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两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恶鬼。

皈依僧,不堕傍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佛教中所说的“三藏”又作三法藏。藏,意谓容器、谷仓、笼等。在佛教中它的具体含义如下:

(一)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众部与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杂藏(本生因缘等),犊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罗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与菩萨藏,大众部之一说部另加杂集藏与禁咒藏,成实论加上杂藏与菩萨藏,六波罗蜜经加上般若波罗蜜多藏与陀罗尼藏,五者合称五藏。此外,经藏与律藏二者,或声闻藏与菩萨藏两者,并称为二藏。

1、经藏,音译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2、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3、论藏,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论藏又称论部,与摩呾理迦、优波提舍具有密切之关系。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载,三藏之所显与等流等各异,经藏乃次第之所显,律藏为缘起之所显,论藏为性相之所显;经藏为力之等流,律藏为大悲之等流,论藏为无畏之等流;经藏系种种杂说,律藏系讲说诸学处,论藏则分别诸法之自相与共相。

大乘庄严经论卷四亦举出设立三藏之九种原因,即:

①为对治疑惑,故设立修多罗。

②为对治受用之二边,即令远离乐行之边、苦行之边,故设立毗尼。

③为对治自心之见取,故设立阿毗昙。

④为说三学,故设立修多罗。

⑤为成就戒学、心学,故设立毗尼。

⑥为成就慧学,故设立阿毗昙。

⑦为讲说法及义,故设立修多罗。

⑧为成就法及义,故设立毗尼。

⑨为通达法及义,故设立阿毗昙。

释氏要览卷中亦援引阿毗达磨集论之说,谓经藏乃用以对治疑烦恼,律藏对治受用二边之随烦恼,论藏对治自见取执之随烦恼。此外,西藏喇嘛教以三藏配于三毒,而谓律藏可断除贪欲,经藏可断除嗔恙,论藏可断除愚痴。

有关三藏之次第,迄无定论,或谓若就三藏结集之先后而言,则其次第为经、律、论;若就行修之顺序而言,则为律、经、论。

若将此三藏配于三学,则经相当于定学、律相当于戒学、论相当于慧学。同时,经亦包含戒、定、慧三学,律包含戒、定二学,论唯包含慧学。其他尚有由各方面立三藏之别者。原来三藏系指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之圣典,亦即小乘之三藏教(藏教),其后此语为大乘所引用,三藏遂有下乘(声闻乘)与上乘(菩萨乘)之别,合此即成为“六藏”。

凡是以经立宗者,如华严宗、净土宗、密宗、日本日莲宗等,皆称为经宗;以律立宗者为律宗,如我国南山律宗;以论立宗者为论宗,如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等。又精通三藏之各藏者,分别称为经师、律师或论师。造论弘扬佛教者,称为论主或论师。精通三藏之法师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单称三藏。在我国,三藏之翻译家亦称三藏,例如称玄奘三藏、真谛三藏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诵律卷六十、分别功德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二)分别为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所说之教法,即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合三者亦称三藏。

1、声闻藏,诠释声闻之理行果。

2、缘觉藏,又作辟支佛藏,诠释缘觉之理行果。

3、菩萨藏,诠释菩萨之理行果。

(三)日本净土真宗,对净土三部经所说之教法(法门),亦称三藏。据“教行信证”一书之说,此三者即福智藏、福德藏、功德藏。

1、“福智藏”意即圆满成就智慧与福德二种庄严,乃指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从而谓开显大无量寿经所说弘愿真实之第十八愿之教。

2、“福德藏”即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定散诸行,从而谓开显第十九愿要门之方便教。

3、“功德藏”即阿弥陀经所说以自力回向之名号,从而谓开显第二十愿真门之方便教。

如果你自认是个金刚乘弟子的话--无论事实上是真是假--只要你认为自己是金刚乘的修行者,那么你就有责任维护这个深奥的传统。

在金刚乘中,保持祕密非常重要。金刚乘之所以称为「密咒乘」,是因为它要你祕密地修持。它并非有什么见不得人之处因而需要保密,而是为了要让修持者不落入「我执」对修持所可能带来的陷阱与毁失。尤其是,修行者很容易受到「灵性物质主义」的侵蚀,以至于修持不是真的为了驯服与转化自心,而只是另一种时尚宣言,用来装点「我执」、加强自己的重要性;或只是让他们感觉隶属一个很「酷」的社交族群而已。以这种方式修持,金刚乘之道就会变得不止一无是处,还可能更糟。

