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点赞排行
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每个人看到往生的瑞相,一定想如果我也能往生不知多好!其实每个人都能往生,但要如何才较有把握呢?蕅益大师曾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之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他的意思是,一个人是不是能够往生?全靠他对这个法门的信心及愿不愿意去。信愿具足了,念佛功夫浅则生中、下品,念佛功夫深则生上品。所以,重要点是我们是否有信心以及愿不愿意去?假如只有相信却不愿意去,那是假的信心,是浅的信心。所以,不愿意去就不能说有信心,愿不愿意去可以包括信不信。
什幺才叫愿意去呢?发愿是很重要的。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发愿--念回向文。只是疏忽过去罢了。如果我们能了解回向文其中的道理,那往生就此较有把握。要怎幺念回向文才能得利益呢?必须依佛经所说的「随文入观」,就是把我们的心浸入回向文的境界里,随着回向文作观想。回向文就是心,心就是回向文,那我们就能成功,这样才有利益。
净土法门是「不回向法门」,也就是说不用回向。打个比方:我们买一张上台北的国光号车票,它最直接的用途是上台北,而不需我们每天念这是要上台北的国光号车票。所以,只要念佛,其目标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既然这幺说,为什幺还要念回向文呢?怕的是买完车票后把它塞进口袋里,忘了上车的时间!所以要常念着口袋中有一张某时要上车的票,才不会到时忘记了。相同的,我们怕日子久了忘记念佛就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了提醒自己,所以我们要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向就有个目标、趣向那个目标。也就是把平常行善、念佛的功德转向一个目标—往生西方,藉此功德的力量帮助,可以到达往生的目的。
阿弥陀佛,在任何时候,行善、念佛、吃素、放生、持咒、供灯、修行等等,都一定要记得做功德回向,回向是关键的一步,漏了这一步,功德也会漏了。
很多师兄问善舍,怎么回向,回向该说什么?有没有固定的套路?等等。
其实,不用太过于执着,回向没有固定的措辞,回向就是一种善的导向,将你的善业和功德分.享出去,传播一种善念,传达一种善心。
善舍也不是危言耸听,漏了回向这一步,真的会将你行善的功德给漏了,回向是为了众生,也是为了自己。回向是将自己的功德分.享出去,回向也是破除自己内心的执着。
回向往简单来说,就是利益众生。如果少了回向,前面你的念佛、修行、行善等等,一结束结束,你忘记了自己是位佛弟子,少了那个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前面一切的行为只是为了自己,这就会产生贪、嗔、痴、嫉妒、傲慢、烦恼等等。
回向再往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感恩,一个人常常记得感恩,福德会越积累越多,越来越厚。众生利益自己,自己利益众生,是千古不变的因果轮回。
有师兄说:“回向,会将自己有限的福德、功德变得无限。”
有师兄说:“不回向,不圆满。学佛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回向就是在修行中。”
有师兄说:“你对我有恩,我回向给你,是报恩。你对我有愁有怨的,我回向给你,就是化解冤孽、消除怨结。”
【天天佛】的师兄都是智慧的,都是菩提的。每一句话都有着很深的智慧与慈悲,善舍选取了几位师兄的话术分.享给有缘人,还有更多的感悟可以在“写留言”处进行分.享。
回向偈与回向文有很多种,善舍就分.享我常用的回向偈与回向文给各位有需要的师兄。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善舍一般同莲友一同做完早课或者晚课之后,会念一遍回向偈,但是有时候向佛菩萨祈愿,具体到某人的时候,可以不用回向偈,整理好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给佛菩萨就可以了。
回向文(例子):愿将此诵《地藏经》/放生/XXX遍佛号的功德回向给我的母亲XXX(母亲的名字),愿她能身体健康,不受疾病困扰,南无阿弥陀佛。
回向偈内容都是固定的,但是回向文并不是,心诚最重要,你的功德就如一杯水,有限,但是倒入大海中,它变得无限了。回向给亲人、家人、朋友、爱人、众生等等,就是用自己的菩提心利益他人,功德无量!
放生仪轨要加个三皈依,下面这段比较合适放生 。◕‿◕。
1、念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2、念三皈依 三遍(“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恶鬼,皈依僧不堕傍生)
3、念忏悔文,一遍。(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恚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4、念以下佛菩萨名号,各7遍,要念大声,让动物听清楚!切记要大声!
南无宝髻如来 南无宝胜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5、回向!
愿以此放生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放生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南无阿弥陀佛!
