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显示方式最新更新排序,一共显示10条信息,上5条是佛学视频,下5条是素食视频,翻页同步。

很多宗教多认为,命运是由外在的主宰神或某种神秘力量决定。而佛教认为,命运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决定这种规律的力量仍在我们自身。

换言之,命运体现了生命发展的因果,是以不同心行为因而导致的结果。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走向。这些行为,包括身、口、意三业。其中,身业是所行,语业是所说,意业是所想。

佛教还认为,这些由所行、所说、所想构成的因果,贯穿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但现代人很难接受这一观念,或者说,很难发自内心地引起共鸣。

所以,我现在主要提倡的是心灵因果,当下因果。

心灵因果,当下因果

我们可以暂时不考虑三世因果,但无法回避心灵因果,当下因果。当我们行善,或只是生起一念善心时,由此感得的乐果未必立即现前,但由此带来的内心喜乐却是当下就能体会的。

我们所有做过、想过的事,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力量。这种力量,正是影响未来生命走向的因。因为心念会形成习惯,并逐步固定为心态,进而导致不同性格,导致不同人格。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不同心念在活动,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区别只是在于各自力量的强弱。如果不加选择地任其发展,很可能就被“我执”掌控,被“我执”发展的负面力量占据主动。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因为“我执”就是我们的本能,是我们不假思索就会维护的本能。修行的意义,则在于帮助我们调整方向,帮助我们由被动转为主动,有选择地强化某些正面心理,淡化并逐步根除某些负面心理。

习惯从哪里来?

无非就是某件事我们做多了,想多了,以致成为自然。比如,我们习惯于每天见到哪些人,习惯于每天做些什么,习惯于每天吃些什么。

一旦这种习惯固定下来,就会逐步发展为某种生命模式,成为我们的性格。

所以说,性格就是习惯的积累,又会逐步发展为我们的人格,发展为我们的生命品质。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许多性格,其实是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

这些习惯和性格,又决定了命运的不同走向。所以说,命运不是上天的赐予,不是偶然的机遇,而是由我们自己所设定,是由不同行为所决定。

这种决定命运的因素,佛教称之为“业力”。

所谓“业”,又可看做我们的生命程序。造作地狱之因,就是编写进入地狱的程序。种下人天善因,就是编写进入人天善道的程序。我们编写不同的程序,就会进入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命轨道。

所以,我们要改变命运,也要从改变心行程序做起。如果我们有能力改变心行,改变习惯,就有能力改变命运。反之,如果无法改变现有的性格和习惯,那改变命运不过是空话而已。

我们的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选择,二是创造。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所在。桌子不会选择,房子不会选择,动物的选择能力也相对较弱。而人具有理性,具有抽象思维,不仅能选择、判断,还能在选择、判断后进行创造。

也正因为这两大特点,人类才创造了五千年文明。而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自身命运也随之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心就是命运的主宰。

但在很多时候,某些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心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惯性轨道,被其所控,不是我们想改变就能轻易改变的。这就必须借助修行来调整,事实上,这正是修行的难度所在。因为习惯是由日积月累而来,有着根深蒂固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像地球引力将我们固定在地球一样,使我们难以超越,难以摆脱当下的凡夫状态。曾经有位教授说要学佛,但起因却是为了戒烟。

因为他烟抽三十年,尼古丁对其有很强的控制力,可他又检查出肺部病变。医生警告说:再抽烟马上完蛋。他当然珍爱生命,但每天要和尼古丁的诱惑进行斗争,身心俱疲,就希望通过学佛来解决这一问题。

这一理由固然有些可笑,但却说明,习惯一旦形成,对身心都有极大的控制力,若不痛下决心,是很难加以改变的。除了决心,我们还应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依循这一规律,才能切实地规划未来,改变命运。

放生有诸多的功德,能使诸事吉祥。莲池大师云:“戒杀之家,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俱陈。”杀生则广积怨业,并使宿世所累积的福寿逐渐消减毁灭。

故每当逢年过节、庆贺生日,或喜庆婚礼、生意开业、宴请宾朋等吉庆佳日,皆应广行放生,而不应于此时宰杀生灵,暴殄天物,广行杀业。

原本是喜庆吉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逢年过节则希望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诸事呈祥,为何反而于此时广杀生灵,埋种祸根?世人肆意宰杀生灵,致使冤孽重重,天地不喜,故有水火饥馑以及刀兵。

普庵祖师《戒杀文》云:“三荒二旱,为人岂不思量?”

