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我坚持了十年的空身修行,在修行次第上要达到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我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该如何走?我有些茫然。您能否给我一个方向?或者方法,我臆测的是应该禅定、实证空性,然后回到见山还是山的境界中来。

修行就像心出了一趟远门,现在,如果你回来了,那就好好生活。该工作时工作,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该干嘛时干嘛。没那么多多余的事。若能老老实实的生活,这本身就是大禅定。若能活在当下,即是前境心空,不用专门求空。

修行归来,不管他山还是不是山,水还是不是水,只管你的受、想、行、识,只管你的现前生活。生命中遇到山就爬山,遇到河就过河,不怨天,不忧人,随时节,观因缘,正等正觉而活。

修行不是空却现前世界,只是移除心里障碍。心中若无障无碍,直亲直爱当前世界。“你能否给我一个方向?”迷惑时需要方向,醒来时无有方向。当下事,当下物,即是方向。该吃饭时,吃饭就是你的方向;该睡觉时,睡觉就是你的方向;该干活时,干活就是你的方向。

智者了达,手伸过去的地方就是方向,脚移向的地方就是方向。对于一个有路要走的人有方向,对于一个没有什么地方要去,没有什么要达成的人,没有方向。迷者要了解方所,惑者要知道导向,若是不迷不惑者,无须方向,手触到的事物就是目标,脚落下的地方就是方向。

修行归来,只是做个老实人。什么是老实人?没有妄想就是老实人,不想得到得不到的,不想要要不着的,不执念于没有的,安心于有的,满足于当前的,就是老实人。老实人都是有福人。老实人安静,做个安静的老实人,就是得禅定。老实人不妄想没有的,不厌离眼前的,不求索,不挣扎,不努力,大安详,大寂静,这样的行为就是大智之行。

对于修行人而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迷非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惑非慧。有禅师说,六十年来我的生活搞得一塌糊涂,内在的两派军队,整天你打我我打你的,现在我把它们都收编了,抬起头再看看这眼见的大地,山好,河好,一片大好……如梦方醒,即是开悟;老实生活,就是得道。若你也是个明白了的人,还要求什么样的开悟与成道呢?

老实人,不张扬,不梦想,无架子,无身份。他默默行,如春风穿过小树林;他静静立,像老树站在大路旁;从外看,他像一粒珍珠和泥沙,朴实无华;就内里,就像幽兰藏远山,不遇识主不芬芳。

和老实人相处,你感觉不到他的影响力,然而他却在悄悄地改变你。像春气你感觉不到它在哪里,然而它一到,遍地百花悄然盛开,百花盛开百花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自己的能力。老实人走过你,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然而他把他的存在留在你那里,作为你而存在。

老实其实不容易,一个人不修行到一定份上,不会真老实。若欠一份修功,就有一份不老实。检点你内在的不老实,就会知道你的修功还差多少。老实人朴实无华,老实人悄然无声,老实人犹如细雨,老实人就像春风。老实人是至人。老实人是到家的人。若能真老实,必不是凡人。

人们说,老实人不吃亏,吃亏就在你不老实。此是真言。此是真智。一些情况下,老实人貌似吃亏,实则得福;不老实人,看似沾光,恰是亏损。若言老实人吃亏,最终是,老实人吃小亏,不老实人吃大亏,真实不虚,终有证明。

所以,千说万说,不管修不修行,终了做个老实人。损一分心中妄想,老实一点,踏实一分,最终福报归自身。修行加速你做个老实人。不修行也能做个老实人,那是天真佛。

从某种意义上说,修行就是,检点你心中的不老实,观察你心中的不老实,让不老实迅速归于老实,老实的做人,老实的做事,在老实的位置,老实,老死。不老实者,不能老死;自然老而死者,非老实人谁能而为?

修行归来,做个老实人。

宇宙中,凡智慧生命都有语言,咒语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佛陀说法,通八万四千法门,不可能不说“咒”;

佛教咒语的“咒”,不是诅咒的意思,而是“真言”,这个意思,大家要懂;佛法是建立在高尚的、超越的精神层面,跟低级庸俗完全无关。

咒在中国地方佛教中被称为真言,且广泛运用于中国大乘佛教典籍中。在中国大乘佛教中,咒或圣陀罗尼,即总持一个法,即心即是“佛”,是诸佛菩萨修持得果之心法结晶。

十方三世有无量数诸大乘佛,有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而同一陀罗尼门,亦有无量数大乘佛修持成功得果。

当知诸法如义,一法等于一切往生法。但咒为梵文,其间有译意,而持咒者不必晓其意:因诵咒时,心解其意,反生分别心,而不能至炉火纯青,一心不乱之境。

我们都知道佛教里有好多咒语,那这些咒语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理解呢?

