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点赞排行
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深入来讲,以佛法所蕴含的深意,佛陀示现乞食之行,有着许多内涵。
首先,乞食可以离俗。
只是靠乞食而生,可以远离俗世营生,少与世俗纠葛,方能专心修行。
其次,乞食能更深刻地感知众生平等。
佛陀虽曾贵为太子,依然要引领众弟子于众生门前乞食,即使成道后深受弟子尊崇,他依然不愿安享别人的供奉,而是亲自托钵乞食,这就是身体力行来教导弟子及信众,懂得众生平等之理。
经文中讲佛陀“次第乞已”,是说佛陀乞食不分贵贱,均依次挨家沿门托钵。无论丰薄、荤素,皆欣然接受。
第三,托钵乞食可以修行忍辱。
“忍辱”作为佛教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一,是成就菩萨道的重要修行。
众生觉悟不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恭敬布施给修行者,沿门乞食,难免遇到羞辱。因此,在托钵乞食过程中,就要常行忍辱,成就忍辱。
第四,托钵乞食为了寡欲知足。
纵你有广厦千间,一晚不过只睡一张床;纵然世间山珍海味万千,所求不过一日三餐果腹而已。
修行者乞食,不嫌寡淡,能果腹即可。将生活中对物质的需求降到最低,然后才能懂得知足,在知足中获得生命的喜乐。
第五,托钵乞食,去除我慢,修行无我。
“慢心”是修道中最大的内心障碍之一。慢心体现在倚恃我相,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亦即恃己凌人。而慢心不调,学法无益。
而“我执”则是《金刚经》甚至整个佛教修行中,都极力教导破除的心念,因为这是人生痛苦烦恼的根源。
佛陀在《金刚经》中开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的讲法都是从入舍卫城托钵乞食开始。比丘、比丘尼在乞食中破除我慢,我慢既破,无始以来之我执、我见、我爱等我相,亦皆随而易破,我相破已,即是无我,若得无我,无我智则现前。
第六,托钵乞食,培养对众生的感恩。
佛语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接受众生的布施,就得一心修行,为众生祈福、修福,发愿度化众生。
佛教戒律中,有着许多对比丘、比丘尼乞食的戒条,以便规诫弟子,领悟佛陀教导托钵乞食的真义,如法修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成就圆满。
领悟了这些佛陀托钵乞食的意义,希望每一个修行者也都能从中有所体悟,在生活中践行佛陀法教。
学佛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提问,互动交流,修行路上一起精进学习。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是《金刚经》一开篇便讲的内容。想问:佛陀为什么还要托钵乞食?
这是近日一位朋友通过私信留言的问题,想必也是许多初学佛者的疑惑。
首先,要说的是,乞食是古印度修行者最基本的修行方式之一。因为修行人一心专注修行,并不事劳作,所以,想要长养性命,乞食就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乞食”这个词,换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说法,就是“化斋”。就像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向西,大部分时候的吃饭问题,都是由悟空化斋来解决。
事实上佛陀可以不必托钵乞食,但是他为了使众生获得利益,因此还是托钵乞食。此外,佛陀为了显示圣者们的模范,所以托钵乞食。托钵乞食是四圣种当中的一种。四圣种意思是沙门应当对饮食、衣服、住所、医药这四种资生用具感到知足。托钵是对食物知足的很好方式:沙门不期望将能得到何种食物,而是必须满足于他人布施的任何食物。托钵也能降伏骄慢。比丘了知自己生活上的四种资具都必须仰赖他人布施,因此自己没有什么能引以为傲的,所以托钵有助于心的锻练。
开光,是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的一个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有人讲“我手上这个手串是活佛开过光的”,或是在网上、街上销售一些佛牌、护身符的人会讲“这是某某寺某某大师开过光的”。
在世俗大众的理解中,开光似乎是一件神奇而玄妙的事情,开过光的物品就会拥有一种灵验的效果。
当开光成为许多人眼里的迷信行为的时候,真正正信佛教中所讲的开光,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开光,又称开光明、开眼、开明,就是新佛像、佛画完成想置于佛殿、佛室时,所举行替佛开眼的仪式。《禅林象器》上说:“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诸宗师家,立地数语,作笔点势,直点开他金刚正眼,此为开眼佛事,又名开水明。”在佛教中,经过开光中的佛像具有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性,受到佛教徒的顶礼膜拜。
开光时,将佛像安好,先诵经及咒语,奉请佛菩萨安座,然后才请高僧为佛像开光说法,《黑谷灯语录》中说:“开眼者,本是佛匠雕开眼,是事开眼;次僧家诵佛眼真言,诵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谓开眼也。”其实开光就是为佛像举行一种说法的仪式,其具体的仪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个擦佛像的动作,说一首偈语,赞颂佛菩萨的功德,此谓开眼也。其次再用镜子向佛像正面对照,说几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缘;然后主法者拿起朱砂笔,再说一首偈语,然后将朱砂笔向佛眼的方向作一个“点”的动作,大喊一声“开”,经过如上的一番仪式,开光才算完成了。