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戒,此为一切诸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有佛、有菩萨是因为有四不坏信才有佛菩萨,一切众生佛性种子,所以你皈依四不坏信,你才可以成佛。你才有佛性种子现出来,所以尽未来际身不忘不失,你要发这个愿,愿我从今天尽未来际永远得四不坏信,永远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戒。
信心的生起比较容易一点,若把信心坚固不使失坏,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那么出家又返俗返俗又出家的普通佛徒,在他最初出家的时候,不能说他没有一点信心,然后来所以反复无常,就是他未能把信心稳固的缘故。
委实说来,在我们普通凡夫的位上,要使信心不退,的确也很难做到;依教典说,到初果须陀洹的圣位,始可得到不坏信,所谓四不坏信是也。
四不坏信者:一信佛、二信法、三信僧,四信戒。
一信佛:
佛是大觉大悟者,是一切智人,是人天的眼目,是三界的寻师,是黑暗中的明灯,是苦海中的慈航,是我们人类的救星,是一切众生的慈父,这并非是过誉,我相信,深深的相信,佛的确有这样的资格,佛实在堪称这样的名目,佛果是了不起的伟人,这名为信佛。
二信法:
佛既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那末,由佛口中所说出的法当然也是很可信的了。法宝的虽是很多,主要的信“苦”“集”“灭”“道”的四真谛。
如佛说世间都是苦的,人生都是苦的,我相信,这话是的确的;佛说这苦是由集谛烦恼和业之因所招感的,我相信,这话是真实不虚的;佛说要不受苦果,先断集谛的因,要断集谛因,第一要先修道,修道就可断惑,断惑就可灭苦我相信,这话是实在的;佛说由修道而断惑,由断惑而灭苦,由灭苦也就得到安隐快乐的涅槃,永不受三界六道的生死大苦,我相信,这话是的的确确,实实在在的!
总括说一句:这四谛的真理,都是真实不虚的。所谓“海可枯,石可烂,天可翻,地可覆”,而四真谛的真理,不可改动一毫,确是如此的。能够对四谛法,有这样的认识,有这样的信受,这名为信法,信因果在内。
三信僧:
僧是依法修行,住世间,弘法化,代表佛陀的一个主要人物。我们相信他今日持戒修行,依佛教法而行,他日必可得到无上的佛果。就是现在,他既解佛之解,行佛之行,做弘法利生的工作,相信必能造福于人类,有益于人群,这名为信僧。
四信戒:
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我们依照戒的规律去行,就可不做为非作歹的事,就可止息许多的过恶,因此,也就可以使我们的身心泰然,使我们离苦得乐,这是的确的,相信必是如此的。
同时,相信我们要得到三宝的“实”,三宝的“德”,三宝的“能”,也就非持戒不可。对于这种道理,极端信奉、没有丝毫怀疑,这名为信戒。
看和佛教有关的电视或者文学作品,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三界轮回,那么佛教常说的三届是哪三界呢?是我们字面理解的人,仙,魔吗?
佛教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超越了三界就是超越了生死,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跳出三界。
1、欲界
三界的欲界众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各种强烈欲念。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六种,称为“六道”。地狱、饿鬼和畜生称为三恶道;人、阿修罗和天称为三善道;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
要想升到三界的欲界天道中,就要持五戒,修十善,还要加上布施,就是把自己拥有的钱财、知道的佛法、掌握的技术以及自己具有的能力施舍给别人。
2、色界
三界的色界位于欲界之上,此界诸天众生,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有物质的身体。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而来,依各自修习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
要想升到三界的色界,就要修习四禅定,一个人禅定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他将来升到色界天的层次的高低。
3、无色界
三界的色界之上就是无色界,无色的众生不但没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而且连物质的身体也没有了。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得到的是自由状态。在无色界中,因修行的深浅而分为四种差别,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
古人说:“凡夫成佛真个易,去除妄想实为难。”只因你我无始以来贪爱炽然,流浪生死,八万四千尘劳,种种习气毛病放不下,不得悟道,不像诸佛菩萨常觉不迷。
是故莲池说:“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只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如为己身,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恭下敬。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了脱。”这十几句话,说得何等明白和真切!
