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古印度时,佛陀与五百位大比丘,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弘扬佛法。有一天,摩竭国阿阇世王对大臣们说:“拔祇国非常富庶,百姓人口众多,我想率领军队攻伐,将其兼并成为我的国土。”

阿阇世王告诉婆利迦婆罗门:“你到迦兰陀竹园,以我的名义向世尊问讯顶礼后代我请示世尊:‘大王想出兵征伐拔祇国,不知可不可行?’假如世尊有所言说,你要好好思惟、记录下来,回来向我禀告。因为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会前后说法不同。”

婆利迦遵奉阿阇世王的钦命,来到迦兰陀竹园,问讯世尊后坐在一旁,向佛陀禀告:“阿阇世王非常恭敬您,嘱咐我代为向佛陀请安问候,并想请示佛陀:‘大王有意要攻打拔祇国。’不知世尊您的看法如何?”当时,婆利迦婆罗门身穿长袍,从头部覆盖到脚踝,脚穿着象牙屐,腰间配戴着利剑,依戒律而言不应对他说法。因此,世尊就对阿难尊者说:“阿难,若拔祇国的人民修七种法,终不会被外来敌国所毁坏,是哪七种法呢?如果拔祇国的人民团结群聚一处,就不会被他国所击败,这是第一种。

再者,假如拔祇国上下一心,人民和合安乐,就不会遭逢外敌攻城掠地,这是第二种法。其次,如果拔祇国的人民不贪着淫欲,不贪着他人妻女的美色,洁身自持,这是第三种不会被敌国所毁坏之法。假如拔祇国的人民能够不搬弄是非,向此说彼,向彼说此,造成双方的误解,就不会被他国所侵害,这是第四种法。另外,如果拔祇国的人民能恭敬供养沙门、婆罗门,礼敬修清净梵行者,这是第五种不会被敌寇得逞的方法。

如果拔祇国的人民不贪求他人财宝,国家也不会遭受他国的攻击掠夺,这是第六种法。最后,第七种法:假如拔祇国的人民能够万众一心,不迷信神寺庇佑,而能专心一志、团结其意,便不会被外敌所毁坏。阿难,若该国人民能修这七种法,终不会被外来敌国侵略破坏。”

坐在一旁听闻的婆利迦婆罗门对佛陀说:“假设拔祇国的人民能修其中一法,尚且不能被外敌所毁坏,何况是修七种法呢?今日,向世尊的请法先到这里,因为国事繁多,我必须返回王宫了。”这时,婆利迦婆罗门随即离座,起身回宫。

当婆罗门离去不久,世尊便对比丘们开示:“现在佛要宣说七种不退转之法,你们要专心谛听!善加思惟其中的道理。”比丘们齐声回答:“是的,世尊!”世尊告诉大众:“何谓七种不退转之法呢?比丘们你们应该要知道,若比丘们聚集一处时,都能和合调顺,上下有序,精进提升道业,修诸善法而不退转,便不会被魔乘隙而入,这是第一种不退转之法。其次,僧众们和合,对于佛之教法依教奉行,精进用功提升道业而不退转,也不会被魔王所破坏,这是第二种不退转之法。

其次,如果能不著于世间俗务,也不贪恋世间的荣华富贵,精进提升修行,并且不被魔王所扰乱,这是第三种不退转之法。比丘们,如果能不读诵世间杂书,终日专心一意,于佛法上勤奋不懈,必能提升修行,不被魔王乘虚而入,这是第四种不退转之法。再则,比丘们,精勤修法,戒除贪睡恶习,恒常警惕不自懈怠,修行定能更上层楼,终不会被魔王得其方便而破坏修行,这是第五种不退转之法。

此外,比丘不学习世间技艺,也不教人学习,乐于居住闲静处,精进道业,必能深化、提升修行,不被魔王有机可乘,这是第六种不退转之法。最后,比丘们,要能思惟“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修习禅定等诸观行,信受佛陀的教法,道业必能不断地提升,便不会被魔王得其方便而破坏修行,这是第七种不退转之法。如果有比丘们能成就这七种法,共相和合、信顺佛教,便不会被魔王得逞扰乱破坏。”

世尊开示后,便为比丘们说此偈语:“除去于事业,又非思惟乱,设不行此者,亦不得三昧。能乐于法者,分别其法义,比丘乐此行,便致三昧定。”

“所以,比丘们!当勤修各种方便行门,成就此七种不退转之法。”当时,诸比丘闻佛所说,个个欢喜依教奉行。

《圆觉经》上面说过:“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也就是我们资料上所讲的“佛道非由作止任灭而得”,这是四种病,“作止任灭”,是真实地去修。