开光时,由于佛菩萨的功德不,所以主法者所说的法也有所不同,并且主法者常常会提到为佛像开“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让佛像具有六种神通,点眼眼通,真见无所不见;点耳耳通,妙闻遍及十方;点鼻鼻通,普嗅法界诸香;点舌舌通,演说妙法无穷;点身身通,分身尘尘刹刹;点意意通,能鉴三世群机。
开光法会的仪规最早见于北宋太平兴国五(980),北印度乌填曩国传法大师施护在开封太平兴国寺译经院译出的《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规经》。该经指出,佛像塑画雕造完成后,就要举行安像庆赞活动。首先选择吉日良辰和结界胜地,其次在此处设置伴盖、幢幡、香花、水果、灯明等佛供,接着由身著庄严如法的阿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并同弟子们一心观想如来一切圆满之相。然后合掌作礼,瞻仰圣容,以净香花等供于佛前。再是入定心,离疑念,诵咒三遍,请一切佛安住于此,受此香花、灯、果、饮食等供养。复次,安置佛像坐西向东,并用黄布覆盖。阿诸梨作观想佛如一聚火,如来真身诸相圆满,然后以奄阿牛三字安于佛之身上。把“奄”字安于顶上、“阿”字安于口上、“牛”字安于心上。若是金、石、铜等佛像,就要涂上香油,用草刷子刷干净,然后用歌舞妓乐赞颂,僧人复颂香油真言。再用盛满香水和五宝五药花果的净瓶,灌浴佛像,僧众齐诵偈赞,并作歌舞妓乐。若是画像,要用镜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种净火涂于镜,沐浴镜中影像。再依次吟诵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发髻真言、安指甲真言、安此须真言、献涂香真言、安庄严真言等等,然后依灌顶仪规将佛像置入曼荼罗,诵本尊真言三遍。一切供养仪具足后,开眼师用笔作点姿势,这是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再诵开眼光真言三遍。
这时,佛像即已开光。诵完开眼光真言后,令施主入曼荼罗,齐诵护摩真言、增寿真言、息灾增益真言,使众生普获吉祥。这时,阿诸梨即教化施主结缘,施利增福,金银财帛等随布施。复次,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施以财物,令福德更具圆满。曼荼罗之内所供财物,必须都归阿诸梨,其他人不得享用。当这套仪规全部完成后,即可收坛。这是密宗的开光。
佛教中任何仪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义,开光也不例外。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受到无明尘垢的污染,而不能彻见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开发我们内具的智慧。如神秀禅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所以,在开光仪式中,主法者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尘的动作,这是表示要拂去我们众生心地上的垢尘;然后再用镜子一照,表示垢除净显,明心见性,真正见到诸法的本来面目。用朱砂笔点向佛眼,由于眼睛代表着智慧,所以点开佛眼,意思就是要开发我们众生的内在智慧。我们众生由于无有智慧,对诸法妄起分别,就如眼睛有病,见到空花,所以需要除去眼病,这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
开光这种仪式源自道教及民俗,由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中国原有的文化影响,所以便接受这种仪式,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但是,开光仪式所具有的内涵,则是佛教特有的提升。现代有的佛教徒往往忘记开光的内涵,而偏重追求仪式的隆重,这是执事废理;或者的人认为开光仅是一种仪式,没有什么实在的价值,这是执理废事。这两种现象,都属偏见,佛法提倡事理圆融、事理无碍,所以我们在举行开光仪式时,不要忘记这种仪式的内涵,不仅要开佛像眼,更要我们众生的心眼,开发内在般若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契合佛教的真意。
佛法,常常被世人认为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除了讲“诸法皆空”“诸行无常”,我们常常会在佛法中看到“随缘”“放下”这样的词。
日常生活中,一些对佛学稍有了解的人,也喜欢将“随缘”“放下”挂在嘴边。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对这些概念的理解都是有所偏差,甚至完全错误的。
我们常常将随缘等同于随波逐流,将放下理解为不负责任的逃避问题。
佛教讲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一切都是各种因缘和条件的产物,世间万事万物的形成、显现、变化、消失皆有其因缘。
“诸法皆空,因果不空”。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法则是我们必须要遵循的。
而随缘,就是要我们随顺这因缘。
随缘两个字,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尤其是遇到困难,无法做好某件事情,不想管或管不了之时,脱口而出说:“随缘吧!”其实,随缘并不容易做到,要有真智慧的人,才能办得到。
所谓“随”,不是随便或跟随,是有一定的原则,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强求。何为“缘”,万事皆有缘,不论是人缘、机缘、善缘、恶缘等,到处都有,无时不在,缘的存在是一个过程,有聚亦有散。
“随缘”有积极和不积极两方面。他可以说是随着我们的条件去做事,如努力去做一件善事,至于努力之后的成果如何,便不会计较得失,用这种随缘的态度来面对世事,这是积极的,既不强求,又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达观又洒脱。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是随缘而不尽份,听天由命,不思进取,用逃避问题及困难作为理由,这是负面的态度,随缘成为懒惰或消极的借口。