同时,金刚乘教法所谓的「隐密」,是指对尚未接受恰当教法的人而言,其意义不太明显,有点像是一种外国语言。由于金刚乘的某些形象与象徵对于尚未受过灌顶者来说,可能会状似怪异甚或暴力,因此,通常都会建议将它们隐藏起来,以免让新进的修行者心生退却,甚至对佛教或金刚乘的法道产生谬误的见解。

所以,当你在社交网站张贴任何东西时,请注意:你并非只为了一己阅读之乐而张贴的,而是给全世界观看的。而且你要知道:绝大多数的人看到你那些疯狂的照片,或读到你对所谓「上师」的那个人各种奇特的钦慕与幻想时,并不会像你一样,享有相同的愉悦之情。

《金刚总持祈请文》明确地指出了作为金刚乘弟子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就好比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必然是头、躯干、手脚俱全,金刚乘弟子也必须要具备“如同头一般必不可少的虔敬心”、“如同躯干一般必不可少的不散乱之心”、“如同手脚一般必不可少的断除贪执之心”。我们要经常念诵《金刚总持祈请文》,来提醒自己作为金刚乘弟子的这三种“必不可少”。

修持佛法不是念念经、持持咒就够了,而是要修我们的这颗“心”。而“虔敬之心”就如同我们的头一样关键。我们要观察自己虔敬心是不是具足呢?“不散乱之心”就如同我们的躯干一样必要。在这方面我们有没有特别加以注意呢?还是念诵只是停留在嘴上,心该怎么散乱还尽管散乱,念诵的内容和心里的念头没有什么关系?“离贪执之心”就如同我们的手脚一样重要。我们是还被欲望所牵引,贪图着各种名利、享受?还是保持着少欲知足心态和生活?

我们每次念诵《金刚总持祈请文》的时候一定要让这三个“必不可少”融入自心之中、彻入骨髓之中,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和皮毛。我们作为金刚乘的弟子,上座前要念诵《金刚总持祈请文》,牢记住这三个“必不可少”,然后才正式开始其他座上的修持。下座以后,也要时刻观照自心,反复确认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做到这三个“必不可少”。

虔敬之心,不散乱之心,离贪执之心,这三个“必不可少”也是禅修时最重要的事情。

佛菩萨慈悲为怀,不希望我们遭受如此果报,便把一些规律如实地告知我们,以尽量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接下来,我就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因果业报的规律。

我们业报的大小取决于五种因素:对境、强烈程度、时间长短、是否对治、是否后悔。

第一、对境

五种因素中,对境是很重要的,我们做好事的善业和做坏事的恶业哪个更大,便是要看对境是谁。对境共有三种,分别是:功德的对境、恩德的对境、福田的对境。

功德的对境:功德的对境指的是佛陀和菩萨。因为佛陀具备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还具有大智、大能、大悲、无为、任运等八种功德,以及自利圆满、利他圆满等功德,所以佛陀的对境是最不可思议的。

远古时期有一位国王,叫我乳王,他前世曾生活在拘留孙佛出世的时代,是一位卖粮食的商人。有一次,商人遇见了拘留孙佛,因为见佛陀面相庄严,便心生欢喜,于是抓起身边的几颗豆子,以供养之心撒向佛陀。

没想到的是,有四颗豆子不偏不倚掉进了佛陀的钵中,还有两颗豆子竟碰到佛陀的胸膛。出于这样的因,在人寿两万岁时,我乳王出现于世。因为有四颗豆子掉进了钵里,所以他统一了人类的四大部洲,两颗碰到佛陀胸膛的豆子,一颗使他成为四大天王之首,一颗使他拥有了与帝释天王一样的权威,继而帝释天的一半王位便归属于我乳王,另一半属于帝释天王。