在佛教传统中,咒语是不翻译的。只是用来一心念诵的。从佛教的教义上来解释,真言秘咒是诸佛菩萨甚深智慧的方便示现,语言和阐述是很难真正解释的。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就是通过语言的一种暗示,让你远离一种狭小,趋向一种伟大。

真言咒语除了宗教上认为的那种意义之外,还有一种作用就是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战胜自己。所以,不要认为它有多么神秘,不要把它妖魔化。宗教文化是中国文明中非常丰富的一个宝库,要钻进去,汲取它的营养,不要被它困住,要智慧地信仰它,不要迷信。当你能智慧地信仰它时,它就是你的营养;当你迷信它时,它就是你的枷锁。如果你对佛法里面某一个咒语有欢喜和向往的时候,不妨一心念诵下去,只要你能真心念,不怀疑念,常精进念,自有滋味在心头。

念咒语就能与佛的思维相应?佛在说话时候用咒语对话吗?咒语哪来的?

1、咒语一般出自大乘佛经,是梵文的音译。修行到了较高的境界,可以自创咒语,驱魔及驱虫效果很好的普庵咒,就是中国的普庵禅师自创的。

2、佛对不同的众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较高层次的天人,不需要用语言来沟通了,心念一动就行了,佛菩萨同样有这个能力。

3、用现代概念来说,我们可以把咒语理解为各种宇宙密码。佛菩萨说的咒语,是让我们众生离苦得乐的语言工具,手印是行为工具,观想是意念的工具。这就是三密相应,亦即口念咒、手结印、心观想,身口意是我们凡夫与外界交流的全部途径。

4、不同的咒语,有不同的作用。我们通过身口意三者,与咒相应的方式,实现咒语的作用。

佛学常识第三十三课 宗派(一)

佛教分为各种宗派,这是我国学者见到佛法如海,为着便利修习,各择一条路,去求专精,并

非树立门户,是此非彼。各宗命名,有取地、取人、取法的不同。现下虽尚有十宗的名目,实

际上已经有数宗很少有人研究了。

(一)「成实宗」(也名空宗)诃犁跋摩法师造《成实论》,很与大乘的学理相似,大旨是「

成立修多罗中实义」的意思。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师译出,才创立的。

(二)「俱舍宗」(也名有宗)俱舍译为藏或茧,是包含的意思。印度小乘,异论纷纷,后经

结集为《大毗婆沙论》;世亲菩萨依着折衷作《俱舍论》,义为「解释发智」。陈代真谛、唐

代玄奘两位法师,译来我国,才创立的。

(三)「禅宗」(也名心宗)禅是「禅那」的简称,译为「静虑」的意思。梁代达摩祖师西来

创立的。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大概悟后方许起修,虽说不立文字,但这

一宗多是研读般若类的典籍。

(四)「律宗」(也名南山宗)是依着佛制,净除「身口意恶业」的一种方法。创始的是唐代

终南山道宣律师,依着《四分律》作主要典籍。

(五)「天台宗」(也名法华宗)隋代天台山智者大师,取《法华经》为根本经典,创立这一

宗,发明「一心三观」的妙理。对于判教解义,都有精确的体系,各宗演教,也多采他的方式

佛学常识第三十四课 宗派(二)

(六)「贤首宗」(也名华严宗)唐代杜顺和尚,取《华严经》为根本典籍创立的。到了佛学

常识第三祖贤首大师,又加了一番整理,格外显得精采。发明「一真法界」,是此宗的奥义。

(七)「慈恩宗」(也名法相宗,近称唯识宗)这一宗所依的主要经典,是《楞伽》《解深密

》等经,及《成唯识论》,主张「转识成智」。唐代慈恩寺玄奘法师翻译弘扬,才创立的。

(八)「三论宗」(也名性宗)龙树菩萨造《中论》、及《十二门》,提婆菩萨造《百论》。

这三种书,大概是说明「大乘之中实的义理及破执破障」的意思。姚秦罗什大师译出,才创立

的。

(九)「密宗」 (也名真言宗)密是「秘奥」的意思,为佛的最深境界,非到「等觉」不能明

白,取「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的方法,根本典籍是《金刚顶经》、《大日经》等,唐代金刚

