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一个人诞生,烦恼就跟着一起诞生。在这苦多乐少的世界里,在这变幻无常的世事中,荣华景象犹如梦幻,痛苦和烦恼伴随着短暂的欢乐而出现。

释迦牟尼佛称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是“堪忍”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的苦难令人无法忍受,可是众生偏偏执著不舍。

佛又将此时的娑婆世界称为“五浊恶世”,说我们这个世界灾难频繁、邪恶猖獗、迷信泛滥、烦恼炽盛、生命短促。

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试图拥有永恒的快乐,时时处处爱惜自我:贪财为了受用,贪色为了欲乐,贪名为了荣耀,贪吃为了滋养,贪睡为了安逸。但是,这个身体就像一个肥皂泡,任凭怎样去保养它,也终难保全。而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痒得快活,搔过之后痛苦即至。

佛经中说,贪求爱欲而不知足者,有如举着火把逆风而行,必然会烧到自己。

经中还有一个比喻:贪恋世间财色,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

人生八苦

人生八苦

序号

苦之名称

形容

1 生苦 出生时的痛苦

2 老苦 年老体弱的痛苦

3 病苦 患病时的痛苦

4 死苦 死亡时的痛苦

5 爱别离苦 与所爱的人或物分离的痛苦

6 怨憎会苦 与仇人见面的痛苦

7 求不得苦 所求不遂的痛苦

8 五阴炽盛苦 烦恼强盛、盖覆真性的痛苦

由于万物生灭无常的本性,轮回过程中的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五阴:构成人身的物质和精神要素。即:色,身体;受,感受;想,想象;行,起心;识,认知。五阴又名五蕴,能够障蔽真性,使人生起烦恼)等等诸苦,确实是生命中的根本缺憾。

所以,如实认知宇宙和生命的奥秘,掌握超越生死轮回之道,变生死流转、诸苦交攻的残缺生命为永恒幸福、绝对自由的圆满生命,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终极归宿。

然而,我们沉沦于生死的境界当中,哪里有超越和解脱的智慧?身在苦中,我们只会长叹一声:“哎,听天由命吧!”

仔细捉摸,这样一句平常的轻叹,似乎在暗示着什么。在我们心灵深处,似乎潜藏着某种特别的东西。朦胧之中,我们或许相信宇宙间有更高智慧,或有公平主宰。但是因为世事的纠缠,我们内心亟待解决的问题,却一再搁置下来。

有一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一天突然有位衣着华丽的美人来访。主人问道:“您是哪一位?”

美人回答说:“我是给予人们富贵的财神。”

主人很高兴地将她请进屋里,殷勤地款待她。

不一会儿,敲门声又响起来了。主人看时,却是一位衣衫褴褛的丑女人。她说:“我是使人贫穷的瘟神。”主人十分惊恐,想把她赶走。

丑女人告诉他:“刚才来的财神是我的姐姐,我们姐妹从未分开过。把我赶走,姐姐也会离开的。”

果然,她走了之后,美丽的财神也消失了。

有生就有死,有幸福就有灾祸。人们只知道追求快乐,不知道快乐的背后隐藏着痛苦。

修学佛法必须要有次第,而这个次第,就是闻、思、修。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也讲得很清楚,闻思修是佛教的根本,如果没有它,人与佛法就很难融合,所以大家对此不能轻视。

1、听闻正法

我们这些具无明烦恼的轮回众生,对于跟贪嗔痴相关的事,生来就有意乐,串习这些也很容易,而出世间的解脱法门,则很难依靠自力掌握,此时就必须依止一位上师,在上师那里听受佛法,令心逐渐得以调整。否则,我们相续中的智慧日光,被无始以来乌云般的浓厚习气所覆盖,很难自然而然现前。

关于闻法的功德,《正法念处经》第六十一卷中讲得比较多,如云:“以闻法故,心得调伏。”所以闻法能够调伏自心,而从没闻过佛法的人,不管是说话、做事,都会与贪嗔痴比较相应,无法趋入出世间解脱。因此,我们首先听闻正法非常重要,作为智者,乃至命终之前,也要听受佛法。《正法念处经》云:“是故智者,乃至失命,常应听法。”萨迦班智达也说:“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

有些道友闻法的意乐很强,只要是真正的佛法,就会通过光盘来听受,其实这跟在善知识面前听受一样,甚至比这个还方便。试想,假如你找一位上师亲自听法,戒律中说要依止十二年,这对城市里的人来说比较困难。而且就算你有这个条件,能始终陪在上师身边,上师也不可能天天给你传法。然而,听光盘就不一样了,你想听课的话,随时都可以听。依靠这种方便科技,如果你能听十年课,实际上跟依止上师十年没什么差别。

