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善男子(梵kula-putra;巴kula-putta;藏rigs-kyi bu)】

指良家之男子。善女人亦同,乃良家女子之义。经典中对在家的信男、信女,每用善男子、善女人之称呼。此时的‘善’,系对信佛、闻法、行善业者之美称。

窥基《阿弥陀经通赞》则云,善男子、善女人是梵语优婆塞、优婆夷之译,指持五戒之男子、女人。

《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善男子经〉云(大正2·275a)︰‘有不善男子、善男子,(中略)云何为不善男子?谓杀生者,乃至邪见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善男子?谓不杀生,乃至正见,是名善男子。’

就是说什么是不善之人呢?

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之人。

什么是善男子呢?善男子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的人。

学佛时间久了,经常听到修净土念佛法门的同修们说,念佛不能往生,只有读经才能往生。我不知道这个理念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念佛不能成佛,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这样做?往不往生,条件在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信愿,不在於我们是念佛念一千还是一万,还是念十万。念佛的多少不是往生的关键,往生的关键在哪里?是我们是不是真正有信愿。信就是信心,愿就是愿心。那么念佛,念咒,念经,究竟哪种方式可以顺利往生?

首先要弄明白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信、愿、行,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备的三资粮,缺一不可。信是真信;愿是切愿,就是真想去,真愿意去;行就是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对这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其次,我想说说读经和念佛的关系,以我这二十五年的学佛经历,我的体会是读经和念佛没有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先说说读经吧,读经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经不可不读。经教是帮助我们明理的,经帮助我们断疑生信,经帮助我们认识极乐世界,经帮助我们明了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明了了,我们的迷就破了,悟就开了,迷破了,悟开了,你就知道这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了,你就会死心塌地守住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再也不会拐弯了。绵绵密密的念这一句佛号,又使你由小悟到中悟再到大悟,最后大彻大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你就决定得生净土了,而且是在这一生。

再说一说经教可不可以放下?什么时候放下?我的体会是,经教可以放下,但放下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用三个标准来衡量,第一个标准,你相不相信你今生一定能够成佛?第二个标准,你相不相信真有阿弥陀佛?相不相信你往生时阿弥陀佛一定来接你?第三个标准,你相不相信真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不相信你今生一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三个标准。谁来衡量?自己衡量,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情况。

对於这三条标准,如果你没有一丝一毫疑惑了,说明你明理了,读经是为了明理嘛,这个时候,经教可以放下,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可以了;这三条标准,如果你相信了百分之九十,对其中的百分之十还有疑惑,经教不能放下,还得继续读,因为你没有完全明理;如果对这三条你相信了百分之九十九,还有百分之一的疑惑,经教也不能放下,经还得继续读,因为这百分之一的疑惑,就是你往生的障碍。概括一下说,有怀疑就读经,佛留给我们的一切经典,目的是帮助我们破迷起信。如果我们百分之百信,一点不怀疑,经读不读没有关系。什么时候放下经教,这个火候只有你自己才能掌握!

我们平时为善,是积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如果平时为恶,这些恶业形成的业力,再加上我们平时贪嗔痴和无明所形成的条件,就会阻碍我们往生,即使我们平时也在念佛,但临终时可能会有冤亲债主来障碍我们,如冤亲债主化身亲人来误导我们,把我们引入六道;或如临终时由于冤亲债主或自己习气的障碍,导致自己昏迷或生起贪嗔痴慢疑的念头等等,都会让我们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失败!

上香每一天都可以,有的人做不到每天上香,就在十斋日上香也行,如果十斋日还做不到,那就初一、十五上香吧,这都是为了方便信众而说的法。关键是要有一颗真诚、慈悲、恭敬的心。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发信号,法师说就是“发短信”!

也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另外,上香既是供养佛菩萨,也同时供养了六道中其他众生。其中鬼道众生有一类是以香为食物的,上香也是供养他们,鬼道众生的一天相当于人间的一个月,初一、十五上的香对他们来说等于是中午饭和晚饭.

