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在佛门,“传灯”是最生动的借喻,喻指传法,付法。传法予人,就叫“传灯”。法师传法予法徒,举行传法仪式,便叫“传灯式”。记载宗门祖传法系、承传法脈、记录祖师法语、法汇,就称为“传灯录”。

佛法弘传,古今一脈;道终未替,端赖赓续。佛以自觉觉他,法能启迷破暗,故以灯为喻。漫漫长夜,幽暗无明,一灯相照,顿现光明,照徹宇宙,照徹自心。佛法代代相传,亦如灯灯长明。故传法予人即名传灯;代代相传,亦称灯灯相续。《大般若经》云:“尊者善现,告尊者舍利子言: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如来为他宣说法要,于诸法性常不相违,诸佛弟子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由是为他有所宣说,皆与法性不相违,故佛所言,如灯传照。”这是说,宣说佛法,如佛所言,即如灯传照。《维摩诘经。菩萨品》云:“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这是说,一灯可燃百灯千灯,一灯可传百灯千灯,因而才能灯灯无尽,照破幽冥,光明永住。《智度论百》云:“所以嘱累者,为不令法灭故。汝当教化弟子,弟子复教余人,展转相教,譬如一灯,复燃余灯,其明转多。”这是说,佛陀教化,三宝弟子展转相教,就如一灯又点燃许多他灯,灯灯相照,光明愈多。

在纪念伟大世尊诞日的盛大活动中,我们举行传灯祝圣,意义非同寻常。传灯就是正法久住,传灯就是续佛慧命,传灯就是绍隆佛种,传灯就是攝化众生,传灯就是供养三宝,传灯就是广度有情,传灯就是破迷除暗,传灯就是给人光明,传灯就是培植福慧,增长福慧。

为什么要传灯?

第一:传灯可以开启智慧。佛法中,真实的智慧是指见到诸法实相。即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仅在传灯所象征的传授佛法的过程中,就是在真实的手与手对接灯盏之中,也可以得到这种明心见性的最高智慧。

例如以下公案中:《五灯会元》卷七载,德山宣鉴禅师一天晚上在龙潭崇信禅师处侍至深夜,龙潭对他说:“夜已深了,为何还不回去?”德山揭帘外出,却又回来,说道:“外面很黑了。”龙潭点燃纸烛递与德山,德山刚伸手去接,龙潭却突然又将纸烛吹灭了。德山于此大悟,便礼拜。龙潭说:“你见到了什么呢?”德山回道:“从今往后,再也不会对天下老和尚说的话存有疑惑了。”在这则公案中,灯(纸烛)从龙潭传至德山,有外在形式的灯,也有内心受法的智慧之灯。可见,在灯的授受之中,是可以将诸佛命脉的无上智慧开启出来并传承下去的。

第二:传灯是报佛深恩的一种方式。佛于众生恩德深重,众生于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备受众苦,不得出离。佛于过去无量劫中精苦修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然后说法救度众生。若不蒙如来拔济,众生将永久沉溺于生死苦海,所以佛恩深重,难以报答。

经中多有揭示佛恩难报者,如《佛说佛名经》卷一说:“第六念报佛恩者: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国城妻子,象马七珍,为我等故,修诸苦行。此恩此德,实难酬报。是故经言,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亦不能报。我等欲报如来恩者,当于此世,勇猛精进,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道。”

佛恩既如此深重难报,要如何才能酬报呢?“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道。”才能报之,其实,这也就是传承佛法,弘扬佛法的意思,亦即传灯之意。

唐朝法藏法师《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偈云:

“开此秘奥藏广益于自他

愿令法久住传灯报佛恩”

这偈中明确指出,弘扬经教,传佛灯明,可报佛恩。当然,这里指的是传佛智慧之灯,命脉之灯,而不仅仅是传递油灯。但是传递油灯的过程,也是人们发起延续佛法命脉之心的殊胜助缘。从这个角度讲,传递油灯,同样也是有助于报佛深恩的。

第三:传灯有助于发菩提心。油灯,这种照明工具,通过燃烧自己来照亮别人。自身一点点的焚烧,光明却源源不断的放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正是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利生精神。

经典里面常用明灯来比喻菩提心,如唐朝般若三藏译《华严经》卷三十六云:“譬如灯炷,随其大小而发光明,若益膏油,明终不绝;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大愿为炷,发智慧光,照明法界,益大悲油,教化众生,庄严国土,施作佛事,现大威德,无有休息。”

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所释,直心即是大智(光),正念真如,无所执着;深心即是大愿(炷),四弘誓愿等乐修一切善行;大悲心即是大悲(油),救一切众生苦。