为什么呢?因为你依止上师,并不是依止上师的身体,也不是依止上师的心,而是依止上师所传的法。毕竟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没有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根基,只靠一种表示就成就了。所以对一般人而言,听法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我们通达佛法、不造恶业、舍弃无义之事,乃至获得涅。如《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

2、如理思维

对于所听闻的法义,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反反复复去思考。否则,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根深蒂固,仅仅只听一两句佛法,不可能那么容易对治它。有些人说:“我学佛已经七八个月了,为什么还有分别、执著、妄想?”其实不要说七八个月,就算七八年也不一定奏效,修行应该是有生之年,如果你没有这样坚持不懈,依靠不断如理思维来调心,习气则不可能被断除。

在藏传佛教中,如理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辩论,大家通过互相提问、答疑、探讨,就可以遣除相续中的怀疑。《大宝积经》中曾说过:“不如理思维,愚痴无解脱……若如理思维,息广大烦恼。”可见,如理思维还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它就无法脱离愚痴,有了它则可以息灭广大烦恼。

大家若要如理思维,就应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皈依三宝、菩提心之利益……一层一层上去,若能如此,最后定可安住于禅宗的明心见性、大圆满的觉空无二、中观的离戏空性等境界中。所以,一心一意思维很重要,否则,你听完一堂课后,什么都不想就倒下呼呼大睡,这样肯定收获不大。反之,你若能好好回想今天讲了什么,对每个道理慢慢去思维、消化,不但会对自相续有利,而且功德也非常大,《佛说宝雨经》云:“如理思维故,即为供养一切如来。”因此,大家听闻以后,一定要如理思维。

3、如实修行

1)修行之理

假如你依止上师后,仅仅是听了佛法、稍作思维,却从来没有修行过,那也不能断除烦恼。就像饭是要自己吃的,如果光是看别人吃,或听别人吃饭的声音,根本不可能填饱肚子一样。不过现在很多人不懂这一点,尤其是学术界的人,只对理论研究很有兴趣,成天探讨公元多少年发生什么,这个人跟那个人的时代如何如何……可是对佛经中所讲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万法皆空等甚深道理,从来没有思维过,更没有修行过,这样的话,这些内容就无法与自相续融为一体。

佛陀在《华严经》中也说过:就像穷人日夜在数富人的珍宝,自己却身无分];良医知道如何开药方,但自己有了病,不吃药也治不了];

聋子弹奏悦耳动听的乐曲,但自己根本听不到]……同样,我们理论上再精通、嘴巴上讲得再漂亮,但内在没有修证的话,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到了最后,“靠山山会倒,靠河河会干”,什么都靠不住。即使你天天求上师加持,但自己不修行的话,烦恼种子也很难断除。

所以,广闻和实修比起来,实修更为重要。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当那一刻到来之时,唯有平时修持的善法才有用,名声、地位、财富等世人羡慕的对境都无济于事,只能全部留在人间。我们如今既然有缘相聚,互相信任,我常常考虑对你们最有利的是什么?众生的业力各不相同,死时都是各奔东西,谁也帮不上谁,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劝大家行持善法,这远远超过给你们金银财宝。

因此,我内心非常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抓住机遇学习佛法,不要天天忙于世间琐事。现在很多人都是在用“生命”赚钱,但你的生命又能维持多久?大家不妨想一想。你以分别念计划的有些事,不要说这一辈子,可能千百世也做不完。故而,世间的很多事情,我们只能选择一部分重要的、非做不可的去做,尤其是家庭、社会的一些责任,有些人必须要承担,而至于其他的,就应该有所取舍。

所以,我不会劝所有的人都出家。其实我若多讲些出家的功德,等一会儿下课后,可能会有好几十人跑来剃度。但我并不这么强调,因为出家需要认真观察,绝非一时的冲动。如果你因缘具足,到山里出家也未尝不可,但若暂时没有这种因缘,那也应以在家的身份,安排好自己的修行。对每个人来说,尽管各自的工作压力、生活情况不相同,但肯定都有一分自己的空间,若能从中抽出一点,把它用于修行方面,这对你的死亡和来世才真正有意义。

在佛陀时代,曾有两个比丘,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去实修,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只注重闻思,不重视修行,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座下有五百名弟子。