染者,染污义,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嗔恚斗争,对“道德”二字,认为是绊脚石。一天到晚,喜怒哀乐,贪爱富贵荣华,种种世情不断,道念一点没有。所以功德林被凋残,菩提种子被烧尽。
假如把世情看得淡淡的,一切亲友怨家视为平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视人饥如己饥,视人溺如己溺,常发菩提心,则可与道念相应,说可立地成佛。故曰:“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
所以你最好在因地的时候,把你每一句佛号都能够把每一个众生都考量下去。你这个佛号的船只坐你一个人,以后这个佛号会很孤单的,你只能够自受用,“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阿弥陀佛的功德,他本来是一个全面性的功德,但是因为你心量太小了,所以你只开启它某一部分的功德,非常的可惜啊!所以我们一再的鼓励净土宗的同修们,你既然花同样的精神体力在念佛,其实你可以把佛号的功德开得更圆满,就是扩大你的心量,你把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景,放到这句佛号去,这个佛号以后的力量会发挥得更大,就这个车子的力量更大,它不但带你到净土去,它还会不断的陪着你加持你,直到成佛为止。
所以我们必须把往生的心跟菩提心做一个圆满的结合。
所以在整个净土宗的修学,除了你能够去思惟娑婆世界的过失,极乐世界的功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以外,思惟空性,调伏你的粗重烦恼,你还要思惟佛道的问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然这个是后半段最圆满的念佛,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为了成佛、为了广度众生而念这句佛号,那么这样子的念佛是最圆满,你能够成功的把所有佛号的功德都开启出来。
总而言之净土宗它是二力法门,心力跟佛力的结合。佛陀的功德已经准备好了,佛陀花了很长的时间,把这句佛号创造出来,其实佛陀的功德已经没有瑕疵了,他已经成功的做好无量光无量寿,关键是你准备好了没有。也就是说,你是用什么心态来念这句佛号,佛陀会给你相应的东西。如果你要的是糖果,佛陀只好给你糖果,你要的是蛋糕,佛陀就给你蛋糕,你要的是摩尼宝珠,佛陀就现出摩尼宝珠给你。所以净土宗的人一定要知道,心力会带动佛力的,虽然佛力也会加持心力,也就是说你准备好了没有,这就是为什么净土宗的人,你不学唯识的人,你根本不知道第六意识怎么去操作。
阿弥陀佛他可以对你很大的加持,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阿弥陀佛不能改变你的思想。如果你一意孤行,佛陀是拿你没办法的。
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你准备好了,佛陀也准备好了,这才叫感应道交。你都不准备,你该打妄想打妄想,该起颠倒起颠倒,你就是时间到了去念念几句佛号,你得到的只是糖果,得到人天的快乐,因为你的思考模式没变。
佛号是没有方向的,它是一个万德洪名,但是这个佛号,到底是投入了娑婆世界的轮回,变成人天果报,还是到了净土,还是这个佛号能够永远带到你成佛,是你的思想决定的,叫心力引导佛力。
所以做好你思想的准备,变成很重要了,因为它决定了这个佛号会给你什么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结合唯识学的道理,因为整个第六意识的思想改造,讲得最清楚的最有条理的就是唯识学。因为你再往后走,你到了《楞严经》《法华经》,它已经不谈第六意识了,它完全讲真如了,那是不生不灭的境界了。到了《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的时候,佛陀会假设你已经学过唯识学了,就好像你读到硕士班,他假设你学过大学了,它不会重复以前的东西了,它直接讲不共的东西。
所以你现在不知道怎么从第六意识的生灭因缘里面去改造思想,你直接接触《华严经》,《华严经》的东西完全不动念头的,那是称性起修,那完全讲真如缘起的境界,但是问题是你连基本的工作都没做好。我们要先求改造思想,然后才有资格谈到不生不灭,所谓的没有思想,因为到了真如的境界是没有什么思想,那完全是愿力的表现,菩提心跟空正见,到了《法华经》《华严经》,全部是你的菩提愿力的显现,哪有什么思不思想?它认为你思想早就应该调整好了。但是你忽略了唯识这一块,就好像说你这个基础都没做好,你就直接跳到空中花园去了。《法华经》《华严经》全部是称性起修,它才不跟你谈什么思想盲点这一块,它认为你应该早就准备好了,你应该上路了。
所以我们务实的净土宗的修学,先从信仰下手,信仰当中去改造我们对娑婆世界的信仰对极乐世界的信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后到空性的修行当中呢,调伏我们的盲点,把生命归零,回到我们原始的清净心,最后再发起广大的菩提愿。我们不是顺从本愿而已,我们要顺从广大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这样才是一个圆满的念佛法门,信仰、观照、菩提,当然这个都是跟唯识的操作有关系。
佛教讲究因和果,常提到的词也是因果报应这个词。因果,比喻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也指原因和结果,意为会有什么结果就会有什么原因。在佛教中是怎么解释因果的呢?
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
广义的因也包括缘。因果是对存在和行为的互相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佛教的因果理论是其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也是其人生现象理论的基础,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和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
佛教因果律随佛教的发展,也有了不同的说法:
1、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关于因果观念主要是六因、四缘、五果。六因是在分析三世善恶果报的各种条件或作用时提出的,包括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和异熟因。四缘是一切有为法产生时的因,是从一般的果的产生角度来进行分析时所作出的对因的分类,包括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五果是因缘所生或道力所证之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和离系果。
2、大乘佛教的中观派从其理论的“空”观出发,否定有实在的因果关系,认为因不实在,果也不实在,从而否定了因中有果论和因中无果论,否定有真正的“生”。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3、大乘佛教的瑜伽派从其理论的“识”出发,提出十因、四缘、五果,认为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实在性,但因“识”也不是真实有,所以其因果观念与中观派也就没有实质的差别。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收豆子的季节, 自己在家也能做豆腐! 简单粗暴的操作, 赶紧学会好在老妈面前得瑟一手! 毕竟谁还不是个心灵手巧的宝宝了?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能长到2000斤,却被中国吃货吃成保护动物
素食与放生,吃素是福-仁山法师
《美食台》每天一条美味视频,给你无尽的味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