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点赞排行
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
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
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
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那’,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传相同。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谓讲说经法的师傅。其中比丘,沙门二词多用于文字;僧人,和尚多用于口语。至于彼此称呼,对一般僧人则称某某师,对上层人士称某某法师,对寺院住持称某某和尚。
蒙藏地区称僧人为喇嘛,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和尚,也是师父的意思。俗称比丘尼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汉语。世俗也称比丘为‘大僧’,而称比丘尼为‘二僧’;或称比丘为‘首堂’,而称比丘尼为‘二堂’。这些称呼都不见于经论,只是流行于民间而已。
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优婆塞是梵语,义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亲近奉事三宝。优婆夷义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这是梵语‘迦罗越’的义译,原指多财富乐的人士,就是居积财货之士,转而为居家修道之士的称呼。
11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非常甚深广大,在我们短暂的人生当中很难于完全精通。但只要是有信心和智慧,有一个在一生之中也能够成就的简单法门,总括起来有十条,我可以在这里为大家作一个基本的介绍:
首先是观修人身难得。不管从哪方面进行观察,得到人生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人身之后能够真正遇到佛法又是很难的,犹如昙花一现以及类似的各种比喻。学习佛法的人相当少,学习佛法的人当中,能够真正地闻思修行,严格地要求自己,把自己的内心相续真实地融入于佛陀的教诲与智慧之中,这种人又是极为罕见,犹如白日的星星。所以第一个必须明确认识的是,大家都应该极为珍惜自己宝贵的人生。
第二是寿命无常。我们这个非常难得的人身并不是恒常坚固永久不坏的,就像爱因斯坦曾经在《我的世界观》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终有一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只作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所以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学习佛法和其它有用的知识。古人曾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没有抓紧时间认真学习,那么我们宝贵的人生相当的短暂,就像夏天的鲜花,现在还是青少年、壮年的那些人转眼间就会衰老。人生就如闪电,我们在这样一个转瞬即逝的人生当中不应该再浪费时间,像现在社会上的许多人经常打麻将、跳舞、看电视等等,纵情声色,浪费时间,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就使自己珍宝般的人生变成了陶盘土器,很是可惜。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告诫乐行王时说:“这种人是用金盘来盛粪尿”。我们应该时时鞭策自己,内心要真正生起人生无常珍惜时间的概念。
第三个,也是极为重要的,即要真正相信因果不虚。若没有佛法知识,这一点很难以做到,因为因果牵涉到的道理极为甚深微妙,佛教里面也讲圣者中除了只有佛能完全窥破因果的奥秘外,就连获得六通的阿罗汉也不能通达。更何况说现在世间上的人,他们以有限的分别智慧,即使用十万个不同的仪器去观察,也得不出一个尽善尽美的结论。因此我们相信因果必须以佛教里的圣言量为准,以前高僧大德们的开示训诫为证。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因果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就像龙树菩萨所说:“用刀割身体立即就能起作用,造善恶业的果报虽然不一定能这样迅速地显现出来,但即使经过千百万劫之后也是不能毁灭的。”相信因果是第三个必须要牢固树立起来的世界观。
第四是轮回痛苦。人死了以后并不像水干枯了或者是灯完全熄灭了,而是必定为自己前世的业力所转,再次于三界六道轮回中转生。转生的范围很广大,所能见到的有人和旁生,看不见的有天人、阿修罗、饿鬼和地狱,若以详细的智慧进行观察,三界轮回中没有一处是值得贪恋的,像《法华经》所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需要从六道的轮回中解脱,有许多法门可以修习,其中最主要的在显宗是往生极乐净土,在密宗是修习大圆满,依靠这些殊胜的法门,自古以来成就的大德不可计数。
即生成就的简单法门
