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点赞排行
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命运可不可以转变呢?可以转变,我们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唯心,心的转变就可以转变命运。但是这个转变非常困难,要莫大的善行功德才能够转变得了。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不可抗拒,是莫名其妙来的,在中国文化里有一个代表名词叫做“命”。这是一个代号,抽象的,并不是说你生下来的八字就固定了一生,而是说,命是前生的业力带来的。研究唯识就了解,所谓种子生现行,就是命运的道理。命运可不可以转变呢?可以转变,我们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唯心,心的转变就可以转变命运。但是这个转变非常困难,要莫大的善行功德才能够转变得了。
很多人为了这个命运而低头,我还记得几十年前,有一位前辈的读书人告诉我,唐宋以后读书人必须要通三理。第一医理,因为中国文化以孝道治天下,父母生了病自己要懂得医理。第二命理,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父母年龄知道了,然后算算八字啊,了解一下他们大概还有几年可活,那么这几年就不敢出门了。第三地理,父母死了之后,要懂地理,找一个好地方埋葬。
我们来到这世上不是父母不争气,不是老天跟你过不去,不是这样的。就象运动员百米赛跑一样,同一个起跑线,谁先到达终点也是不一样的。佛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佛,但是佛也不是说谁绝对成佛、谁绝对做凡夫,神仙也没有这本事让你一定怎样。
你要想努力了,神仙也拿你没办法;但反过来说你不想努力,神仙也没办法;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你要有一个生命目标,努力的时候还是可以的,再加上我们知道有佛有菩萨。很多生命转变还不是靠我们的力量。
佛的手拉我们的手,只要我们愿意到那个方向去,去不到没关系,佛会再拉一把,末法时代净土法们佛伸着手拉我们,但是你想不想去这很重要。你不想,阿弥陀佛拿你有什么办法?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成佛十劫以来也拿众生没办法。我们有很多人看了佛教书认为佛教很多理论化,这也为佛教徒信佛之后解决很大问题,因为理论多是很好的,理论不多错解佛的意思,方向会错掉。但是很多人也会以为理论多反而不知道佛在说什幺。
其实很简单,每个人拥有这个身体,生命不会随着死亡而结束,就看你怎样为自已前途负责,佛教你方法但是走不走是你自己的事情。修佛法没办法替代的,要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所以佛陀也没办法,只能告诉我们方法,不能替代我们修行。
大家知道,人类社会刚开始是一个原始的社会,原始的社会慢慢进入一个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慢慢变成了一个工业革命,后来的时候就慢慢变成现在,像21世纪那样的,可以说是科技时代,或者说是应该是一个后工业文明时期。这个时候我们所有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变。有什么样的改变呢?原来在农耕社会时候的生活方式,人的起居、言行举止完全跟今天不相同。
今天这样非常复杂的社会当中,我们的心态需要什么呢?需要有一种安静。这种安静来自于什么才好呢?依靠物质吗?也需要物质,物质对我们的幸福、对我们的快乐有没有作用呢?的的确确也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不是我们原来想的,如此美满、如此圆满呢?也不一定。大家都知道,当你没有财富的时候,你很拼命的去寻找财富,但是当你拥有财富的时候,你却不一定那么快乐。当你没有感情的时候,你会觉得如果获得感情一定非常幸福,但你真正有了以后,虽然你在其中可能会有一些快乐,不过也许执着它、追求它的过程中,它带来的压力、不幸和痛苦可能更多。原来你向往的和后来你真正所得到的结果终会有所差距。
因此对内心的认识,也就是佛教讲的感悟,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因为现在众生的这种感觉、这种执着,实际上和事物的本质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这么讲?刚才讲了,我们有两种错误地执着,人我执和法我执。现在所有的人,对物质特别执着的人,对身体特别执着的人,大家根本都不知道“我”不存在。而佛教里面说万法都是空性的,甚至“我”也不存在。这些人很多时候会产生怀疑。不要说我们一般的人,甚至佛教里面的人也会有这样的错误执着。佛教有小乘和大乘,小乘里有声闻十八部,声闻十八部里有一个犊子部。他们也认为有一个“我”。如果“我”没有的话,谁解脱谁堕地狱?那我应该存在。他也不承认“我”的不存在。他说所谓的无我,只是在我上面,五蕴的其它的法是空的,不存在而已,他这样认为的。
