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点赞排行
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因为觉悟了,他什么都得到了。觉悟是回归自性,自性里头本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无量相好,能成就世间一切法。佛教菩萨是“六波罗蜜”,菩萨是佛高级班的学生。这一边,我们到处看到佛教旗帜,佛教旗帜是代表“六波罗蜜”,看到这面旗帜,就想到“六度”。用“六度”这方法度自己、度众生,众生跟自己一起度。头一个就是讲“布施”,布施是放下,放下一切障缘,障碍大菩提的这些东西要放下。
小乘、大乘、金刚乘,不同的“乘”视不同的三毒烦恼为主要障碍。小乘注重断除贪欲,对于小乘来说,解脱最大的障碍不是嗔恨,不是愚痴,而是贪欲。大乘佛教最大的障碍却是嗔恨。一个充满嗔恨的人,是无法生起菩提心的。所以,为了获得圣菩提心宝,我们必须要破坏、摧毁生起菩提心的最大障碍——嗔恨。
对于金刚乘而言,愚痴、无明是修行上的最大障碍。金刚乘中最至高无上的境界“大手印”即是“俱生智”。若要“俱生智”显露当然首先要净除的是“无明”的遮障。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并不是对于金刚乘的修行人来说,贪欲和嗔恨是不需要断除的。贪欲和嗔恨是必须要断除的,因为金刚乘的修行法门是建立在大乘的精髓 “菩提心”之上,也是建立在小乘的出离心之上的。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的人绝对不可能成就金刚乘果位。这点必须要明确。
想要生起菩提心,最重要的是了解发菩提心的障碍是什么?
障碍不是外在的“魔”,也不是“鬼神”,而是八万四千烦恼之中的嗔恨——嗔恨就是菩提心生起的最大障碍。因为我们的自私和自我珍爱,才会产生对“自我”进行保护的“贪”,对“他人”进行排斥的“嗔”,贪嗔痴如此循环不息,我们就始终在轮回中流转不止。但我们是幸运的,因为从佛法中我们了解到流转轮回的因素是什么。知道了轮回的因,我们就会于每一个当下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谨言慎行,铺好通往菩提心的道路。
我们学习佛法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得佛教知识,更是为了运用佛法的殊胜法门去净除三毒,斩断我执,发菩提心。我们内心的烦恼、自私、执著根深蒂固,通过一般的方法是不容易清净的,因为无始轮回以来,我们的烦恼、自私、欲望一直不断地累积,一世比一世厚,一世比一世重,一世比一世坚固。
如何才能让这一生更加幸福快乐?
因为每一个众生过去的业力和因缘不同,所以从显现上会有不同种类和不同状态的生命。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什么样的众生都希望获得快乐,远离痛苦。
我们也都毫不例外地希望自己一生快乐,希望拥有幸福的家庭,但并不是我们这一生希求幸福就会得到幸福,也不是我们希求快乐就会得到快乐,而是取决于我们过去生所积累的善业。
佛教里讲,我们现在一切的显现都是过去的业力所致。
我们的家人、亲朋对我们怎么样,取决于我们在过去世和他们结了怎样的缘,这辈子又是怎样的相聚;我们的生活环境如何,我们在这一生中是幸福快乐,还是痛苦磨难,这都是过去世的业力所安排。
业力分为善业和恶业,幸福的人生是过去世的善业所致,苦难的人生是过去世的恶业所致。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是由过去世决定的,将来会发生什么或变成什么样则是由现在的所作所为来决定的。而我们将来是幸福地度过,还是怎样的过活,来生会去天堂还是地狱,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当下的行为、语言和思想——“身”“口”“意”来决定。我们现在经历的痛苦,是因为我们过去造作了恶业,是果报。
如果我们能以佛法的智慧来认知自己的现状,知道是自己过去的业力所致,就不会怨天尤人。从忏悔开始佛教里很重视忏悔的法门,就是对过去所做的恶业发自内心地进行忏悔,念诵一些经文或咒语,比如百字明咒。
念诵的时候,可以观想金刚萨埵、或者观音菩萨等在面前发光,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就得到清净,菩萨的光芒融入自身,并得到菩萨的加持和庇护。如果非常诚心地忏悔,恶业就会慢慢地消除。但是,在忏悔过程中,也要对未来有一个承诺:因为我以前所造作的恶业,所以现在遭受这样的痛苦,现在我发誓,以后无论遭遇到什么样的状况都决不再造作恶业。
如此这般,依靠对过去的诚心忏悔,加上对未来的坚定承诺,恶业就比较容易消除。
