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寻常日用中般若心传——佛学讲座第十六课..
道在寻常日用中
般若心传——佛学讲座
第十六课
德在人先,利
在
人后
“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
名利恩宠不需要和其他人争先恐后去争取,道德事业的表现则不应该落于人后;生活享受不适宜超越本分之外,但学问道德的涵养则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研求。
对于荣耀和利益的获得不应该抢于人前,应该先让其他人,然后自己才去领受,这样就不会引起别人的怨恨和猜忌;但对社会国家有利、或增进个人道德学问的事,就不要落于人后了。获得
长上
的恩宠或他人的馈赠,应该反省自己是否应该得到,所得的千万不要超过自己付出的,凡事都要有转弯的余地,这样才能有和谐快乐的人生。
第十七课
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
做人处世以谦让一步为妙,因为退让一步就是使自己往前进一步的基础;待人接物以宽厚一点为福,因为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的基础。
佛家曾说过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待人处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其他人压低使自己占优势,一种是与别人互信互让。一般人多数是采取第一种方式,宁可独占鳌头也不愿意与人分享利益,处处以自我为本位。抱持这种观念又怎能与别人互信互让?社会又怎能达于和谐安乐?当然,在钻研学问、造福社会方面,我们应该有不落人后的观念,但是在日常生活方面,无论做任何事都应该以让人一步为贵,待人不宜过于苛刻,太苛刻就会使其他人疏远你了。第十八
课
骄
矜无功,忏悔灭罪
“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过一个悔字。
”
即使立下盖世功劳,也抵挡不了一个
“矜”字的消磨;即使犯下滔天罪恶,只要能够及时悔悟,也都能够立地成佛。所谓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名将立下盖世功勋要牺牲无数士兵才能,能够时常怀有这个念头,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绝不可以因为一点成就而骄矜自傲,自以为高人一等,有道是
“骄者必败”的道理。而犯下滔天大祸、为天地所不容的人,如果能从心底真诚忏悔、改过自新、洗心革面,所有罪过也能够一笔勾销。如佛经上说“罪性本空由心造”,“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
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罪业深重的人也有善根,如果能启发其善心,就能令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最坏的人莫过于一些欺善怕恶、蛮横欺霸之人,这些才是最可悲、最可怜的人。第十九课
完名让人全身远害,归咎于己韬光养德
“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
完美的名誉和节操绝不可自己一人独自承受,应该分一些与其他人共享,这样才能远离祸害,保存生命和名节;令他人感到耻辱的行为和名声不要全部推给别人,自己应该承担几分,这样才能
掩藏
才华、涵养品德。
完美的名声、功业最容易遭受他人嫉妒,因此一个人要懂得明哲保身之道,不宜好事占尽,而招来别人的怨恨,只要将自己的成就利益分出一部分与别人分享,就能保存自己的生命和名节。相反,败德乱行的名人,人人都远而避之,自己的清白固然不愿遭人污损,然而一旦污名降身也不需急着推卸,自己承担一部分罪辱虽然表面上不是太光彩,但只要自己心中光明磊落,其他人对我们的污蔑又有何害处呢?这样反而可以长养我们的德行,令我们韬光养德、进德修业。
第二十课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
做任何事都要事先留一个余地,不走极端,这样创造天地、发育万物的神就不会嫉嫌了,鬼神也不会加害;如果事事要求称心如意,达到至善至美,功劳一定要达到登峰造极、无人可比,这样即使不会发生内部变乱,也必然会招致外患。
对于任何事,人人都想有个圆满的结果,事情要做到尽善尽美,事业要达到登峰造极,但若不能留几分余地,凡事做尽做绝,就连鬼神都会嫉恨你、加害你。正如朱子所说
“势到八九分即已,如张弓然,过满则折”,古人也说“满招损,谦受益”,任何事到达圆满就容易走下坡,所以做任何事都不宜强求十全十美,做人也不要太骄矜自大,只有虚怀若谷、凡事不做尽做绝的人,才能受人敬重。第二十一课
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
“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
一家之内有个真正的佛,日常生活当中也存在一个不变的真理原则,就是:人人要坦诚和气、神情愉快、言语温和,这样才能使父母兄弟之间的情感水乳交融、了无隔阂,彼此相互了解、相互影响,这比座前拜佛、修心养性胜过千万倍。
学佛、修道向远处求取,其实是莫大的错误,真理是不需要向远处祈求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悟到真理,因为家庭之中就有一个真佛,日常生活中就存在一个真理,那是什么呢?就是人人相处有一颗坦诚的心,神态愉快,言辞温婉,这样彼此之间自然心气相通,气氛和谐圆融,即等于悟到了佛理。如果只以为打坐参禅、调息观心这些途径才是悟到真道,那无疑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了。