第五,上面所讲的殊胜解脱,一定需要上师的指引。不但佛教当中,即使世间上的一门手艺学问也需要依赖一个善巧的老师;佛法深广如海,如果没有上师的引导,佛法的奥妙就无法得到正确理解,因此依止佛教上师是佛法修行中最根本的先决条件和成就的原因。以小乘、大乘、密乘的要求,一个人必须要具足一定条件才能有资格成为别人的上师,我们在依止合格具功德的上师过程中,应该像佛门前辈那样排除万难,以苦行的方法来了解上师的究竟智慧。
第六是皈依三宝。是否皈依三宝是内教与外道的区分点,皈依三宝即是皈依佛,不再敬礼仍于轮回生死大海中漂沉的诸天神等外道邪天;皈依法,不复损恼有情,应猛厉精进尽力护持;皈依僧,凡于佛教及佛教大师无有信心的外道种类,不再亲依为侣与其共处。总之皈依的含义即是诚心诚意地依靠三宝,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舍弃。根据佛经论典,皈依三宝后即有三十六尊善神及其眷属,日夜守护其人,令其安乐。
第七是发无上菩提心。发心是佛教里大乘和小乘的分界点,发心即是要立下为度化无边众生而成佛的誓言。众生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其间互相作了无数次的父母,举目所及,皆为自己父母的转生,虽则形象有变,往昔养育自己之恩情未灭,故应帮助、度化他们成佛,获得最无上的安乐与幸福。发菩提心主要应持守的戒条,就是不舍弃众生并且努力行持六波罗蜜,这样发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如《父子相会经》所说:“如诸众生界无量,发心功德亦无量。”
第八是忏悔业障。入了佛门以后要精进地忏悔无始以来直至今生所有的罪业,包括能回忆起来的,也包括所有不能回忆起来的罪业。如果不忏除罪障,就无法从轮回的痛苦中得到解脱,所以要用各种修法来忏悔业障,令其清净。在各种忏罪法中,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特别殊胜。据《金刚萨埵修法如意宝珠》说:“若具足四对治力,如法念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后,则破根本誓言罪也能清净,且今生能成办一切所愿之义,来世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等自己所欲的净土。”
第九是积累资粮。为了成就无上佛果,忏罪之后就要积极地积累资粮,通过供曼茶,用须弥山、四大部洲等世界庄严来供养诸佛菩萨,用这种方法可以积累无穷的福德资粮,这是成佛的必要条件,就像只有在深厚的沃土上才能生长出参天大树一样。
第十是修上师瑜伽。瑜伽是“相应”之义,上师瑜伽即上师相应法。一切证悟的根本,皆来源于上师的加持,故对上师生起无伪信心与恭敬心极为重要,《时轮金刚》中说:“若于恩师前,起信令欢喜,即生定获得,共不共成就。”佛学大师大智者萨迦尊者说:“数劫苦修般若行,施舍身首手足等,师道刹那皆圆满,故应乐修事师法。”这里的上师是特别指具有三种密法传授恩德之一的密乘金刚上师。为了得到上师的加持获得证悟,经常地祈祷上师修“上师瑜伽”特别重要,具体的修法可详阅华智仁波切大师所著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若具备了以上所讲的十种修法,即能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若想彻底解脱轮回的痛苦,还应修习更高深的法门,即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以及一切诸法之顶——能够即生成就无上佛果的大圆满法门。或者在上述十种修法的基础上,一心祈祷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虔诚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刹土。
在当今时代,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并未受过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虽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三步?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从第一步开始。佛弟子的次第,是以所受戒法的层次而定,皈依三宝,是最先入门的基层。在家居士分为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皈依三宝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故对请求皈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别宽: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中受苦太大太多者无暇皈依三宝外,其余的不论人、天、神、鬼、畜,只要发心皈依,佛教无不接受。
进了佛门之后,如果没有用功调伏烦恼,轮回中的可怕劲敌——我执、我所执依然会改头换面地发展。或者希望自己成为佛教领袖、社会名流,贪求宗教家、慈善家的美名;或者独占山头,招揽徒众,力图壮大自己的声势,使自己成为一方的“大德”;或者为了满足虚荣心,挖空心思开展各种毫无意义的仪式、庆贺、歌功颂德的活动;或者依然追求世间的物质享受;或者为利欲驱使,标新立异、自赞毁他,以各种狡诈行为骗取信众的供养;或者虽具出家相,内心却仍被俗情牵缠,始终处在怨、亲的分别之中,难以超尘脱俗;或者以染污心执著上师是自己所有;或者以发展佛教事业为幌子,以佛经、佛法、佛像等三宝物作为商品,贩卖营利……诸如此类,说明外披袈裟,心里还是一颗贪恋世间的颠倒心。如果没有对轮回生起厌离,修行人当中有几个能保证自己不堕入世间八法的歧途中呢?