智及不空两师创立的。但现在中国流行的,却是藏、蒙密教,更分红、黄、白等派。

(十)「净土宗」 (也名莲宗)晋代慧远大师创立的。取《弥陀》《无量寿》《观经》三种为

主要典籍,主张「四法念佛,带业往生极乐」。这一宗的方法,因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

以在家的人修习,尤觉方便。

佛学常识第三十五课 宗派(三)

这十宗的次序,乃依照明季吹万老人《释教三字经》。该书在清代时候,经过印光大师重订,

以后又由杨仁山居士删改。这次序或有取意,兹用浅意揣测,试说如下:

(一)按宗乘说 分二小乘,七大乘,律是通小通大。这自然应先小后大,所以成实、俱舍在前

,律夹中间,其它在后。

(二)按教义说 禅学传佛心印,法是最高,故列在大乘的起首。净学普被三根,法是最广,列

在最后,这好比车有双轮。其余列在中间,好比舆的轨轸等件。「舆」有载乘的功能,「轮」

有运转的力量。

(三)按行持说 戒律是诸行根基,知禅明宗以后,列在以前,使先正本。学贵求解,台贤相性

,都是教理南针,列在其次,使明教相。解后尤贵实行,密净是专讲修持方法的,列在最后,

使知归宿。

这十宗的律、净两宗,皆是具普通性的,就是不问何宗,都须受持戒律,皆可兼修念佛;因着

无戒行万德不立,有念佛成就最稳。

佛学常识第三十二课 六度

「度」的意思,是说众生在生死苦海里,要度到涅槃乐岸上。有六种方法,按着去作,就可达

到目的。

(一)「布施」 是用自己财物或某事,分布施给对方。略举三种:

1.财,用财物赒济缺乏的。

2.法,说法使人得益。

3.无畏,救拔众生的厄难。

(二)「持戒」 是应止的应作的,都遵守戒律去办。事相甚繁,略说三聚:

1.摄律仪,所有戒条谨持不犯,就是「诸恶莫作」。

2.摄善法,就是「众善奉行」。

3.摄众生,就是「救护众生」。

(三)「忍辱」 是忍耐一切逆境的逼迫。略举二种:

1.耐世怨害,忍受有情侮辱戕害等事。

2.安受众苦,忍受时缘饥渴寒热等事。

(四)「精进」 是磨励身心,进修前后五度。略举三种:

1.披甲,发了大心,不畏一切,好象穿上铠甲,不怕冲锋。

2.有勇,听到难断的事,难能的事,心不怯懦。

3.不退,遇到任何障碍,决不退转。

(五)「禅定」 是止住散乱的妄心,使他寂静观照。方法繁多,不能枚举。修那一门说那一门

,不修,说也不懂。在这里只好举出三大类的总名,略知他的大概而已。

1.世间禅。

2.出世间禅。

3.出世间上上禅。

(六)「般若」 是证得的智能。略举三种:

1.实相,离一切虚妄的性体。

2.观照,能以照察实相的真智。

3.方便,能以分别诸法的权智。

佛学常识第三十一课 十二因缘

「因」说事的原素,「缘」说果的促成;这是穷究众生涉历三世,轮回六道的由来。

(一)「无明」 是本性从无始一念不觉,起的烦恼。

(二)「行」 是依着无明造的善恶事业。这是「过去」世的二种因。

(三)「识」 是过去二因,混合入胎的神识。

(四)「名色」 是神识依父精母血生起的胎体。

(五)「六入」 是二、三月后渐长成六根。

(六)「触」 是胎出生以后,在二、三岁时,与外界的接触。

(七)「受」 是六、七岁时,渐能分别苦乐。这是「现在」世的五种果。

(八)「爱」 是十岁以后,依苦乐的感觉,爱把苦离开,爱把乐接受的一种

思想。

(九)「取」 是成人以后,爱欲发展,便执取不舍一切的造作。

(十)「有」 是依爱的思想,取的造作,遂有了种种的业力。这是「现在」

世的三种因。

(十一)「生」 是依着现在的业力,牵着将来去投生。

(十二)「老死」 忧悲苦恼,是既有了再生身,就免不了受这些悲苦。这是

「未来」世的二种果。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