佛教的宗派安立中,第一个宗派是有部,然后是经部,再上来叫唯识宗,再上来是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每个宗派有各种不同观点。小乘个别人认为“我”是存在的,而唯识宗认为有一个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又叫依他起识。他们也认为一切万法的遍计法,是虚假的法,都是空性的,唯一不空的是我们意识的本体不空而存在。到了上面的中观宗的时候,中观应成派认为,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他能抉择一个空性,但是对心性光明,众生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我们在实相当中跟佛陀是无二无别的,这样的道理他都没办法了解。因此,现在大家都认为事物实际存在的这些道理,并不符合事实真相。实际上佛教的道理并不是说说而已。佛教的这些理论,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去观察。比如说我认为这个花非常美,这是我带有主观色彩一种观察。我认为这是很美,但实际上我们这里很多的人不一定这样认为。,有人因为过敏,或者其他原因,他有另一种说法。同样,我觉得这个花它的本质是存在的,而且它一直是没有变化的存在,这其实是我的一个错误感觉。从时间上,刚才开始到现在,虽然看不出来它有很大的变化,但实际上它一刹那一刹那一分一秒都在变化,所以这是我们的一个错觉。第二个错觉,其实这里有很多的微尘。像我们宇宙虚空当中的星星,每个星星都不是接触在一起的,每个花瓣里面所有成分也是分开的。可是我们眼睛根本发觉不到这样的道理。
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世界的真相都是不符合实际的,包括对自我的认识。人类认为“我”是存在的,真正用智慧来观察的时候,所谓的“我”的确也是找不到的,最后佛教小乘中犊子部的观点也是不得不破,一切万法在这些理论当中都是空性的。
这些理论我特别希望我们在座的人学习《中观根本慧论》以及相关的般若法门,这不是一天两天就会明白,也不是说一个小时或几分钟跟大家能交代得清楚的。因此很需要用一种细致的观察、系统的闻思,到时候才会明白佛教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非常合理的。也可以说我们在世间当中特别特别执着的这些道理,到一定的时候,会发现原来我们这个世界确实有很多错觉,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所想象的美好也好,丑恶也好,我们所追求的这些应该有一定的错觉成分。那佛教是不是什么都不承认?也不是。佛教没有那么极端,什么好的不好的,都认为是一切皆空,善业也不用做,恶业也不用制止,也不是这样的。
因此当我们真的懂得了世间一切真相的时候,会明白我们在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应该是一种必然。而且所发生的这一切,不只是由于外在的因缘,也有自己内在的因缘,包括你的心态,包括你的前世,包括你各方面,其它的因和缘的作用。如果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在你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情,你会很冷静、很稳重。否则,有些人在生活当中遇到一些事情时,实在面对不了,就非常的痛苦,非常的伤心,这样对自他不是有很大的利益。
很多信佛的人都有一个心愿,很想让家人朋友都信佛,得到佛菩萨的保佑。如果周围的人不信佛,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你以前脾气坏,就把脾气修好;你以前不勤劳,就要变勤劳,用利益众生的心态对待你的家人朋友,他们早晚会信佛,因为你变好了。
我们每个人都与佛有缘,差别只是佛缘是否成熟。“佛”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善良、最慈悲、最智慧的一面,人人都有,每个众生皆有佛性,但是这个缘分成熟没有呢?有的已经成熟了,有的还没有成熟。所以,改变我们自己,学习慈悲地发出菩提心,努力精进闻思修佛法,回向十方一切众生,回向给你们家人为首的十方众生,希望他们的佛缘早点成熟,这是最好的方法。
有很多女弟子皈依以后,一天到晚都想着把功德回向给老公,因为老公不信佛,想让他尽快信佛。一年不信,两年不信,突然有一天老公信佛了,有的还叫着要出家。这个时候她们就慌了,跑来求师父:“求求您劝他别出家,不要那么虔诚。”
女众的心比较软,信佛的速度比较快;男人的心比较硬,有时候顾及面子,他们不会轻易表露对信仰的渴望,但他们比较专一坚定,一旦相信就不会给自己退路,很多人都特别虔诚;女众往往比较情绪化,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退转或反复。所以,我们看到佛教信徒好像女众多,但出家的基本都是男众。