那么“随便”如何呢?他是得过且过,顺着当前的环境与因缘,随波而流,没有原则、没有立场,马马虎虎,不负责任。举个实例:有一个人,他对我说很烦恼,因为与人共处时人缘不好,但他又自慰而言:“随缘吧,有缘即住,无缘即退”。虽然他不执着一定的环境,但却没有认识自己的为人处事方法,随随便便,任由因缘去发展。又有一个例子,被人偷了东西,损失严重,心苦恼万分,但不努力去寻找线索,把失物追回来,只管坐在那里,将就从事,等待结果,以为这是?,其实是随便放弃。
“随缘不是随便”,它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去放弃!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对现实有正确、清晰的了解,对人生的聚散离合有一种从容达观的体会,超然地去面对成败得失,这才是真正的随缘。拥有一份随缘之心,你就会发现,天空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生活的道路无论是坎坷还是畅达,心中总会拥有一份平静和恬淡。随缘是告诉世人万事莫强求这个真理,不是叫你随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积极地去把握机会,随顺当前的环境因缘去做人处事。
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天气也不会日日晴朗,长久的晴朗会变成旱灾,不断的下雨亦会变成水灾,所以一段时间晴,一段时间雨,才是天作之合。明白这道理,事成了,只是淡淡的欣慰,不用过激的兴奋乃至产生成事后的我慢心;事不成,就坦然地去接受,不用有难堪和懊恼的追悔。总之,谋事之时,随顺因缘,尽力而行,甚至知其难行而积极去奋斗,直到无着力点为止。事情过后,检讨得失,不为成败而喜、忧。大家学会随缘吧。
现代众生,痴迷更为严重了,“天下熙熙,皆为利驱;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他们为追求名利受用陷入了狂躁不安。我每次到城市去时,见着忙忙碌碌的人们,心里总是生起很大悲悯。尤其每次去色达县城办事,在金马十字街休息一会儿间,看见街上南来北往的行人,搞生意、拉人力车、逛商场、打扮身体……为求财、求名、求饱食而匆匆忙忙,与蚂蚁、蜜蜂无异。
他们似乎从没有满足过贪心,更未去想过自己追求的东西到底有无意义,看上去他们之中没有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吵吵闹闹,骚动不安,像一个疯狂世界。你们看到这类景象时,是否也为他们生起悲悯之念呢?
发过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只要持守此心,去精进地修持。以此如同摩尼宝一样的菩提心,将会出生无量无边的功德,满足众生的各种需求,引导他们获得最殊胜之安乐。大乘修行人都会有如是功德,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生起一点自信与珍重之心呢!
我给大家举这么一个例子:
有一位商人,家财万贯,但他并不是天生富贵命的人,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后他选择自己创业。家境普通的他,什么都要靠自己。刚开始困难重重,碰壁无数,为了让自己的形象变得成熟可信,他故意吃胖戴眼镜,让自己变老成,看起来更像个生意人。他是个与佛有缘之人,创业第一年,他皈依了佛门,成为了佛弟子。没想到的是学佛之路和生意一样坎坷,并不是和其他的师兄的人生一样,因为学习佛法就立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变得顺顺利利,反而更加坎坷了。
很多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得知他是佛弟子后,开始觉得他是个迷信的人,在谈生意和做决策的时候,总会质疑他是抱着侥幸心理处事,从而不信任他的决策,对于它念佛、拜佛、修行的种种行为更是不理解,导致产生信任危机。
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外界的眼光而改变自己的信仰,他心里想,就是因为这样自己才要做到更好,让他们信服,弘扬真正的佛法,从而证明自己!
之后的他越挫越勇,在业务处事上更加精细聪明,成熟稳重。不管再忙,也每天坚持念佛修行,正式皈依佛门后也成为了素食者,整个过程就像在蜕变一样,变得更加正能量,更加强大!
生意也随着他的蜕变慢慢越做越大。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内心膨胀,骄傲自满,而是更加虔诚念佛,坚守佛门戒律,得到越多就布施越多,坚持做善事回向众生,积福添寿。是个心中怀大爱,大慈悲之人。
他用他的行动证明了自己,大家再不认为他只是个迷信愚昧的人,从曾经的信任危机变成今日的尊重了!是业界内有名的大善人。越来越多的生意伙伴愿意与他合作,向他学习,近朱者赤,只要与他合作过的人都变得更加正信了,心怀慈悲,用良心做生意,坚持做善事,布施众生,为弘扬佛法出一份力!为解脱众生,早日脱离苦难而开启连锁素食馆,号召更多有情众生食素。所有的商业聚餐,只要有他的在,就一定会选择素食。
心存善念亦是成功的一大决定因素,守戒律的生活,让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变得更加健康,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成功去造福百姓!
怎样才能消除他们的误解呢?
我来告诉你:就是坚持!用自己行动去证明自己,证明佛法,让他们知道,佛法不是迷信的存在,佛法是引导我们过最有正能量的生活。各位善知识能够心诚依教奉行,好好修行!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都应该做的事情,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