杜甫诗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生日庆贺则希望父母以及自己消灾延寿、增福增慧,正应当为父母为己放生持斋,增福延寿,为何反而于此时顿忘父母养育之恩,而杀害生灵,徒增罪业?上贻累于双亲,下不利于己,本欲求生,反倒伤生,本欲长寿,反倒减寿。

以前有一位官员的太太,她的生日来临时准备大宴宾朋,买了大批的鸡鸭猪羊鱼虾水产等,但当杀鸡宰羊时,她的魂魄附在了这些被杀动物的身上,痛得她大声叫喊,在床上滚来滚去,比死还难受。这时候她突然觉悟到禽兽被杀时的痛苦和内心的怨恨,只是不会讲话,不会用言语表达而已。

最后她觉悟到,今后一定要戒杀放生,不再屠杀禽兽以满足自己的享受。后来,这位夫人享寿高年,这都是因为她一念慈心改恶迁善的缘故。

护生

婚庆佳日,原本希望来日能够家庭和睦、得生贵子,为何反而与理相悖,于生儿育女之始而广行杀生,致使婚后多争斗烦恼甚或关系破裂,其后所生之子也多半夜啼哭,凶煞疾病或至夭折,试问其婚礼是否吉祥?

慈寿禅师《戒杀放生偈》云:

“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

生意人则期望开业大吉,往后财源茂盛,为何反而于此时屠杀生灵,使怨声载于道,生财之日而广行灭杀之业,试想开业是吉抑或是凶也?所为是得利抑或是失利乎?

《楞伽经》中云:

“为利杀众生,因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古人云:“持斋一日,天下杀生无我分;债有谁知,披毛戴角古今还。”

《大智度论》云:

“令不杀生,得何等利?答曰:得无所畏,安乐无怖,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身心不安。又不杀之人,单行独游无所畏难。好杀之人,有情动物皆不喜见之。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不杀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身心安宁,是为得道因缘,乃至解脱,住寿无量。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

同样,超度亡灵、丧礼,或消灾免难,皆应戒杀放生以祈福,而不应背道而驰,徒增亡人之业障。

《地藏经》云:

“阎浮提人,命终之后,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亡人,在生修善,应得超升,遇此阳眷杀生,反落恶道,何况不修之人?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如是祈祷正法久住、佛日增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也应广行戒杀放生,以增众生善业,消减恶业,以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三宝两字可把佛教概括无遗,可以说信仰佛教,即是信仰三宝。简单的说,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佛教认为,只有皈依三宝,才能真正的修得正果。

佛宝,佛教三宝中的第一宝

佛教三宝中的第一宝是佛宝。佛是梵文佛陀音译的省略,意译是觉者,就是圆满觉悟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并能指导众生皆达圆满觉悟的大圣人。

佛宝就是已成就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圆满佛道主要有佛身和佛德两个条件:

1、佛身是指于无量阿僧祗劫,不惜生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获一切种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包括法身、报身和应身。

2、佛德是指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包括智德、断德和恩德。

法宝,佛教三宝中的第二宝

佛教三宝中的第二宝是法宝,法宝是三宝的核心。法是梵文音译达摩的意译,意思是佛教的基本义理。所谓法宝是指诸佛的教法,主要以释迦牟尼的教法为主。

法宝主要有三个要素:

1、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

2、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

3、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僧宝,佛教三宝中的第三宝

佛教三宝中的第三宝是僧宝。僧是梵文音译僧迦的省略,意译是和合众、法众,一般指出家四人以上所组成的僧团。僧宝就是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僧团。

僧宝可分为义僧、贤圣僧和福田僧三种:

1、义僧是指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佑福田;

2、贤圣僧是指道位以上的贤圣,小乘佛教中是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佛教中是指初发心住以上的菩萨;

3、福田僧是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门,虽然未证道果,但亦能庇荫众生,能给予众生安稳快乐。

