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寻常日用中般若心传——佛学讲座第三十四..



道在寻常日用中

般若心传——佛学讲座

第三十四课

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利欲的念头不一定都会伤害我们的本性,那些自以为是的偏见才是伤害我们本性的祸源;

淫美

的音乐和美色不见得都会妨碍道德的修养,而自作聪明才是损害道德的障碍物。

其实谁都有利欲之心,利欲在恶的方面就变为贪图私欲私利的贪念,在善的方面就会成为奋发向上的激发力,所以利欲其实也有好的一面。凡事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不肯听人忠告,或者以成见待人接物,就容易损害自己和伤害别人。同样,

“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声色未必能阻碍个人的道德涵养,适度的享受也能调剂身心,只有喜好自作聪明、投机取巧,才是容易使自身陷于不义的地方。

第三十五课

知退一步之法,加让三分之功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人情变化无常,世路崎岖不平,走不过去的地方要有退一步的打算;容易通的地方也必须有谦让三分的美德。

人心变化无常,今天觉得美好的事物也许明天就会觉得奇丑无比,今天喜爱的也许明天就痛恨入骨。王维先生有一首诗说过

“人情翻覆似波澜”,有句俗语也说过“人情似纸张张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又岂可懵然不知呢?如果事事依赖别人,看别人的脸色过活,最终是会出问题的。但人生的道路又是如此坎坷不平,走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遇到狭路需要知“退一步海阔天空”,平坦顺利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让人三分,如果争先恐后则必然会险象环生,俗语说“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十六课

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对待小人不难在严厉的态度,而难在不厌恶或憎恨他们;对待品格高尚的君子不难在恭敬的态度,而难在适度的礼仪表现。

人总有犯错的时候,而我们总是以严词厉色去责备别人的过错,却难在以包容的心去宽恕别人,其实对人应该持有

“憎其罪而不憎其人”的观念,用真理义行去感化教化别人才是最妥善的方法。其次,对待君子要做到恭敬的地步不难,但也不必表现得过度谦恭而显得阿谀奉承,这样就有失礼仪了。所以,要想表现得恰到好处、刚正不阿,其实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第三十七课

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

除了聪明机巧的心智,宜保留一点光明正大的气概还诸于天地;宁可抛弃繁缛的美丽景致而甘于淡泊的清净生活,留一个清白的名声于天地还好些。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股浩然正气,而自作聪明的人喜好掩饰恶行,善于机巧诈术,行事华而不实,于是正气显现不出来。所以,如果要伸张正义,令乾坤正气光明普照人心,就必须首先从我们内心做起,人人守住正直纯朴的本性,浩然正气自然会长存。同样,如果能抛弃富贵荣华、繁缛景致,而甘于淡泊清净、与世无争的生活,就能在身后留下一个清白的名声。

第三十八课

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邪恶障碍自然退却,而起不了作用;要控制不合情理的事发生,首先要控制我们浮躁的情绪,情绪能够平和稳定,则外来的横逆自然不会侵入。

要降伏邪恶,首先要降伏我们自心的邪念,如果能降伏我们内心的邪念,则一切邪恶障碍自然不会生起。王阳明先生说过

“捉山中之贼易,擒心中之贼难”,心魔障碍了我们修道的路程,使我们无法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使我们失去了光明,见到的只是一片黑暗,不能有清醒的意识,所以临事即迷。乃非事物能迷人,而是心魔作祟。如果不能降伏心魔,就会受到迷惑永远无法摆脱,如果能够下定决心除去心中的魔障,那么外魔自然会退却,而听从我们本心的命令,这样就能除去一切魔障,返璞归真。所以《六祖法宝坛经》说过“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第三十九课

种田地须除草艾,教弟子严谨交游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

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静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生难植嘉禾矣!

教育子弟就如同养育闺女一样,应该严格管束其出入的生活,注意交往的朋友,如果让他们接近品行不端正的人,就好比在良田里播下不良的种子,这样就永远无法长出高大的稻禾了。

《三字经》上曾说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育子弟是为人父母师长应尽的责任,丝毫不能马虎放松,只要一放松,年轻人就容易误入歧途。而且必须紧密注意其出入的场所和交往的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上了坏朋友就有堕落沉沦的危险。《孔子家语》也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教育子弟是一件很重大的事,为人父母师长实在不可不慎重。

