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出家人向来以吃斋念佛为主,佛教由来已久,一直都是戒荤戒腥只能吃素。很多在家修行的居士也都坚持不吃肉,以素食为主,以为吃的就算是斋饭了,但他们往往把吃斋和吃素混为一谈了,事实上两者有本质区别,完全是两回事。

吃斋属于佛教的一种戒规,是一种重视心灵的虔诚与纯洁的仪式。吃素只是不吃荤腥及五辛(葱,洋葱,蒜,大蒜,韭),而吃斋绝不是吃素的意思,因为这个斋未必是素,因为佛陀比丘戒中没有戒肉,乞食的时候,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不允许挑剔分别。后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吃素的传统。

“吃斋”严格来说应该是“持斋”,为什么要持斋呢?因为佛陀时代,有位弟子傍晚托钵乞食,吓到一位孕妇导致流产,被人唾弃,又因如果一天两次托钵,就会减少弟子学佛修道的时间,所以佛陀从此制戒规定过午不食,叫做“持斋”。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吃”和“持”二字同音,而且又是跟吃有关,所以慢慢就由“持斋”误传成了“吃斋”。

佛教礼仪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吃斋礼仪。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都是非常讲究的。吃饭时不能讲话,不能随便出声。饭前饭都要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众生。

首先是过堂。在过堂时,僧众排班,整齐有序地进入斋堂。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中堂的安静与庄严,以示对诸佛菩萨的尊敬。行堂的义工拿着装食物的桶和勺子,沿着桌子走来。过堂期间,僧众不能说话,要用特定的手势对行堂的人表达自己的意思。

接下来要进行两次行堂。第一次行堂时,只要僧众不拒绝,行堂的人通常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如果僧众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经够吃,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卜方做——个遮挡的动作,以示需要。过堂时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卜的碗,双脚不要交义或翘起。不能浪费食物。

第二次行堂时,如果僧众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向前移动,伸到桌子外沿附近。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食物的多少。想要添加某种特定的食物,就把那种食物从碗里夹起来,向行堂的人示意。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对于稀饭,如果想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如果想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划一下。

用餐完毕,将碗叠起,放在靠近桌子外沿的地方,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筷子与桌沿垂直。

佛教提倡带着一颗慈悲心去吃素,那么不仅可以获得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能培养自己的善根,本身也是一种修行。他们始终认为,无论你吃什么东西,便有那种成分在你身上,因为你所吃的东西,要与你合股,合而为一,变成你身上的一部份。你吃什么样的东西吃多了,身体便会变成它一样。因此,吃猪肉多了,便会变猪;吃牛肉多了,便会变牛。一碗肉汤里面含藏的怨恨,似海般深,说不尽的。我们应该与众生断绝因果,不要与牛羊鸡犬互造罪孽,便能慢慢地把世界上的恶气转化过来。

佛家饮食虽然不吃荤腥及五辛,但如今的僧人们也讲究饮食的多样化,讲究吃出滋味来,追求营养价值和健康。

佛家饮食包括饮料和饭食两类。饮料指各种浆、羹、水,如蜜浆、果浆、醍醐、甘蔗和净水、茶水等;饭食指米、面、酥酪、肴馔等。这些饮食都可以“资色身,进道业,而证菩提”,所以,用它们来供养佛僧。

佛教常用的供养饮食主要有净水和饼、粥、果、羹、米饭及圆根、长根等食物。佛经中记载了有关饮食的供养,即用百味的饮食供养诸佛、菩萨及众僧,除米饭外,还有饼、果、药草等。

虽然吃素有很多功德,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片面的追求功德而去吃素、吃斋,更不能执着这件事情本身,如果因为自己的执着而给不信佛的家人、同事、朋友带了种种不便,那就不太好了。信仰是自己的,一切随缘就好,不必强人所难,佛在心中,重在虔诚。

内修自己的心,外修师法友环境。自己这一方面,要发大愿、严持戒律、广行善法;同时要与师法友团队结善缘、造重业、共业。生命的走向,是由业决定的。

心生,种种法生。妄想、执著越重,痛苦麻烦就越多;正念、智慧越多,快乐自在就越多。愿即本心,内心所想就是发愿。

我们心里的拧巴,正是我执的表现。我们内心的我执,如果不是经过种种境界去消融、破除,随着自己懂得的道理越多,就会越来越坚固,那就走到了修行的反面。

众生的“我执”根深蒂固,与一切起心动念、感受、情绪水乳交融,使善法也因此杂染,犹如美食杂毒。譬如“爱”,混合了我执就会有分别、有对立、有贪着,故带来痛苦甚至转变为仇恨,佛法的究竟目的就是要帮助众生破除我执、法执。但这极其微细,非般若智慧不能为,故须长久修持。