本来,教法都是指月的标示,需要以法作为一面镜子,反观自己的内心,如果只是在文字上做概念游戏,这也是心趋于外的表现,法和心不能融合,容易走入概念化的歧途。现在有些人把佛法当作世间学问一样研究,就有这些遗憾。佛法并不是一般的世间知识,佛法是指引众生步入解脱的明灯,其关键是要和自己的身心行为相结合,依照佛法来调整改进身心的行为。要改变以往世间法的那套,自己的人格和对人生、世界的认识要依照佛的言教来进行调整。如果只是当作世间学问一样来研究,即使表面上的文章写得再多再好,也有入宝山而空返的遗憾。
本来,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是通过依止善知识而成就的,连世间简单的谋生技艺也需要通过师父教才能精通,何况出世间的佛道,凡夫人单凭自己的力量怎么能成就呢?如果我慢贡高,不能依止善知识虚心求教,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即使穷经皓首,也很难得到心要,结果会入于盲修瞎炼的歧途。所以在此劝请佛弟子,能够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师。依止上师的道理和方法,请参阅《普贤上师言教》。
一切佛的教法都是随顺众生而安立的,众生的根机、意乐千差万别,佛以大悲心应机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法门都是使众生趋入成佛的方便,所以经中说: “佛法如蜜,中边皆甜。”凡夫智慧有限,对于佛的教法没有整体、全面的认识,不知道无量法门都是救度众生的妙药,反而以自己狭隘的心量贪执自宗、嗔毁他宗。这样会误入谤法、舍法的歧途。
现今时代,由于网络的便利,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而且可以匿名发言,在各种论坛上可以不时地看到各种信佛和不信佛的人互相攻击,争执不休。这样以偏袒心攻击法门、妄评佛法,会使千千万万需要依靠这个法门才能趣入解脱的众生,因为这些言论的影响而退转。这也是谤法罪非常严重的地方,这一点希望再三深思。
今天,佛弟子当中很少有人能对整体的佛法深入认识,如果自己没有通达他宗教理,最好不要先入为主,以自己的分别念,妄加评论。试问:自己还不通达他宗的意趣,怎么去评论他的高低深浅呢?如果不懂禅却要谈禅,不知密却要论密,一个门外汉偏偏谈论他家屋里事,极不合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能了知正见像行路人的眼目,在解脱之路上,众生趋入各种歧途的根本原因是心中缺少正见。由此可见正见在整个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性。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就无法明心见性。现简述如下:
①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②嗔: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③痴: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④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⑤疑: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与见地有怀疑或迷惑也为疑。从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发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
b、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著“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
c、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
d、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e、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现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防碍我们开智慧。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所以才需要持戒。
还有,有人放生,放鸡时说以后不能再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等,不能明白这其中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这也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吃素就一定能开慧证果,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行菩萨道者,是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因为这不仅会使众生痛苦,自己造杀业,促成轮回受报的动因,同时还会增加自己在修持上的障碍。所以戒杀、放生和吃素等,都是一种慈智双运的表现。因此放生、戒杀和素食都是有功德的,但并非是吃素本身就等于解脱证果。如果单纯吃素就能解脱的话,所有的草食性动物早都解脱了。
31
业报可分为正报和依报。正报由别业所感召,是众生的五蕴之身,行善的人都会长得比较英俊、漂亮;而行恶之人多感生丑陋之形象,比如脸歪嘴斜,身体残缺等等。依报是依靠外围的环境,由共业感召的,比如行善之人会生在环境美好舒适之地;而行恶之人多投生在险恶艰辛之地。
每一种业报都有四类果报。
一、异熟果
异时而熟的果,今生造业来世或隔世受报。因生时嗔恨、感生到地狱道,比如喜欢对他人发脾气,生嗔恨,生出害人之心和行为的人,就会如此感生;因生时贪婪,感生到饿鬼道,有些人生前非常吝啬,死后就会到饿鬼道;因生时痴迷,感生到畜生道,那些生前对某一种行为非常痴迷的,死后就会投胎到畜生道,比如特别喜欢打麻将的人,特别喜欢赌博的人等等,就会如此感生。只要造作了十不善业,最严重的,就会下到地狱道,其次去饿鬼道,再次去畜生道,于三恶道中受苦受难。
二、等流果
《俱舍论》有云:“等流如流水,后逐前而来。”虽已得到前世的异熟果,但是仍旧有一些报应要承受。从畜生道转生人道的人,多保持着愚痴的等流果;而从天道转生人道的人,喜欢干净,热爱享乐。
等流果可细分为两类:
(一)同行等流果
即前世喜欢造什么业,今生也喜欢如是造业;前世喜欢偷盗,今生也喜欢偷盗;前世喜欢邪淫,今生也是如此。有些小孩遇到可爱的动物,就拿着石头棍棒想要打死弱小的动物,这种心态和行为并不是大人教的,而是他的同行等流果;有些小孩天生就热爱小动物,喜欢保护他们,热爱放生,这也是同行等流果的体现。前世的习气带到今生,就是一种惯性的心态和行为。如果前世喜欢偷盗的人,转生到了畜生道,也会喜欢偷盗,比如做老鼠、黄鼠狼等等。
(二)感受等流果
前世的感受会延续到今生。比如前世在三恶道的人,今生往往短命多劫,被人鄙视,有很多挫折;前世在天界享福,转生为人后往往富贵长寿,受人尊重、拥护和敬爱,这些都是感受等流果。
三、增上果
是成熟在生存的外部环境中的报应。前生造恶之人,多生在环境污染严重、战乱频发、土地贫瘠、险滩等地,自己也会感召到短命多病,横死,贫困,忧愁等果报;而前生行善之人,多生在安逸舒适,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之地,自己会感应到健康富贵,长寿安乐等善报。
四、士用果
任何善恶之因,都会与日俱增。造恶之人,恶果会生生世世延续,不断感召各种痛苦与烦恼;而行善之人,福德不断增长,感召的顺遂与福报会越来越多。
《百业经》中说:“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功德藏》中记载:“高空金翅鸟翱翔,地面未见其影像,影与身形不分离,因缘聚合方现前。”业报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在运转不停,提醒大家一定要猛烈去恶行善,猛烈地忏悔罪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