第一种是作病。也就是说,认为我今天有很多的修行,念了两万佛号,作了观想,诵了多少经,然后呢,想以这个有为的、有造作的功德之心来求开悟,求开智慧,这不可能的事情。将心待悟啊,尤是生死根株,你将心待悟的这个心还是妄心,还是生死根株。

真心不属于迷悟,真心本无迷悟。只是依佛与众生来说迷悟,佛悟了,他不会著一个相,但是他为了指导无始无明所障蔽的众生,假名说悟,所以不可以用一个有为的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可以用一个有造作的心来求,这是作病。

第二种是止病。前面说到作病,是不是说我什么都不要做了?那也是错误的。要怎么样?要离相而修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止病呢,你即使做到念头完全止住了,与你明心见性还是毫不相干。大家一定要明白,妄心、烦恼、妄念你不要怕它,它还是本觉,我们底下会讲到,它是母光明,光明母子相会的时候就是你成就的时候,所以你把它完全止住,与明心见性毫不相关。这是止病。

第三种是任病。有些人说:噢,那好了,既然是道属悟不属修,那我不用修了,放任自流就好了,我也学祖师饥来吃饭困来眠,也不用诵经,也不用做功课。

不可能的事情!你那样的话,一是你还是有一个依赖心,你还是依赖什么?惰性。二是如果你真的能够“任”,那怎么样?如果你病了,你不要喊痛好不好?你真正有那个本事,痛也是能够自在的,但是你做不到,所以你那个是任病,放任自流,虽然说道属悟不属修,但还是要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第四种是灭病。《圆觉经》上说:“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不是寂相,不是说你永断一切烦恼,身心空无所有,你就成就了,不是这样的。

所以修持用功,要能够消除“作止任灭”四种病。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切都是真心的显现,那么一切东西就由它生起,由它显现,只要我们觉照它,不要去攀缘它,也不要去压住它,因为妄本空,它自生就自灭。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前面都是约着凡夫的发心,邪、正, 伪、真。这个地方是圣人的境界,小、大,是说格局大小不同。

这个小跟大这两个都不简单,他们的思想水平,都已经超越了世俗的五欲的思想,他们都相对清净了,这种人虽然烦恼没有断,但是他的觉悟的程度,已经看到三界的过失,他也看到了涅盘的功德,所以说这两种人都是相当清净的,但是这个小是什么?这小乘人是怎么回事?

小乘人他在观真理的时候,佛法的真理有四个:苦集灭道。他对苦谛有很深刻的体验,这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他的生命经验给他很多痛苦,这第一种可能,他从小到大受尽了折磨,他对苦谛有深刻的体验,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所亲近的善知识给他苦谛很深刻的教化,他整天熏习苦谛的思想,养成一种相对悲观的思想,不管他是从生命经验中得来也好,他从教理学来也好,总之他对人生是比较悲观的。所以声闻人是认为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大乘佛法是认为人生是不决定的,诸法无自性,如果你操作错误,人生充满了障碍,如果你操作成功,人生充满了宝藏。所以大乘佛法对人生,是认为不决定的,但是声闻人认为人生是完全没有价值的,理由是他深深地被苦谛所影响。

我们先看小格局的发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小乘人,他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所接触的环境太痛苦,所以在《八大人觉经》上说,菩萨要修福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尽量不要让生命陷入太痛苦。虽然这个果报只是暂时,但是它产生很大的后遗症。可以有稍微的痛苦,因为痛苦会激励我们,但是极度的痛苦会产生后遗症,会伤到慈悲心。极度的痛苦对你内心的伤害,会让你对人生产生极度的厌恶。这个地方麻烦了,伤到大悲了!所以《八大人觉经》说,菩萨为什么要积集善业?你不能堕入到极度痛苦的果报,这个是约着不求生净土的人为什么要积集资粮。

你说:“痛苦怕啥?我可以历练。”但是你不见得有办法历练。如果你的痛苦、你人生所受的遭遇太过不堪,会有后遗症,就是这个问题: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因为痛苦给你的感受太强烈,所以讲什么都没有用,对人生产生极度悲观。所以造成他不敢去关心众生,因为他很怕,一想到生死。要回入娑婆度有情,他怕死了!这种后果就糟糕了!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小格局的发心是成不了大器的。我们看阿罗汉尊者,当然是圣人,但是相对于大乘来说,非常可惜!他做得也不少,你打开《法华经》一看,舍利弗尊者做的事情还少吗?他跟佛陀抱怨说:“我等同入法性,我跟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同样证得空性。”每一部经典舍利弗尊者几乎都没有缺席。他说:“佛陀,为什么我得到的只是一个阿罗汉?我什么事都不能做,只能在山中修空、无相、无愿。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却能够坐千叶宝莲到十方世界转大法-轮,万德庄严?”他的意思就是:佛陀你老人家是不是偏心了?