由上可知,明灯的光、炷、油即圆满象征了大智、大愿、大悲所组成的完整的菩提心。因此,在传灯的过程中,自己手中的油灯被别人传过来的火焰点燃,再用自己的明灯点燃别人的明灯,目睹明灯一盏盏亮起,内心思维经中所揭示明灯的象征意义,这种场景和思维,很容易让我们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第四:传灯助修十种功德。不从传灯所象征的传法来看待,仅就供养油灯这个角度来讲,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能获得广大果报。《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下云:“若复有人,施灯供养佛舍利塔,获十功德。云何十种?一肉眼清净,二获净天眼,三离于三毒,四得诸善法,五聪明智慧,六远离愚痴,七不堕黑闇三涂,八尊贵自在,九往生诸天,十速证圆寂。”

第五:传灯可得四种清净。据《佛说施灯功德经》,供养佛塔以灯明,可获四种清净:“一者、身业清净;二者、口业清净;三者、意业清净;四者、善友清净。”

这四种清净实际上代表了一切作为的清净,因为所有的恶业可分为十种,即身三恶业:杀生、偷盗、邪婬;口四恶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恶业:贪欲、嗔恚、邪见。

第六:传灯可以得佛授记。传灯,其本身也是在供灯,即将灯明供养于佛。供佛灯明可以得佛授记,这是有经典记载的。

据《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记录: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国中有一贫女,名字叫做难陀,贫穷孤独,依靠乞讨维系生命。难陀见到诸国王臣民,大大小小各各供养佛及众僧,内心思维:我以宿业因缘,贫穷困苦,现在虽然值遇福田,竟然没有任何物品可以供养。深自感伤,痛切咎悔,便入城乞讨,希望能得到些许可以用来供养的物品。终日不休息地进行乞讨,只得到一钱,便持此一钱至油店买油。掌柜问她,用一钱买油,只能买到很少很少一点点而已,妳要用来做什么呢?难陀将自己的想法如实地告诉了掌柜,掌柜很憐愍她,便多给了她一些油。难陀很是欢喜,所得的这些油是足够做成一盏灯的,于是拿着制成的油灯来到精舍,供养世尊,置于佛前众灯之中。自立誓愿:“我现在很贫穷,用这盏小灯供养于佛,愿以此功德,令我来世得大智慧光明遍照,灭除一切众生垢暗。”难陀立此誓愿后,礼佛而去。次日天亮时,其它所有国王臣民等所供的灯全部燃尽熄灭了,唯独难陀供养的灯仍然还亮着。目连尊者於天初亮时前来收拾场地,见到唯有这一盏灯仍然光亮异常,犹如刚刚点燃起来的样子。目连尊者心想:白天燃灯也没什么作用,不如先把它灭掉,晚上再点起来。于是举起手来扇这盏灯,但没想到灯焰如故,并未受丝毫影响。尊者又用衣扇,灯焰仍然不灭。佛见到目连的这些举动,告诉目连说:“这盏灯不是你这样的声闻的力量所能倾动的,就算你用四大海水浇灌,以大风来吹,仍然也是不能熄灭这盏灯的,因为这是发大心广济众生的人所布施的缘故。”稍后,贫女难陀又来到佛前,头面作礼,佛即与其授记:“汝于来世二阿僧祇又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名曰灯光,十号具足。”难陀得到授记,欢喜异常,长跪求出家,佛即听为比丘尼。

在这则公案中,贫女难陀只供了一盏油灯,却超越佛前所供众灯,乃至以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之力也不能使这盏灯熄灭,并且佛还亲为贫女授成佛之记。这其中的愿委,并不在油灯本身,而在于贫女难陀以供灯作为助缘所发的真实而强烈的殊胜大愿:“我今贫穷,用是小灯,供养于佛。以此功德,令我来世得智慧照,灭除一切众生垢闇。”这才是真正的原委。也就是说,供灯并不在多,一人一盏足矣,真诚心发愿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老话:“心诚则灵”。

虽如此,供灯对于真诚心发愿所起的助缘作用仍是不可小觑的。就以上公案来看,贫女难陀如果没有供养这么一盏小小的油灯,她的殊胜大愿缺了这一殊胜助缘,恐怕也是难以发起的。由此可知,供灯,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助缘,可以间接的得到蒙佛授记的胜果。

灯比喻佛法,佛法智慧破除愚痴烦恼,犹如耀眼明灯照破无边黑暗。传灯的意义在于,通过形式上的灯灯相传,达到传播佛法,洗涤众生内心烦恼垢病,开启心性智慧光明的效果。

传灯的意义

很多人都听说过“传灯”这个词,尤其是在佛教当中,《景德传灯录》《东域传灯录》《延宝传灯录》《传灯法师列传》《天圣广灯录》《靖国续灯录》《道明联灯录》《嘉泰普灯录》等等等等,以传灯命名的典籍非常多,为什么以“传灯”命名呢?