烧香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3、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4、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

佛家用香辅助修持

佛家认为香对人身心有直接的影响。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证得自性如来。而且好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好香如正气,若能亲近多闻,则大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缘。

佛家香品的种类十分丰富

由于香的尊贵、神奇及其在佛教中的悠久传统,还有他为诸佛乐道的神圣,在今天的佛教之中几乎是无处不“香”了。

僧人打坐以烧一炷香的时间为准,谓之“坐香”;围着佛像“绕佛”,三圈、七圈或更多,既是礼佛也是以“经行”作修持,谓之“行香”,若是跑步绕佛,则谓之“跑香”;

用于警策修行的形如宝剑的木板,谓之“警策香板”,用于惩戒的谓之“清规香板”;用于警醒昏沉者的谓之“巡香香板”;若修持者犯了错,还有罚去“跪香”;

佛殿谓之“香殿”,厨房谓之“香厨”,而佛家寺院更是被尊称为“檀林”。

烧香一般都是三根香。这是由于烧三根香代表供养佛,法,僧。烧香时,第一根插中间,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2根插右边,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3根插左边,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烧香注意事项:

在寺庙内有很多菩萨,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如果时间不允许,只需在大雄宝殿前烧。步骤如下:

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

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面朝大殿的大门(现在为了防止火灾,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烧香了),双手轻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

上香时先上香后礼拜,很多人抓着一大把燃着的香到处拜,滚烫的香灰在寺院到处飘着,阵阵浓烟熏着人们的眼睛,以为香越高,越大把心越诚,这些都是不懂法的表示,其实三根香就够了,敬在一个炉中即可,“万佛一炉”然后经过每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没有诸多讲究,最主要你有没有清净自心。

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许愿;然后三拜。(举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

右转,面朝东方(一般大殿的门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许愿,三拜;然后朝南,朝北。

拜完后即可将香插到香炉内,注意:应该用左手燃香,因为右手杀生,左手相对来说要平和,不可往香炉内一丢了之。

进庙烧香,意思是点燃自己的心香,点灯是点亮自己的心灯,这时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烧可以烧一枝,可以烧两枝,最多烧三枝。不必多烧。进庙烧香,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从外头买,不过一般大殿上都备有香,所有你可直接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点功德钱,如果困难,放心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样有功德。

我见过许多没有礼貌的孩子,自己学生尚可以教化,邻家孩子只能由他。关于礼仪,文明古国的经典故事多了去了,比如程门立雪、孔融让梨,都是。但世上最容易而又最遥远的礼貌,还是开口叫人。礼貌,才是最重要的通行证。我见过许多没有礼貌的孩子,自己学生尚可以教化,邻家孩子只能由他。关于礼仪,文明古国的经典故事多了去了,比如程门立雪、孔融让梨,都是。但世上最容易而又最遥远的礼貌,还是开口叫人。礼貌,才是最重要的通行证。金钱,要能接受,也要能喜舍,用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不用,再多的钱财,最后还不知是谁的。

所谓“病有千般,不离阴阳。人有万种,总是名利。”真正治病,必须由心入手才能根本痊愈。

生病了,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去看医生。但是,医生真的能治得好我们的疾病吗?事实证明还有很多疾病是医学解决不了的。

如果得了重病怪病,医生已经治不了,怎么办。是放弃生命,还是努力求存?如果有一线希望,你要不要争取呢?

有人会说,医学都没有希望了,怎么可能会还有其他的治疗法。有办法吗?有,当然有。但绝对不是普通医学办法,而是更高层次的治疗。

每个人都想一直健康,都想战胜病痛,都想长寿平安,都想安详地老去。如何才能让我们在这一生得到善终呢?

疾病的根源

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有时眼见并非是真理。疾病有时也并非就是看得见的生理病理上的原因,它有其另外的致病因素。

疾病的根源是什么?现代医学有其定义,但这个定义只限定于医学可以治愈的疾病。如果医学治不好的疾病呢?我们知道,当前医学的发展水平还很浮浅,对于许多生命现象还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疾病是体内五毒焚烧的结果。五毒包括怨恨恼怒烦,是人生的心灵痛苦和无穷疾病的来源。

正如刘有生老善人所讲:“恨人伤心,怨人伤脾、怒人伤肝、恼人伤肺、烦人伤肾,是病者,实由人性心中之生毒而种根,由性理而转于生理耳。”

也许我们不少人根本不相信这种说法,认为这是无稽之谈。疾病就是身体的不舒服,与心理的怨恨恼怒烦有什么关系呢?

