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和尚在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俗称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坛上和尚,俗称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钵法流者亦可称他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

对女性和尚的称呼与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称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现在有称尼僧、尼和尚为尼姑。依据律制,和尚之尊称原本限于僧,到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图澄来洛阳,深受石勒、石虎敬重,号曰大和尚,这是国王公卿称僧人为和尚之始。唐代有鉴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称,是指传戒和传法和尚。汉地佛教丛林(僧团)里的职称有严格规定,全寺僧人称这个大僧团的住持一人为和尚,其余僧人则不能称和尚。

和尚任期已满,则称退居和尚,俗称老和尚。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和尚一词深入民间,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内部的称呼,凡见僧人都一律称作和尚,按其年龄大小称小和尚、大和尚和老和尚。有些乡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称某和尚等,这是极不妥当的。

而法师是指精通佛教教义,又能如法修行,并善于为他人演说教法的僧尼。比如精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三藏法师。就广义讲,佛在世时,许多外道分别论师都在宣讲他们的教义,也被称为法师。佛“十号”中有天人师一号,也就是说,佛是为天人等说法的大法师。佛教经论中,对于法师的资格有其特定的含义,其运用也非常广泛。

如《法华经·法师品》说: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共五种法师。《辩中边论》说十种法师。法师又是菩萨的 异名,如《瑜伽师地论》和《大乘庄严经论》说:法师(说法者)即菩萨十六种异名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一般只对出家僧人尊称为法师。道教受了佛教的影响,道士善于苻箓祈禳诸法术者,亦称为法师,如《唐六典》:“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

(一)、高声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即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念到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若长用高声,恐伤元气,致喉痛音哑,不宜久行。

(二)、低声念:若精神散失,或劳极疲倦时,即收敛神明,低声细念。或随人境好恶而轻重之,当沉大雅重,俾两肩之人隐闻。若长用低声,恐易昏沉,反起思虑。候气息完固,精神勃兴,人境无碍时,便可高声念佛,使天神欢喜降护,鬼畜闻声解脱,其功弥深。

(三)、金刚念: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高声低声均觉不便时,但动口唇半明半默念,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咒家名为金刚持也。不拘多少,须字字从心里过,句句从耳里入,自易心定。

(四)、默念:若高声低声均不相宜,金刚念仍嫌著迹;或秽处及大小便时,不宜出声念,即系心一缘,无声默念。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惟女人生产时,宜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无苦痛难产血崩等患。因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或致闭气受病也。

(五)、记数念:若防懈怠,须一串数珠不离手,一声佛号不离口,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念得分明记得分明。单念四字,勿杂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或在阿字上过珠,或在陀字上过珠,划定规模,不得错乱,此借珠束心之法。或昼夜十万声,或五万三万声,初少定数,随后渐增,克定课程,不得缺少,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可,不记数亦可。若静坐养神,不宜掐珠,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必受病。

供养三宝是种福田的方法之一,属于修恭敬心的“敬田”。当佛陀还在人间时,人们会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供养僧团和诸佛菩萨,称为“四事供养”。因此供养的意义有二层:一是以能舍、喜舍的心取代悭贪吝啬,成就他人的安乐;二是对于三宝见贤思齐,藉著供养的形式,期许自己向诸佛菩萨学习度众生、修菩萨行。

布施珍爱的东西

《地藏经》里提到的“玩具”,不是指小孩子的玩具。举凡钟鼎字画、金石珠玉、古董宝贝等,专供人们赏玩的器具,都是佛经里指的“玩具”、“珍玩具”。这些东西不是日常生活的必须物品,却是人们心爱之物,如果连最珍爱的东西都能布施出来,供养佛、法、僧三宝,心中对于世俗的珍宝不执著,那么贪欲烦恼也能渐渐淡薄,进而除去了。

具足恭敬心与布施心

或许我们会问,一定要拿出最贵重的物品供养三宝吗?比释迦牟尼佛更早住世的毗婆尸佛,曾接受小孩子以手中把玩的玩具小象为供养。玩具小象不是世间珍宝,却是小孩子最心爱的物品;佛不需要玩具,却欢喜见到每一位供养者都具足恭敬心与布施心。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宜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能。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摆放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普佛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寿康宁、消灾延寿、吉祥平安。

超荐普佛,是为亡者祈求冥福,帮助他们消除业障,超生净土,早日解脱生死。

寺院打普佛,有单独打的普佛,也有随课普佛(早晚功课)。基本都是早功课或晚功课的仪轨做完后,至长生禄位或往生莲位前回向,另外再加上拜愿、念文疏。

《药师经》对“消灾延寿”的内涵,阐释得很清晰:“消灾”必需认识到灾难乃自己业力所成。所以,想要消灾,必定要先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延寿”并非仅指延长色身的寿命,还要祈求事业、道德、子孙,乃至法身慧命的长寿;“消灾延寿”不但是为自身,更是为了天下所有的父母兄弟姊妹。

《药师经》还提示我们,要时常“忆念受持”,便会得到随心所求,满足其愿。如经文内中记载:“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忆念,就是我们要时时记得诸佛菩萨的大愿,并时时学着实行:要求自己长寿,必要先做放生护生、医病施药的事业;求富饶,必先布施财物,救济贫困;求官位,必先取人信服;要求子女,也必先广结善缘。

《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地藏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前为光目女,其母好食鱼鳖,造杀生与毁骂三宝两大恶业,堕入地狱,受极大苦。光目女后经高僧相助令其至诚称佛名号,看到母亲在地狱的情况痛苦不已,如是塑画供养佛像。光目女依教奉行后,遂度得母亲出离地狱,转投人道。另一故事是讲地藏菩萨在过去久远劫前,为一婆罗门女,因其母信邪,常轻三宝,命终之后堕地狱。婆罗门女为度亡母,变卖家宅,香花供佛,一日一夜至诚称佛名号,最终其母依靠孝女设供念佛之力,出离地狱之苦,转生天上。

无论是吉祥普佛,还是超荐普佛,其核心内涵是一个:就是通过发心、发愿、皈依、祈求、忏悔,凭借佛菩萨的本愿力,达到冥阳两利。令现生者吉祥如意,亡灵得到超荐。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