我们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怎样才能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就是知道自己错了,就决不会一错再错——对过去所做有着强烈的忏悔,而且发誓承诺将来再也不造做同样的恶业了。即使有了忏悔之心和对未来的承诺,佛法的引导也还是必须的。
无明的凡夫需要依靠佛法的智慧,才能够真正分辨出来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样的心念、语言、行为是正确的,会导致快乐;什么样的心念、语言、行为是错误的,将导致痛苦。然后,我们按照佛法的观念逐渐改善“身”“口”“意”,不好的习气就会慢慢地改变和去除,我们的野心也会慢慢地被降服。
依靠着佛法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就会确信我们未来的幸福快乐,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以“心”为主佛教为什么不承认上帝,不主张造物主?因为我们的造物主就是我们的“心”。“身”与“口”是“心”的跟随,“心”里的念头,指派身体的行为和语言。“心”是国王一样,“身”“口”是仆人一样,所以真正的造物主就是“心”。
因此,学佛必须要以“心”为主,而佛法修行就是把自己的“心”修证出来,不要让自己的“心”继续无明、妄想、颠倒,继续在业习之中漂泊。“心”找到了修行的方法后,无论我们现在的一切也好,将来的生命也好,一切都是自己可以做主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并不是实际所发生的事情本身有多大的影响,而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影响了自己。有的人遭遇到的事情是重大而可怕的,但因为他是心胸开阔、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事情对他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有的人遇到的事情虽然无足轻重,但因为他过度地执著、在意发生的事情,始终把事情放在心上不能释怀,那么小事情所带来的麻烦也变大了。
学佛是从自己的“心”开始修起,随着佛法知识和修持的增加,会感觉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诸如浮躁、患得患失等烦恼情绪逐渐在减少。所以,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幸福和快乐不是依靠外在的物质来决定,而主要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心。
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心”,那我们就没有认识自己。因为佛法,有了针对“心”的研究,包括禅修、关照自心等方法。如果我们认知了“心”的本来面目、“心”的本性,我们就彻底认识自己了。彻底认识自己以后,自己站在哪一个位置,向哪一个方向,自己就有把握了。
管好“身”“口”“意” 实际上,佛法的精髓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这三件事情是我们必须要努力去做到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三件事情的话,那对我们的修行是有很大帮助的。但三件事情中的第一件事情是“诸恶莫做”。
无论我们是不是相信因果,是不是信仰佛法,都没有关系。因为无论信或不信,因果的规律是必然存在的。就像自然界植物的生长规律一样,是不会错乱的:如果你种瓜就会得瓜,如果你种豆就会得豆。所以,对于每个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佛法修习,我的建议和希望就是:从“身”“口”“意”上努力进行改善,在“做个好人”的基础上,再逐步融入佛法的精神,比如慈悲、智慧、包容,利他等佛法就是要我们学习自我辨别、自我约束,所以我们要“纠正自己的行为”,“管好自己的嘴”,“照顾好自己的心”。有的时候,我们在言语和行为上,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也是不对的。如果我们说的话或者做的事情,伤害到了他人,我们是造了很严重的恶业。如果是令他人欢喜、对他人有帮助的话语和行为,我们应该尽量去做。
佛法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言语和行为对他人是善,什么样的言语和行为对他人是恶。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不去伤害他人以及其他众生。至于思想上,我们要让善的念头提升,恶的念头变成善的念头。把身口意管好,就是最好的修行!
