拥有相当的权力,我们就会得到真正的安全感。然而,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却是更多的不安,甚至最终因此跌入无尽的深渊。

我们曾以为,如果拥有足够大的名声,我们就会获得内心的满足。然而,在当前这个热衷于制造“网红”的时代,我们为了出名,开始突破一切底线,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却是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更大的空虚。

我们追求幸福的一切努力,都让我们更加远离幸福;我们企图消除痛苦的一切方法,都让我们变得更加痛苦。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我们从痛苦烦恼中解脱,获得真正的幸福?

幸运的是,经过六年的修行,佛陀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在菩提伽耶的那棵菩提树下入定七天七夜后,佛陀终于觉悟成道。

在其后的40年里,佛陀将自己证悟到的佛法教导给众信弟子,佛、法、僧具足,于是最初的佛教就这样产生了。

几千年来,佛教给许许多多备受身心苦痛的人们以精神的归依。几千年来,在一代代高僧与智者的阐论中,佛教的内容及思想被不断填充和完善,发展成为一个流派众多、内容浩如烟海的修学体系。

但与此同时,几千年后,佛教也进入末法时代,许多邪说外道与佛法鱼龙混杂,再加之与地域文化、社会风俗、民族信仰不断融合,以及为世俗需要所裹挟,佛教的本来面目逐渐模糊,真正的佛学也与大众所接触到的佛教信仰渐行渐远,最终导致佛教在世俗之中充满了种种误解。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翻开佛经,这是我们最常读到的一种佛经开头。如是,代表了佛经是对佛陀教法原本、真实的叙述。我们讲“如是佛学”,就是要发愿弭除众生对佛教的种种误解,让佛教归本来,让大家看到真正正信佛法应该有的样子。

提起佛学,许多人会觉得有些神秘和陌生,觉得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然而事实上,佛学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许多词汇,如“世界”“缘分”“刹那”“烦恼”“觉悟”“平等”“慈悲”“解脱”等,都来源于佛教和佛经。我们外出旅游,大部分人文景点,都与佛教的寺庙或文化相关。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许多道理,大多也都源于佛法。

与此同时,随着禅宗“日用即道”“当下修行”的理念弘扬,以及近现代许多佛教高僧大德提倡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生活禅”等的传播,佛教回归于现世当下,与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紧密。

如是佛学,就是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阐述“在现世中觉悟”“在生活中修行”的修学法门,在今后日常的佛学传播中,我们也将会更多地结合现代生活、当下人们关心的问题,来传播佛学文化及思想。

我们在提供让大家觉得“有趣”的佛学的同时,也希望真正能对大家“有用”。

《无量寿经》记:“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

在佛教修行中,菩萨道的修持,就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其中,六度以布施为首,而布施以法布施最为殊胜。法布施,就是将佛法施与需要了断无边烦恼痛苦、度脱无尽生死轮回的无量众生。

如是佛学的创办,就是想通过这个平台,用心做正信佛法的弘传者,发愿我们为大家所呈现的一切内容,能成为“法布施”的一种形式,将世上最珍贵的礼物——佛法——传递给需要的人们。

如是佛学惟愿广结善缘,期待与您结缘,一起开始这段通往清净觉悟的修行道路,愿烦恼在此刻平息,让身心于此处安顿!

我们于此弘传佛陀正法,如有些许功德,愿悉皆回向众生:

祈愿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阿弥陀佛!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身,但很少有人关注健心。

提起健身,我们最常想到的或许会是跑步;说到健心呢,或许你会想到静坐。

如果,在这里我们说要把健身的运动与健心的修行结合到一起,除了上少林寺参禅习武,你还能想到什么?

我们开始重视健身的原因,除了现代人们希望自己有纤细的腰身、八块腹肌等令人羡慕的好身材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似乎我们人生中所努力拥有的一切都会失去意义。

那么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呢?除了和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一样重要外,它们二者也有着深刻的联系。

佛法讲“苦”,其中“三苦”之一的“苦苦”,就包含了我们身体不健康给内心带来的痛苦。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我们内心的意义是大家都能理解和体会的。但是,拥有健康的内心,对我们身体健康的意义,却时常被我们所忽略。

现代科学有一项伟大的成就,那就是发现我们的身与心并非分离而独立的,它们只是一体的两面。

现代医学在关于人的情绪与健康的长期研究中发现,人脑的情绪中枢与我们的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紧密相关,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的人,患病的几率远远高出常人。

