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居家学佛者,皆会供养佛像,朝暮礼拜文,以此践行信仰。佛陀灭后,化相三宝转为住持三宝。今日所供之佛像为佛宝,印刷之经卷为法宝,单身僧装素食之僧为僧宝。三宝具足,代表佛法久住世间。众生供养三宝,可培植福田,种未来解脱之因,龙华三会值弥勒世尊,成就无上道业。

居士,是佛教四众弟子之一,在佛教的弘化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佛教已传入中国二千余年,佛教在民间的影响深远,居家学佛大多会供养佛像。佛像供养久了,必然会有灰尘,那么我们该如何擦洗佛像呢?

第一、准备干净盆,专为浴佛用。

第二、净手将佛像移至宽敞处。

第三、准备净水、干净毛巾擦洗佛像。

第四、擦洗好后,将佛像放回本处。

第五、烧香,合掌对佛像,并说赞:“我今灌浴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愿彼五浊众生类,速证如来净法身。戒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刹常芬馥;愿此香烟亦如是,无量无边作佛事。亦愿三途苦轮息,悉令除热得清凉;皆发无上菩提心,永出爱河出彼岸。”

第六、一切完毕后,礼佛三拜。

这个方法,简单实用,如法不犯威仪。不但清洁佛像,还培养恭敬心,聚集菩提资粮,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早课、晚课的仪轨都非常殊胜,但是很多人做早晚课坚持一两年以后,就开始没有兴趣了,都当成是一种任务。今天任务没有完成,还得勉强做,不是心甘情愿地做,不是法喜充满地做。

其实做早晚课是一种最大的享受!这是一种禅定啊,应该是有禅悦的。你真把自己的心静下来了,让心安住于那种境界,那是无比的快乐,无比的喜悦。那种法喜充满是无法表达,无法形容的。

但是我们从开始做课到结束,连刹那的喜悦都没有。“哎呀,快点结束……”心里着急,然后越念越快。心根本没有进入状态。虽然表面上在做课,在打坐,在修行,实际上心里却在胡思乱想。

我们做功课的时候,应该和佛菩萨感应道交。但是我们没有得到加持,只有麻木、疲惫的感觉。为什么呢?修学不到位,不明理,加行学得不好,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都没有修出来,身心也没有调整好。

做课时,身心是要调整的,心胸是要打开的。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没有般若空性智慧,这个心胸怎么打开啊?打不开,锁得严严的,里面装的都是我执我爱,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疑,装得满满的,阳光怎么能照进来,上师三宝的加持怎么能进来啊?上师三宝的加持像阳光一样,普照整个法界。你想让阳光照进来,你想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想和佛菩萨感应道交,先要把屋里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清理出去,然后把门窗打开。身心放松下来了,才能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才能得到佛光的普照。

家庭和谐、圆满还是比较重要。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他,让他不要障碍你。

人力所不能为,求佛力。要放下,内心里面赶快求观世音菩萨,有因缘改变他(她)。

心若解脱,处处都是莲花。用实际行动,求观世音菩萨,等待未来。

修学佛道的人为何要有柔软心?柔软心如何培养?

慧律法师答∶刚硬的心叫做众生心;柔软心是佛菩萨的心,它永远慈悲地对待每一个众生。只有柔软心方可进入究竟第一义谛实相的道理。培养柔软心分两个角度进行∶

第一,从理体角度,要证得空性,诸法平等。万法都是自己本性所具足的,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都是未来佛,所以,应当尊敬跟柔软。柔软心最重要的是要降服自己,对人家好是要升华自己,对人家好是要对得起自己的灵性,平等心对待他人是佛弟子的一个基本的涵养。

第二,从事相的角度,观想所有的众生都是我过去生的父母、兄弟、姊妹来转世的,没有必要用嗔恨心来对待他们,应当用柔软心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如果没有柔软心,我们就度不了众生,所有的众生都不希望看到对方骄傲和狂妄的态度,骄傲和狂妄不但自己的道业和心性会被伤害,同时也无法引导别人入于正道。

第一、不得贪求玄妙

以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覆处更无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熏般若,般若为习气所熏,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着其心,私谓玄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

第二、不得将心待悟

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故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

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

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治红垆,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见。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

第四、不可自生疑虑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眇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计较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此须勘破,则决定直入,无复顾虑。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处,更加精釆,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

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于此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以此豁达空,当作胜妙,若认此空,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此中最险。

第六、决定信自心是佛

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今之做工夫人,总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虚妄,将此妄想,误为真实,专只与作对头。如小儿戏灯影相似,转戏转没交涉,弄久则自生怕怖。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曰与之打交滚,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缠绵曰久,信心曰疲,只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心。

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无他,盖由不达常住真心,不生灭性,只将妄想认作实法耳。者里切须透过,若要透得此关,自有向上一路。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撇过,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着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缠绕。如脱鞴之鹰。二六时中,于一切境缘,自然不干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以上数则,大似画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语耳。本非究竟,亦非实法。盖在路途边,出门一步,恐落差别岐径,枉费心力,虚丧光阴。必须要真正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所谓“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其所行覆,可以曰劫相倍矣。

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须从者里透过始得。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