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当众羞辱他不懂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他如此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那位阿罗汉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却对熟读经典的三藏法师不赞一词。

佛陀知道他们的心思后,便开示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这位阿罗汉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们闻后恍然大悟,原来只说不修是不行的。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了知,修行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口头上夸夸其谈的学者,最多不过像仆人一样,自己没有任何东西。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成为法的主人。

2)修行之方便

在修行过程中,显宗、密宗的法门特别多,但最契合我们,对直断烦恼、往生净土最有帮助的,应该是净土宗、禅宗、密宗。在修持这些法门时,我们一定要有方便方法,若以殊胜窍诀来摄持,便可如《华严经》所言:“以一方便,入一切佛法。”

以前有位弟子向赵州禅师求法:“我非常困惑,请您给我指点开悟之道。”禅师问他:“你米粥喝了吗?”他说:“喝了。”“那就去洗碗吧。”听到这句话,弟子当下开悟了。所以,弟子的信心与上师的方便法聚合时,稍稍一句话,也可以让人明心见性。

还有一个弟子问百丈禅师:“您能教我如何修行吗?”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累了,就休息,不需要文字和语言。”弟子依此慢慢思维修行,结果就开悟了。

不光禅宗有这种开悟的方便,密宗也有一些特殊的行为。例如,第四世多竹钦在12岁时,上师命令他喝酒。他刚开始不敢喝,后来想到上师跟佛没什么差别,就一口气把酒喝了,以此瞬间证悟了心性。

还有一个猎人叫达吉,他经常牵着国王的猎狗在森林里打猎,猎杀了难以计数的鹿子、獐子等野兽。他自认为是打猎高手,常在钦则益西多吉面前夸耀,尊者也饶有兴趣地听着。有一次他猎杀了一只鹿,又来到尊者面前炫耀。尊者见状,脱下鞋子,抓住他的胸口,用鞋在他脸上狠狠地扇了五下。当时他就昏厥在地,醒过来之后,上师的一切证悟已完全融入其心,他成了一名具证的大成就者。

这样的事例,不是一种传说,而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所以,有了以智慧摄持的方便,开悟并不是那么困难。《法王经》中说:“若有慧者,则方便解;若无慧者,则方便缚。”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些窍诀可令其马上解脱,比如上师跟他说“吃饭、走路”,甚至把鞋脱下来重重打一下,他当下就开悟了。但对没有智慧的人而言,方便就会成为束缚,不要说用鞋子打,就算上师给他传密法中最殊胜的窍诀,他也会对上师生邪见诽谤,最终让自己堕入地狱。所以,窍诀还是要靠智慧来掌握,这一点相当重要。

以前藏传佛教中有个人,一直恳求上师给他讲最甚深的窍诀。后来上师跟他说:“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假如是有邪见的人听了,肯定不屑一顾:“这个我早就懂,算什么窍诀?”但那个弟子对此真的生起了信心,想到自己总有一天会死亡,于是精进修持善法,最后已经开悟了。

可见,开悟说起来似乎也并不难,但我们作为普通修行人,有生之年还是要闻思修行,只有这样,才不会浪费自己的一生。不然,倘若你舍弃了善法,今生也就白过了,如经云:“若人舍善法,今生则虚过。”现在你们这么多人行持善法,我见后发自内心地高兴,这比什么都让人开心。大家若能一直如此,就不会天天杀生、造恶业,前途必定是光明的。很多人学佛后有深刻的体会:“我遇到佛法真幸运!不然,这一辈子在无明、烦恼、业力的束缚下,恐怕还要造无数的业,最终招致无边痛苦,太可怕了!”所以,大家有缘依止善知识修学佛法时,一定要学会珍惜。

总之,在学佛的过程中,各位一定要先认识佛陀,并了解佛法到底是什么;然后这样的佛法要靠上师开示,自己同时要发菩提心、闻思修行。只有依照这种途径,修学才会稳固有序地向前迈步。否则,随便打乱这种次第,修什么法都不会成功。

我本人而言,虽不是什么智者或大成就者,但依止上师的时间,比大家稍微长一点。就像一个开车的司机,时间久了的话,技术应该会不错不过我的时间虽长,技术也不一定就好。但不管怎么样,在我这一生中,年轻时有福报依止上师,对佛法有特别大的信心,对佛教的教理也有坚定不移的正见,若把这些与大家分享,对社会也好、个人也好,应该只有利益,不会有任何害处。假如你们通过学佛,有了健康的身心,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都能快快乐乐、心平气和地面对,这就是幸福,这就是美好!