人的情绪是无常的,不必苦思答案,也不要执著。每一个触动我们的离别,都是在告诉我们“无常”的道理,更要策励自己珍惜时光、精进修行。内心有贪恋,舍不得、放不下,就是执著。如果不能超越这种恩爱、贪恋,就会被缚在轮回之中。

我们生命没有力量,生活没有乐趣,都是因为缺乏愿力。要有耐心去等待合适的因缘,不是忽然一下子把道理甩给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己的德行,让家人对自己生起敬佩与信任。

想去改变别人是很难的,改变自己也不容易,但我们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成长自己,才能不在境界面前痛苦,未来才有可能帮助到别人。一切都从自己开始,否则看外境、他人,总会有许多问题,自己又无能为力,那到哪里都会很苦。

在生活小事中,多训练自己“待人着想”“换位思考”,话出口之前先缓一缓,慢慢培养慈悲心。对的、善的就要坚持,“宁与智者共苦,不与愚者同乐”。另一方面,内心勿怀激愤,坚持善的是为了改变恶的,对于有烦恼的人要发愿去帮助,出发点是善而不是恨。我们容易因为“己之是他之非”而产生对立情绪,是被嗔心主导,令善心也夹杂了恶念,这一步也是要超越的。

我们对自己观功念恩的本领很强,能够覆蔽自己的缺点;而对他人观过念怨的本领很强,能够覆蔽他人的优点,由此造成的状况就是觉得自己没什么可改变的,都挺好,而别人则或多或少都有问题,再优秀的人也不过如此。要刻意、长期去训练和改变自己的心,直面自己的过失,欣赏他人的长处,向内用功。

嫉妒别人并不能帮助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反而会让自己越走越远。如果自己不甘心,那就去努力,着眼于提升自己才是出路,否则人就会走入痛苦的死胡同。内修自己的心,外修师法友环境。自己这一方面,要发大愿、严持戒律、广行善法;同时要与师法友团队结善缘、造重业、共业。生命的走向,是由业决定的。

学习佛法,不是要把自己身边的事情都用佛法去解释——这样往往会落入“心外求法”的误区,而是要用佛法来指导自己的身语意才是对的。

修行归根到底是要利益众生,不是为了自我保护而选择退避。自己力量不及之处,可以寻求僧团的力量帮助。学佛修行重在增长慈悲智慧、降伏烦恼习气,不要执著于神秘现象,多皈依、祈求、忆念三宝。

佛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悲智双运自在游行于轮回,与跟凡夫由于业力所缚而在轮回中的状态截然不同。

洛阳纸贵虽是一句成语但是它却显示了洛阳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曾经的繁华岂是现在的国际大都会所能比拟的。下面菩愿居士就带大家去了解佛教与洛阳的渊源。

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距今已经建立了三千多年,如今的世界大多数地区都会信奉佛教。佛教也是在西汉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至今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着寺院与佛。

东汉时期,洛阳是帝国之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交通便利,商客云集,为佛教传播提供了优越条件。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谙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

洛阳是一些佛教流派的诞生地和光大之地,禅宗诞生于少林寺。玄奘创立的法相宗,随着遣唐使和游方僧的足迹传到东瀛。洛阳与佛教有关的民间文化同样珍贵。玄奘故里、白马寺、唐僧寺、花果山奠定了“西游记”故事的根基。龙门卢舍那、香山寺、广华寺、宜阳灵山寺、汝阳观音寺、嵩县云岩寺等流传着诱人的传说故事。

洛阳一带,特别是龙门山间,埋葬着众多像玄奘一样终生献身佛学的高僧大德,他们的名字在佛教传播史上灿然耀目。

史书记载以白马寺的创建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摄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东汉时期绝大部分佛经都在洛阳翻译,该寺是最重要的佛经译馆。此后,西域僧人不断来到洛阳,参与佛经翻译。

如安世高,善汉语,在洛阳讲经,听者云集。东汉时期的佛教传入,佛经翻译,讲经活动,最早佛寺的创建都集中在洛阳,洛阳成为中国佛教的发祥地,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和佛事活动的中心。

自从白马寺落址于洛阳后,洛阳便成为中国的释源和佛教的圣地。杨衍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有佛寺一千多座,虽然经过周武宗毁佛的影响,到隋唐时期,洛阳佛寺数目大减,但是由于国家的支持、外来高僧的交流,洛阳佛教文化并没有沉寂,而是更加发达,并且随着佛教不断地本土化,佛教文化逐步走进百姓生活,成为当时城市生活的重要方面。