自己改恶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亲故并有缘之人,亦当以此教之。其反对之人,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唯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为得之。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当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亲属,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计利亲。其可乎哉?(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须心极诚恳,方有实效。为人子者,曲从世礼,为亲所制,不得不行,持酒荐腥,亦无不可。但须心中常为亲忏悔宿业,冀其回心。有机可乘,婉言劝谕,是为真孝。若只知从世礼,不发度亲之心。则是见亲落井,随之下石,以期立即殒命也。是故亲无信心,当曲从以行世礼。亲有信心,宜依法以益慧命。相宜而行,庶两各有益也。(文钞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所言令慈在堂,固宜以此理奉劝,令其生信念佛,以期出生死海,何可谓为过傲。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彼若知其有益,岂有不肯赞许之理。彼若不知其益,尤宜多方启迪。俾生我者,得佛法之实益,是之谓孝。如彼固执己见,不肯生信,但当代为忏悔罪业。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况母子天性相关。汝果真诚为亲忏悔,亲必有蒙三宝加被,转生信心之日。(文钞三编卷三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若父母天性与佛相反,当至诚代父母持念回向,消除宿业。久而久之,自会生信修持。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况父子天性相关,而有不能转移之理乎。(文钞三编卷三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彼等不能如法,一须以言劝谕,二须于佛前代为忏悔,祈其加被令其回心转意也。当以平心和气说世间富贵人逸乐致苦,贫穷人勤俭致富等事,当作闲话说。久久或可以动心。若加以严厉声色,则便成抵抗矣。不唯无益,且致更甚。……但用劝喻祈祷二法而已。(《佛光社刊》第四期印光大师与念佛居士书二)
又上海黄涵之居士之母,不能食素,且不信食素为学佛要事。黄涵之函询其法,余令其于佛前朝夕代母忏悔业障,以母子天性相关,果能志诚,必有感应。涵之依之而行,月余,其母便吃长素矣。时年八十一,日课佛号二万声,至九十三岁去世。(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1、自己断恶修善,老实念南無阿弥陀佛。对一切亲人及有缘人,也用这个方法教导对方。对家里的长辈、同辈、晚辈都应劝导断恶修善老实念佛。对反对的人作怜悯想,不可强制对方。
2、家里有长辈小孩,暂时断不了酒肉的,又对因果佛法不能生信的,可暂时随顺,但自己应常常念佛代亲人忏悔业障,希望亲人回心转意。此外,利用种种机缘劝导亲人念佛,这才是真孝。如果只是顺从世间吃肉喝酒等礼节而不发心劝导亲人念佛往生,与落井下石没什么区别。
3、在劝导父母断杀生断酒肉方面,可以从多方面启迪,让父母知道断恶修善老实念佛的好处,比如讲讲因果故事、感应录,聊聊听闻的或身边的因果案例,对方固执己见仍不相信,就好好念佛代父母忏悔业障并回向他们早日生信念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天性,必然蒙佛加被他们,总有一天会他们会认识到之前的错误做法,转而断恶修善老实念佛。
4、总之,一是劝导,二是代亲人忏悔,两者结合相得益彰。跟父母聊闲话家常时,可以把一些佛法道理、因果道理巧妙的插到家常话里面,慢慢就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劝导时只能好言相劝,心平气和,万万不可以命令、呵斥的方式,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激起他们的对抗甚至远离佛法。
5、比如上海黄涵之居士的母亲,虽劝导但仍不信吃素说法,黄涵之居士来问我怎么办,我就让黄涵之居士早、晚在佛前念佛代母亲忏悔业障,母子连心的原因,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多月后母亲就改吃长素了,而此时母亲年纪有81岁了,每天念佛号两万声,直至93岁去世。
真诚是爱,感恩是情,用真诚和感恩的心创造出人间大爱;慈悲是心,佛法是根,用慈悲的心去弘扬佛法,就是照亮你的心灯。
学佛就是让我们想通想明白,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没有长久的,今天的你并不代表以后的你,今天的我并不代表过去的我,一切都会过去,学佛修心才不会浪费慧命。
在这个世界上,要学会有了能接受它、失去了能承受它,接受有和承受无都是一种心态。学会良好的心态,一切随缘,随缘的人才能团圆,随顺就能万事皆顺,随喜才能在烦恼的人间放下自在、法喜充满。
人要想平安,就要学会感恩,每个人一生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但是现在很多人对过去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只记住别人的缺点,而忘记别人对自己帮助的优点。我们的父母、老师、医生、好朋友、过去的恋人,都要感恩他们曾经帮你走过人生的一段路,学佛人一定要学会感恩,才能慈悲。