贪,贪是由于“爱”生起的。人因爱美色,爱钱财,爱名位,爱享受,为了满足“爱”,虽然美色如虎狼,钱财如蛇蝎,名位如陷坑,享受如利刃,但还是要贪求这些。

从前有一个仙人,收了两个徒弟,这两个徒弟从小就跟随仙人到深山里去,仙人为了让他俩容易证得仙道,所以把他们两个完全与女色隔绝,等到俩人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仙人就想试一试这两个徒弟的道心。有一天,把他俩人带到一个热闹的都市上去走了一遭:

“仙师!那个是什么呀?”小徒弟用手指着一个婀娜窈窕的年轻女郎。因为他们一生还没有见过女人。

“吃人的老虎!”仙师说时,看也不看。

他们回到深山里,仙人问道:

“徒儿!你们在都市里玩了一天,觉得什么是最可爱的呀?”仙人考问他的两个徒弟。

“吃人的老虎最好看!”师兄弟都这样回答。

“没有出息的东西!”仙师气得就把他们师兄弟俩逐出了深山。

人为了这一念贪爱,给虎狼似的美色吞食了,给蛇蝎似的金钱毒害了,给陷坑似的名位束缚了,给利刃似的享受杀害了的,处处皆是,说来真是可惊可畏!

其次说到嗔,嗔怒的大病由于什么而来的呢?是由于“不爱”而生起的;不爱就是憎恶。

人因为不爱怨家仇人,不爱别人做事有不如自己的意思,不爱别人胜过自己,不爱自己所爱的为别人夺去,嗔怒就因此而生。

过去有一个家长,他家中的儿女子孙、奴婢童仆,无论做什么事,稍有一点不如他的意,他就怒火中烧,不能自已。因为他性情暴躁,家中财产虽多,可是人口总是不旺,他自己也知道嗔怒不好,一心想改,就在一块小木牌上写“戒嗔怒”三字,并且挂在胸前,以示警诫自己。有一天晚上,他听到家里的仆人集合在一个地方批评他说:

“我们的主人,虽然很有德性,就是嗔心太大,一点都不如隔壁刘先生的仁爱慈和,所以我们时时都想离此他去。”

“你们的胆子真大!”这位主人说时,就拿下挂在胸前“戒嗔怒”的木牌,打那个批评他的仆人:“我现在已经很有修养,把嗔心都已改去,你们还要说我不如人!”

这个主人口上虽然说得好听,但他不爱别人说他的过失,不爱听说别人比他好,终于嗔恚的心又给引起来了。

唐朝鱼朝恩问药山禅师:“什么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的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

“你这呆子!你问此何为?”药山禅师反问他。

鱼朝恩听了,不由嗔心大生,怒形于色。

“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药山禅师笑呵呵的说。

我们因为不爱别人对我有嘲笑讥骂的口吻,嗔心马上就生起来了。这都是嗔心受不住境界考验的证明。

其次再讲到痴,痴的大病是由迷而起的。迷就是不明白道理。人因为不明白道理,所以起惑造业,由业感苦,因此人在这个世间上就不会安宁自在了。春蚕为什么会自缚?飞蛾为什么会投火?人们行事明明也知道前面是悬崖的顶端,或是黑暗的深渊,但他还是愚痴的向毁灭的路上走去。

偷盗的人知道会被捉去坐牢,杀人的人懂得非要抵命不可,但他们还是要盗取别人的东西,还是要伤害他人的生命,这不是愚痴是什么呢?

到妓女院中去的人,明明也晓得会染上花柳病;走进赌场时,也料到可能会把钱输去,但他终于还是去做了,这也是愚而不能觉啊!

一个人不知道世间是苦空无常,不懂得烦恼重重难以解脱,终日沉缅于短暂的享乐中,或是陷落于痛苦的泥淖里,不来研究道理,不来信仰佛教,这种愚痴大病的人生,真好比是一场迷糊的大梦!

