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点赞排行
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当看到出家僧人的时候,当听说有人信佛的时候,世俗大众脑海里可能首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看破红尘”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把出家、信佛,与“看破红尘”联系在一起,认为出家、信佛的人,大抵都是因为“看破红尘”的缘故。
然而事实上,许多我们对佛教的了解,很可能都是误解。
特别是这个“看破红尘”,可以称得上是世人对佛教最大的迷障。
“看破红尘”这个词出自哪里,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是否可以代表佛教的思想呢?
首先,“红尘”二字并非佛教词汇,而是出自中国传统文学作品。
西汉班固《西都赋》中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用以形容西都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其后,唐卢照邻诗《长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程颢诗《秋月》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中云“有城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历来,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红尘”都被用来形容繁华的世俗世界。“红尘”一词最早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出现,略早于佛教传入中国,更早于佛教真正在中土兴盛。况且后世的佛教典籍里,也并未使用“红尘”这个词。
而“红尘”一词与佛教扯上关系,可能就要拜后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世俗小说作品所赐了。
其次,“看破红尘”也不是佛家的讲法。
在世俗理解中,“看破红尘”被解释为:看穿人世间的一切,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
相对于“看破红尘”并非佛教用语而言,人们对“看破红尘”这个词的理解,所导致的对佛教的误解则更深。
在我们谈论“看破红尘”的时候,我们往往讲的是那些仕途失意的人、那些事业挫败的人、那些家庭离散的人、那些感情受伤的人……他们在对生活绝望、在对这个世界心灰意冷时,不再抱有任何追求的一种境况。
所以,世俗理解中的“看破红尘”,其实是一种消极、避世的状态。同时,这种以“看破红尘”为代表的,认为佛教其实是一种消极、避世思想的看法,也正构成了世人对佛教的误解。
包括真正的佛教本身,出家、学佛的真义,并不是世俗所理解的悲观消极、逃避现实。事实上,真正的佛教反而是最积极的。
首先,作为佛弟子,学佛的意义在于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从受戒皈依那一刻起,佛弟子们便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普度众生,精进修学,这是何其积极的一种人生状态?
其次,信佛、学佛不一定就要出家,出家也不代表着避世。信佛、学佛、出家的目的,在于去了知世间万事万物的真谛,从而更好地拥有觉悟的生命,让自己及世间众生解脱烦恼、超越轮回。
再次,佛教让我们积极面对世间的一切,甚至世俗世界的人们所不敢正视的生老病死、世间无常,都要去积极面对?这岂是一种消极逃避?佛教修法讲求勇猛精进,在寺院中,僧人们也是早晚课勤奋修学,毫无懈怠。哪里曾体现出消极?
如果非要从“看破红尘”中找到佛教的正知正见,则是:
我们应该看清,这世俗世界中人们物欲驰逐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常,都是一场虚空,甚至都是带给我们无边烦恼、无尽痛苦的东西。
通过佛法修行,拭去我们内心的尘蒙,看到万事万物的本真,看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从而更好地在这世间生活。这才是佛教真正所倡导的。
最后,借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那首著名禅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红尘何在?如何看破?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内心无明的执着罢了。
往生就是现在的事情,就是当下转念头的功夫,绝对不是临命终的事情。你能够万法回归当下,用大智慧打破无明、烦恼、习气,步步为营,护持这一颗清净心,这样子念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子念,保护这一颗清净心,这样下定决心保护它,慢慢慢慢,自自然然牠就会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漂亮的蝴蝶就比喻作往生极乐世界。