其实,很多家庭的矛盾,都是由于我们身、口、意三门的错误所引发的。
我们应该以身体的行为服务、帮助太太、先生、父母、子女等家人;言语上尽量令家人欢喜,心里上尽量为家人着想,这样整个家庭就会慢慢地温暖而和谐。佛法说“要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现在作为凡夫,利益一切众生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应该从自己家庭开始,把美好给予家人享受,负面的事情尽量自己承担。
所有人都希求快乐,没有人愿意遭遇麻烦和痛苦,但是关键是要知道获得快乐的方法是什么。痛苦不幸的事情不让它发生的唯一方法,就是断除他的因。获得快乐,远离痛苦,唯一能够彻底解决的办法就是佛法。将来的事我们要自己承担的,将来的快乐我们要考虑的。人不仅仅是这一世就结束了,所以我们身体的行为,言语,思想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轨道,这样,来生来世才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学佛的方法学佛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先纠正自己不好的毛病,培养善的品质,然后一步一步深入。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了解到学佛真正的好处是什么,佛法的伟大是什么,真正的佛教徒为他人带来的幸福快乐是什么。
我相信社会上有很多菩萨,他们学佛或不学佛都没关系,关键他们有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给他人带来很多的幸福,给他人带来很多的快乐。对于佛教徒来说,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最重要的。
佛教实际上更是一种教育。
我自己是从11岁开始学佛的,觉得佛法给我的帮助特别大。我小的时候脾气也不好,也会为各种各样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烦恼。随着我越来越深入地学习佛法,我越来越体会到佛陀的伟大,佛法的了不起。虽然,佛陀有很多很多的功德,但在佛法里最强调的就是慈悲和智慧,最能够代表佛教和佛法的也是慈悲和智慧。
慈悲和智慧是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都需要的,无论我们有钱没钱,有地位没有地位,慈悲和智慧都是绝不可以缺少的。有了慈悲和智慧,我们的自私就会降低,和周围人更平和与愉悦地相处,也更有力量利益到家人等有缘众生,为他们带来平静、幸福和快乐。可以说,我们应该让佛法的教育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这非常重要!
有的时候,我们对于佛法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实际上,哪怕是一句话,只要对我们有帮助,让我们修持慈悲开启智慧,这就是佛法。在学习佛法观念和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进行实修,就好像去找医生看病,只是医生开药是不够的,我们还是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我们的病才会痊愈。
佛陀法教分为小乘、大乘和金刚乘,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佛法,是由自己的因缘来决定的。病人吃什么药,是医生根据每个人的病情来决定的。而我们每个人的烦恼是不一样的,需要用不同的法门调服不同的烦恼,有些人比较适合净土宗,有些人和密宗比较有缘。每个人学佛的因缘是不一样,但如果真心想学佛的话,自己首先应该去了解和认识佛陀的伟大,学习佛陀传播的真理,然后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虽然佛法是博大精深的,但其实真正学起来也不是特别的困难。佛法是要在观念上有所改变,而不强调形式上的改变,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日常工作中都可以修行。和我们所从事的行业也没有关系,只要不是伤害生命的行业,其他什么样的行业都可以从中修行,也都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并不是信仰佛教的人才需要修行,凡是想获得快乐,不想遭遇痛苦的人,都需要修行。
而唯一获得快乐和远离痛苦的方法就是修行,把我们这个“心”修起来
我们学佛需要善知识正确的引导。系统地学习,次第地修行,这两方面是特别重要的。系统学习之后,才知道佛法里什么样的内容,佛陀是对谁而宣说的,是针对于什么而宣说的。次第修行之后,才知道不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样层次时修的。学佛修行是特别重要的,但也要看每一个人的因缘。有因缘就努力地逐步学习,没有因缘就先做个好人,这也是学佛的基础。学佛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反正对伤害他人的事情尽量减少,对利益他人的事情我们力所能及的去做。这就是最好的学佛的方法。
普通人都喜欢旅行,旅行中不仅可以游山玩水,改善自己的心情,而且还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和觉悟。对于僧人来说,旅行是修行的必备一课,旅行可以弘扬佛法、度化众生,所以,古往今来的僧人都会经常的旅行来增加自己的见识等。
对于普通人来说,旅行时要带上钱和一些衣服等,对于僧人旅行来说,需要带什么你知道吗?
