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大殿的东边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略称,意译众园。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长者名须达多,他常将财物布施给贫困的人,人们称他为给孤独长者。传说他要请佛到舍卫国来说法教化,就同佛的弟子舍利弗选择地方供佛和弟子们居住。经过再三考虑,选定了舍卫国太子祗陀的花园。但是太子没有出卖园林的意图,他对给孤独长者说:“你若能在我的园地上布满黄金,我便把花园卖给你。”给孤独长者当真这样做了。太子很受感动,便少要了他一部分黄金,仅为买回树木的价钱,二人共同请佛来住,这便是印度有名的祇树给孤独园。后来舍卫国王波斯匿王也归信佛教,为佛陀建立佛教的事业做出过很多贡献,所以后代寺院的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他们护持佛教的功德。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例如:有人知道师父要出国,即请师父帮忙带化妆品、免税烟、酒等物,这皆是不合理的现象,出家人若有出国的机会,也不要替人拿东西,因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药物、走私货,这点要谨慎。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父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著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与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什么是素斋?中国素食文化和素斋又有什么样的关系?素菜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但是我们平时说的素菜和素斋有何区别?今日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素斋与中国素食文化发展。

素斋是指以素食为特色的菜系,因为素食与佛教及各种斋戒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通称素斋。现在流行的素斋不单指寺院素斋,而且指融合寺院素斋、宫廷素食、民间素菜为一体的菜系。

素菜以时鲜为主,清雅素净。花色品种多,工艺考究不亚于荤菜。中国现代素菜已发展到数千款之多,烹调技法极为高超。中华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人们生活习惯差异明显,但在喜食素菜这点上却又惊人的相似。

素斋菜以荤托素,即以荤菜的烹调技艺,仿制荤菜的造型,借以荤菜的菜名,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素斋菜讲究的是素净清香,早先多用豆制品和三菇六耳,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天然矿物质,各种营养元素配比均衡,风味优美,食用清香爽口,有利于人体的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有滋补强壮、清肺益气、清涤肠胃及镇静止痛等功效。

中国素食历史源远流长,亘古之初,素食沿于采集植物,荤食来自狩猎野兽,随着生产的发展,先秦时已经有了菜羮斋食。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已经提到了一些素菜的制作方法。到了唐代就有了花样素食。北宋都市出现了市肆素食,有专营食素菜的店铺,仅《梦粱录》中记述的汴京素食即有上百种。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素食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最早的素食却不源于佛教。

明清两代是素食素菜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到清代时,素食已形成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三大支系,风格各不相同。清宫御膳房专设素局,可制作200多种美味素菜。寺院菜则或称佛菜、释菜、福菜,僧厨则称香积厨。民间素菜在各地市肆菜馆制作,各地都有著名的素菜馆,吸引着众多的食客。

《礼记·玉藻》说:“子卯,稷食菜羹”,即在忌月要以稷谷为饭,以菜为羹。

《庄子·人间世》记载了颜回的一番话:“回之家贫,惟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因此则可以为斋乎?”

《南华经》也有“蔬食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记载,说明素食在我国已具雏形。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发展高峰,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了许多蔬菜和瓜果,以及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大大丰富了素食的内容。

西晋时期,一般士族文人崇尚清淡,笑傲公侯,自甘淡泊,他们向来认为“肉食者鄙”,大多以吃素为荣。南朝梁武帝萧衍,以帝王之尊,笃信佛教,素食终身,并大力提倡素食,促使素食迅猛普及与提高。

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烹调技艺日臻完善,广泛使用植物油,豆类制品和水果蔬菜大量增加,吃素之风比前代更加兴旺。据王谠《唐语林》载,崔侍郎安悲,宴请诸司,用面粉和芋头等材料做为素菜,在外形上可与猪羊肉做的脍炙荤菜相媲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开了后世仿荤菜的先河。

历经元明,到了公元17世纪的清代,素食开始了它的黄金时代,并出现了宫廷、寺院和市肆素食的分野。

宫廷素食,也叫斋菜,主要是帝后斋戒时享用,清宫御膳房为此设有“素局”。

这些素菜御厨,能用面筋、豆腐、蔬果等原料,做出数百种风味各异的素食。寺院素食,也叫斋菜或释菜,主要用于法师讲经、沙弥受戒,或招待居士、施主及游客,专门用于由香积厨(即僧厨)制作。

这一时期全国各地“香积厨”有较大发展,一些著名的寺院,如北京的法源寺、西安的香积寺、广州的庆云寺、成都的宝光寺、镇江的金山寺、上海的玉佛寺、杭州的灵隐寺、厦门的南菩陀寺、安庆的迎江寺等,斋菜也远近闻名,求食者云集。与此同时,全国各重要市镇的素菜馆也急剧增加,形成市肆素菜,一般简称素菜,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镇江、杭州、成都等大城市的素菜馆最为有名,如“功德林”、“菜根香”、“全素斋”、“素味香”、“佛有缘”等。它们在继承传统素菜品种的基础上,吸收了宫廷、寺院的斋菜,创新了大批的仿荤素菜,如“糖醋鲤鱼”、“烘烤肥鸭”等,形象生动,几可乱真。