《般若经》中说:“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与诸法性常不相违。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故佛所言如灯传照。”这是佛经当中记载关于传灯的最初概念,即把佛法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传法于他人,如同灯灯相传、心心相印,故名传灯。法能破暗,如灯能照明。将法传下去,如同把解脱的光明传给弟子,以譬喻命名为传灯。

《维摩经》中说:“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这是说传灯的作用,能使佛法永不停止,且发扬光大,普及到任何一个地方,所谓法轮常转。借此实质的传灯,暗喻佛法的弘扬将无边无尽。同时,以灯灯相传、光光互照,燃起我们的心灯,使大慈大悲的大爱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把佛法的甘露妙雨洒遍每个人的心中。

因为佛法犹如明灯,能照破世间黑暗,所以把传法称为传灯。《大智度论》中说:“为令法不灭,当教化弟子,弟子展转教,如灯燃余灯。”可见,传灯能使佛陀的法脉展转相传而不绝,代表佛法延续不断、永不穷尽。

先前,历代传承上师、祖师大德们,以他们的慈悲和智慧,给我们传来了解脱的希望;如今,我们也同样以我们的真心和力量,把解脱的种子传向世人。让佛法给大家带来无限光明、无限温暖、无限祥和、无限美满,这就是传灯。

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破暗为明;佛法,是让菩萨们牺牲自己,利益众生,以佛智慧破除众生的愚痴暗障。

传灯法会,就是把这种象征具体化,以实质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家手捧莲花座灯,相互传递,将光明传向四方;象征将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光明传遍十方,具有代代薪传的意义。

尤其在末法时期,众生根性更加愚钝,恶业更加深重。人们在贪、嗔、痴三毒的指引下,难得片刻安宁。只有佛灯的光明,才能照破迷惑颠倒的我执,开发我们的智慧,坚定我们的胜解。有灯光的地方,诸佛菩萨慈光自然摄照。我们应当观想灯火如须弥山高,灯身如大海广阔,其光所照之处,众生见者,烦恼和痛苦全部消除;身体健康、智慧增长,如法所求悉皆获得。

传灯的功德。《施灯功德经》中说:“燃少灯明,所受福报不可得说,无量无边不可算数,唯有如来乃能了知。”《业报差别经》中说:“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一者照世如灯,二者肉眼不坏,三者得于天眼,四者得善智慧,五者除灭大暗,六者得智慧明,七者不堕黑暗,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传灯的功德不是凡夫所能臆测,这是诸佛以方便勉强宣说。传灯具有这些实际的意义,真诚希望能以一灯破开千年暗,佛陀正法传十方!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读过佛教经典的都应该知道这句经文,这是普贤菩萨发愿偈,是回向偈的一文,回向其实就是施向,以自己所修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善根追悼亡者,以期亡者获得安稳。

回向是大乘佛教修行的重要内容,他有多大的力量呢?先来看个例子。

佛陀在广严城的时候,那里的信众准备在第二天迎请佛陀,供养午斋。

当天晚上,有五百饿鬼来到佛陀面前请求:“明日供养您的善根,可不可以回向给我们?”

佛陀明知故问:“为什么要回向给你们呢?”

那些饿鬼回答:“我们是广严城这些人的父母,以吝啬之业而转生为饿鬼。”

佛陀说:“你们明天前来就可以,不来的话,不行!”

饿鬼们说:“我们长相这么丑陋,若被亲朋好友看到,实在不好意思。”

佛陀说:“如果你们不来,我也没办法回向。”

最后,饿鬼们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回向时,五百饿鬼如约前来,广严城的人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佛陀告诉他们:“你们不要害怕,这些饿鬼是你们父母转生的,它们生前为了你而造恶业,如今变成这样的身相,是否能将善根回向给它们?”