过去有一位大富翁,住的是高楼大厦,吃的是山珍海味,但他的心,每日在名利上打主意,生活过得极其烦躁不安,不是胡思乱想,就是愁容满面。可是离他楼下不远的地方,有一间茅屋,里面住了一个贫穷的人,这个人虽然贫穷,收入也仅能糊口,而他闲暇无事时便看经念佛拜佛,精神非常愉快,终日面露笑容。富人见了他既妒又疑。一天,他将此事告诉法师,法师对他说:“你过的生活,虽然有名有利,但这只是物质的生活,物质是有限的,而你的欲望是无穷的,有限的物质当然不能满足无尽的欲望,所以你就苦恼了。你不了解人生的真义,好像在迷途彷徨,寻不到归宿,当然就不安了。那位穷人,虽然贫困,但他看淡了物质束缚,他信仰佛教,学道明理,认识了人生的意义。所以一个人在物质生活以外,一定要有宗教信仰,精神才有寄托,心境才能安宁!”

这位富人听了,也连连点头称是。当他回家后,账簿子一翻,算盘一打,又忘记好话,终日还是恍恍惚惚,愁眉不展,真是一个迷而不觉、极其愚痴的人!

我们现在对于人生大病的名称,以及人生大病的来源,都已经懂得了,进一步就要求医治疗这人生的大病。一般人都晓得,身体上感到不舒服,马上请医生打针吃药,但人们却把这心理上贪嗔痴的大病,放在旁边而不设法对治,那岂不是至为愚昧的事?

身体上的大病是有害我们色身的;心理上的大病不但有害我们的色身,而且有害我们的慧命,所以我们非要设法把它治好不可!

现今社会上信佛的人比较多,但是问起他们为什么信佛,回答最多的就是信佛能够让我多挣钱,升官发财,保佑我一生平安,有好的命运等等。还有一些人在工作压力大,失意不得志,心灵空虚的时候,开始信佛。无非是想求佛保佑或给自己找一个精神支撑。面对扑朔迷离,而又无法主宰的命运,人们有着太多的渴望与困惑。看相,算命的人充斥着大街小巷,个卦摊前都有虔城卜卦之人。遗憾的是,算命之人,自己的命尚且不明白,怎能为人指点迷津?

为什么现在信佛的人多,而真正学佛修佛的人少呢?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还有一种是确实对佛法感兴趣,因缘巧合让他们接触到了佛教,但是并不知道究竟什么是佛,什么是学佛,什么是修佛,学佛的目的是什么,世上法门林林总总,究竟哪一个才是适合自己的?如果不明白这些,哪怕是念了一辈子佛,诵了一辈子经,也不得要领。虽然有学佛的心,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真正学佛,修佛。

究竟什么是佛呢?佛是古印度的词语,翻译过来就是具备大智慧,大觉悟的人。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人们所说的聪明机灵,而是超出知识,学识,思维限制的对所有事物最根本的认知,所以才称之为大智慧。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是印度的一位太子,深感世间苦难后发心为众生找出一条解脱之路,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修为证果——千百亿化身佛果,并把自己修为的方法,途径告诉了后来的学佛人,而且一再的说“芸芸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为后世学佛人指明了方向。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他觉得人人都应该走他那一条路,人人都可以走上他那一条路,人人都可能和他一样,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要人们学习的地方。所以学佛不是学释迦牟尼佛那个人,不是个人崇拜,而是学他之所以能成佛的修行方法,和他那样的人格标准,释迦牟尼佛通过验证真正认识到了人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种子。所以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佛是大公无私的,没有把这个方法据为己有,而是通过佛经,佛典,法脉,西方二十八祖,中华六祖,各宗各派等把这个成佛的方法世代流传了下来,告诉了所有的众生。并且希望所有众生都象自己一样成佛。那么什么是信佛呢?总结起来就是相信佛不是神,并非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而是由人修成的,是通过自己的诚心,诚信,坚定心,勇猛心,努力,精进,慈悲,行持得到的。所有的众生如果也这么做,同样可以成佛。信佛是真心相信佛所说的经典,对佛所说的话深信不疑,对佛告诉我们的方法深信不疑,相信自己同样也有成佛的种子,相信我们依照佛所说的方法去进行也可以成佛。佛经就是自己成佛的方法途径和工具。并且要善于真正理解佛的比喻说法,运用这些方法工具。那么什么是学佛呢?学佛是在信佛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就是不着住于文字,真正理解佛所说经典的含义而且落实到行动,依靠佛的经书,宗门的支持,师父的传授,学习佛的精神,佛的行为,佛的精进,佛的大公无私,佛的宽广容纳,佛的慈悲救度,佛的乐善好施等等。最终成就自己的佛。就象上学一样,有了自己的老师后,逢人便说我有一个老师了,但从来不去上课,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他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东西么?学佛也是一样的,只有真正按照要求去做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圆满自己,成就修为证果。而不只是嘴皮子上说说而已。