同样,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讲人的健康在于身体内部一切因素的调和致中,当我们身体内某处出现不调顺,病痛便产生了。而我们的心绪是否调和,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身体的调和。

佛教的禅修,最主要就是讲调心。通过面向我们内在的观照、修习,去平息我们内心因无明而产生的焦虑、暴躁、抑郁、沮丧、纠结等负面情绪,让内心回归到本来的清净平和之中。

当然,禅修并不仅仅只有我们常认为的静坐一种方式。只要拥有一颗愿意精进修行的心,人生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成为修行的一种方式。

在跑步中,用心观察我们的呼吸,让呼吸舒畅的时候,也让内心达到舒畅。在跑步中,只是一心跑步,培养我们安放于当下的心念。这些也是我们通过其他方式禅修,最常练习的方法。

所以,约佛陀一起跑步,就是让我们在健身的同时不忘调心,让我们每迈出一步,都是迈向清净与觉悟!

中国大陆净土宗的传承是专一持名,不必再带观想。我们要有自信心,不要以为观想好像更高级,我持名好像更低一点;持名最高级,持名最称阿弥陀佛的本怀;这个名号就是实相,这个名号就是万德洪名;所以无余无欠哪!持名成佛都有余裕,何况其他?对这一点,持名代表观想。

在唐代有个大行禅师,他早年是修禅的。他有一次就想抉择一下法门,就在很多的经典当中随便来拿,看抓到什么经?他一抓就抓到《阿弥陀经》,就开始念《阿弥陀经》。他念《阿弥陀经》念了21天,就显现境界了:显现琉璃地的境界。古人可能善根深厚,心很清静,也很虔诚,他一修行就很有成效;但是他没有跟别人说。他曾经有过三次见琉璃地的经历,他没有去做观想,就是念《阿弥陀经》,就是念佛。第三次见的时候,他预知时至走的时候把他为什么念《阿弥陀经》的原因,及见到琉璃地等写出来,夹在《阿弥陀经》经本里,他走了,是后人在他往生之后看到的。

这就证明持名念佛就包含观想念佛在里面,不需要你非得定心的面向西方,去观想佛,先从水观,再转为冰观,冰再转为琉璃,他没有作这个程序,直接就见了琉璃地。《观经》讲琉璃地现前,决定往生;因为琉璃地是西方净土真正的依报庄严。所以这一点,我们对持名一法要有决定的信心,不要以为持名好像不够,把持名都放到很一般的程度,这是他不了解法藏菩萨在因地当中,建立以名号度众生的法门。我们净宗十三祖就把佛的本怀非常如实地传下来,而且是以身作则,这就是持名。

第三个传承就是注重戒律。念佛求生一法,虽然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中国净土宗祖师在这样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门教下融合的一点,还是在戒律方面;跟宗门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都是注重戒律。不会由于靠他力,我自力就不管了,就可以放任了;恰好相反,更要自重、自尊、严守戒律。

慧远大师他的修行背景是般若的,搞般若法门的行人,一般比较洒脱一点,不一定注意到行为的威仪啊!细节,但慧远大师不一样;他一方面有般若的洒脱,另一方面他在比丘法的行为上真的是非常严谨。由于慧远大师的因缘,十诵律,第一部比丘的律是在慧远大师的敦促请求下完成的。十诵律出来后,他就真修实干,他过午不食那是非常严格的;到临终的时候,他示现生病,有人请他喝点米汤,他不答应,因为过了中午;就说搞一点蜂蜜调水,给他吃;因为非是浆是不是可以,他也拿不准,让律师去找律部看是不是允许?因为律藏卷很多啊!还没有找出来,慧远大师就往生了,说明慧远大师对细节都是注重的。

善导大师你看他的持戒。比如有几个细节,他的眼睛从来不看女人的;他走路是单独走的,不跟人在一起共走,在一起共走就说闲话;他单独走,还可以自己念佛啊!看到祖师的行为,我们自己都会惭愧的无地自容啊!我们走路可能还恰好相反,要几个伴啊!要不很寂寞啊!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与众不同的、特立独行的风范,这样才能成就他一代祖师的德业。善导大师不睡眠,这也不是我们能够学得到的;夜不倒单啊!永明延寿大师,他很注重梵网经菩萨戒,他有一个基本观点:你要求上辈往生,一定要受菩萨戒。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中国的戒律很松驰的时候,甚至戒坛都废弃了很长时间。一般禅宗比较兴旺的时候,比较洒脱一点,对戒律比较松驰。莲池大师重新恢复比丘戒法的授受,三衣一钵啊!从莲池大师开始。然后对比丘戒、对菩萨戒、对沙弥戒都有整理,都有著述。

