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点赞排行
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无尽慧:老弟你看:万仞之山落石必下;若即无高山又无深渊地势皆平的话,世间还会有落石之相吗?世间之相为石落的,其果必是削山之高仞、补渊之低洼,到了高山与低洼地势等齐时,石落之相即止;然而亿万斯年,外境却仍有山高之欲破空、有洼低之似无涯,石落之相无有尽时!
情如是:无尽慧兄雅量高致,若吾此解其何如哉?人之怒,气越盛继时越长,然而再长,又能有多长时候呢?怒气必是渐消其盛终归平复,最后竟是了如春梦觅无所踪;喜恐哀乐亦复如是.尽管人之所有情绪终将平复,然而无始至令,人类情绪还在延续;再一个说,人若无情一如木石,何以表达量如恒沙的心情呢?各种情绪虽会伤人也有妙用.
释恒铭:二位贤兄,心思悠远,渺渺若神.愚弟顿首,仰之无限,今蒙提点,似有慧悟.心之为相,无可言状,强而可曰,妙有真空.万念于心,纷扰繁复,此生彼灭,无有定时,此其何哉?无尽慧兄所见落石可以喻之;万仞之山落石必下,其因是为地有高下势不等齐.妄念生心可谓称有,心之有性在起作用;妄念倏逝可谓之无,心之无性在起作用;纷繁万念生灭不定,其因是为心性有无势不等齐!无尽慧兄以落石之喻,还有所示:削岗填洼使势等齐乃落石之果;妄念生灭的结果也与此相类,使有无是非在心性上等势,若有无是非在心性上势不等齐,有情心中必然会有心念生灭!无尽慧兄以落石之喻,复有所示:亿万斯年,虽石落不止,但世间仍有高山欲破天仍有低洼似无涯;妄念的生灭之相也与此相类,因生生不息故,心性的有无是非不会绝对的等势,从而有情之心也不会停止妄念生灭,从而发下众生度尽方证菩堤大愿的地藏永远不会满愿!这也说明了十方三世的圣贤无论如何地佛事不已,众生界依然无有增减.无尽慧兄以落石之喻,复有暗示:落石绝非无为,能成万千妙用;也象情如是兄说的那样,各种情绪会伤人也有妙用;岂止情绪,各种心念也是这样!
无尽慧、情如是:释恒铭啊,昔有龙树贤,言心离四边,其有未尽意,汝今替之诠;其为理想相,有情不能全,是非与有无,有情心必偏;心因有偏意,致有念纷繁,念有有为意,妙用与落难;善妙用妄念,神通又庄严,不会驶妄念,身遭千万难.
哈哈哈哈,洪福三贤,言高论慧,当来之世,必般若深深,心光大明…,用心听时,那声音似有若无,四下寻时,只见柔风轻拂,满天飞花,寂无人影.
情如是:心之为相真空,能灭红尘诸事;心之为相妙有,可生恒沙万物.无论喜好还是厌恶,红尘诸事一旦落心为碍,犹如谷种落地,随即会因聚缘,催生其根,生生无尽故,其后必发芽、长茎、开花、结果….吾年幼时,见有老者脑后生纹,心中动念甚以为惧,以此生根于心,日深月久今结果矣脑后亦纹.网传某人体内生瘤,需开刀除之,医生打开他的体腔后,发现情况特殊不能动刀,无奈隧罢只好缝之,告之以实;其人却固执地以为,既已开刀,病即去矣,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以此生根于心,后于医生回访时,结果竟是,瘤子真的没有了.某帝出巡,场面盛大,有无赖之徒见而叹曰大丈夫当如是,以此生根于心,几十年后,结果竟是无赖之徒真为帝矣,其人就是汉高祖刘邦.
无尽慧:情如是啊,听我一曲:世间谷种落地,自必会因聚缘,待它日深月久,园中一片纷繁.妄愿就象谷种,人心就象地田,妄愿生根于心,可成世间纷繁,修罗无量争战,畜牲无量痴暗,人道无量堪忍,天道无量喜欢,地狱无量痛苦,净土无量庄严,其皆非由它致,实因念生心田.