怎样才能真正开始学修佛法呢?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尤其是现在的人。心里充满了烦躁,焦虑,为了工作,家庭,不公平事,怨天怨地,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们的心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欲望,不择手段的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而一旦达不到就会烦恼,郁闷,终日郁郁寡欢,这样怎么能有好心态呢?长期下去还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时就需要智慧的认识和及时的放下了,这里所说的放下不是放弃,逃避,不是不工作了,家庭也不要了,什么都不干了,而是放下,解脱自己的那颗心,不再去追求红尘中的金钱,名利,虚荣等等。红尘中的东西既然有得到就会有失去,得到时欢天喜地,失去时郁郁寡欢。就在这一得一失的过程里,你的心就会陷在其中,不得解脱。整天围绕着想得到又得不到,得到后又怕失去过日子,你能快乐么?真正的快乐不在于金钱多多,名气高高,而是欲望少少,心态平平。少欲知足时时在天堂,欲望缠身刻刻在地狱。这个天堂地狱并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自己把自己推进去的。无尽的烦恼来自于无边的欲望。所以要想解脱烦恼痛苦,关键是管住自己的那颗心。修的也是这颗心,最终成就的还是这颗心。

佛说众生平等,皆有佛性。六祖慧能也说过“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由此可见人人都有成佛的种子——自性,人一生下来都有一颗本来清静,至善无染杂的心。但是随着在红尘中生活长大,逐渐沾染了后天的习气,眼向外看鲜艳的色彩,耳向外听嘈杂的音乐,鼻分别气味,舌品尝味道,身体感受外在的接触,心中欲望横流。渐渐地让自己那颗本来清净的心追逐红尘色相而远离,丢失了本来的清静自在。人最大的一个弱点就是不知足,挨饿受冻的时候希望吃饱穿暖,等到吃饱穿暖了又想要更多的积蓄,有了积蓄还想得到的更多。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随着环境生活的提高会越来越升级,追求各种各样的东西。得到了是喜,失去了是悲,过程是苦。人生短短几十年就是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得失么?到这一期寿命到头的时候却什么也带不走,反而让自己这几十年陷在痛苦与折磨中。这还只是其中的一种,其他的比如,生离死别苦,爱不得苦,奔波劳碌苦,疾病苦等等。世人无知红尘苦,醉生梦死在迷途,临机悟得真实意,自修自见自真如。能够有所感悟的人就要寻找方法,想要脱出这种苦恼牵绊。如果是与佛有缘的人就要寻找这方面的帮助了。

第一次接触佛法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寺院,僧人。认为寺院,道场,僧人就是佛法的全部。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首先,前面说过学佛,修佛,修的是自己的这颗心,使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合于佛道,帮助天下众生。寺院,道场,僧人只是佛法的表象,一个固定的场所,修佛人所运用的工具。每个寺院大殿上供奉的佛像是佛么?那只是佛像,但具备佛菩萨的灵息。通过这个表象可以让人们有一个方便门户,容易理解,不落于空亡,所以有一个形式上的过程。可以让人们在每天的礼拜恭敬行持过程中,引动自心内在的对佛的感触和共振,从而培植自身修为的诚信,基础。僧人穿的袈裟,僧衣等等也是这样。现在的人们往往重视外在的形式,建造辉煌的寺院,穿上亮丽的袈裟,每日早晚课诵经。但是自己是不是在真正学修佛法,是否严格约束自己的虚妄心念,是否时刻在依照佛的言行去做呢。严格地说起来寺院不一定有真正的佛法。红尘民间也不一定就没有正法传承。寺院的僧人不一定是学佛人,修佛人,如果披上袈裟就是修为人,就是合格的僧人,就是佛真正的弟子的话,那么,一截木桩子披上袈裟也是佛弟子了?大家都要去顶礼膜拜了?修为人除了上面说的寺院的僧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外,还有一类在家的修为人(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男女居士)他们与僧人的的一个区别就是一个在家,一个出家。一个身在红尘,一个远离红尘。随然身份不同,但都是佛的弟子,都有成佛的种子,修的都是六度波罗密(忍辱,精进,持戒,般若,布施,禅定)只要是真正修为,本质是一样的。至于在家出家真正的含义,就是你的这颗心是在家还是出家,是红尘逐鹿,还是心向佛国。身在寺院,心在红尘的僧人,同样也不是修为人。身在红尘,但心已出家的居士也是真正的佛弟子。所谓出家,是说一心脱出红尘牵绊,三界火宅。而不是家庭。抛家弃子也不是佛法所提倡的,不符合佛的教育。第二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寺院的僧人,由于远离红尘,有一个相对清静的环境,并受人供养,尊敬,于忍辱法不得周全,得不到全部的红尘磨练。而在家居士身在红尘,有亲属家眷,事事操心,必须经历所有磨练,所以对于六度法可以行持周全。也就是付出的多,经历的多,磨砺的透彻,最终的成就也会更高。所以不能迷信寺院僧人的所说,说得对,同修共进。说得不对,不必理喻。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众生平等”。为什么僧人穿上袈裟就要高人一等呢?就要对居士呼来喝去呢?就要求居士言听计从呢?究其万般,只是僧人心中不平等,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不是在真正的学修佛法。现在新起学佛大众,人为的将佛弟子分出了三六九等。使本来清净的佛法学习沾染上了俗法,于佛学修为是不相宜的。比如居士要无条件的服从于出家人的,而且要礼节周到;尼姑要无条件的服从于和尚的,而且也要礼节周到;这样的服从,无论对错都不许有反对的意向和行为。由此可见,人为欲望的划分比封建皇权还要霸道专制,已经不是佛法了。