在末法时期,很多人都修净土法门,而不了解保护这一颗清净心的重要,不了解。毛毛虫变蝴蝶,毛毛虫怎么变蝴蝶呢?这里是毛毛虫,变……变作蝴蝶,从这里到这里,如果毛毛虫染上病毒,或被鸟吃掉,这个毛毛虫有没有机会变成蝴蝶呢?没机会。没有机会。
毛毛虫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这一颗清净心,这一颗清净心,必须在现前当下这一念就要处理它。换句话说,往生就是现在的事情,就是当下转念头的功夫,绝对不是临命终的事情。你能够万法回归当下,用大智慧打破无明、烦恼、习气,步步为营,护持这一颗清净心,这样子念佛:阿弥陀佛……这样子念,保护这一颗清净心,这样下定决心保护它,慢慢慢慢,自自然然牠就会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漂亮的蝴蝶就比喻作往生极乐世界。这一只毛毛虫就比喻说我们在娑婆世界。我们在娑婆世界烦恼很多,无明又重,习气也难改,这一颗清净心,就像这一只毛毛虫。
我们现在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我现在念佛,烦恼不管它,阿弥陀佛……临命终的时候,期待临命终的那一刻,诸位,变成从这一段毛毛虫,马上就要等待这个蝴蝶,中间这个距离呢?毛毛虫要慢慢地转化……才能渐渐变成蝴蝶嘛!是不是?他不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每天都在等什么?每天都在等待变成蝴蝶,那这一颗清净心呢?依旧被烦恼所束缚,佛号派不上用场,百般的烦恼,百般的计较,在生活当中种种的苦痛,还不能警觉,舍不下,亲情,情人爱欲割舍不下,钱财名利也割舍不下,诸位,你想想看,这样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呢?是不是?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很正确的观念,现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对!很好!记得是由现在的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升华,把这个执着、烦恼、分别,种种的习气断除,这样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心性上下功夫,到临命终的时候,我早就学会放下,到临命终,一下子莲花化生,一下子离五浊了。
极乐世界是化生的,莲花化生,没有中阴身,对不对?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中阴身,你记得,保护这一只虫不要被鸟吃掉,不要被三毒细菌吃掉,不要让这只虫生病,这一只虫生病,还没有转化成蝴蝶就又病死了!什么是病呢?这一只蝴蝶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如果生病,就是无明重,这只毛毛虫就生病,无明少,这只毛毛虫就健康。斤斤计较,这只毛毛虫就生病;什么都忍不下,这只毛毛虫就生病。所以诸位,用一只生病的毛毛虫,你有把握在临命终转化成蝴蝶吗?没有把握。要怎么样能够把握呢?万法回归现前当下这一念,当你在念佛的时候,记得同时要破除执着,这一只虫才可能活下去。就是这一只虫你一定要好好地保护牠。这只虫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一念清净心,这一颗清净心,你要坚持下去。所以,这个观念,重要的观念,毛毛虫要转化成蝴蝶中间不能出任何的差错;这颗心要直通极乐世界,中间你统统要放下,跟自己生死没有关系的,如印光大师所说随缘尽分,该放下的统统要放下。
记得,要口业清净,要守口如瓶,要礼敬三宝,三宝是整个佛教的根,敬佛、敬法、敬僧,这是作为一个佛弟子最基本上的要求,连佛都不敬,法都不信,僧都不敬,如何能够了生死呢?连信心都没有。是不是?所以我们应当了解,身、口、意一定要约束好,好好地保护这一颗清净心。
不要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没有用的,不要把多余的生命浪费在没有用的事情,不要做那些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事情,不要做那一些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又完全没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再贪着五欲六尘的享受了!为什么?我们的时间重要,我们的生命重要,我们的道业重要。
记得!练习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包括你在睡觉,一样念佛自在,求生意志坚定不移。我说:常常梦到佛菩萨的人,常常梦到三宝的人,这个人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的。他的意识形态里面统统是三宝,他的意识形态里面统统是极乐世界,他一心一意就是在往生极乐世界,连在做梦统统梦到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想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人怎么不会往生呢?醒着的时候要往生,连睡梦当中都要往生,这个人必定往生!