此论若谬,阿弥陀佛
论若有功,阿弥陀佛
若益见者,阿弥陀佛
今天你这个仁波且为大众请法“什么叫修行?”这是非常基础的第一课,但也是许多修行人乃至长年修行者没有学懂而迷离颠倒的大事。人身难得,暇满人身宝更难得,故而今天我当为大家讲“什么叫修行”之法。大家一定要深信因果 ,坚信有佛只要用诚心恭敬的心去念佛,佛一定会加持我们!身口意行善,修身受戒,意念多想众生的好是不花钱的布施,微笑待人让众生欢喜慢慢的福报就来了!
学佛的实质,要落实在修行上,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什么叫修行。修行,即是修善恶二所缘业之增益与离避。也就是增益善缘,种善因,结善果;离避恶所缘,离恶因,避恶果。但修行二字颇为广义,首先认识到底修什么行?因此要有所依对缘。无所依缘,则易成外道之修行。比如,魔教修行,就修成魔行。佛教修行,就修成佛行。所以必须要有所依缘,有所楷模应照而依止。又如,只知去恶扬善,克己利人,这是其他宗教都会做的事,这也就是不明宗旨无所依的修行,不属于正宗佛教行持。因此我们的修行,所依缘之对象则是佛陀。依照佛陀的完美觉位作为我们所修之相应楷模,以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学佛陀的一切,使一切不净惑业缘起恶行远离不得沾边,只令其时时离避远恶,不使其有所近沾三业增加恶因。而一切缘起善业都要行持,哪怕就是一善念,只能增益,不可损减。日日增加善缘、善因、善业,简言之即是时时离恶积善。为什么说恶所缘业只能用远离,不可说是灭除呢?因为佛谛中,因果不昧。因果是灭除不了的,说灭除是断见,故所以只能善业筑壁,犹如筑一道挡土墙,起到隔开的作用。由是学佛,修佛之行,最终成佛方可彻底解脱轮回的因果缚业,此时因果照样存在,但对佛无沾。正如佛陀见到地狱刀山火海,地狱刀山火海依然存在,应报众生痛苦不堪,当佛陀为代众生受苦而自身顿然跃入时,此刀山火海当下化为莲池甘露,成为殊胜的境象,一切恶所缘境在佛陀身上转为善业的显现,不但无苦,反显大乐。
修行就是出离轮回,解脱诸苦而成圣,直至成佛。要出离轮回,因此就要建立出离心、坚信心、不动愿心、精进心、大乘菩提心。而所有一切心的依止境,皆建立在正见上,如没有正见,一切心均会颠倒、混乱。换言之,没有正见是修而无有受用的。比如要先修菩提心,是无法修起来的,会成为空幻菩提,虚妄之心。因为菩提心首先建立在出离心上,也就是一个人要有真正解脱成就出离轮回诸苦的心,他要深知轮回苦不堪言,不但自苦,而且六道众生如父如母均在无常苦痛中,知苦、欲脱于苦,他才会真修行,才会发出自利利他之菩萨行,菩提心方可诞生。但是如果首先从出离心开始修,又是错误的,是不合次第之修,会修成空言出离,妄惑自迷心,这样也是很难修起,建立不了出离心实相的。所以要有真正的出离心,必须要第一步首先了明无常境,第二步要有坚信心,坚信轮回无常的苦,有了坚信心才会恐惧无常苦,才会修成无常心,有了无常心,出离心就会日益增进,自然出离心就会生起实相。如果众生不了解万法皆无常、轮回无常的痛苦,就建立不起一颗坚定的心去出离轮回的念头,没有出离轮回的想法,根本就不会去修行,不想学佛,不学佛的人,本来不想出离,怎么还会有出离心呢?所以不能先修出离心。因此,第一步,没有无常心,就无法步入佛门。就是皈依了佛门,也无法深入正确修行。
要知道什么是修行,就要明白学佛修行的八基正见。