还有蕅益大师。蕅益大师他对戒律是一往情深,他早年在24岁的时候主要是禅法,径山坐禅,开悟。开悟之后,他就开始深入律藏,三次阅律藏,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著述了一本《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他看到禅宗的弊端,不在于所谓的著相,而是根本就没有戒律之相;不在于教法很多,而根本就没有教法;所以他要用戒律,用天台教来匡正那个时候的狂禅,空腹高心的狂禅。

蕅益大师就自己一边学,一边带一批人学;但是从那个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跟他一起学戒律的人很少。一般常随众十来个人,有时候六、七个人,最后剩下了二、三个人。蕅益大师后来就说:“庶几二三子,慰我平生思。”跟他学戒律的就是二、三个,甚至二、三个人还不幸短命死矣!所以他觉得戒律太难弘扬了。在五十岁那一年,有一次跟他的弟子成时说:“我早年有一个大的志向,就想恢复佛世的芳规,聚合五比丘如法共住。”因为戒律讲,无论在像法、末法,只要有五比丘如法共住,就表明佛法的正法还在这个世间。他找五比丘如法共住,最后搞了二十多年不可得呀!他说现在我不再是那个志向了,我现在是念念求生净土。现在讲点法无非给众生种一点圆顿的种子而已,不再像年轻时候,年轻时候可能志向很大:要把众生一网度尽的这个愿望现在没有了,做不到啊!等自己到西方极乐世界回来以后再说了。可见戒律很难弘扬,但是蕅益大师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弘扬。对持戒和念佛的关系,蕅益大师是非常明确地表明: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念佛人一定要持戒,一个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省庵大师,说是自己行在梵网,志在西方;印光大师对五戒十善也非常地重视,我们看到中国净土宗祖师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目前有些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末法众生是不能持戒的,是持不了戒的,是不能靠持戒往生的,于是就可以不持戒。有些人接受这些观点,本来原来还吃素,一听这个他素也不吃了,吃肉也没有关系,也照样往生呢!这些都是很偏颇的。

戒律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教的寿命,是佛教的生命。我们作为佛弟子怎么不持戒呢?我们的态度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万一持不到,要生惭愧心、忏悔心,是这样的态度。你再持不到,你五戒在行为上总能做得到吧!先不谈你的念头嘛!念头以后再说,你行为上先做到,必须要有这种态度,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中国净土宗祖师对戒律重视的这个家风传承下来。

释迦牟尼佛在净业三福里面,第二福就谈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佛也要我们持戒。那就是进行一个精进克期取证的念佛,《无量寿经》也特别提出一个前提:要斋戒清净嘛!斋戒清净,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现在我们为什么昼夜念佛,包括十天百万佛号,我们要受八关斋戒,这都不是我们自己立章程,都是按照经典来说的;

经典要我们斋戒清净嘛!我们要奉行八关斋戒,我们就受,是这样的一个来源。所以不是说戒律就可以放任了,这一放任呢,我们种种的烦恼都现前,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信愿,甚至影响到我们整个的佛教形象。包括昨天大家提问的,你去预测一些不相干的、灾难性的东西,实际上戒律里面是不许可的。如果你真正持戒,你就不会做这个事情;但你不持戒,你这样做,显异惑众,你就破坏了佛教形象。人家政府怎么看佛教?你们佛教把人搞得人心惶惶,不好啊!这跟戒律是有有关系的。这是持戒问题。

焦炙,不如先做好手头的事

当我们身心陷于混乱,不知所措的时辰,不如先把手头的事做好。

要知道,所有你此刻承受的,都是曩昔你起心动念所造;所有你未来拥有的,都是你当下举手投足所生。

不要在忧虑不安中荒疏了当下,因为一切担忧除了自我熬煎没有涓滴意义。

不要在踌躇不决中错失了此刻,因为这是你独一可以把握的改变一切的机会。

懊恼就像纸山君

人生中的很多懊恼,就像纸山君,并没有你想的那么恐怖。

若是你一味逃避,你就会一向糊口在它的暗影里,为它所熬煎。

只有直接了当面临它,解决它,才能最大水平地避免危险。

昨日各种昨日死,今日各种今日生

昨日各种昨日死

今日各种今日生

昨日各种昨日死,今日各种今日生。

哪怕昨你有几多显赫与荣耀,今天该曩昔的早已曩昔;哪怕今天你有几多苦痛与忧虑,明天该翻篇的总要翻篇。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世间万物流转不息,没有什么能逗留不前,我们又有什么来由沉沦在虚幻的过往或者困窘的此时呢?