诸位,下定决心,了生死在一念之间。
毫无疑问,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是个伟大人物。2000多年来,他的思想不仅是佛教徒们学习、尊奉的至高真理,更是深刻地影响了这个世界的各个方面。
因为印度古代是一个不重视记载历史的时代,所以今天围绕着释迦牟尼的身世、生平等还有许多争论和疑点。佛教最原始的典籍中,没有关于佛教创始人生平的完整记录,后来编撰的佛经中往往把释迦牟尼的生平和神话交织在一起,有很多荒诞的成分。这是今天我们学佛的小伙伴们要注意的。
“释迦牟尼”的由来和佛祖的本名、出生地
佛祖本姓乔达摩或瞿昙(最好的牛),名悉达多(吉财或一切义成)。释迦牟尼是佛祖成道以后,佛教徒们对佛组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贤)人,释迦是部落的名字。据后来考古证实,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度的劫比罗伐窣都国,今尼泊尔一侧的泰来地区的梯罗拉柯提废墟。
乔达摩是太子吗?
后世的佛经上说乔达摩出生在王家,父亲是净饭王。这种说法是佛弟子们对释迦牟尼的美化。玄奘说释迦牟尼出生的国家叫劫比罗伐窣都国,实际上说是一个部落更贴切。当时印度北部像同时代的中国春秋时代一样,诸侯林立,有16个大国,这些大国基本都是君主制度,也就是说这些国家才是真正的国家。而劫比罗伐窣都国是拘萨罗国的附属国,实行的是共和制(释迦部落的体制),也就是说行政首领是选举制,而不是世袭制。释迦牟尼出生时,他的父亲可能是这个部落小国的最高首领,但后面肯定不是。释迦牟尼也没有天然继承国王的权利和资格。但是可以确切地说,他们家是共和国的贵族,释迦牟尼是确确实实的官二代、富二代。
释迦牟尼结婚并且有个儿子
因为佛教是绝对禁止佛教徒结婚的,既然经书上记载释迦牟尼结过婚,并且生下一个儿子,那么这件事情应该就是真实发生的。经书上说,释迦牟尼16岁结婚,娶了个妃子,叫耶输陀罗,美若天仙,生了个儿子叫罗睺罗。
释迦牟尼究竟分别出生、圆寂于哪一年?他的诞辰是农历四月初八吗?
国内外关于佛陀的生卒年代的说法有70种。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中国佛教界过去多用公元前1026-前954年的说法,佛陀活了72岁。
2)、南传佛教各国主张佛陀出生于公元前623年,圆寂于公元前543或544年,活了80岁。
3)、藏传佛教主张佛陀圆寂于公元前961年,也就是说出生于公元前1041年。
4)、中国学者后来考证佛陀生卒年为公元前565-前486年,被中国佛教协会和学术界采用。
生卒年都是这样很大争议,相差几百年,至于他的生日和成道日、涅槃日就更没有确切的历史依据,后世为了纪念佛陀,只能是根据佛经上的蛛丝马迹约定俗成了。
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佛教徒、居士对佛陀的敬仰。记载之所以这样模糊,可能正是因为释迦牟尼及其他创造的佛教强调众生平等,反对偶像崇拜和迷信的原因吧!