僧人离开常住的地方旅行,必须准备六种物品,并且在旅行全程随身携带。这六物是:三衣(袈裟)、钵、卧具、滤水囊。
依佛制,三衣一钵是出家人最重要的持物。《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一亦说三衣是贤圣沙门的标帜,钵为出家者的用具,非俗人可用,应执持三衣瓦钵,即是少欲少事。
滤水囊也是僧人行旅的标配,现代人很难想象滤水囊的作用。其实,僧人携带滤水囊是用来过滤生水的,目的是排除水中的虫类,以免伤害生命,这是佛家慈悲精神的具体体现。
僧人在旅行时还要准备拂尘、手杖、雨伞等,走在草原上要准备拂尘扫开蚊虫,手杖可以拨开蔓延到路上的草。带伞以防骤雨,炎炎烈日还可招凉。
唐朝贯休法师有首诗:“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万山得得来。”就是以瓶与钵来指云游僧的生活。两者各挂在两肩,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特别说明:带子不必太长,刚好穿过两臂挂于腋下,若交挂在胸前,会令人气急。
唐朝时,僧人参游行脚还须带着度牒──是僧人的身份证明,上注德号、隶属寺院,外出时随身携带,以备查验。
除了准备随身物品外,僧人行脚前也要作好心理准备,莲池大师在《沙弥律仪要略》中就提醒想要参访的沙弥,应先随师受教,实在不宜远行,如果真要远行,也必须要有良朋为伴,不得与恶友往来。
我们对于今生今世的认识是错误的
我们以为获得更多的财富、得到更丰富的物质,今生就会幸福,就会快乐。如果我们的生命仅仅是这一生的时间,那我们可以花费今生的精力去追求今生的物质和财富。可惜非常不幸的是,这一生不是我们生命的唯一,我们的生命是无数生命的循环不止……
这一生的时间只不过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片刻,未来还有无数的生命在等待着我们。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这一个生命的片刻而付出,却失去了无数来世的幸福和快乐,这实在是得不偿失、愚痴之极的事情。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只是看着眼前的短暂利益。
佛法对于生命的认知是清晰而明确的。
藏地很多修行人,只是追求每日温饱,把其余的时间和精力全部都放在修行上,他们的内心世界平静、充实而愉悦。当无常或者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们早已准备好了,没有任何执著,没有任何牵挂,象微风一样轻松,无忧无虑。为什么他们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因为这些修行人对于今生没有太多的执著,对于未来也没有那么长远的计划。他们对待今生今世的方式,对于生命的认知是正确的。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人身太过执著。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几个月、几天,但却好象我们还可以再活几千年一样,制定非常多、非常长远的计划。人的愚痴真的是无法想象。
现在社会上,人人都想要发展、要创业,竟然还有人想在海上造“人工岛”……这些想法实在是没有必要。发展、创业应该在自己内心,从自己内心挖掘无限的宝藏、无尽的如来藏,这才是伟大的。对于人的愚痴已经达到如此的地步,我感到很无奈,但也许他们认为那个愚痴的人是我吧。
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过:
“密勒日巴看世间人都疯了,可是世间人却觉得密勒日巴疯了。”
到底是谁疯了?世间和出世间的矛盾真是太大了!