诸位病久可以扪心自问一下,你是不是一直处在五毒之中呢?你是不是曾经为了本来无谓的事情去惩罚自己的健康与生命呢?一切皆有因果。所有的病都是由自己造成的,由身造,由性造,由心造。而祛病也必须由身、性、心开始。单纯地依赖药物和手术,只是治身的层次,而不可能达到治性和治心的效果。

养心即所以治病

中医认为:心主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藏君火,君火以明,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之神可统五脏之神,包括脾之意,肺之魄,肾之志,肝之魂,皆由心神所主管。如果能把心神调整好,那五脏之神皆可得到调整。

唯物主义哲学里有这样的观点:精神影响物质。精神是形而上的东西,却影响着形而下的身体。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精神决定着身体的健康。只要精神健康,则五脏六腑就能趋向于健康。

所以说,养心即所以治病。人类的疾病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心理的层次要高于肉体的层次,因为身体是由心理所支配的。不管是哪一类的疾病,都可以从心理上治疗。

不管任何大病重病,甚至于是医学无能为力的疾病,都可能找到治疗方法,其治疗的关键即在于调节心神。心中之君火即是心之神,君火明则心神自安,如此则五脏六腑皆安。

调养心神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性理上的治疗,让病人的心神获得解脱。或者心中充满善良和爱意,这也是平衡心神的办法。或者一心向善行善,籍由心中的善念来引导脏腑气机平衡,亦有效果。

对疾病的治疗是从内心深处的解脱开始的。这是治疗疾病的至高境界,是现代医学所无可望及的境界。而欲要排除五毒的侵袭,我认为需要爱心、快乐和善行。

爱是大药王

对于人类的大多数疾病来说,爱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剂。爱人,尤其是从心底去爱人、宽恕人,以此来终结自己的五毒内焚,结果也能终结我们自己的疾病。

现代医学总是相信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把它当成是疾病的唯一。而且相信药物和手术能改变病理,得到康复。但疾病真的可以治好了吗?事实上大多数疾病还是治不好。

因此,不要总是相信药物和手术,那不过是一定程度上治疗了肉体上的病,而疾病所根源于精神的层次根本就不可能通过药物和手术来解决。

爱人、爱每个生命、爱这个世界,以爱的心态来对待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飞鸟走兽。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惜每个生物的生命。不害已,也不害人,不害其他生命。用纤细的爱心去感受世界的万事万物,让爱心把自己融化到万事万物当中。爱能让我们的心灵充满快乐,能让我们的身体恢复健康。

当我们处于爱的状态,那是最平静、最详和、最有利于康复的状态。此时心身全部得到放松,五毒的内灼可以被彻底地消灭于无形之中。试想,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他会有怨恨恼怒烦吗?他会遭受绝症的折磨吗?

只有爱才可以上达人的精神层次,通过心神的影响来调节五脏六腑的病理状态,促进全身机体的更新换代。爱是快乐之源泉,爱的治疗,是疾病的治本之道。

快乐是治病的关键

快乐的第一条就是微笑。身患重病的朋友自己想一想,多久没有微笑了。多久没有开心地面对这个世界了。我们在烦什么?在跟谁过不去?我们得到了什么呢?是疾病,是痛苦。

如果我们都能做到随时随地心里装着美好的情感,在脸上表现出良好的情绪,即面带笑意,心平气和。如果心里没有高兴的事情,或者由于受到病痛和外来的刺激而心里感到痛苦,一时乐不起来,怎么办?要真心装乐。

让我们每天都展现出愉快。让我们每天通过自己的面孔、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一颗善良的心、友爱的心、奉献的心、宽厚的心、自尊的心和自信的心。

我们不仅把快乐看作一种善行、一种奉献,而且把快乐看成是治病的良药、健康的朋友。真心快乐,就能让心神得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于是脏腑安定,气血和调而病痛减轻。

生了大病,我们不仅戴着病痛的枷锁,更忍受着心灵的不安。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疾病逐渐加重而精神渐而不支。所以,要治病,先让自己的精神好起来,办法就是快乐。让我们的心里充满着快乐,以快乐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疾病。

不烦不恼,不忧不愁,不恨不怨,让快乐渗透进身体的每个器官、组织和细胞,让我们摆脱五毒的侵袭,放下来,不执着,轻轻松松、洒洒脱脱地从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

行善是解脱之本

心存善念,以善心对待我们这个世界,处处行善,这是今生获得解脱之关键,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并且要想快乐,首先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都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良的人,其身体笼罩在浩然正气之中,而邪恶不能侵。善良的人可以让周身气血充满生机和活力,疾病即会远去。而一个充满邪恶的灵魂怎么可能会沐浴在积极向上的阳气之中呢?