佛陀成道后精心指导弟子们修行,并为僧尼制定了维护团结的“六和合”原则和严格的戒律,成为佛教传续不衰的根本保障。他的足迹遍及中印各地,居住说法时间较长的地方除竹园精舍、袛园精舍外,还有王舍城医师耆婆施舍的耆婆园、跋耆国(弗哩逝)首都吠舍离(鞞舍离)城郊由妓女庵摩罗施舍的庵摩罗园、拘睒弥城的瞿师罗园、迦毗罗卫的尼拘律陀园等。其中在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北的耆阇崛山(灵鹫山)居住时间最长。据佛经记载,佛陀还在其他8、9个地方住过很长时间。
佛陀感化提婆达多派来的刺客
佛陀的传道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受到婆罗门教等外道的排斥、破坏和诽谤。特别是到了晚年,不顺心的事情更多。他的大护法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被太子幽静谋杀,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也被其子琉璃篡夺。琉璃还率大军灭了佛陀的国家迦毗罗卫,大举屠杀民众,释迦族人几乎绝种。佛陀堂兄提婆达多野心勃勃,要求佛陀将僧团交给他领导,遭到拒绝后,分裂僧团。佛陀最杰出的弟子摩诃目犍连、舍利弗先行灭度。佛陀自己饱经风霜的身体,也垂垂老矣,就像他自己所形容的:“犹如破车,捆绑而行”。自知来日无多。
佛陀临终前,卧在两棵树之间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佛陀率领一批弟子从王舍城出发,向北方云游,一路说法不倦。在吠舍离附近的村子里安居度雨季时,佛陀患了重病,病愈后继续前进。遇上一位叫纯陀的铜匠虔心皈依,准备饭食请佛陀弟子们吃饭,结果佛陀吃晚饭后患了痢疾。据考证,有两种说法:一是饭食中有有毒的旃檀树菌,二是饭食中的猪肉是腐坏的。
临终前,佛陀还为最后一个弟子须跋陀罗说法
年龄已经80岁的佛陀吃了不洁、有毒食物患了痢疾,身体实在疲惫不堪。当走到拘尸那城外的一片婆罗树林时,佛陀让阿难在两棵树之间铺好僧衣,扶他右肋而卧。在临终前,他为最后收的一位弟子——赶来此地请教的外道师须跋陀罗说法,向弟子们做了最后的嘱托,安详而逝。
一、佛经上是怎么讲述释迦牟尼的早期生平的
1、非同一般、惊天动地的诞生
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他的父亲名叫净饭,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惠。它45岁的时候,怀孕太子,已满足了10个月,在归宁途中,距离国都约5英里的蓝毗尼园,诞生了太子。
太子生下来就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七朵莲花。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为我独尊。”传说当时天上飘落香花,还有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
太子的父母晚年得子,喜出望外。当太子回宫后,全国举行欢庆,有阿私陀修士来访,说太子相貌庄严,语言太子将来可以做一统世界的“转轮圣王”,或博学的“一切智者—佛陀”。父王对太子寄予非常殷切的希望,所以特请著名的婆罗门教徒,替他取个名字,叫做“悉达多”,是吉财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2、聪明早慧、文物双全的少年
悉达多太子诞生七天时,母亲就去世了。姨妈摩诃波阇波提成为净饭王继后,抚养太子。她把太子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疼爱,使太子依旧在幸福舒适中生活长大。七岁时,太子开始读书。净饭王聘请名师教他学习梵文,由浅入深的研读五明(语文、工艺、医药、伦理、宗教)和四吠陀(雅利安婆罗门教文化:赞歌、颂文、歌词、咒术)。聪明的太子,闻一知十,十二、三岁便博通了一切学问。后来又学习了兵法与武术,也很快就精炼了。在一次王家子弟的比武会中,他表演了优越的体力角度和超人的射箭武艺:诸王子中最好的,只能一箭射穿三面鼓,太子却能一箭连穿七鼓。
十六岁时,父亲就让他结婚,娶的是邻国公主耶输陀罗(有说悉达多有三位夫人,耶输陀罗是第二位),佛经上说耶输陀罗有着惊人的美貌。后来耶输陀罗生下一个名叫罗睺罗的儿子。当罗睺罗出生时,太子叹气道:“罗睺罗有般奴”,意思是镣铐锁住了父亲的颈项。净饭王很爱太子,希望他继承王位,所以特别为他建造了“寒、暑、温”三时宫殿,挑选许多宫人美女服侍他,让他过着快乐的生活。
3、为了拯救大众而出家
如此安心、舒服地过着官二代和富二代生活的太子悉达多怎会出家?佛经接着讲述说:悉达多看见当时印度四种姓的不平等待遇,十分不满意。他常想:“首陀罗为什么做奴隶?难道他们不是人吗?有什么办法,使他们过着自由平等的生活?”