相反的例子是,善星比丘的对境也是佛,他虽给释迦牟尼佛做了二十五年的侍者,但最后却对佛陀产生了邪见,因而在死后堕入了饿鬼道。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做坏事的对境是佛菩萨,那就会堕入恶道,在地狱里受苦受难,时间可能长达几十劫、几百劫,甚至几千劫。

因此要明白的是,对境必须非常谨慎,毕竟善恶业的大小是取决于对境的。我们在与别人接触的时候要尽量保持低调;对于一些低微的众生,比如路边的流浪狗、乞丐、无依无靠的老人等,一定要保持尊重,万万不可歧视。谁也不知道,我们所歧视的众生之中是否存在着圣者,不是吗?

佛经中还这样写道:“如果对境是菩萨,用嘲笑或是玩笑的方式来欺辱他,果报也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尽量不要责难批判,不要议论他们的是非,要保持自己内心的清净。

眼见不一定为实,因为眼睛是不值得信任的,判断力是靠不住的,我们随时都可能被自己的感官所欺骗,绝不能以所见来判断对境的是非。就好像,天快黑的时候,因为看不清楚,所以我们把路边的花绳子错看成蛇,被吓得心惊胆战,于是恐惧产生了,痛苦也产生了,甚至夜里还会做噩梦。

这是谁的错呢?花绳子并没有骗你,而是你自己的眼识骗了你。正如一个人在门外,一个人在门内,外面的人说门外有什么,里面的人就会相信。门外的人就相当于眼识,门里的人就是意识,意识相信了眼识,然而没想到眼识把绳子错看成蛇,还欺骗了意识。

佛陀说,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不清净的、靠不住的,所以切忌以己见衡量他人的好坏、是非、对错,更不可随便批判他人。

恩德的对境:恩德主要指父母和善知识。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善知识给予我们慧命,都属于恩德。百善孝为先,的确,孝敬父母的功德是很大的。怎么形容呢?就好比你这几年之中,就算每天都请那些对自己毫无恩德之人吃饭,这些功德加一起也抵不过请父母吃一顿饭的功德。

福田的对境:指的则是乞丐、病人等。比如当我们看到正在挨饿受冻的乞丐,若是布施于他们,福报就会增长。以及重病之人、或是长期生病卧床之人、需要人照顾的残障人士等,这些处在痛苦中的人都是福报最增上的对境。

第二、强烈程度

从善业的角度来说,如果对三宝的信心、出离心、慈悲心都很强烈,那就太了不起了。正如上文说到的那位老人,当他看到自己前世的尸骨时,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出离心,于是很快就证了阿罗汉。反之,如果造业时贪嗔痴非常强烈,尤其是嗔恨心,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可怕果报。

第三、时间长短

时间的长短也决定着果报的大小。如果我们一生之中,每天都不间断地做着坏事,那么恶业的果报就会很大,若是偶尔做了件坏事,果报则相对小一些。做善事也是这样,如果每天坚持修法、坚持做功课,从不中断,功德就会很大,若是长期坚持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做功课,那功德就会更大。

第四、是否对治

我们在做坏事的时候,如果意识到自己错了,想着用对治的方法来克服,那么恶业就会相应减小。比如当嗔恨心强烈升起之时,自己意识到了嗔恨的过患,然后努力想着他过去世做过自己的父母,现世的他既没有遇到佛法,也没有遇到善知识引导,想一想对方这些可怜之处,果报就会有所转变。

第五、是否后悔

是否有后悔之心,不用赘述,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我们生活中也常常会遇见。例如以前吃过很多活的海鲜,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美味无比,还觉得吃了也无所谓,都是应该的,是上天特意安排的,这就是毫无后悔,这样的果报将会很严重。