现今的素菜,仍由寺院菜、宫廷菜和民间素菜三大流派组成。寺院菜崇尚“全素”,宫廷菜和民间素菜则“以荤托素”。素菜的高蛋白、低脂肪和含有多种维生素成分,得到国内外美食家的高度评价,也为素菜的发展拓宽了前景。

很多营养学家们认为,素食对养生也比较有益,是一种非常值得重视的膳食方式,而且有着较高的科学含义,而现在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提升,素食逐渐已经形成了一种饮食风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和欣赏。

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故事

《大宝积经》记载:在燃灯佛的时期,燃灯佛世尊到达了一个城市的时候,释迦佛陀的前世在那时是个梵志(修道士)。菩萨(佛前世未成道时)听说世尊来了,也和满城的人一样争着想买花供佛,但已被人都买下了,他买不到了。

菩萨肯求一个卖花女“菩萨妹妹,你就卖给我几朵花吧!”这个卖花女看他非常肯切,是个根器很好的修行人,一定能先于自己修成正果,要让他以后别忘了度自己,她就把自己留的七枝花,分给菩萨五朵,又请他代自己把剩下的两朵一并献给燃灯佛,并许下誓言:“从今已后,一直到这位修行人证得一生补处(等觉菩萨)——愿他常为我的丈夫,我为他的妻子。”当时菩萨即从她手中接受了七枝优钵罗花,并许下诺言:“我本无此想,但我应满足此善女的愿望!”

当时燃灯佛被权贵们包围得人山人海,菩萨根本不能近前。菩萨就在人群重围外,向燃灯佛奉上七枝花,撒在天上,别人的花都落了下来,只有菩萨奉的七枝花不落地。

燃灯世尊发现了虔诚的菩萨,为了让他有机会靠近佛,就立刻示现了一片泥泞!(只有在障难中,方可见谁是真信真修!)权贵们怕湿脏了鞋子纷纷闪开了,唯有菩萨奋不顾身,上前脱下自己的鹿皮大衣为世尊铺住泥泞,前面还有泥泞,菩萨又布发掩泥——自己趴在泥泞里让燃灯世尊从自己身上走过,还没全盖住泥泞,又把长长的头发往前披散在最后一点泥泞上!燃灯佛从菩萨身上走过泥泞,轻如鸿毛!

燃灯佛世尊即为菩萨授记,“汝于来世,人寿百岁时,当得做佛,号释迦摩尼佛”。世尊并指地曰:“此地为菩萨布发掩泥之处,当建塔供养!”——这就是《金刚经》说的释迦世尊往昔在燃灯佛所得授记的故事。

燃灯佛应化世间的故事

永明延寿大师不仅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也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而且生于五代十国——正当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一个乱世,佛法在那个时期经过唐武宗“会昌法难”的灭佛运动之后,呈现衰微的现象,已经见不到盛唐时期的八宗共荣的兴盛景象,永明延寿大师就是在佛法衰败等待重建的时代兴出于世。

大师在当时深受吴越王钱俶的礼敬,尊奉他为国师。有一天,吴越王想开个无遮大会——就是打千僧斋,只要是出家人来应供,皇帝是一律平等供养。虽然说是平等供养,摆设的桌位总有上下座的分别,上座的位子谁都不愿意坐上去,大家都谦虚地推来推去。在谦让不下的情况下,大家想既然永明大师是皇帝的老师,当然请永明大师坐上首席位子,但是永明大师也很谦虚,就是不肯坐这个首席位子。在这么推推拉拉,就来了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长耳和尚,大家都不认识,看到大家在那里推让,他老人家就不客气,往首席位子上一坐。这一坐下来,当然吴越王也不好意思赶,但是心里很不舒服,国师没有坐首席位子,却被一个不认识的和尚坐上去,但总算是出家人,也就不便说话了。

打完千僧斋,大家都散去了,吴越王就问永明大师:“我今天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啊!”吴越王认为如果有圣人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

永明大师说:“有啊!”他说:“什么人啊?”“是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那一个?”“坐在首席的那个长耳和尚就是。”吴越王听了之后心里就很欢喜,赶紧派人去追。

派去的人就一路到处去打听:“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耳朵很大的和尚,从那一条路走了?”后来打听到长耳和尚是在一个山洞里面修行,找到之后,吴越王派的人就顶礼膜拜,请他到皇宫里面来供养。

长耳和尚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嘴啊,泄露我的身分!长耳和尚说完就圆寂了。

这些人看到长耳和尚圆寂,就呆在那边:“定光古佛是找到了,却圆寂了。”想想他刚才讲的“弥陀饶舌”,说长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大师啊,那“弥陀饶舌”不就是在说永明大师,原来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赶快回去报告吴越王:定光古佛走了,阿弥陀佛还在。

吴越王听到定光佛圆寂的消息,当然很失望,但知道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这下欢喜得不得了。就赶紧去见永明大师,快步往外走,走到门口,刚好一个报信的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进来,几乎跟吴越王撞在一起。吴越王问他:“什么事情这么慌慌张张?”“永明大师圆寂了!”

这是燃灯佛和阿弥陀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作长耳和尚和永明延寿大师的一段公案。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慧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