又一次,悉达多太子随着父王,到田野去游玩。看见农夫在耕田,上身没穿衣服,子在猛烈的阳光下晒着,全身是泥浆,大汗直流,气喘不息。耕牛脖子上勒着绳子,皮破血流,还要受农夫的鞭打。犁过得泥土,翻出许多小虫,鸟雀飞来争着啄食。太子生起慈悲的同情心,觉得为了求生存,贫民是多么痛苦!而生命界的互相争斗残杀,更是一幕大悲剧啊!他便在大树下静静地想着:应该怎样去救济他们,让大家过着合理的生活?
悉达多出生的时候,有人预言太子将来会出家,净饭王就问有什么办法防止太子将来出家?回答说,不要让太子看到老人、病人、死人和出家人。于是在悉达多成长的过程中,净饭王想尽办法不让悉达多看到这四种人。但是有一天,悉达多出宫游玩,随从防范疏漏,竟然让太子在一天之内,看到了这四种人。这引起了悉达多的深度思考,结合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形和出家人的快乐神情,他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且一切众生为了求自己的生存,更做出种种罪恶,甚至不惜互相残杀,造成种种悲剧,结果还是向着老、病、死亡的道路上走着。这悲剧的生命界,这矛盾不合理的人生,应该如何去解脱痛苦呢?
这些问题,使太子不能安住于王宫,享受着尊荣与富乐。终于在29岁(有说20岁)的一个月圆之夜,目睹宫女们的睡态之丑,狠下决心,放弃了王位、财富与父母妻子。只带着侍从车马,偷偷地离开了王宫,夜行百里,赶到了阿那玛河畔罗摩村的山林中,拔剑削发,披起出家人穿的袈裟,进入修道者聚集的苦行林。
以上是佛经上记载的悉达多出生、成长和出家的简单经过。问题是,这些经书是在释迦牟尼圆寂几百年后才出现!所以在历史学家眼中,以上说法大多不靠谱!
二、历史学家考证的释迦牟尼生平
1、首先,迦毗罗卫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实际上是一个主要是释迦族的大部落。他们不是雅利安人,应该属于黄种人。
2、其次,悉达多的父亲不是什么国王,悉达多本人更不是什么太子。迦毗罗卫施行的是贵族共和体制,执政者不叫国王,而是叫罗阇,是定期选举的。悉达多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可能只执政者,但后面肯定就不是。悉达多本人更不可能有什么王位的继承权。
3、至于生下来就能说话、走路,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等,就更不靠谱了。不能看到四种人的说法,也属于佛经对悉达多出家的自圆其说。
4、按佛经的记载,悉达多的成长、生活一帆风顺,没有什么挫折和痛苦的事情。虽然生下来七天,母亲就去世,但对于襁褓中的悉达多不会留下什么不愉快的记忆。那悉达多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而出家呢?
三、历史学家考证的悉达多出家可能的原因
从公元前8世纪起,雅利安人一路从西北向西南入侵,一直到恒河流域。这里的国家和居民有的接受了婆罗门教文化和社会模式,有的则激烈反对。上一篇文章中说过,终其释迦牟尼的一生,都是处于战国时代。这些国家不是你灭我,就是我灭你。长期的兼并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很多国王十分残暴,为所欲为。在早期的佛教经典中,把“国王之难”与“盗贼之难”相提并论。不少人为躲避战乱和残暴统治而逃亡到山林及边远地区,或者出家。
释迦牟尼的国家迦毗罗卫(或部落)附属于大国拘萨罗国,拘萨罗国后来发兵灭了释迦的国家。当时被杀的释迦族人,积尸如莽,流血成池。悉达多曾听到本族五百妇女被杀含苦称佛的声音,无可奈何,只能为他们祈祷:“羁缠五欲,流转三涂,恩爱别离,生死长远。”
所以,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战争的频繁,造成和加剧了社会的痛苦和不幸,使悉达多产生消极厌世思想的主要原因。而亡国灭族可能直接导致了悉达多出家。
双胞胎姊妹吃素10多年,传递不一样的素食!
捕猎者把保护动物抓走了,变形金刚变身战斗鹰对抗,太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