第一基是无常心,第二基是坚信心,第三基是出离心,第四基是实愿心,第五基是精进心,第六基是戒律,第七基是禅定,第八基是菩提心。认此八法为基而修行正见即是正知佛法的指南。这八基正见是修行人不可缺少不可错乱的次第。凡是无常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修行的因;凡是坚信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不变的因;凡是出离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解脱的因;凡是实愿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行动的因;凡是精进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进取的因;凡是戒律所摄化受用的,就是正法的因;凡是禅定所摄化受用的,就是智慧的因;凡是菩提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菩萨的因。八基是修行解脱成就的根本,如果根不正,就会本则乱。所以修行的根本是不可乱的,因此修行的八基必须依于正见作为宗标,也就是以正知正见来引导八基的次第和正确发展修行,这就叫做修行。在修行中要时时落实菩提心的修持,因为菩提心是成道之根本。
佛陀说法,菩提心的真实之义是必然成道之因。凡行菩提道者,终结菩提之果。菩提心是广义全摄一切大乘法之大悲渡生觉成菩萨地因。但由于众生福报使然,佛法经代代相传,遗漏法义。尤为至今末法时期,三界业海波涛汹涌,众生如盲龟更难以项穿荡动海流之木轭如牛鼻之孔,故而要得完美佛法难中之难。因此菩提缩水,所以由广义逐渐缩成了狭义之菩提心法。菩提心分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粗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于愿、行二菩提心之修持,又分情器四大和自身六大以及呼吸、耳根、眼根等内外坛城和仪轨诵文诸多修法。无论世俗还是胜义菩提心,而归于七支菩提份才是最上妙完美的菩提心。本来菩提心是三界六道众生个个有权修施的,但今大都众生法缘不俱,故已执持化整为零缩水之菩提心修法。因此往往误会成觉悟之心方可修之,或曰以菩提心为实相成就之境。当然,这也是存在的一部分,但却遗漏了非觉悟之心的众生而修菩提心之法。更重要的是,菩提心并非觉悟和非觉悟的心,而是学佛的三界六道众生及法界诸圣生发的大悲愿力,是以大悲心所实施的利益众生成佛菩萨的实际行为,是觉悟和非觉悟,圣凡两界的胜义爱心。对觉悟者而言,即是以自觉之证德证境正行正法弘法教化众生,觉悟有情成佛道。对未觉悟者而言,即是以大悲之心发愿众生与我等皆共成就得解脱,帮助他人走入如来正法之道,愿其成菩萨成佛。菩提心之法,对他而言是利他成就之德,由于利他之故而自获德量,故对自己而言即成增益菩萨之因。菩提心之业相,是大悲体现之三业之实际行持。凡真修行者,无论凡圣,均有权发菩提心,也应该发菩提心。因为它不是圣人独有的觉悟之心,而是大悲之行为,愿自他觉悟的因种。菩提心之所摄并不只含十善、四无量、六波罗密、四摄,而菩提心所缘三藏密典及一切口耳心传诸法,建立合法利众渡生的大悲行举。故知菩提心是广义所缘谛相,对佛陀而言是三身四智,当体无上正觉菩提心;对菩萨而言是大悲弘法利生渡有情;对证悟者而言,是离绝诸相戏论,当体本来面目,即空妙有之诸法实相;对凡夫而言,是慈悲助益他人愿其学佛解脱。
发菩提心,首先必须要有无常观,对自我与众生轮回之无常流转痛苦,生起觉观无常境心,即发出离愿,由是则建立出离心,我出离,众生六道父母也出离,轮回苦海难熬痛不欲生,为是愿观而生强烈恐惧所逼,时时欲求当下解脱,但明了其菩萨之行,方可快捷了生脱死,于是自我愿作因地菩萨,欲求快速自觉觉他,则自然生大悲之心,由此菩提籽发。菩提心所发是建立在大悲心上的,故佛义云:“大悲之水浇灌菩提籽发,则树茂果丰耶。”是此,菩提心自然建立。菩提心是成大乘菩萨之因,由菩提心之果,可得清纯正见,依此正见,当深入空性真如,空性之修,于此则化世俗菩提心为三轮体空,即转万有为胜义菩提心也,有了菩提心,即修菩提行,成菩萨地。
