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寻常日用中般若心传——佛学讲座《菜根谭..



道在寻常日用中

般若心传——佛学讲座

《菜根谭》是我国明朝万历年间,即公元

1573-1619年,一位叫还初道人的、洪自成先生所遗留下来的散文集,全本文集可分为前集、后集。前集主要是记载洪先生社会生活的心得,后集是记载洪先生遗世独立、和朋友谈风说月的乐趣。当然,《菜根谭》本身并没有这么严格的区分,所以将前后集视为一体也未尝不可。

菜根,是指菜叶、萝卜等等的粗糙食物,宋朝大学者朱熹在《小学》这本书中也曾经记述宋朝人汪信民先生的话,是这样说的,

“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这本书的书名就是这样来的,由这本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是主张清心寡欲、简朴而充实的人生。关于《菜根谭》的作者洪自成先生,我们除了知道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人之外,他叫做应明,别号还初道人,关于他其他的生平事迹,已是难以考察。《菜根谭》是一本兼具文采、用以修养心性的书籍,全书阐扬了中庸之道的思想,糅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精义,联袂成为一篇警世箴言。书内每一章、每一句都可以作为我们修身的座右铭,是一本不朽的处世

____

现将《菜根谭》以录音带简单演述出来,分为

360课,每一课逐一加以演绎和解释,希望对大家做人处世有一点点帮助,这是这套录音带的心愿。

第一课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

宁受

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能够坚守道德的人,只会一时觉得寂寞,但那些攀附权贵的人,却会遭到万古凄凉的命运;一个通达事理的人,将会摒弃现实物质的诱惑而注重心性的涵养,顾虑到死后的名誉。所以我们宁可遵循道德规范,忍受一时的寂寞,也不适宜去依附权势,招致万古的凄凉。

人生最美、最尊贵的并不在于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质享受,虽然住的是高楼大厦,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但如果生活糜烂、醉生梦死,这样的人生也毫无意义。试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名人、伟人,他们之所以受人敬仰,是在于人格、学识上的伟大,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地位、权势。所以古人说

“世上最尊贵的,莫过于道;最美善的,莫过于德。”一个人如果能遵守道德,一定会为世人所尊重敬仰;如果不修品德、作恶多端、馋利奸佞,虽然高官厚禄,依然会遭到世人咒骂。

第二课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涉世经验较浅的人,所沾染的恶习一定较少;涉世经验较深的人,所沾染的恶习必然较深,因而懂得运用各种奸诈和计谋。所以,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和精晓人情世故的人、处事圆滑老练,与其这样,不如做一个淳朴正直的老实人,与其拘泥于小节、行事过于谨慎,不如稍

狂放一些,反而不失人的坦率和真诚。

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初入社会的人多数比较天真纯朴,但一旦经历了世间的各种惊涛骇浪、阅尽各种艰难险阻,经验越多就越世故,而变得投机取巧,专走旁门左道。所以,凡事不应该只求熟练精通,忘记了抱朴守拙的做人原则。太过于练达的人往往容易变得老奸巨猾,所以一个君子与其过于虚矫不实,不如敦厚朴直,才不会失去其本来的真实。

第三课

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

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君子的心意,要像青天白日那样清净明朗,没有一件事不能让人知道;但君子的才智和学识,就要如同藏珍珠宝、藏玉一样藏起来,不要轻易让人知道。

如果一个人的心意像青天白日那样清朗,没有丝毫乌云遮染,行为

“仰不愧于天、俯不

于地

”,即使一个人在室内、或独处暗处也不会欺骗自己,这样其他人对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批评的了。而一个人的才华则不宜过于炫露,我们需要懂得韬光养晦的功夫,非到必要的时候绝不轻易展露自己的聪明才智,否则很容易遭人猜忌。内心保持深谋远虑,在外貌则显示出潇洒飘逸的作风,这样就不容易败坏事件,也不会遭致别人的妒忌。

第四课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

而不用者为尤高。

对权势名利、富贵荣华能不接近的人,其品行必然高尚;如果接近而不被它浮华奢侈的习气所沾染,则品格更为高洁。对智巧机谋等等虚伪欺诈的手段不知道的人固然高尚,而知道却不去运用的人则更为高尚。

一般人对于有利益的事都会像蚂蚁一样想贪一些甜头,因此有权有势的豪门望族天天门庭若市,但这些豪门望族一旦失去权势、生活困顿、性命危急的时候,平日馋利阿谀在门前的人都会纷纷避开,这就是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道理。以前有个