佛陀说,这个是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佛法的功德是无量的,为什么佛法的功德跑到你的心中变这么小呢?因为你发心小!你把这个法的功德弄小了。佛陀说,天上下的雨水会偏心吗?雨水普润大地,你是小草,你吸收的雨水少;你是大树,你吸收的水多,跟雨没有关系吧!雨就表示佛陀的法水。为什么?佛陀说:”我讲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大乘菩萨就从空性里面、从无住而发心,发菩提心。你无住以后,什么事都不做,偏空了,所以是你自己的心态操作错误,不是法门错误。“每一个法门,我们后面会讲到,每一个法门都是成佛之道,没有差别。所以格局是你自己画地自限,你自己障碍自己了。天台智者大师说,声闻人就是对苦谛太过执着,对痛苦感受太深了,会产生极度的厌离,伤害了他的慈悲心。

我们看看大乘是怎么发心的?“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他有无量无边的愿力,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他发了无量无边的愿力,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是发心,名之为“大”。我们现在每一个人的佛法都刚起步,我希望大家一开始就把它做好。就像盖房子一样,我们今生做的有限,你盖房子,一开始这个地要买大一点,要圈大一点,你可以只盖一小部分,但是你一开始就买小块地就糟了,最后不够用。

我要提醒所有净土宗的学者,虽然我们求生净土是短期目标,但是你最好把成佛之道也放进去,因为你没有损失。你做同样的事情,发成佛的心到净土,你的因缘更殊胜,何乐而不为?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那么小格局?到了那个地方然后再回小向大,弄得满身的法执。你是一张白纸,是一个初学者,你跟人家学钢琴,人家收你一百块,因为你是一张白纸很好教。

你是老参,他收你两百块。为什么呢?因为他要花双倍的时间,因为你以前学的操作错误,你一开始不跟最优秀的老师学,贪便宜跟第二级的老师学,学到最后很多高等的手法你不会,对不对?你还得乖乖地跟第一级的老师学,他收你两倍的钱,因为他要改正你的错误,得多花一倍的时间。

我们迟早要成佛,你最好有远见。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你也做同样的事情;你不想到佛道,只是为了求生净土而求生净土,也做同样的事情。但诸位!你们到了净土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你们内心当中产生的调伏力、引导力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后半段走得很顺,有些人后半段走得障碍重重。整个《法华经》都在讲这个观念,就是说你一开始就要做好圆满的布局。

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佛教的修学它分成两块:有理想化的这一块,也有实际的这一块。发愿,越理想越好。你先不要想做得到做不到,其实说实在没有人做得到,只有佛做得到。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只有一个人做到,那就是佛陀。但是佛陀要你发愿一定有道理,所以你在发愿的过程,要越理想越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务实,先找你做得到的。所以事修跟理观不一样,理观要理想化,事修要务实。

我们很快就要面临来生,与其来生后悔,不如今生就做好规划跟布局。你就大大方方地发心大一点:我为了成佛而到净土去。你照样往生,但是到那个地方结果不一样,你后半段会走得很顺。所以这个小格局的发心跟大发心,产生的胸量格局不同。现在你发心小一般人也看不出来,你做的事跟我做的事一样,但是到后半段,就是你跳跃了生死以外,到了净土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注意你的种子,你播下的种子是不是圆满。我们灌溉可以慢慢来,但是种子不能有差错。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 名之为“正”。】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我们在佛法修学当中,有些人的发心是错误的,就是他已经往邪恶的方向走了,自己可能不知道,已经走上一个通往三恶道的跑道了。他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种修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他整天在外面动来动去的,从来没有在内心当中做一种调伏跟引导的工作,这个结果就严重了!因为我们的烦恼是重的,欲望是重的,从生命的经验当中,我们放逸的时间多,修学圣贤之道的时间少。这样子他的内心有几种可能:第一个,多求利养,追求物质享受;第二个,有些人对物质享受看得比较淡,他喜欢别人恭敬赞叹或好名闻。利养跟名闻有可能是他今生的追求、今生的因缘,稍微好一点的人是追求来生的因缘。总而言之,追求名闻利养这种发心名之为“邪”。这种心态如果没有改变,他的心已经走上了三恶道的跑道,就是他的发心、他生命的引导力、调伏力是往邪恶的方向走。