修菩提心必须付诸于实践,而不只是背诵行文仪轨、以空洞的发心和观想叫做修菩提心。修菩提心,重在实施于深思我的身体无常,刹那变异,迈向衰老死亡。以十年观察,四十年观察,七十年观察,于中对比相貌、皮肤老度变异,快捷进入生老病死,长恒辗转受苦于轮回,又观由一少小儿时天真之欢,乳气活鲜,然何今无童相,脸老皮老,力气衰竭,时时多病,少小已无,无常将毙我命,亲人老友,悉皆分段而死,犹如一梦,快将做完,心生大惧,则决心坚定,依戒而行,依法而修,入菩提心修双运七支菩提心法:大悲我母菩提心和菩萨应照菩提心。于大悲我母菩提心修法中发大悲之心,修知母、念恩、报恩、慈爱、慈悲、舍贪、断执。
知母:了彻三界六道众生无始以来于轮回转折中皆我父母。
念恩:应深深忆持一切无始过去、现在于轮回之父母,皆曾生育养育体爱于我,为我而劳累病苦,恩重如山,念其恩德,故思其父母之苦皆我之苦。
报恩:知父母为我而奉献一切,现在他们于六道轮回中转折流离,受苦无尽,我此发心,施之于行,自觉觉他,渡脱父母,以为报恩。
慈爱:每时每刻,从于三业之行所生发,慈爱一切众生、父母,长寿无病富贵吉祥,终生喜乐。
慈悲:于三时中,愿请诸佛菩萨加持一切父母脱离诸苦,得遇佛法修持,脱离轮回解脱诸苦。
舍贪:所做一切利益众生父母之事,无挂于心,养成三业无著善行,故成天然自行,本质为善,并非刻意所为行善,做了即忘了。
断执:于行持中,所修诸善,利益父母,一切法义应无所住,断掉我执,空明觉相轻安,于修法中不执于法,不除妄念,不求于真,不来不去,乐明无念,平如静水,当体即空。
实施菩提心的助缘,必须建立在正见观照下,对众生所行事业于善因中施与的而非他造不净业的缘起所需增长施与的,故知凡善因缘起有利众生者,必须实施七支菩萨应照菩提心法,对善缘起当施与他助益善业,助益善因,对恶缘起当施与他损减恶业,远离恶因。菩萨应照菩提心法七支为:一支,自他平等菩提心;二支,自他交换菩提心;三支,自他轻重菩提心;四支,功德回向菩提心;五支,无畏护法菩提心;六支,强导正修菩提心;七支,舍我助他菩提心。
自他平等菩提心:两相利益对逢时,断除嗔恨之贪嗔、漫谤之心,不可利己为重,应自他平等对待。
自他交换菩提心:一切众生的痛苦,愿我一人来承担,我的一切快乐吉祥都给予他,让他离苦得乐。
自他轻重菩提心:我与众生均苦时,应先愿他人解脱苦,我与众生均乐时,应先愿他人多我乐。
功德回向菩提心:我于一切所修行,一切功德成就等,全部回向诸有情,愿众离苦得解脱。
无畏护法菩提心:一切妖孽恶魔施以破坏佛法,导致破戒残害众生让其痛苦时,我将持以正见,不惧魔之恶力而挺身保护佛法,维护众生慧命。
强导正修菩提心:他由于无始业力缠身,愚痴不明,造诸恶业,而到了善劝不得悔改时,由此,我将施以强有力的善化法门引导他,入其正法善行之路。
舍我助他菩提心:他之成就将胜于我,渡生缘起胜于我,但于利益众生中,能舍我助他更能利益大众,此时,毫不考虑,当舍我助他,助成众善大业。
修行中的菩提心,是成就之本源,非常重要。此举一位仁波且和一位法师的事例。仁波且修了三十多年行,受过上千个密法灌顶,以宁玛大圆满法为主修,佛法经律论也讲得很好,但是就是没有实际功夫。另一位大法师出家二十余年,戒律严谨,经律论通达,兼修西密密乘重要大法,是一著名寺庙的住持,也是讲经说法之名师,但也没有实际证量展显。我告知他们:无论你等修什么密乘大法,都是浮土筑高楼,建立不了大厦的,就算一时修起,当下即会垮塌。我让他们放下一切修行所知障碍,专修“什么叫修行”,修了大概八个月,我再让他们合修大圆满等法义,结果奇迹发生了,仁波且在测试中,以金刚拳五雷正法掌的功夫,显示了巨大威力,实际证量出现了,但法师却没有展现出力量。法师又继续加修我开示的这一堂修行的法,在我细心的教化下,他终于明了真修实修的重要性必须实际于三业上下功夫,一点折扣也不能打,他又多加了三个月的修持,结果在证量展显测试中,他的威力彻底体现了。因此,凡是能依此修行,如法实施而行持,即可获得真正的佛法,自然开敷大智,离说空论五明之不实,体显真正五明之实境,证妙有之道量,修成菩提道果,达菩萨之地。