第二十二课
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
“
鸢飞鱼跃
”
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
好动的人就像云中的闪电、风中的灯烛,摇摆不定;而好静的人,就像冷却的灰烬、枯槁的树木,死气沉沉。人的心境应该如同在不动的浮云之中而有自在飞翔的雀鸟一样、在静止的水流之中有跳跃的鱼一样的动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才是有道德人的心胸。
过于好动的人好像风前摇摆不定的灯火,没有片刻的停止,急躁不定,很难有静下的时间去冷静思考,所以容易导致事物败坏。过于好静的人就像干枯的树木毫无生机,所以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无论成败都无动于衷。这两种人其实都过于偏执,而不合乎中庸之道。人生在世唯有动中取静、静中取动,动静合一才不会失其真趣,这才是做人的处世原则。
第二十三课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
过
高,当使其可从。
”
指责批评他人的过失不要过分苛刻,要考虑一下对方是否能接受,教导别人做善事千万不要对其期望过高,使对方做得到才是真的。
处世的艺术是我们必须加以注意的,和朋友交往见到他的过失,我们需要加以劝诫、规劝,但不要过分严格要求使其难堪,应该事先考虑对其说的忠告、责难是否适当,因此,刻意去批评、刁难、呵责都是有欠适当的。至于教导其他人行善,则不可要求过高,必须以估计对方的能力和能否遵守为原则,这样才能因各人的才智使其达于至善,依据各人的性格而予以妥当的启示。凡事先求之于己,然后求之于人,自己无法做到的不要刻意苛求别人达成,别人能力所不及的也不要期望太高,因为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你不希望别人苛求你,别人也同样不希望你过分苛求他。第二十四课
净从秽生,明从暗出
“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跃彩于夏月。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
粪便里面的虫子是最脏的,但是变成蝉之后便栖宿于枝头上吸饮秋天洁净的露水而生;腐烂的草木是不会发光的,但是变成萤火虫之后便会在夏日的夜里发出闪烁的光芒。由此可知,洁净的事物往往是从污秽中出,明朗的事物其实是从黑暗中生。
宇宙中的任何存在,从大到小、从贵到贱,以至粪便里的虫和腐草都各有其价值,所谓
“天生万物,各有其生”,暴殄天物、自暴自弃的行为都是最要不得的。洁净的事物时常出于污秽,光彩的事物时常从暗淡中产生,所谓“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只要我们肯努力,在不断地
求新、求进步中成长,终有飞上枝头的一日。
第二十五课
客气伏而正气伸,妄心杀而真心现
“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
骄傲、傲慢、自以为了不起,都是一时的血气之勇,能够降伏、克制这股血气,那么光明正大的浩然之气就能在心中滋生、扩展开来;一切的欲念和意识活动其实都是虚妄不实的,如果能将这些妄念消除净尽,那么就能显现出我们善良的本性。
凡事以为卓越的人必然心高气傲,以为只有自己才是天造英明的圣贤伟人,对人总是摆出一副傲慢不恭的态度,即使具有超人的勇气,其实也只是一时的血气之勇,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如果能以纯真的气去降伏客气,就可以使心灵充塞在浩然正气之中,浩气长存自然能百邪不侵。如果能除去我们心中的情欲意念,自然能显出纯真善良的本性。所以孟子说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
,
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
其为人也多欲
,
虽有存焉者寡矣。
”
第二十六课
事悟而痴除,性定而动正
“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
酒足饭饱之后再去想菜肴的味道,就不会感到食物的浓淡甘肥;色欲满足之后再去想淫欲之事,就不会再有男女交会的意念。所以,人如果能常用事后的悔悟来除去临事的愚痴迷茫,那我们的本性就能不受动摇,行为也没有不正当了。
饥饿的时候什么食物都觉得是最可口的,但饱食之后,对食物的味道就不会再去分别,所以浅尝淡酌最能体味出事物个中的滋味,过多过饱就会使人生离。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过分贪求,过分贪图享乐往往会适得其反,所谓
“乐极生悲”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如果要使心意坚定不动摇,就须先除去愚痴和虚妄,唯有这样才能坚定我们的心念,令一切行事不会再有任何怨悔。第二十七课
轩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怀廊庙
“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
身居高官显爵的时候,应该有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观念;但幽居在山野泉林的时候,就应该有出而治理国事的胸怀。