要知道,心不凝滞,方有安闲可言。

善常识保举:

不迷就是悟

如何做个受人尊敬的善人!

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本身

贫乏对本身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那些“鸡毛蒜皮”的苦与乐

我们现在信仰佛教的,整个世界人口是七十亿,信仰宗教的,指各种宗教都算在内,大约是占五十亿人口,你想想这么大一个比例,如果我们宗教教育跟上了,那你说世界还能不太平吗?还能有争有斗有战争吗?不可能。我们信佛教的同修,如果是我没说错的话,可能是占七十亿人口里的七亿,就这么一个比例。如果我们七亿信佛教的人,都能够把佛陀的教诲、这个教理教义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按照佛陀的教诲来修行,那我们佛教能不兴旺发达吗?那是必然兴旺发达的!但是现在,应该这么说,你看看你身边信佛的人,为什么老法师说信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就是,见异思迁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老忽悠,这老百姓的话说,老忽悠,别人一忽悠就跟着人跑了,再一忽悠又跑了。为什么有的老菩萨们念佛念了几十年,有的念三十年、四十年,有的甚至更长一些,有的老菩萨问我,刘老师,你说我念了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像师父说的还有没有一点消息呢?就是说这几十年你念这个佛,你见异思迁,你迁的次数太多了,这个法门你变化太多了。

原来我不知道法门,我记着我九一年请观音菩萨以后,那个时候什么法门,还有什么密宗、还有什么禅宗,还有什么净土,这些我都不知道。就那个时候九一年请观音菩萨的时候,我连阿弥陀佛还不知道呢,我是两千年左右我才知道阿弥陀佛,都弄出很多笑话,我以前讲课跟大家学说过,大家都当做笑话听了。所以说,对这个佛教的法门不清楚,就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我是撞了将近十年吧,因为从九一年请观音菩萨,如果开始算,就算我开始信佛了,那实际上算不上,到现在应该是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二十四年的时间,二十五年差不多。我前面那十年,我就是东一头西一头地到处乱撞,不知道这个修佛、念佛是怎么回事,反正撞了十来年,所以荒废了十年的光阴,现在回过头想非常后悔。

到两千年左右逐渐逐渐步入正轨,现在是一年比一年有进步,这个我说的话不是不谦虚,我自己感觉从两千年到现在,这十四年当中,我是一年比一年在进步,有的时候步子大一点,有的步子小一些。为什么有进步?就是我定了这么几件事,我知道我修哪个法门了,这个净土法门怎么回事,我十多年我也听明白了,所以按照这个路走下去,我就觉得越走越亮堂,越走越轻松的。

而我们有些佛友是不是,到现在你没定下来,你还在听别人忽悠。我也不能说人家忽悠的不对,可能她是那个因缘,那你是不是那个因缘?我现在我认定,我就是学净土的因缘,所以我不会再变了。如果老菩萨们,现在你还定不下去,人家说哪个法门好,你都要进去看一看、试一试,试一段时间,人家又说又有一个什么什么法门,你又跑了,你这么跑来跑去,你自己掂量掂量,你剩下的时间还有多少?说白了,就是你的寿命还有多少?你还能活多长时间?还有多长时间能让你去跑?别人忽悠你,你自己也忽悠你自己,时间不会太多了。

所以这个一定要引起重视,引起重视,千万不可以再像原来那样的,跑来跑去了。我们学佛学到这种程度,师父都告诉我们,如果你学的路子对,你的方法也对,你三年你肯定会有消息的。如果你三十年了,还没消息,你真得琢磨琢磨,你路子走没走对?你的方法对不对?你路子错了,方法错了,你最后的结果肯定是错的,那都是连锁反应嘛。

所以这个问题大家要引起重视,一定要把这个事定下来,不能再东摇西摆了。这是我要说的一个题,就是说如何正确对待这个宗教信仰。

两对新人在厦门石室禅院举行佛化婚礼!!

复旦才女的婚礼感谢致词来微视 做红人来微视 做红人

什么是好的婚礼销售?

同样是婚礼,道教婚礼又有何不同?天师府为福建道侣举办道教婚礼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