这修行的规则和菩提心的实施是佛教各宗各派都应该要遵循的,如果不依于此一次第法则步入,则易成颠倒迷行,此为修行之要领。至于学法,则是另外一事,但是学法的一切受用,皆建立在修行上,有了严格合法的行持,自然法入证德,圆成证境。如果没有修行的正确法则,学法则成邪见之法,乃至妖魔之恶法。依于修行之法,方为善法,佛法之修行。在修行中还涉猎十善、四无量、六度、四摄等。今天所讲的修行法要,有的佛弟子会认为,这些我都知道明白的,因此就不会细推体解我讲的修行了。而他心中的愿望是一心学到大法即身成佛。凡有此观点的人,已经是一知半解,落入颠倒迷行之中,是学不到真正佛法的,哪怕他已修大法红教大圆满、白教心中心、花教大圆胜慧或黄教时轮金刚、显教中的禅宗参禅、净土念佛、唯识法相、小乘止观等,都是得不到受用,不能转识成智,所以照常在凡夫境界中打转,是体显不了显密智海中的表相、实际五明展显的,而只能体现普通人的表现,甚至于笨笨的,除了把书本上的理论背下来虚谈空论之外,落实到实际上,自己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也不会做,就是能做那么几项,对比之下,也超不过世间上的专家们,这能说是佛法的体现吗?大家想一想,佛法的智慧就这么差吗?凡夫之识,未开圣智,又怎能谈得上执持有正法自觉觉他呢?但是,依照修行入法,就能得到真正的佛法,就能真正显密俱通,体显五明。故所以我们应知修行是一切学法之基,解脱之因,证圣之源。
今浅讲什么叫修行,即修行中的菩提心正修,不涉别法。要讲的太多,但由于在此书轻谈不合律法,易造不恭之业,故望善信,深入三藏密典或专闻我开示之法音,只需十日之内一心认真闻法,即可达到分段喜乐,或大悟胜喜,缘起成熟不但终生受用乃至获大成就解脱直至菩提。
你们现在学了修行一法,你愿修行吗?只要是修行,个个皆能成就解脱,因此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虽然看了“什么叫修行”,而且八基双七支依于正见都看了,但是那叫做看行文,不是修行;如果你把修行的理论看懂了,那叫见行理,也不叫修行;如果你已经开始按照修行一法履行,这也不是修行,这叫做入行程;如果你已按照修行一法以大悲之心尽量照著做,这叫顽修,不名正修;如果你以大悲之心不需尽量,自然完美如法按照八基双七支行条执行,这才叫修行。为何尽量而修不叫修行称之为顽修?因为无始业力、无明诸障障其行人,所以贪嗔痴放不下,我执抛不开,由此产生烦恼障、所知障,其障业吞噬行人之一切正念,所以行人难以执行行条,正因为难以执行行规,所以才会用尽量的心态去修,故以尽量而为之,犹如毛石顽皮,表里夹砂,非为琢成的闪光之宝,或于八基双七支中部分能修,部分不能修,这也不堪真修行,因此名之为顽修,或入于缺修。
如果了彻行条后,不需加以强制,而自然如法八基双七支并行,则为无我执、破障弊之真修行,此是菩提道也。故于每日中行人应自当观省大悲我母菩提心及菩萨应照菩提心,于双七支中省察观照我是否如法而修,若未能如法,说明已经落入顽修之中,若未全面行持,则属于缺修,是此之修则难以成就解脱,或许小有成就,也是不可能有大福慧、神通、五明之证量的。
如果每日观省七支行条未加强制,大悲从善,自然而发如法于双七支,此即真修圆满行持,如此者轻而易举可得解脱成圣,福慧、五明相应而具,必成登地菩萨无疑。因此当知,看行、见行、入行、缺行者易,七支完美修行无执者难,其实放下我执,当即就入正修行持,何难之有!人人可以做到!