佛在世时,有一个很特别的比丘尼,叫莲华色比丘尼。她在比丘尼僧团里面,有三种特别:第一个,她出家的身份特别,她是一个妓女,长得非常漂亮,是妓女出家;第二个,她是第一个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尼;第三个,她是神通第一的比丘尼。她在比丘尼僧团跟目犍连齐名,目犍连是男众的神通第一名,莲华色比丘尼是女众的神通第一。

当然事出必有因。她有这三种的结果,一定有她的过程。我们先谈谈她的前生,就是她出家的前生是怎么回事。佛陀经典里面对莲华色比丘尼谈得很多,我们简单讲出她两个很重要的因缘:

第一个,跟她今生出家有关。莲华色比丘尼在迦叶佛时代,就是释迦牟尼佛前一尊佛,她是一个演员,一个戏女,演戏的女众。她因缘不错接到一个剧本,演一个出家比丘尼。她很敬业,也很投入,演完戏以后,深受这个角色的感动,她就发愿总有一天要好好成就出世的圣道。她对比丘尼这种清净的功德在心中产生一种引导力,所以她许下了愿望。这是她第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是在迦叶佛时代。

第二个因缘,她为什么堕入当妓女呢?这个地方有她的故事了。她前生也是个女众,嫁给一个做生意的。她先生跟她在一起时,也曾经有过一段恩爱的生活。但是后来她先生做生意到处跑,到外地去做生意了,去了几年以后,就把她抛弃了,因为她前生长得不是很庄严。她苦等,但她先生没有回来,她非常的埋怨。她的好姊妹就说:“我带你去外面走走,散散心。”就走到了山中去游玩,结果在山中因缘不错,遇到了一个辟支佛。这个辟支佛看到这两个人以后,知道这两个人有善根,就在空中显神通。莲华色比丘尼看到这个辟支佛显神通,生大欢喜,就竭尽所能地供养这个辟支佛。

这个辟支佛接受供养以后说:“妳心中有什么愿望呢?”莲华色比丘尼就跪在地上说:“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我希望以后成就圣道时,有你这么殊胜的神通力。”这个愿望还不错,不算很差也不算很好,还算不错。第二个就很糟糕,她说:“我今生被人家抛弃了(她又不知道业力,就怪罪自己长得不庄严),我来生要长得很庄严,要迷倒所有的男众”,这是邪愿!

她发了这两个愿以后,心中就有一种引导调伏的力量,所以她今生长得非常漂亮。在经典上说,她的皮肤是晶莹剔透犹如莲花,脸色红润。她长大以后,有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嫁给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譬如我们现在说的富二代,当然享受荣华富贵。但是这当中有个问题,就是说,她跟她先生生了一个女儿,但她先生趁她在生小孩时,跟她的母亲发生了不净行,这叫乱伦。就是莲华色比丘尼的先生跟莲华花色比丘尼的母亲发生了不净行。她知道了以后非常伤心,就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以后就到处流浪,后来遇到一列商人队,商人队经过时,商人队的商主看到莲华色比丘尼长得很庄严,就把她娶回来当太太,这是她第二任丈夫。但是商人把她娶回来以后,偶尔也要到外面去做买卖。商人去外面做买卖时,遇到一个少女,又把她娶回来。娶回来以后,两个人一相处,才知道她先生娶回来的第二任太太是她的女儿,这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第一任丈夫跟她的妈妈发生了不净行,第二任的丈夫娶了她的女儿。她深受打击,又离家出走了。这时她不再结婚,就去当妓女,游戏人间,玩弄世间的感情。

她到了中年时,佛陀知道这个人善根成熟了,就派目犍连尊者去,说你先显神通然后再度化她。目犍连尊者到了莲华色比丘尼面前时,莲华色比丘尼还不知道怕,还想用色来诱惑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让她看到自身的臭秽,这时莲华色比丘尼就起了大惭愧心,看到自己的身体脓血屎尿,只是这一层皮肤好看而已,她起惭愧心了。目犍连尊者这才为她讲苦集灭道的道理,莲华色比丘尼当众证得了初果,然后就随佛出家,后来又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地方,我们要讲的是莲华色比丘尼,她的福报来自于她曾经供养一个辟支佛。但是我们看她这一生,经典讲得很多,福报没有为她带来快乐,她一点快乐都没有,因为这是一种杂染的福报,带业的福报。诸位要知道,福报有两种:有些人享受福报很轻松的,是清净的福报,忏公师父说清福。有些人福报是清福,福报没有给他太多的痛苦。但是有些人的福报,却为他带来很多的不幸,这种福报是带业的,这跟他的因地有关系。