翟公

,当年他在朝为官的时候宾客盈门,等到他辞官返乡之后就门可罗雀,由此可见人都是喜好权势荣利。一旦有了权势荣利而能够不受束缚的人,人格自然高尚,对于富贵荣华的引诱能够视若无睹的人,行为自然清廉,而即使接近了它仍然不为污染的人,品格更加高洁。

第五课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我们的耳边时常听到令人不舒服的忠告,心里常有不顺心的事,这才是增进我们的道德、修养我们的品行的磨石。如果听到的都是令人愉快的话,遇到的都是顺心如意的事,就等于将自己一生埋浸在剧毒中了。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是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当我们听到朋友的忠告之时,心里往往会生出厌憎的感觉,刚愎自用,根本不会理会人家的金玉良言。如果听到他人的恳切劝言,能够进一步反省检讨,加以注意改进自己的缺失,无形中就能增进自己的德行。因此听到不中听的话不要觉得厌烦,遭遇困境也不要埋怨灰心,因为逆境往往可以磨砺我们的心智,鼓励我们向上求进。俗语说“一枝草,一点露”、“天无绝人之路”,不要以为自己走到了穷途末路,要知道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创造。

第六课

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狂风暴雨的天气,连禽

都感到

忧伤哀凄

晴朗的天气,清风送爽,连无心的草木都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一日缺乏平和的气象,人心内不可一日缺乏愉快的情绪。

狂风暴雨的日子,天气灰暗,连鸟类都显得悲伤哀凄;天气晴朗的时候,草木也跟着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大自然的变化竟然对天地万物有这么大的影响。所以,天地之间绝不可以一日没有平和的气象,犹如我们人间社会不可以一日缺少欢乐的气氛。人的七情六欲是照映人心的一面镜子,如果以不平、不满的心处世,就会呈现出忧恼、懊悔;如果以欢喜、愉快的心去待人接物,就不会遭人排斥、厌怨,一切都会显得极为和谐、圆满

第七课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醲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浓烈的美酒、丰盛的美食、辛辣甘甜的东西,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口味,真正适合我们口味的东西应该是口味清淡的。那些神妙、奇特、超凡神异的人,不是真正有道德人,真正有道德人其作为是和普通人一样的。

粗淡的蔬果,最适宜我们的肠胃,这才是爽正的口味;吃过多的醇酒美食,反而不及吃一些简单的菜根来得香甜可口。因为自己具有神奇技艺出众,而自以为超群拔萃、与众不同的人,并不是别人崇敬的对象;相反一个有着圆融的人格和品德的人,会循守着自己的理念,默默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像虚心的竹有低头叶一样谦逊平和,在外表上和别人一样平凡无奇。

第八课

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

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天地看起来仿佛静默得没有一丝动静,但充满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时刻在不停运动;日月夜以继日奔驰运转,但日月的光明是万古不变的。所以,君子在闲散的时候要有警惕应变的心理准备,在繁忙之中也需要保留一分悠闲的兴致。

西方人认为神是万物之主,又认为人类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的潜在资源,用文明去克服自然,由河川山谷的声音去探测水的流量,利用水力来发电,由山石颜色的深浅去探知矿物的所在,然后设法努力去采集资源,运用资源。东方人则认为天地养育万物,就像人间的父母一样。天地运行的道理也和做人的道理一样,天地自然的变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所以人在悠闲的时侯应该随时都有所警觉,在百忙之中也应该有悠闲的趣味,这才是人生的真意义。

第九课

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

在夜深人静之时,自己一个人静坐,反省检讨,所谓

“吾日三省吾身”,就会发觉我们的一切妄念烦恼都会消失无踪,而露出我们的真正本心,每当此时就能得到人生的真义。但在我们的本心流露之后,又会觉得杂念、烦恼是不是这么容易摆脱?此时又不觉自己有点惭愧不安。

白天繁碌不停的工作活动,使我们不能够时常静下来审视自心,只有在夜阑人静的时候,才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个时候将自己关在屋里或房里,让自己的心思平静下来,就可以发掘到心灵的泉源。就像一滩污水,如果想让它澄净,首先要将它摆放不动,等过了一些时辰、一些日子,杂质自然会沉底;如果将它搅动,污水无论如何都无法澄清。方才所说的曾子的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连忠圣的曾子都不忘随时反省自身,何况我们一般人?