人们回答说:“既然如此,无论如何也要回向给它们。”

佛陀回向后,那些饿鬼都转生到三十三天去了。

所以,回向对众生真的有无量利益。一般来讲,中阴界的很多众生没有机会行持善法,若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人间行持善法,就希望他们能将善根回向自己。所以我们如果听说人死了,尤其是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应该马上念《普贤行愿品》《观音心咒》来回向,这样他们一定能受益。

回向是可以实现的,它是有功德、有力量的。

《地藏本愿经》中有一个公案说:

很久很久以前,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出世,像法时期有一婆罗门女,善根深厚,信仰佛教极为虔诚。但她有一个邪见较重的母亲,不但不信佛教,反而诽谤僧众、轻毁三宝。婆罗门女想尽一切办法劝母亲,但始终无法转变她的观念。

后来母亲过世,婆罗门女很伤心,据母亲生前种种,推知她肯定堕入了恶趣。于是婆罗门女变卖家产,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在佛像面前一直虔心祈祷。之后感得佛陀在空中告诉她,要想知道母亲转生何处,回去诚心念佛号即可。

婆罗门女回去后,一天一夜不断持念佛号,以佛的加持和威力,她看到自己来到地狱,并目睹了各种苦难惨境。有一鬼王名为无毒,前来迎接她。

她问这是什么地方,鬼王说:“这是铁围山。”

“铁围山不是地狱吗?我怎么会来到这里?我母亲是不是转生到这里了?”

鬼王告诉她:“你母亲本来在此受苦,但三天前已经生天了,因为她女儿为她设供修福,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

婆罗门女回到人间后,对因果更加深信不疑,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佛陀告诉大众说,当时的婆罗门女即当今的地藏菩萨,当时的无毒鬼王即当今的财首菩萨。

通过这个公案可知,纵然转入无间地狱,为其超度回向,它们也能获得解脱。

遭遇过大难,受过大苦,慢慢这些众生觉悟了,他对你相信。他会想到,我欺负别人,那个人生气会报复我,我欺负你,你不生气,你不报复,你还来帮助我。临死之前他想一想,我这一生遇到一个好人,他觉悟了,这一生不能觉悟,来生觉悟了,决定会有觉悟的一天,他会感恩你。我们自己能承受,不但是自己的业障消了,刚才讲了,众生的业障我也代他消了。这个代他消的具体事实,就是他慢慢看出来了,他觉悟了,他醒过来了。所以不怕吃亏,记住古人的话,「吃亏是福」。大富大贵从哪里修来的?从吃亏修来的,从上当修来的,绝对不是占便宜。

占便宜的人很聪明,到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什么?他要到三途,他要还债。杀生要还命债,欠钱要了债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连李世民都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做帝王也不能避免。这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叫真苦。所以人贵觉悟,觉悟一定要遇到佛、要闻到法,不遇佛、不闻法怎么可能觉悟?世间人受极大的冤枉,这口气忍不了,咽不下去,苦不堪言。其实气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必用咽的就化解了,没事,何必那么执著?错误统统在执著,坚固的执著,不肯放下。佛教我们放下,做出放下的样子给我们看。

早年我在美国的时候,我看到经上两句话,「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一点都不假,世间没有恶人,妖魔鬼怪到我这里来,都是佛菩萨。所以境随心转。凡夫,凡夫可怜,颠倒了,他的心随境转,错了。心随境转,你就会转到阿鼻地狱;境随心转,你就能成佛、成菩萨。

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外面环境,善缘恶缘、顺境逆境,平等的,没有两样。好丑是我们自己虚妄的分别执著,离开分别执著就平等了,看不到好丑,看不到善恶了。是非、善恶、邪正都是妄念当中产生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了不可得,它不是诸法实相,它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真正学佛人,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肯定要遭大难、要受大苦。别人不相信,你善心善意对待人,人家怀疑你,你存的什么心?你有什么目的?有什么企图?是不是想害我?人家不往好的想,全往负面想,你要能受得了,你要能不改变,你才能成就。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的时代,要非常的智慧、非常的德行,才能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苦难众生这些态度对你,你能承受,是帮他们消业障,帮他们培福德,这在佛法叫代众生苦,他们造作所有的罪业我来承当。

诸位细心去想想、去体会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遭遇过大难,受过大苦,慢慢这些众生觉悟了,他对你相信。他会想到,我欺负别人,那个人生气会报复我,我欺负你,你不生气,你不报复,你还来帮助我。临死之前他想一想,我这一生遇到一个好人,他觉悟了,这一生不能觉悟,来生觉悟了,决定会有觉悟的一天,他会感恩你。我们自己能承受,不但是自己的业障消了,刚才讲了,众生的业障我也代他消了。这个代他消的具体事实,就是他慢慢看出来了,他觉悟了,他醒过来了。所以不怕吃亏,记住古人的话,「吃亏是福」。大富大贵从哪里修来的?从吃亏修来的,从上当修来的,绝对不是占便宜。