也许有人会问,何为行善,其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大凡发于内心的善行都是真善,利人的都是真善,无所求而为之善都是真善。反此,装样子的、利己的、有所求的善行都是假善。如果行假善,并无益于病,反有害于自己。因为假善会使心神不定而五脏受伤。

真心行善,用心地帮助他人、感化别人。行善既是为人,亦是为自己。行善的结果是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解脱自己。不但可以自治各种疾病,更可产生不可思议的机缘而达到修身修性的妙用。

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相信善良和真诚,人与人的交往充满着欺骗与狡诈。如果我们用真心和善良去对待别人,反而会被看成是精神病。但即使如此,我们依然要一心向善,我们要努力感化他人,让善良重新回到世界当中。

因为抛弃善良,让我们遭受着巨大的心神痛苦以及病痛的折磨。要想解脱病痛、挽救生命,莫过于发现自己的善良的本心,把它捧出来,展现给世人。如果我们的周围人人都感受到善良的思绪在漫延,善行在流淌传播,那时谁还会再苦于疾病的折磨呢?

综上所述,疾病的根源在于自己的五毒所害,而治疗的关键亦在于自己。因为这个病是你自己生出五毒引发的,还得靠自己去治。如果真心改过了,性格变好了,并且充满爱意,真心行善,快乐每一天,那病魔自然就跑了。

让我们跳出医学的框框,认真地思考一下生命与健康。各位病人不要怀疑上述我所说的话,不要让偏见害了自己的生命。珍惜尚存的生命机会,去试着改变自己的身心状态,相信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这篇文章不是只写给重病患者的,而是写给我们每一个人。

试问一下,有谁是真正健康的?暂时的不生病并不表示以后不生病。五毒内焚,早晚会生出病来。与其已病而求医,何如未病时即求己。而求己之道即是此篇所言,让我们自己去把握人生健康、富贵贫贱和否泰苦乐。

“转生”指死于此处,而生于彼处。又作换世、轮回转生。现实中人们多说“投胎转生”。

投胎也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的词语。因为中国佛教大多主张“神不灭”,即认为人的“灵性”是不灭的,又因佛教有前世、今世和来世的三世说,所以也就有了一切众生,在六道四生中轮回的说法。

人们的躯体不过就像是自己居住的房屋一样,生死不过是一个舍此取彼的过程。

《西游记》中,掌管天河、总督水兵的天蓬元帅就是因投胎转生而成为猪的模样的。

天蓬元帅因在王母蟠桃会上醉酒,东倒西歪乱撒泼,并撞入广寒宫,见嫦娥貌美便纠缠不休,此事被纠察灵官奏告玉皇,于是被诸神捉拿住,依照天条应当处决,多亏太白金星求情,才改刑重责二千锤,后又被贬出天关。

但因错投猪胎,所以生成猪的模样,于是才有了西天取经途中,“云栈洞悟空收八戒”一出。

“三生”指前生、今生、后生。前生,又作“前世”、“宿世”,即过去的生涯;今生,又作“现世”、“现生”,即现在的生涯;后生,又作“后世”、“来世”、“来生”,即未来生涯。

宋时苏东坡有《僧圆泽传》,讲的是唐朝的故事。

圆泽是位得道的禅师,住持惠林寺,与李源知交至深。一日,二人相约去参拜青城山、峨眉山,却在路线选择上发生了分歧。

圆泽希望走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却坚持从湖北溯江而上。最终听命于李源,买舟沿水路入川,圆泽对此叹道:“行止固不由人。”

船到南浦时,河边有位身着花锻衣裤的妇人正在取水。圆泽当时落泪,对李源说:“那是我下一辈子时的母亲,我得走了,要给她做儿子去了。三天后你来她家看我,我会对你一笑以作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请你到杭州天竺寺外,我一定来与你相见。”

李源对此将信将疑。到了黄昏,圆泽圆寂。三天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果然对其微笑。李源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小和尚说圆泽早已写好了遗嘱。

十三年后,李源如约到杭州西湖去赴约,果然又见到一位十三岁的牧童,听他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由此留下了“三生有幸”的佳话。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