诸位!你在修善业时,如果发的是不净愿,以后得果报时,会让你很痛苦,快乐中带有痛苦。因为你发了邪愿,招感了很多邪恶的因缘,物以类聚的结果。你看有些人得福报,他很自在,受用很庄严,因为他的福报不带业。我们生命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诸法因缘生,事出必有因。

过去已经过去了,关键是未来你要怎么做。我们修行的福报有两种可能:第一个,我们把它引导到净土去,享受清净的快乐。其实想想看,你发的愿档次高一点,你还是快乐,但是不会受到染污因缘的干扰,是一种高档次的快乐,清净的快乐。第二个,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世俗的因缘,发心很低,那你得果报时糟糕了!你就招感杂染的因缘,这个福报让你非常痛苦。就像莲华色比丘尼,她两届的丈夫都是大福报,都很有钱,她不愁吃不愁穿,但招感的因缘就是这么的恶劣,这跟发心有关。

所以,我们发心,古人叫做种下种子,你种下什么种子,来生就准备接受这个果实。有些人得甜美的果实,这个果实没有毒药;有些人的果实是有毒药的,那你要很痛苦地付出代价的。所以,你现在一开始发心修善业,发心的档次是贪求世俗的欲乐或追求来世的果报,你来世享受快乐时,你要小心!你会很痛苦,因为你前生因地种下的就是这种种子。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发志向高一点,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的愿,如是发心,名之为“正”。你发长远心,来生照样得到快乐。你发了菩提心就算来生不往生,你照样快乐,这不是你要不要,因果如此。你造了善业一定会快乐。但是你快乐时,是享受清净不带业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会障你的道。所以说,我们的发心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这个种子是有毒素的种子,还是没有毒素的种子,这地方是有差别的。这是第一对,邪正一对。

没有多生多劫的净土的善根,你想对念佛法门产生坚定的信心,还是不容易的。我们仔细地拷问自己,其实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有意识和无意识里面都会产生怀疑。这个怀疑不是你故意出来的,就是这个念头会冒出来。念阿弥陀佛,忽然冒一个:真有阿弥陀佛吗?真有西方极乐世界吗?极乐世界真有那么庄严吗?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根本烦恼当中,怀疑是其中一种。在世间法当中我们都充满怀疑,那对于这个出世间不可思议的景象——根本不是凡夫的知识、经验、常识范围的里面的东西,全体是佛的境界的东西,产生怀疑应该是大部分人都有的,只不过是程度浅深的问题。

那么我们现在或半信半疑,或多疑少信,比较好的是多信少疑。哪怕你是多疑少信,但是你能够听话,去念,那念佛的过程当中——这些怀疑都不是靠逻辑思维去想“我要断”就断的,得阿弥陀佛的光明智慧的注照。这个断疑生信也得要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名号当中的智慧光就是来帮我们来断。因为你的怀疑说明没有般若智慧嘛,那般若智慧的光明呈现出来,这个疑根才能断的,才能深知心佛众生等无差别,阿弥陀佛跟我们同体,法界存在极乐净土、阿弥陀佛,那是不会有丝毫的问题。这些是你的般若智慧的光明现前,怀疑的黑暗才没有。

所以,现在你不要去想我有没有坚固的信心,我的坚固信心多少,它的指数有多少,它有时候很难量化的。你说怎么能够不再有一丝一毫的怀疑,一般来说做不到。但是,也没有关系。在上品下生当中,你看《观经》所表达的,那个念佛人在那个时候看到阿弥陀佛现前了,他还有点怀疑——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是不是梦中的?佛这时候还要亲自说一句话:“我来迎汝”。

一听我来迎汝,这下他踏实了。那为什么佛会说这句话?佛就知道他内心深处还有点不相信,才说我来接你。所以,这就会有所谓的边地疑城。但我们尽量断除疑根,但你有多信少疑,还能够积极地念,还能求往生,你只要往生,哪怕往生在边地疑城,也是横超三界了。因为疑城里面也最多五百年,他就能出来。

所以你也不要去谈什么快速不快速,多对“净土五经”、祖师的著作长期熏修,对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加深它的观照,再就是要多执持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