念佛人,要心净,净心念佛净心听。

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念佛人,要殷勤,净念相继佛先成。

佛身充满于法界,一念无差最上乘。

心念佛,绝狐疑,狐疑净尽即菩提。

念念不生无系累,十方三界普光辉。

念即佛,佛即念,万法归一生灵焰。

灵焰光中发异苗,自然不落诸方便。

念佛心,即净土,净念诸佛依中住。

念佛心胜万缘空,空心早上无生路。

念佛人,要心正,正心一似玻璃镜。

十方明净物难逃,万象森罗心地印。

念佛人,要真切,切心念佛狂心歇。

歇却狂心佛现前,光辉一似澄潭月。

念佛心,须猛究,直下念中追本有。

非因念佛得成佛,佛性自然常不朽。

念佛人,有因由,信心不与法为俦。

参禅讲解全不顾,直下心明始便休。

我们要想得善妙的果报,像韦提希夫人在《观经》里面所说的,希望自己永远眼不见恶色,耳不闻恶声,这是善妙到极处了。你生生世世看不到一个人对你不好的面孔,见了你都是笑咪咪,都很欢喜的,那是善色。听不到一句不入耳的音声,说粗话的音声,骂人的音声,你一生永远听不到,这是善到极处。那要怎么修法?必须自己从这一生起,生生世世,对待任何人不起一个恶念,对待任何一个人不说一句粗话,你修因才能感果。你天天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生气,你怎么能说是见不到恶色、听不到恶声,那不可能的!原理就在此地。

当我们起心动念,就要想到将来什么样的果报,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是果报现前,他恐惧了、害怕了,那个没有用,果报现前必须要承受。菩萨有智慧,在起心动念之处,就把错误的念头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习。习就是应用在生活上,把它修正,观念修正过来,言行修正过来,应用在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非常重要。修行从哪里修?就从这个地方修。阿弥陀佛真修,所以能成就极乐世界,那个地方确实永远听不到恶声,永远见不到恶色。我们要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要这样修才行。所以,一定要修清净心,心净则土净。清净心里头,决定没有一个恶念对众生,非常重要,如果还有恶意对众生,念佛也不能往生,这个诸位必须要记住。为什么?你念佛是念佛,你心不清净。往生是用念佛的方法把清净心念出来,心清净了,才能往生;心不清净,念佛也不能往生。这就是念佛人多,往生人少,何以往生人少?心不清净,虽念佛,不及格,功夫不够。功夫就是清净心,非常重要。

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能发之心,发成佛度众生的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这就是菩提心。具体体现在菩萨的四弘誓愿。

通途的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从他的发心菩提到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它都是很有层次的。要说起这个菩提心的功德、它的妙用、它的实践,也是一大课题了。

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个事情?我们要观照到这个菩提心,在净土法门有它特定的内涵。它可以含摄通途菩提心的内涵,同时也不能仅仅局限在通途的菩提心的诠释。所以有不少的人看了——《无量寿经》中谈到的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这句话,就得出个结论:你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这是一个往生条件的问题,这个条件必须要把它界定清楚哦。

怎么去理解这个菩提心?善导大师有个基本的诠释:就从厌苦开始,就是厌离我们娑婆世界的苦,来求往生极乐净土,到那里圆成自性的无生法忍,再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度苦难的众生,这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发菩提心,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佛教经论《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瑜伽师地论》谓初发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萨之行列。《发菩提心经论》说:“依思惟诸佛、观身过患,慈憋众生、求最胜果四缘修观而发菩提心。”

释迦牟尼佛于《华严经》说: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

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

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

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

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

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会才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

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把它辨识清楚,这个菩提心的核心的内涵还是信、愿。如果能发出通途的菩提心当然更好——要提倡;如果万一通途的菩提心发不出来,但是他有深信切愿,照样可以往生。

所以九法界众生就站在他自己法界的定位上,只要具足信愿都能往生!这才符合四十八大愿的根本宗旨。实际上也有圣言量的依据:观经的下辈三品往生,都是到先西方极乐世界去再发通途菩提心的。所以我们对这一点诠释、说法,是理直气壮,不加含糊的。

发现素食的美好

发现素食的美好

为什么素食会使人更强大莲素小微教素食的视频原声

发现素食的美好

发现素食的美好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