释迦牟尼佛在《佛说法灭尽经》中说到:“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婬妷浊乱男女不别。令道薄淡皆由斯辈。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间地狱。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疫气流行死亡者众。人民勤苦县官计克。不顺道理皆思乐乱。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劫欲尽故日月转短人命转促。” 这是释迦牟尼佛描述的末法时代的情形,魔做沙门比丘,坏乱释迦正法。所以说真正的修为不分在家出家,只在于自己的心意在什么地方。

心中向佛的人如果要学修佛法,首先应对佛法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就要皈依,皈依的意思是皈投,依止。皈依后就是在家居士了,就有了佛弟子的身份。就像进入学校成为学生一样。皈依,是佛教的一个受持礼仪,也称为三皈依。所谓的皈依,不但善男信女需要皈依,佛门弟子也要皈依,即皈依三宝。三宝是说的皈依的内容,佛为一宝,法为一宝,僧为一宝。对于三宝佛法僧,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其一佛是佛祖,法是佛法,僧是僧尼,就是说要皈依寺院修为。

其二佛是自性佛,法是无上法,僧是自身完善,就是说皈依自性修为。

由于现在佛教出现了泛滥式的发展趋向,许多不足表露无遗,并且出现了许多人为的弊病。最常见的弊病,就是皈依。在过去,要皈依佛门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首先皈依人要对佛教有所了解,其次皈依人要对佛比较尊敬,最后要有一颗诚心,这样才可以通过师父受戒皈依三宝门下。到现今就不同了,只要有二十块钱和一张相片就可以办理皈依,甚至有的地方相片都不要。至于皈依的人是不是诚心,了不了解佛教等根本不重要,学佛修真称之为形式上皈依。

形式上皈依,是现在佛学中的弊病,现代人群迷信佛教活动的必然产物。从佛学信仰的角度讲,形式上的皈依不足以成为佛教的信仰。大家都知道,佛教的信仰有三个最基本的要求条件:其一是心中有佛;二是要皈依三宝;三要接受佛的教育。在这三个条件之外,还要进行佛事活动,使身心得到洗礼。所以,不要认为有了皈依证就是居士了,就是诚信佛法了,就已经完成佛法修为了。如果是这样,是自欺欺人,犹如儿戏一般,实在不是学修佛法应该有的态度。俗话讲: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这是对俗事的描述,佛法得实比之更难,岂是二十块钱能买来的呢?有学佛之心的人们呀,切切不要被现在的二十块钱假象迷惑了呀!