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就是欲望之罪。无欲则刚,无欲才能快乐,人如果没有欲望会非常快乐,如果一个人天天不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就会万般苦恼。对自己过不去而忘不掉自己的过去,从而拿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不断折磨自己,这就是忧郁症的基础。人性的弱点在于,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很快忘记;和你结过怨的人,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样不停地伤害自己。学佛后要忏悔,如果你相信佛法的存在,一切事情都是缘分;如果不相信佛,以为这个事情都是自己造。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是一种缘分,人和人之间任何一种关系都是缘分。在人间,对讨厌你的人最好的处理就是保持微笑,一切随缘,因为学佛人是不争的,佛法是无争的法门。
夫妻之间为什么会吵架?因为先生认为他是对的,太太认为她是对的,所以才会产生矛盾。人甚至愚昧的认为,没钱的时候带着一条金项链,你会觉得别人认为你是假的;有钱的时候带着镀金的假项链,你会认为别人认为是真的金项链。凡人转境,圣人转心,自己的心不要给自己找麻烦,用自己的心走出自我,才能看到明媚的阳光。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我们到今天的成功、到今天的平安,都是靠着小学的老师、医院的医生、朋友和父母亲,我们都要感恩他们。可是我们人,自己好了,有几个能够真正想到自己父母亲,多多的对他们孝顺的?感恩这个世界的一切,不管发生什么变化,都能控制好自己,不会陷入忧郁的情绪当中。感恩的人能够得到别人的喜欢,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
要懂得感恩有多么重要,一个感恩的孩子会感激人生中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珍惜他所得到的一切,他知足了,就会快乐。不要让孩子有受之无愧的感觉,觉得爸妈为我们都是应该的,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常感恩,孩子才会常孝顺。
“五树六花”即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种树,六种花。五树是指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和糖棕;六花是指荷花(莲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这些植物因独特的形态被赋予了深厚的佛教内涵,关于它们的传说也流传了千年。
五树之菩提树,传说在20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
五树之高榕,榕的果子虽然较小,但结得特别多,果熟时枝头无数小果如同红色的珊瑚,引来了多种鸟兽争食,热闹非凡,真是“动物的天堂”难怪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长诗《厘俸》中说它是“附有神灵”。
五树之贝叶棕。其叶片可代纸作书写材料,在印度和我国云南(傣族)有用贝叶刻写佛经的,俗称“贝叶经”。
五树之槟榔。佛教高僧认为,吃槟榔可治病。玄奘当年在印度那烂陀寺留学取经,可以享受瞻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并供给大人米一升。
五树之糖棕。糖棕的羽状叶片常年油绿,巨大而稠密,犹如天然的华盖,遮挡住热带炽热的阳光;又好似一支支绿色的大绿伞,给人们一片凉爽的绿荫,可作庭院成片栽种。
六花之荷花。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印度的国花,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相传释迦牟尼佛是在金刚莲花座上修成正果的,佛教信徒将它视为成熟、神圣的花朵,寄托一种信念。
六花之文殊兰。文殊兰”是供奉之花,代表一种虔诚的理念,是神佛公用的花。
六花之黄姜花。由于佛教对香气十分重视,常常用它来比喻修行的德性,供奉佛祖和菩萨时也必须用香,所以气味馥郁的黄姜花能跻身五树六花之列也就顺理成章了。
六花之鸡蛋花。在我国西双版纳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鸡蛋花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而广泛栽植,故又名“庙树”或“塔树。
六花之缅桂花。不仅代表香与美,更能代表队佛的尊敬,象征着和平与幸福,显示出人民信仰小乘佛教的虔诚。
六花之地涌金莲。地涌金莲丛生,植株矮小,一般高1米以下。因其假茎低矮而粗壮,先花后叶,于早春开花时忽从地下涌冒而出,悄然绽放,使人惊奇,故有地涌金莲之称谓“地涌金莲”。
倍儿健康:全素食有益吗? 吃错了营养不良吃对了反而增肌
秘味新节目《素味相识》,以中华传统八大菜系与蔬食相结合,在弘扬传统饮食之美的同时,号召美食爱好者“少肉多蔬食”的健康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