第十课

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蒙受

恩宠

的时候,很容易因此而产生祸害,因此在得意顺心的时候要及早回头;在遭受挫折失败之后,也反而会带来成功,所以在失意、不顺心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朱子曾经说过

“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顾向前便危险”。人在得意的时候多数都不会考虑到事情的后果,往往会骄矜自大、恃才傲物,等到灾祸临身的时候才仓皇失措、无所遁形。所以在得意的时候,我们的心要时时谨慎,约束自己做一些准备工作,及早回头,以免灾祸发生的时候懊悔,那就来不及了,所谓“得意莫忘失意日,上台勿忘下台时”就是这个道理。但也不可因为事情稍有挫折就灰心丧志,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人必须要有百折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毅力,才能达到成功的目的。

第十一课

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蔾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能够忍受三餐粗菜淡饭的人,品格、操守通常如冰玉般洁净无疵;而那些喜好穿着华丽衣裳、讲究美味佳肴的人,多数都是甘心如同奴仆一样向他人屈膝奉承。因为一个人的志节是在恬淡寡欲中表现出来,而节操则是往往在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的。

只需要简单粗菜淡饭就能够满足需求的人,对于现实事物就不会抱持任何野心,心就像冰一样清澈、玉一样洁白;但讲究华衣美食的人,时常都是甘愿以谄媚

奉迎

的姿态去换取荣华富贵。所以,一个人若没有贪求名利的念头,就没有必要向人低头,其名节、操守自然坚定不移。相反,贪求锦衣玉食的人,就会以各种手段来取得所需,因此品格会变得卑劣无比。所以老子曾说过

“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

第十二课

眼前放得宽大,死后恩泽悠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

恩泽

要流得

,使人有不匮之

眼前心胸要放得宽厚一点,才能使人对你没有不满。死后留给别人的恩泽要留得久远,才能使后人对你有不尽的追思。

佛家将人生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所谓

“面前”就是现在之意,“田地”就是佛书里所说的心田,意思是说人心实在是种种烦恼的根源,人生在世犹如梦幻一般转瞬即逝,所以人需要放开我们的心田,打开我们的心扉,无论善恶智愚、长幼亲疏都应该同等看待,待人体贴宽厚,一视同仁,就不会引起其他人的不平不满。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一个人在有生之年应该善尽自己的职责,贡献自己的心力,多为社会大众谋求更大的利益,这样身后自然会为人所追思缅怀。

第十三课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我们行经狭窄的小路,应留一步让别人行走,有好吃的东西应分一部分与别人同享,这才是立身处世、求取安乐的最佳方法。

山间的狭路往往不能同时两人走过,如果争先恐后就会有坠落深谷溪壑的危险,所以最好能让别人先行一步,这样彼此都能保存性命。有功劳利润的时候,应该与别人分享,不适宜不顾他人的存在而独自享受,这样做才不会招惹怨尤。《易经》曾说过

天道之盈亏也,乃事谦之有无”,如果为了达成目的而不惜绊倒别人,或者谋取他人财物来满足自己,就是违反天道了,这样做只会使自己陷于痛苦的深渊。

第十四课

脱俗成名,超凡入圣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

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想做个成功的人,其实不需要什么高远伟大的事业,只要能摆脱世俗情欲和功名利禄的枷锁,就可以跻身名流。研求学问也不需要什么诀窍,只要能不受外物的诱惑,就可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有高明手腕和聪敏见识的人,固然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平凡的人纵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只要能够专心一致地努力从事,不被功名利禄诱惑,终会有成功、跻身名流的一日。在研究学问或修养品德方面,应该抱着远大的理想,站稳我们的脚步,积极奋进,保持恒心和毅力,丝毫不受外在事业的牵累和影响,将全副精神放在进德修业上,努力不懈,这样即使不能成为伟大人物,也能超凡脱俗而出类拔萃。

第十五课

义侠交友,纯心作人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和朋友交往要带有三分侠义心肠,做人处世则要保留一颗赤子心怀。

朋友之间应该互

窥过

善,互相切磋鼓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同难兄难弟一样,这才是交友之道。如果只是为了私利而与人交往,是不可能获得真诚的友谊的。至于平时为人处世,则应该保存一颗真诚善良的赤子之心,坦诚对待他人,不要因为风气的败坏、人心的险诈难测而污灭了自己善良的本性。所谓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是千古不变的至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感恩您转发支持。https://www.jiuchisu.net/weibo/13940/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