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上面既然说,对父母生死存殁之间的孝道,固然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但是父母的行为,有时也并非绝对都是好的。只因不敢违背亲心以尽孝道,所以虽然看出父母的行为有不妥的地方,也只好屈志以从,暂时以慰父母之心。可是善恶是非之间,仍须婉转和平地变更。这种地方,就必须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里儒家的精神所系,也就是他们极力所提倡的礼乐之教了。所以有子在这里,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和”,便是和平与中和的意思。“礼”的作用,是在折中一切是非矛盾,使之中肯。所以说,先王重礼教,是因为礼是一种美化人文社会和人生的方法。无论大小的事,在在处处,都随时需要礼的作用。“先王”,是儒家标榜历史上太平之治、文明鼎盛的代表名称,并不一定指哪一个王朝。

因此有子又说:“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说,无论大小的事,在善恶是非上,碰到行不通的时候,就要知道礼的作用,可以折中的,便中和了它。不过中和又会发生另一冲突和矛盾,所以中和的本身又具有另一新的中和之因存在,这个便要靠礼的无尽妙用了。如果你不知道用礼来节制的话,无论大小事,有时的确是会行不通的。这样就与上则文字首尾衔接,意思完全贯通了。

摘录自《孔子与他的弟子们》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讲到有子的话“礼之用,和为贵”,这等于礼的哲学。礼是干什么的?是中和作用,说大一点就是和平。这也就是礼的思想。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那么法律也就是礼的作用,法律的原则之下,理国乃至办事的细则,就是礼的作用。假如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这怎么行?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中国文化中称先王,不是指哪一个皇帝是先王,“先王”这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意思。所谓“王者望也”、“王者用也”这些注解以外,我们了解“先王”两字的精神,就代表列祖列宗。所以中国文化的先王之道“斯为美矣”,最了不起的,我们人文文化的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更早。“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失去了礼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讲相当矛盾的道理。我们经常看到“矫枉过正”四个字,“枉”是歪了,看见事物歪了,必须要矫正它;矫正得过分了,又是歪了。换句话说,不是向这边歪,就是向那边歪。总之“过正”就是歪。礼也是这样,要中和,过分地调节也不好。一个青年一点不懂礼貌固然不对,但他一天到晚都讲礼貌,太多礼了,人家就要误会他拍马屁,所以“知和而和”,对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调整它。但过分地调整就错了,“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所以礼义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

摘录自《论语别裁》

其后殊胜之前行,获圆灌即生起二,情、器、现尊自身尊,令遣凡夫之染着。由修深道师瑜伽,无量加持现悲力,二悉地成诸碍解,故其后修前二行。

说到殊胜之前行,现在还是前奏,在修一法前,这个前奏就是灌顶,密宗先讲灌顶。“获圆灌即生起二”,就是要得到生起次第的两个要领。什么叫生起次第?我们把自己前生都抛开不谈,这一生要开始修佛,是平地起高楼,必须要在平地上搭一些架子,这个叫生起次第。生起哪两种呢?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两种,这个是佛学的生起次第。生起次第的灌顶是一层,然后进入圆满次第的灌顶是第二层,这两个简称为生圆二灌。以密宗来看,像我们“大乘学舍”的诸位出家的同学,你们今天不过是刚刚踏进生起次第之门而已。你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究竟生起多少呢?那是很深的问题。所以讲到灌顶,这就是个大问题。

第二句话“情、器、现尊自身尊”,你要修密法先要发心,刚才大小乘发心的道理都说了,第二步的准备是要得到灌顶。灌顶有生起、圆满两种灌顶,得到真正的灌顶以后,“情”,就是有情世间,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是有情。情世间包括了一切众生的感情、知觉、“器”,是指物质世间,包括了我们这个身体,以及所有的物质世界。自己的身体是阿赖耶识的现量,其实器世界、情世界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而情、器现身的本尊,就是我们自己。假如我修观音法门成就了,那一位远古的观音如来的本尊,会真到自己前面现身。但是自他不二,他虽然是古佛,我是今佛,两个体同,所以得到灌顶以后“情、器、现尊自身尊”,心物一元就证得了。这一句的经文是说,要修密法,前行得到真正的生圆二灌顶以后,情世间、器世间、现尊的世间,自性与本尊就合一了,这也就是自他不二。我们如果拿世间的学问来讲,就是“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那不是空洞的理论,是要证到的。