洛阳诞生了佛学巨人。洛阳游子玄奘遍学华夏佛学后,西天取经,在印度论法无人可敌,被印度佛教界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可谓学贯中西第一人。他又是中国历史上翻译佛经最多的人。洛阳一带,特别是龙门山间,埋葬着众多像玄奘一样终生献身佛学的高僧大德,他们的名字在佛教传播史上灿然耀目。

要在自己迷执最深重的地方去修行

男女之情是欲界凡夫迷执最深重的地方,这是你修行不可以逃避,不可以回避的一个问题。不是说你拿一本经念一念,然后你的情与欲就消失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必须要用智慧去勇敢地直接面对,在你迷执最深重的地方去修行,这是真正的修行。在你迷执最深重的地方能够照亮它,能够穿透它,能够不被它所束缚,能够解脱自在,这是真正的修行。

男女感情的纠纷最容易令人失去理智,制造业障,众生就是生生世世沉迷在这种无穷无尽的爱恨轮回之中。因此对于选择在世间修行的在家居士来说,婚姻关系是绕不过去的,必须面对的功课。如果你缺失了这一堂功课,你其他的所有修行方法恐怕都很难修上去。为什么?哪怕你很精进,你每天去念三个小时经,那也只有三个小时呀,你其它的时间呢?还要面对你和你丈夫或者你和你妻子,你和你儿女的这种关系的处理,需要面对现实的人生。

清朝有一位诗人曾经作过一首诗,就描述他中年以后的心境。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你把修行只是当作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风花雪月,那么你的修行不是真正的修行。你的修行要沉入到现实的人间、现实的生活,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面去体现你的智慧和慈悲,去让每一个人都生起智慧和慈悲,那么你才是真正的懂得了修行。修行不是说要你一味地躲到山林里面去,然后逃避这个人世间。事实上你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什么?因为情与欲是在你的心里面,不管你躲到哪里,你躲避不了你的心。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就是要在自己迷执最深重的地方去修行,去做功课。

如果夫妻反目成仇或者说打冷战,大家相互形同陌路、冷若冰霜,家庭鸡飞狗跳,而在家居士只顾念经念佛,那种修行是一种逃避,是一种转移。那种修行只学会了修行的形式和表相,不懂得什么是真实的修行,什么是真正的修行。

婚姻关系、男女之情是人生最大的关口。处理得好可以得到幸福,可以化解业障,可以优化生命,净化业力,实现生命觉醒,成为菩提伴侣,法亲眷属。那么世间、出世间都圆满。处理得不好就会今生今世犹如进入活地狱、活监狱。

人为什么要修行?主要的是训练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器,需要经过火烧日晒,时间越久,越坚固。同样的,我们平时能够自行功课,或上香,或礼佛,或诵经,或念佛,或静坐,不论忙闲,能够持之以恒,时间一久,定能改变气质,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增加力量,自利利他,受到社会的尊重。

这个拜忏,你最好有一个相续的时间。你不要说拜一天,休息四五天,不要这样。你一旦做加行的时候,你就一次把它拜一百天,三个月,百日加行法。你拜一百天,你真实经常起惭愧,因为所有的修行都必须要相续。

忏公师父很强调一个修行方法,这非常好,叫作水滴式的修行。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你看滴水长流则能穿石。为什么屋檐下的水,这个小水滴能够把石头穿破?因为它长流。你一天拜十部八十八佛,拜了三天就不拜了,这没什么用的,这种暴风雨式的修行,说实在没什么用。你宁可一天拜一部,拜一百天要来得好,因为好就好在相续。

所有的种子要形成强大的力量,必须要“恒随转”,要相续。诸位!小水滴比暴风雨来得好,因为它相续。所以做定课很重要,就是点点滴滴,这个是真功夫。你如果一天拜十部,拜了三五天不拜了,这个没什么用,这个是逞匹夫之勇,因为你完全是用生灭心来修行,你没有一种恒常的愿力在支持你。

所以诸位!诸法因缘生,你成就一个功德,过程很重要。你是怎么成就的?你是用急躁的心,很强烈有所得心成就的,没有用!一定要有恒心,点点滴滴绝不放弃,遇到挫折绝不放弃。那种愿力栽培出来的那种善根力,这个是最珍贵的。当然就是你的功课了。所以善根的栽培来自于长时间的酝酿,它不是三天两天的。

雨花斋于杭州成立第一家,距今2019年已经八年之久,并且涉及全国范围,将近1300多家。

自己在家吃火锅,清汤素食营养多,虽然一个人吃,但也很快乐

早餐配吐司来一勺,元气满满~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