修行人在达到一定境界以后,对于世间和出世间是轮涅不二的。但在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首先是要放下对于世间的执著。但“放下”并不是“放弃”,这是不一样的,不要理解错误。如果一说放下世间的事情,就马上回去把工作辞了,父母也不管了,孩子也不要了,不是这样的,这样就是理解错了。
那洛巴尊者说:
“束缚你的是你对显现的执著,而不是显现本身。”
这句话我们要明确。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少,执著就越少,拥有的东西越多也就越容易执著。
巴珠仁波切曾经说过:
“有一匹马就增长了对一匹马的执著,有一头牛就有了对一头牛的执著”,所以我们要保持少欲知足。
什么是加持?有些弟子认为,所谓的加持就是平常上师用手摸着你的头,或者把一些经书放在你的头上,或者给你一些加持品等等就叫做获得加持。平常在修法乃至依止导师期间,身上好像有一点感觉,或者修学过程当中有一种感受等等,就认为这就是加持。这个是加持吗?当然,为了成办更高的加持,作为一个空间是可以的。但是将这个作为真正的加持的话,还是有些不圆满。
所谓的加持是什么呢?就是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信心和慈悲心日益增上,这就是加持。当依止一位导师,不管为自己传讲佛法还是作一些加持之缘,目的就是为了消尽自己的烦恼。像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般,往昔把手一放在谁人的头上之时,当下可以消尽他的烦恼功德迅速增长。像现前不是很多人在谒见上师的时候,就能起到这个作用,这就是真正的加持。因为这个加持不仅仅树立在一个表面的感觉之上,说我当时有什么样的感觉,非常高兴啊等等。有点感觉我想还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都是有情众生,从科学的角度当中来说,我们有神经能感知一切。这都很正常。但这并不是出世间所谓的加持。
出世间的加持不要仅仅树立在外表之上。因为现前很多人由于对加持不懂的缘故,所以初次开始依止导师的时候,会觉得见到这位导师当时好像感觉哗的一声,身体就突然怎么怎么了。天哪,说起来当中,即便他自己有多么大的感觉我们不知道,听的人都觉得哗的一声好像真的有点感觉。这些作为让我们的信心逐渐增上之空间,当然说可以的。但是要记住,光凭这一点树立一种加持,那可是不圆满的。
“像雪山一样的上师四身上,如果虔诚心的阳光不照射的话,加持的水就不会流出,所以,请用专注的心去修持此虔诚。”。
将具备法身、报身、化身、大乐身四身功德的上师比喻为雪山,虔诚心比喻为太阳,当太阳的热度照耀到雪山上的时候,上师的加持才会像雪山上融化的雪水流淌下来。所以,加持不单单取决于上师,而是来自于我们虔诚心的力量,是虔敬心的猛烈和热度把如雪山般的上师照耀、融化,让我们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加持。
也就是说,弟子得到加持的多少,取决于弟子对于上师虔敬心的程度。虔诚和恭敬心就是虔敬心。金刚乘非常强调对于上师的虔敬。弟子虔敬心的热度如猛烈阳光一般,融化的雪就会如流水一般;弟子虔敬心的热度一般,雪融化的程度也是一般的;弟子对上师缺乏虔敬心,雪山的雪无法融化,流水般的加持也是肯定不可能的!
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成佛、证得菩提、成就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指内心完全证得了胜义俱生智,就是大手印。噶举里的大手印是最殊胜、最圆满的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并不在外界,而在我们的内心。
要达到胜义俱生智,或者叫胜义菩提心的境界需要什么的条件?
首先,需要积累福德资粮,还有诚心忏悔,清净恶业。另外,必须要依靠具证上师的加持。具证上师是指具有这种证量,达到了证悟的上师。我们必须要依靠具证上师的加持来达到胜义俱生智的境界。但不要忘记了,我们刚刚说过的——上师的加持来自于我们自己的虔敬心。
想要成佛、证悟菩提、证得胜义俱生智,唯有积累福慧资粮、净除业障,并依靠具德上师的加持,才能使我们成就胜义俱生智,依靠其他的方法是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