“由修深道师瑜伽,无量加持现悲力,二悉地成诸碍解,故其后修前二行。”瑜伽就是禅,禅定,相交感,也就是相合感应的意思。有些佛教用瑜伽,就是现在所讲的瑜伽。“瑜伽”是讲这个方法;“瑜伽师”就是有成就的大师,是中国人所讲的士。“令遣凡夫之染着”,他说现在为了排遣凡夫的染着,由已经修成功的瑜伽师、上师给我们灌顶,就是无量的加持。所谓加持灌顶,就是将他修的福德、智慧资粮以及他本身的功力,帮忙我们。这是真正的灌顶,真正无量的加持,是上师的大悲心。因此内外共不共二种悉地——境界坛场,都能够得到无障碍成就,但是灌顶还只是前行。

讲到灌顶,我跟大家讲白骨观的时候,有没有讲灌顶啊?有灌顶法,那个方法真灵光,你修好了硬是诸佛菩萨直接给你灌顶。可惜你们诸位没有修,有什么办法呢!那真是灌顶下来,立刻就有感应,你身心立刻不同的啊!就是孟子所说的“有诸己之谓信”。那个力量,硬是到身上来了,得到真的灌顶。所以这些显教、密法一样,但诸位所修的白骨观,应该改个名字,叫白骨啃,大家都在抱着白骨乱啃。

现在讲到这个灌顶的重要,其实经典上讲的菩萨道,共有五十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第十住“灌顶住”,第九住已经叫作“法王子住”,等于皇帝的太子,这个是讲理上的,当然也是事上的。换句话说,修行到了灌顶住有没有相呢?有相,也就是真正所谓开顶,并不是现在密宗留传的头上插个草啊!认为插牢了就叫开顶,那是笑话。当年我在西藏的时候,有许多人插草开顶好困难,我一插一定插上。后来我代表师父,帮大家插,每个人都把它插上了。西藏人不洗澡,头皮又厚很难插;我们汉人爱洗头,头皮薄一点好插。人的头顶上有几个小洞,你懂得穴道,稍稍用扎针的那个手法,大拇指一摸,那根草拿起来咚一下就插上了,稍稍流一点血没有关系。大家说你功德无量啊!是你的加庇力;我说当然,当然,因为这个就是他的信仰。他说哎唷!这个一下把气提了上来,每个人脸都是红红的,血压上冲了,头皮软了嘛,软了“咚”地一插,很方便。法会七天下来,每人就插这么一根草,所以成功不成功靠这一根草,在边远地区,这就叫方便法门。

讲到真正的灌顶,先说大家修定修到头顶发清凉,那算不算灌顶啊?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再三赞叹,随便你修哪一个法门,打坐坐到头顶清凉,那是什么状况啊?我经常讲,我们当军人的时候,同他们出家人一样,夏天把头刮得光光的,头皮发青,然后用温水一洗,凉风一吹,哎唷!那个头真凉快啊,真舒服。那一刹那之间,皇帝都不想当了,很凉快。你工夫到了,头顶就会发一种清凉,那种清凉还不是灌顶啊,是轻安的初步。真正到了的时候,硬是与宇宙合一,那硬是诸佛菩萨的力量,一切光明灌下来,你的一身忽然清凉,无量的清凉,无量的无量的现前。那真是可以体会到孟子所讲“充实之谓美”,那是讲不出来的美,心境有无比的恭敬,对自己的尊敬,对佛法、对道的恭敬,那才叫作肃然起敬。

灌顶有事相不是随便的,讲密法的从来也不会那么讲,我这个也不是密法,我只是当作研究密法,来跟大家讲。讲老实话一般学密法,这里灌个顶那里灌个顶,我们当年灌顶同皈依一样,两个腿随便一跪,要红包给红包,这个法要灌个顶就灌,上午灌一下,下午也灌一下,头上滴的是水,结果还感冒了。那个冷瓶子的水东一滴西一滴,都流到脸上来了,我又不敢擦,很恭敬。实际上,那都是形式,所以你看白骨观的修法,得到真的灌顶最重要,那顶是会开的。到这个时候,你如果真在灌顶的这个境界修持的话,你到临命终时,要下地狱也下不去,自然向上走,自然有光明来了,想不生天也做不到。像《阿弥陀经》上说,西方阿弥陀佛放光接引,那是很自然的,就是这个东西。