位居高官、担负国家重任的人,当面临国家兴衰存亡的关头,应该以国事为重,如果有了私心存在,就很容易误入歧途,祸国殃民,所以身负国家重责的人必须要摆脱优越的心理,淡泊名利,
“己立而后立人,己达而后达人”,这样才能使国家政治步入正轨,民生得以安乐富足。而一般平民百姓也应该时时关心国事,遇到重大事变发生时就应该尽一己之力,以求国家社会的和谐安定,所谓“身在林野,心在庙堂”就是这个道理。第二十八课
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
人生在世,不必刻意去求取功劳奖赏,只要能够不犯过错就是功劳了;施恩惠给其他人,不必要求其他人感激回报,只要不招别人怨恨其实就是回报了。
大丈夫应该有建功立业的精神,但千万不可使我们的理智头昏脑胀,以卑
鄙
的手段做出不可告人的事,以争取自己的荣耀和地位,这样是会招致种种灾祸的。做人必须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和功绩。帮助别人其实不在于求取别人的回报,如果帮助别人的目的只是想获得感激回报,就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怨恨,所以凡事但求无过,而不可强求功赏,做人但求无怨,而不可求取回报。
第二十九课
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
则
无以济人利物。
”
尽心尽力做事是一种美德,但过分操劳则违反了本性而令心情无法开朗愉快;恬淡寡欲是一种高尚的节操,但如果表现得太冷淡就不能帮助别人或利于事物的发展。
勤奋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固然好,但应该知所节制,如果超过了限度而使自己变得忧愁劳苦,就失去了勤奋的意义。对于事物不可有过分的执着,抱持偏见或
过于
热情都不适当,应该以淡泊平凡的态度去处理。但所谓的淡泊并非冷淡、漠不关心之意,而是指不慕名利、不求富贵。对事物如果过分冷淡就会失去人生的意义,所以为人处世应该抱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这样幸福快乐才会源源而来。
第三十课
原谅失败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
对于事业衰败、时运不济的人,应该谅解其最初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于事业成功、行事圆满达成的人,应该观察其最后的结局。
在社会上,创立事业是没人一开始就成功的,事实上成功的人少、失败的人多,虽然事业失败了,但其创业的精神是值得嘉勉的,绝对不能因为人的事业失败而予以嘲笑或落井下石。相反,事业成功、春风得意的人,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就而得意忘形,所谓
“创业容易守成难”,能够永远持续下来的才是真正的成功。做人也是如此,所谓“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
,
半生之清苦俱非
”,事业的成败兴衰,个人的善恶忠奸,只有到最后才能盖棺定论。
第三十一课
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
富贵人家待人应该宽大仁厚,但反而猜忌苛刻,这样的人虽然身处富贵的环境,其行径其实和贫贱的人一样,怎能享受安乐的生活?聪明的人应该收敛深藏自己的才华,却反而处处夸耀表现自己的才华,这样的人虽然天赋聪明,但和愚昧无知的人相差无多,怎能不遭到失败?
常言道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
,
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
,
而难有礼
”,富贵的人待人多半刻薄冷酷,多疑多忌,虽然身处富贵环境心地却很卑贱贫乏,这样的人哪能享受富贵安乐的人生呢?聪明有才华的人应该含蓄收敛一点,但聪明人往往自恃才华,处处表现自己,而不给其他人有表现的机会,结果就会遭人怨嫉,所以聪明人应该虚怀若谷,明哲保身。
第三十二课
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
居于低下的地方然后才知攀登高处的危险,居于阴暗的地方然后才知面向光明时太过显露;保持宁静的心境然后就会知道活动太多就会过于辛劳,修养心性、沉默寡言然后才知言语过多就会显得烦躁不安。
处于高地位的人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自然不会知道自身处境的危险,但站在低下地位的人来看,就会明白身处高处地位的危险和冷清,所以我们应该时时超脱自己的岗位,从另一个角度客观审慎、反省检讨自己,这样对任何事物才能有全盘认识和了解,为人处事才不会偏颇和歪位。
第三十三课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
如果能将功名富贵之心全然放下,就可以超脱凡俗;如果能不被仁义道德之心羁缚,就能达到圣人的崇高境界。
功成业立、富贵荣显是人人所祈求的,有这种向上进取的心思就要努力奋斗,不断增进自己的知识技能,但一般人就会姑息怠惰,不会去充实自己,而择以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的方式来达成目的,结果使自己成为功名富贵的奴隶,岂不可悲可叹?所以做人要从平凡之处着手,不要好高骛远,牢牢站在功名富贵之上用心,也不要为了博取赞美而刻意行善。随时心存善念,身行善事,眼光放长远一些,这样才能摆脱尘俗杂念,超凡入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