皈依之后,就要寻师,寻到真正明了佛法的师父才能有系统地进行佛法学习和修为。也就是自己真正的传法师。许多人认为,我每天念诵佛号,参悟佛经不就是在修为么?没有师父也可以修啊!这是他根本不了解什么是修为,修为过程中会有什么变化,那些磨难?,具体成就的方法等等。念诵佛号,参悟佛经只是基础,并不是真正的修为,根本不会成就佛果的。当今世上法门林林总总,但是大部分都不具备成佛的具体方法,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往生罢了,换个说法也就是往去投生,根本就没有解脱生死,得到自在,更不用说成佛了。自古以来佛法核心的,不立文字的,口传心授的内容都是掌握在宗门宗主手中,只有投到相应的宗派中,才能接触到真正上乘的佛法精粹,传法师会根据你的特点,把最相应,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告诉你,而你不用担心法的真假好坏,是否适合自己,只管诚心去做就可以达到。这样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短时间内完成别人几十年都完不成的修为,由于师门的护持,帮助,灵息,物质,方法,修为人可以省去很多力气,少去很多的危险,不会走弯路而直达彼岸。从而成为修为有力的保障。否则也只是改变自己,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师父呢?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认识到了红尘苦厄,不想再这么迷失下去,就应该通过学习佛法知识,佛经佛典,多接触一些这方面的真修为人,来寻找自己真正的师父。什么是真呢?这里要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你要从事学习的师父是不是具备真正修为人的素质。师父不一定就必须是佛,也可能是菩萨,罗汉修为,但是他只要有可以让你真正成就的方法就可以为师。作为师父永远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于人心的欲望作用,并不是所有的修为人都是真修实证,有许多人修为是为了追时髦,显示自己学识广大,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人云亦云。其实并不具备传授佛法的能力。以下列出几点可以作为分辨是否是真修为人的标准:

1.是不是已经放下了红尘名利,不去追求满足金钱,权力,名望,欲望。时刻修改自己的心念和行为。

2.是不是对待一切事物都能有一颗平常,平和,平等的心,和包容的意境。

3.是不是有自己的宗门,并且本身有一定的修为高度,具备核心的正法体系和具体的行持方法。

4.是不是有慈悲济世,不求回报并积极帮助众生脱离苦难的心,并且已经在这么做。

第二:是自己是否有真诚的心要学修佛法。真正学修佛法要达到的第一个内容就是真诚。真诚一词,几乎每个人都理解,也普遍用于世法。在佛法里面,其意思更为深刻一些。先说真,就是从心底感触到历代祖师,佛菩萨的慈悲,不遗余力的来帮助世间受苦的众生,给与众生所有的方便,希望所有众生能够相信佛菩萨所教授的方法,并切实地去做,不留有余地,最终所得到的成就是必然的。佛法说一真一切真,只有修为人一念成真,为真行持,就可以处处得到验证,不会出现差错。如果做不到这个真,那么你不会得到。哪怕有0.1%的不真,也不可以得到,这个就是佛法中的绝对性。对于真的衡量,自己完成可以清楚自己具备了多少,自己的心骗不了自己,投入了多少真心才可以得到多少结果。古往今来,无数的圣贤,修为成功的人都会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在真的行持上做到不自欺欺人,这样的原则,也是下面的一个字:诚。

诚心待人,诚心做事,诚心听佛的教育,诚心得到佛法,诚心去行持佛法。这些都是诚的内容。首先佛向内求,是自己内在具备的。一个人也许可以侥幸的骗过别人,但是没有办法欺骗自己,可以说对人的诚也许含有水分,哪怕是少许的。对佛的诚,不可以有半点水分在内。否则不以佛见是好的,倘若以魔见就情况大为不好了。许许多多的人都会说学佛下种,关键在于下种,一片土地无论它的好与恶,如果没有种子,它就永远只是一片土地,不会长芽扎根,抽叶开花的,诚心的敬意是得到种子的关键,诚心到了,种子落地生根。诚心不到,种子是种子,地是地。种子得不到土地,以至干涸死亡,土地因为没有种子,以至于荒芜。种子就是由真诚得到的,土地就是自身的心地。在这里引用五祖的一首偈语: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希望所有的学佛修佛人,用真心诚意找到自己的真情佛种,并把他下到心地中。种子落地,是修为的真正开始,以后每走一步,也离不开一个诚字。比如种地,你对庄稼的管理到什么程度,庄稼就会长成什么样子,是庄稼应该有收获。可是如果管理的不善,也会长疯长坏,就会出现非庄稼该有的收获。对庄稼的管理是世人所行持的生存之法,就修为人而言,就是佛法修持的行持,行持无差,才可以得证果证。所以一个诚字是少不得的。

烧香来供养佛菩萨是很好的,喜欢烧香的佛友可以经常进行烧香。但佛菩萨更希望世人自度度他,行善积德,他们希望更多人放生、印经书、施食、供灯,度化更多有缘众生,功德无量。

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养佛、菩萨一定要烧香吗?

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三、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的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的戒、定真香。

四、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

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人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五、有人一定要烧香怎么办?

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

六、烧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

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七、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给每个都要烧三支香吗?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它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九、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

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烧伤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萨功德最大?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