换句话说,我们生命的本能就有这个功能,大家没有修证到,那是怪你自己,因为你开始时没有发起出离心、厌离心。而且老实说,一般人学佛没有照学佛规矩学,都是自作注解,绝不肯守那个成规。我们当年学佛,这个地方应该这样跪,那个地方应该那么做,都是照规矩做的。现在人都是妄作聪明,佛法到了他那里,那个字典就变了,就下自己的注解,没有用的。注意啊!再看我们的文化,孟子所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啊!如果你成功了,那你就是规矩,可以;你没有成功以前要守规矩,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随便你修哪个法,一定得灌顶,所以真正的灌顶是这个道理。

学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没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说呢?它是个生活的规范,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团生活的规范、道德、艺术,是一种民主社会的自我约束。因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如果没有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个集团怎么样带领?除了根本戒律是属于道德性质的规范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须有的规律。能坚持遵守戒性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难了。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戒律,但是那个戒律可不是教主规定的,你知道吗?例如儿女或丈夫、妻子,违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又例如你的东西习惯这么摆的,旁人给你摆得不对就不高兴,也是你的戒律。所以你看不惯别人,是因为别人犯了你的戒律。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

大戒律是团体的行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杀盗淫,这不只是一个人认为是罪过,而是一切众生都害怕这个行为,是根本戒。其它的生活戒律是为了团体的安全。普通的戒律是什么?就是公交车后面写的,「保持距离,以策安全」。你懂了这个,就懂了戒。你们同学们不懂生活的艺术,都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常来找我有特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钱了,不懂事。对老师也好,对团体的主管也好,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规矩,给人家作榜样,聪明的领导人一看,心里有数,知道这个人可以。假使有人在团体里,不要人家告诉他戒条,自己处处严谨,保持道德规范,没有不成功的。所以礼仪的戒律是这样。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以外,什么是戒律?经典就是戒律。你们没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据是:所有经典就是戒律,每一条都是戒律。你以为受了二百多条的戒是戒律?那个行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条戒,大部分的行为与印度当时的环境有关,我们不会犯的。有许多根本没有办法,我们早就犯了,连祖师爷都犯了。环境不同,时代不同,那些戒早应该改了。所以到了中国来,百丈禅师就把它改了,叫作丛林规矩。但是丛林规矩到了现代,又应该改了。要改的地方很多,时代不同了,过去是点青油灯,现在是电灯;过去吃饭时苍蝇蚊子一起来的,现在没有;现在有自来水,过去丛林,早上四点钟几百和尚起来,一起在院子排队,手里拿了洗脸帕,轮流去巡堂和尚抬出来的热水桶中,沾点热水,擦把脸就下去,你现在讲丛林,也这样擦吗?怕都擦成花脸了。过去丛林半个月排队洗一次澡,现在行吗?这些都是生活行为,很多需要变动,这个不是真戒。真的戒是什么?此心随护道意是真戒,念念随护道意,念念随护行为。

进一步说,真正的戒是「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尤其在团体生活中,几个人能够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给人家好看,认为这样才够英雄,其实处处在造孽。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吗?性情柔都很困难,和就更难。我常观察同学们,一有什么达不到他的所望,那个眼神都横起来变成毒蛇了。告诉你们,眼跟心是连在一起的,就是起了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赖耶识就有了嗔毒的种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学佛不是光盘腿盘得好,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而且不只是忍辱柔和,要乐于忍辱柔和,做到了就是乐坚持戒的成果了。

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莫说了生死的话;除了求生净土,也莫说了生死的话。但只是持戒也不是容易事,因为不顺习气,所以发不起持戒心。故《梵网经》佛诃责不受戒众生,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这话怎么讲呢?因畜生不知善恶,故不能受戒。人若不知好丑,不肯受戒,甘心下流,这不是与畜生无异吗?又怎么说木头无异呢?众生还有知觉,木头连知觉也没有,又不知痛痒。愚痴众生在生死苦中,不知痛苦。不知痛,安知痒呢?所以说木头无异。初闻佛法的人,多生恐怖心,说: “嗳呀!佛法好严哪!”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久熏的人听了,纵然不能受,也不惊不怖。略举旁人的一两样事,作个比喻听听:愚痴众生就像灯似的,照远不照近,见到别人的坏处,就见不到自己的不好。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能照人家,很少照自己。晚学在湖北时,也有受皈戒的。