占便宜的人很聪明,到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什么?他要到三途,他要还债。杀生要还命债,欠钱要了债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连李世民都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做帝王也不能避免。这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叫真苦。所以人贵觉悟,觉悟一定要遇到佛、要闻到法,不遇佛、不闻法怎么可能觉悟?世间人受极大的冤枉,这口气忍不了,咽不下去,苦不堪言。其实气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必用咽的就化解了,没事,何必那么执著?错误统统在执著,坚固的执著,不肯放下。佛教我们放下,做出放下的样子给我们看。

很多人做功德也好,遇乞丐也好,也总有怕上当吃亏的感觉,实际就算遇到真的骗子,也是你欠他的,如果你不欠他的,那么他想骗你也骗不了你,所以还不如清净见,把一切众生都当佛看待,个人自修自己的因果,就算他骗你,也在成就你的功德,帮你挡了你的灾难,所以你要把他当佛来看,当恩人来看。以怀疑的心态布施,如果对方不如法,破坏的是自己的清净心;如果对方在认真做,你的怀疑无异于诽谤。在福田中造恶业,真正可惜。

永远记住:这个世界上没有对与错,只有因和果!

对自己友善并不是放纵自己,因为放纵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让我们内心安乐。友善意味着以温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带着幽默感去观察自己的傲慢、无知、冷酷、僵硬。这些东西虽然顽固,说到底不过是自心玩的可笑把戏,你弄清这把戏背后的玩法,就能逐渐不再被它迷惑。通过对自己行为和感受的观察,我们会慢慢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给自己带来快乐,什么样的行为造成痛苦。为了让自己快乐,我们将学会谨慎取舍身体和心的行为。

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足够诚实和专注,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自己和他人。我们喜欢夸大内心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感受,虽然这样做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们因为不想把心打开,不想原谅某个人,或者不想面对真相,而宁愿相信自己深受伤害。有时让自己心碎比宽恕要容易、痛快得多。由于缺乏觉察,我们不能看清事物的状况,不能了知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使自己处于不必要的伤痛、焦虑和混乱中。

即使出于善意,我们说话、做事的方式也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不过我们总以自己发心好为理由忽视这种伤害。事实上,这样做只说明我们并没有准备敞开心胸,在内心深处并不想要与他人交流。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的最大僵局就是习惯性地封闭自己,排斥与外界交流,任何一样东西都可能被用来搭建自他之间的藩篱。是非对错、道德观、价值观、信仰都能成为拒绝交流的好借口。你认为自己是对的,是站在道德、正义一边的,所以有理由漠视对别人的伤害。或者,你认为自己对生命、世界的了解更深刻、更透彻,因而很难向不信因果的人表示应有的开放和友善。然而,大乘菩萨的友善是无条件的。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推进这种友善,前提是把心打开,让所有我们祈愿他(她)快乐的众生都真正进到我们的心里。对我们来说,“众生”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词汇,而是代表着在情感上能与我们相通相连的一个个具体的生命。

在小道场有十位打精进佛七的居士,三个月下来没有太明显的感应,有时信心动摇,请老和尚开示,增强他们的信心。

供佛即有佛缘

感应未必是佛缘

各类感应,碰到高兴,然后放下,是好境界。。。若是执著,定要见瑞,时时勤求,魔则得便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楞严经》

诸天魔等,具足神通

怕人修行,破尽虚妄

见人事佛,以神通力,扰其心神,令其迷信

不得正受,渐入邪道

他一问我就晓得,他们三个月这个心不清净,所以得不到感应。怎么知道他不清净?他提这个问题就知道他心里面的疑虑很杂。清净心念佛,要不要求感应?不需要,有求感应的这个念头,有求佛菩萨显灵的念头,就把你的清净心破坏,就不会有感应。感应是不能求的,自然就产生感应的效果,如果有心求就得不到感应。

还有,纵然不求,感应现前生欢喜心,「我们的功夫不错,你看佛菩萨都来加持」,这不是佛菩萨加持,这是魔来加持,魔变化佛菩萨来跟你开玩笑的,说明你们心不清净,心不真诚。

如果真的是有诚意、有清净心,什么都不求,一句佛号念到底,亦不怕死,也不贪生,什么时候功夫成熟了佛现前,你请求他带你往生办得到的,不是办不到的;纵然有寿命,你不要蘀,舍弃掉了,跟佛就走。这个事情自古以来有,现在有念佛的同修他也做到了,这不是难事。总要发真诚心,不要有侥幸心,不要有傲慢心,不要有希求心,这都是杂心,杂心怎么会有感应!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