日中观省时,除了以意念空观之外,而重要的是必须依于平日之道友,或相处之人士、或冤对、或逆缘、或不顺心、相互间不言语谈话之人,做为所缘,必须对之修持,今日我是否依于双七支,与之主动和他交好?而于主动亲近他时,对方恶言相刺我时,我是否忍辱,继续想得亲近于他以表善意交好?对于恶言恶行侮辱不予计执,若能每日中不退菩提心,双七支行持,体现三业,依法修行落实在实处,而又归于当体空性,如是行举,学到无上佛法易于反掌之间,菩提道心,菩萨地境自是你之圣位,这就叫修行。
利益众生的修行法讲完了,但是有损众生的事随时在发生,那就是借用我的名义损害众生利益的事,现在我要再次提醒一个特别重要、大家要引以重视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有些法王、尊者、仁波且、法师、甚至居士都说他们是我的亲信,代表我处理某件事情、或转达我的话、或把他们自己讲的说成是我讲的。其实,在显密二宗、各大教派中都有我的弟子,无论该大德是什么身份,没有任何人能够代表我,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都不能代表!唯独只有这个人持有我发给他的专用文书,上面注明他代表我处理某一件事,这个专用文书上有我的签字和指纹印鉴,同时配有相对应的录像,那么这个人可以代表我处理该文书上规定的事情。再者,无论这些法王、尊者、仁波且、法师的地位有多高,他们的见解、开示、讲法,都不能代表我的观点,都不能作为正知正见的标准,我只知道我本人的开示和文论是正法无偏的,因为我的开示和文论是真正利益众生、解脱众生的。而且,任何人不能以任何方式增删、修改我的文字或法音,如有对其作伪者,无论此人身份多高,此一定属于邪见或入魔之人。因此,大家如果没有亲自见到盖有我的指纹印的文证、并配有我亲自所讲与文证相应的、完整的录音或录像的凭据,除此两点之外,无论是什么佛教徒,包括长期在我身边的圣德弟子,他们的一切,其想法、做事、语言、文章均是他们自己的行为,绝对不能代表我!!!
1.《往生咒》正确全名为《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顾名思义,此咒包含两种意义与功效:「拔一切业障根本」与「得生净土」。
2.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经典中,原来也很少有咒语;而约于公元440年译出的《往生咒》的出现,其实在净土的发展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因为修行者开始使用咒语,且自只对来生利益的追寻(得生净土),转向也兼顾现世利益的获得「拔一切业障根本」。
3.由于「往生」二字易使人误以为此咒只与往生有关,只能让念诵者或所祈求的特定对象「得生净土」,而忽略了它的另一个积极且重要的功效与意义,即「拔一切业障根本」的消除业障的现世利益部份。
4.往生咒由刘宋.求那拔陀罗所译,原文注明本咒出自《小无量寿经》,是部已失佚的《阿弥陀经》之异译本。
5.在阿弥陀系咒语中,《往生咒》是第一个出现的咒语,此咒文内共使用四次甘露,因此另有一个俗名叫四甘露咒。
6.往生咒:
南(nan)无(mo)阿(a)弥(mi)多(duo)婆(po)夜(ye)
哆(duo)他(tuo)伽(qie)多(duo)夜(ye)
哆(duo)地(di)夜(ye)他(tuo)阿(a)弥(mi)利(li)都(du)婆(po)毗(pi)
阿(a)弥(mi)利(li)哆(duo)悉(xi)耽(dan)婆(po)毗(pi)
阿(a)弥(mi)利(li)哆(duo)毗(pi)迦(jia)兰(lan)帝(di)
阿(a)弥(mi)利(li)哆(duo)毗(pi)迦(jia)兰(lan)多(duo)
伽(qie)弥(mi)腻(ni)伽(qie)伽(qie)那(na)
枳(zhi)多(duo)迦(jia)利(li)娑(suo)婆(po)诃(he)
7.持《往生咒》的功效:
一、阿弥陀佛常住持咒者之顶,日夜拥护。
二、无令怨家而得其便。
三、现世常得安稳。
四、临命终时任运往生(西方净土)。
前三点即现世利益,后一点为来生利益。
8.同文后附有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述说此咒功效为:
一、灭现世所造罪业。
二、现世所求皆得。
三、不为恶鬼神所乱。
四、面见阿弥陀佛。(前三点即现世利益。)
9.此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中,有一个关于持诵此咒功效之例,该《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白话大意如下:
陈.天嘉年间(公元560-566),卢山的珍禅师在打坐时,见数百人共乘一艘七宝华舫前往西方,珍禅师请求同行,但船上的人说:珍法师!您宣讲《涅槃经》是很大且不可思议的因绿,但因您未持《阿弥陀经》与〈阿弥陀咒〉(即〈往生咒〉),所以不可同去。
珍法师因此废止讲经事业,日夜专诵《阿弥陀经》与〈阿弥陀咒〉,合计念满二万遍。在他临命终前四七日夜晚四更,有神人从西方送来一座白银台,于空中比太阳还明亮。神人并告诉他:法师寿终时,将乘此白银台往生阿弥陀佛国,我今特来告知:您必定往生西方。
珍法师临终时,在场者不论出家、在家,皆听到空中传来妙音并闻到异香,香气经数月不散。当晚峰顶寺内僧众,皆见到山谷内有数十个大如车轮之炬火。
由上文看来,持诵《阿弥陀经》与《往生咒》,至少对珍禅师来说,是能往生西方净土的必要条件。往生咒,确实是个可兼顾现世及来生两种利益的咒语,值得修行者经常持诵。
从通达空、无住入手,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就是解决“心”的问题。此经当机者须菩提向佛陀请教:“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是发菩提心所要达到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一前提而展开。降伏其心既是《金刚经》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
我们在世间有很多追求,但无非是为了获得幸福人生。我们为寻求谋生技能而上学,为获得生存财富而工作,为建立情感依赖而成家,为造就健康身体而锻炼。这些虽也关系到我们的人生幸福,却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事实上,最重要的恰恰是最不为我们所注意的,那就是我们的心。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往往只是责怪环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最初遇到的烦恼、喜乐都是差不多的,但有些人就能用乐观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切,朝积极方面去思考、去努力,事情最后也真的会朝着好的方向转变。有些人则因为一次打击而心灰意冷、萎靡不振,人生就此低沉下去。
心是一切的根源,是烦恼的根源,也是快乐的根源。
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一直是僧侣的志业,因此,古往今来的僧人多为弘化而旅行。当然,这种旅行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寻师访道,追求真理,而不是观山玩水,秀风景秀自拍秀自己的见识。寻常百姓人家都知道穷家富路,旅行要带足银两,备好物资。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对此,凤编深有感触。那么,古代僧人行旅前要做哪些准备呢?那时候没火车没飞机,僧人们如何完成漫长艰苦的旅程,他们必备的用品都有哪些呢?
僧人离开常住的地方旅行,必须准备六种物品,并且在旅行全程随身携带。这六物是:三衣(袈裟)、钵、卧具、滤水囊。
依佛制,三衣一钵是出家人最重要的持物。《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一亦说三衣是贤圣沙门的标帜,钵为出家者的用具,非俗人可用,应执持三衣瓦钵,即是少欲少事。
滤水囊也是僧人行旅的标配,现代人很难想象滤水囊的作用。其实,僧人携带滤水囊是用来过滤生水的,目的是排除水中的虫类,以免伤害生命,这是佛家慈悲精神的具体体现。
僧人在旅行时还要准备拂尘、手杖、雨伞等,走在草原上要准备拂尘扫开蚊虫,手杖可以拨开蔓延到路上的草。带伞以防骤雨,炎炎烈日还可招凉。
唐朝贯休法师有首诗:“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万山得得来。”就是以瓶与钵来指云游僧的生活。两者各挂在两肩,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特别说明:带子不必太长,刚好穿过两臂挂于腋下,若交挂在胸前,会令人气急。
唐朝时,僧人参游行脚还须带着度牒──是僧人的身份证明,上注德号、隶属寺院,外出时随身携带,以备查验。
除了准备随身物品外,僧人行脚前也要作好心理准备,莲池大师在《沙弥律仪要略》中就提醒想要参访的沙弥,应先随师受教,实在不宜远行,如果真要远行,也必须要有良朋为伴,不得与恶友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