有个女人,她不敢受五戒。我说戒能持几条受几条,持不了的不受也可以。她听了这话后,受四戒,哪四戒呢?杀盗妄酒四条,不受邪淫。我以为她是不懂,所以就告诉她说:“居士受五戒,只戒邪淫。”她听了这话,还是不受淫戒。一个女人不能戒邪淫,岂不可耻吗?岂不是甘心下流吗?以此一事推度,你我不肯受戒,不肯持戒,就是留着黑暗路走,不愿向光明路上去。自己要想想,留着黑路走,是对不对呢?少薰习就不知受戒的好处,不受的害处。不受只犯性罪,不犯遮罪,受了戒,一犯就犯两重罪,要是这样打算盘,那可就打错了。犯性罪也是要堕三途的,在三恶道中受够苦出来,还是造罪堕地狱。如果是受了戒犯戒,受苦受够了,发愿出来再受不再犯,那就会持戒了。

譬如世间,作贼的捉去了,就受牢狱苦;受够了出来,再偷东西,再坐狱,打总子也没有完的时候。众生不知向善,辗转堕地狱,那些牛头马面鬼,一见就烦恼来了,说我费了许多气力治他的罪,治完了放出去,未久又来了,又要我费力。常言六道轮回,若果六道是平等的,轮回也还好;在三善道中多少年,在三恶道亦多少年,也还好过,可又不是这样。生人天的如爪上土,生恶道如大地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六道可怕。如果不持戒,在三恶道中时长可怕。

杀盗淫妄这四戒中,杀戒,自不杀人,还可以让人杀我。盗妄都可以自不作,让人作的因缘。杀我盗我骗我者,作随缘消旧业想。唯有淫是不能作随缘消旧业想的,这个业是不能随缘消业的。别的戒自不犯,他犯只是片面的;淫戒,我淫他,他也淫我,双方犯戒,这个因果无有了期。定规要从此一刀两断,绝对不淫才好。

《梵网经》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萨正淫也要断的,就看我们从缓从急。从缓,先戒邪淫;从急,则全断淫欲。究竟从缓对不对呢?缓是不能了生死的,说是不对,佛又何必说五戒只戒邪淫呢?因为佛是观机施教,看你根机浅就说缓,所以说半字教、分教,都不是究竟的。佛有摄受门、折服门,此是摄受门,用权巧方便,使渐离淫欲。不断淫是世法,就佛法说是应断的。诸位有未入佛门的,先断邪淫;入了门知佛法味,就要断淫,究竟断淫,方断生死根源。戒都有连带关系。能究竟断淫即犯无罪的杀戒,杀无明父,杀贪爱母。犯此杀戒,是杀生因种性,非杀父母之相,不但无罪,还是功德。若一人究竟杀无明贪爱,则一人究竟断生死;人人究竟杀无明贪爱,则大地众生都是佛菩萨。

但只是人都不肯这样究竟杀。无明是根本无明,贪爱是枝末无明。根本无明迷法性,不能知真本有,造业受报,不能达妄本空。故根本无明,又名发业无明;起惑造业,故贪爱又名润生无明。如果下了种,没有贪爱水浇,久了会干,不能生长。无明种子为因,譬如父;贪爱长胎,养胎譬如母。杀了这样父母,究竟得解脱,即所谓“打得念头死,救得法身活。”持戒确是救我们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觉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孙。若不甘心堕落,就要好好的持戒。戒本不易持,要像打铁一样,烧烧捶捶,去些渣滓就去些习气。数数入火,数数捶打,岂是一下子打好的吗?譬如诸位来三宝门下,都不吃肉了。

最初不吃是不是还要想吃呢?久了自然不吃。但念头一起即起诃责,如铁打掉一点渣滓。以此推度,只要发心就能。可不要像那女人不敢受,不敢持。一切戒都是慢慢磨练,受不来勉强受,持不来勉强持。若果是不敢受,不敢持,岂不是与畜生无异,木头无异吗?譬如打仗,败了还打。佛法的仗是正念与邪念打,败了又来,要像久不死的团鱼。正念是永远不会死的,败了再打,时久自然邪不胜正。所以说正念像不死的团鱼,不怕持不了,只怕不发心。诸位受了戒,回去对于家庭眷属亲友,也要劝勉。佛菩萨大慈大悲,打总子不会怪我们犯戒的。可是护戒神未断嗔,他是不容犯戒人的。多犯不如少犯,少犯不如不犯。佛虽慈悲我们,只怕我们自己不慈悲自己。佛即是心故,念佛持戒分不开的,是一件事情。好好念佛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