佛法现在处于非常脆弱的状况,你会看到世界各处的庙建得越来越多,中心注册得也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老师、上师也在全世界飞来飞去,你也看到更多,但这一切都不是佛教。真正的佛教是了解究竟的慈悲和智慧,但是有多少佛教徒知道呢?这不是说你要去修行这两者,而是说到底有多少人就是只知道枯燥的东西,身为沿袭中观的人,各位,有重担在你们身上,至少你知道佛教并不只是念一些咒或修某些仪轨。这是末法时期,我是充满无明的众生,我没办法判断别人,从这无明的观点看,这个时代有很多自称老师的人,他们讲的完全没有真正的慈悲与智慧,但这些人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去跟随。

大手印,梵文称《嘛哈姆渣》,也可译作大象征。大,就是无所不包至高无上的意思,手,为尊成佛之手,表佛之如所有尽所有,及而无分别,空乐智慧。印,以表佛之无分别智,即大圆镜智,此智最高最密,犹如印符。

那么,大手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地说,“大”代表结合,“手”代表空性,“印”代表智慧,而大空性和大智慧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大手印的含义。

我们成就以后,才会达到大空性和大智慧合一的境界,当我们达到此境界时,烦恼障和所知障都已圆满断除,这叫做断证圆满;其中,“断”代表断尽烦恼,“证”代表彻证智慧。

初地以上的菩萨断除了烦恼障,却没有断除所知障,虽然依旧有断证的功德,再也不会轮回,但还没有圆满,还没有像佛陀那样达到大手印的境界。

大手印是佛教密宗最高层次的修心法门。

大手印教法来源于佛陀金刚总持。教人悟心并且通过实修,进入禅定的清净世界,而即身成佛

我自己并不认为所有的宗教真能最后达到一点,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从这些宗教达到过同一点。所以,基督教、佛教、印度教都是不同的,你没办法把这些混在一起弄成一个新宗教。现在有一个新教叫“巴哈依”,它想把所有东西都弄在一起。这不是说佛教一定比道教好,我没有这样说。头疼的药治头疼,肚子疼的药就治肚子疼,吃药时不能一边切一半混在一起吃下去治病,你应该好好学习佛教的特点在什么地方。只有那些对佛教并不真正了解的人,才认为佛教提供的东西不够,所以必须把别的宗教拿进来混在一起,这是非常贫乏的心态。

有人问我,经常在书中看到佛在十方三界无处不在,诸佛菩萨具有的三个功德是大悲、大智和大能,这个大能是指无所不能吗?

其实,根据《宝性论》中记载佛陀具有八大功德,大能是其中,八大功德是指:无为、任运、非他缘而证、大智、大悲、大能、自利圆满及利他圆满。

也可以从强调圆满事业的角度而讲,是无所不能的意思。大能就是既能自己大彻大悟,又能度化有缘的无量众生。

也许有些人会问:既然说佛陀具有大能,有能力令一切众生达到佛陀的果位,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众生继续受苦呢?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众生流转在轮回当中无法获得解脱呢?

其实这并不是佛陀大能的问题,而是众生业力的关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位医术无比高明的医生,他毫不利己地治疗病人。他既有才华又无私,但在治疗过程中有些人并不一定相信他,不听他的建议,这时候就无法治好他们的病。这种情况你说是医生才能的问题还是病人行为的问题呢?当然是病人的问题。同样的道理,佛陀度化众生也是如此,所以俗语也说:“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

大能是指能够度化与自己有缘的众生,这是大能。就像太阳的光芒能够照耀到大地,去除黑暗,使万物生长。但太阳的光芒是无法照射到朝北的山洞里。这并不是太阳光芒的缺陷,而是山洞方向的问题。

同样的,很多众生执迷不悟、习气深重、欲望太强,一直在造业,作茧自缚,这是他们无法从痛苦中获得解脱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自己的障碍,并非佛陀大能的问题。

虽然佛陀的大能可以示现广大的神通,释放智慧的光芒,能够去除众生的无明与痛苦,但这一定要众生的因缘具足才行,如果因缘没有具足的话,佛陀无论具有多么大的能力和神通也是无法帮助的,因为佛度有缘人嘛!

如果一个人的善根都已经具备,因缘也都具足的话,那佛陀一定会指引他从痛苦中走出来,并最终证得佛陀的果位。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