第四十课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关于情欲方面的事,不要为了贪图便利而姑且沾取非分的利益,一沾取非分的利益就会陷入万丈深渊;关于道义方面的事,不可因为畏惧其困难而稍微让步,一让步就如同隔了千重山那么遥远,想再前进就很困难了。

情欲、物欲人皆有之,但要有个限度,不可一昧贪图一时之快乐,若超越了限度就会成为其奴隶,如同跌入深谷般不能自拔。例如婚丧嫁娶等都用到酒,医药上也要用到,如果使用适度就能达到医疗效果,恢复疲劳而促进健康,俗语说

“一醉解千愁”、“酒为百药长”。但如果用之过度,就会成为“酒为万病之机”、酒后乱性,不但有害身体,而且会误人不浅。而进德修业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旦稍有懈怠疏松,再想迎头赶上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辛劳了。

第四十一课

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心思丰厚的人对自己固然甚为丰厚,对待他人也会很丰厚,处处讲求丰盛浓厚;心思淡泊的人对自己必然淡泊,对他人也会很淡泊,事事都会显得很淡泊。所以一个有涵养的人,日常生活的喜好不要过于喜好浓艳丰盛,也不宜过于枯淡死寂而显得毫无生机。

心思过于丰厚的人生活必然追求浪漫华丽的生活和享乐,而忽略了正道的发展,一

讲求舒适,结果陷于华而不实的境地,而为人所嫌弃。所以,浓艳过度不是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而过度的淡泊则一切显得枯淡无味,生活上、心理上都会使自己陷于寂寞的境地,对周遭事物也了然无趣,这样的生活不是太单调死寂吗?所以,凡事应求恰到好处,太过和不及都是

于偏颇。

第四十二课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铸。”

别人虽然富贵而我依然坚守仁德,别人虽然居高官显爵而我依然坚守节义,一个君子绝不会被高官厚禄所笼络;一个人如果能坚决奋斗,一定能战胜外在环境的羁绊而开拓他的命运,精神意志集中就能变化气质,所以一个君子不会为造物所主宰、支配。

别人虽然位居高官、过着荣华的生活,而我依然是我、依然坚守着仁义之道,丝毫不会埋怨,也不会感到羡慕、动摇自己的心志。一个有为有守的君子应该以仁爱待人,以道德作为待人处事的尺度,高官厚禄只不过如牢狱一样,将会羁缚我们的自由,我们宁愿做一个自由的人,又何必为名利富贵所困?做一个有品德的君子,远胜于整日钻研名利的小人。人到了最后免不了两腿一伸,富贵名利原本是一场空,又何必穷尽一生、孜孜不倦地去钻营,只有君子的美德才是永远值得敬仰、怀念的。

第四十三课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

足,如何

超达

;处世不退一步处,如

飞蛾

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立身于世如果不高人一丈,保持超然的态度,就好比在尘土之中抖震衣物、在污泥之中洗濯双脚一样,如何能超越他人而达到目标?处理世事如果不留一点余地,就如同飞蛾扑火、羝羊触藩一样,使自己进退两难、自取灭亡,怎能使自己得到安乐?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身站得安稳、站得牢,心地要放宽、要高超,不可与世人一般见识,这样才不会与俗浮沉,否则就同凡夫俗子一样了,这样做如何能超越他人而成为不平凡的人呢?同样,处世待人应该以谦让为怀,后退一步可以进十步,如果鲁莽行事、

横冲直撞,就好像飞蛾扑火、羝羊触藩一样,只会令自己陷于困境。朱子曾说过

“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所以,要达成目的绝对不可以盲目,一方面要持着超人一等的智慧,另一方面还要以谦虚虔敬的态度,如此方能成就大业,圆满达成我们的目标。

第四十四课

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追求学问应该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如果在潜修道德时仍然注意事功名誉,这样必定得不到真实的造诣;读书时却偏好吟咏诗文,如果将思想沉迷于吟咏诗文上,就必然不会用心思考学问问题了。

求学问是为了深明事理,所以应该振起精神潜心研究,求学的最大目的是为了涵养道德,发挥道德与增进学识同样重要。但一般人多数只是重视学识的增进,而忽略了道德涵养的重要性,或是附庸风雅般吟风弄月,只求华而不实的东西,而不深入研究思索问题,这种浅薄的态度根本失去了求学的意义。

第四十五课

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

,金屋茅舍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人人都有一颗慈悲的心,印度的维摩诘居士和屠夫刽子手的本心其实是相同无二样的;处处都显得一种趣味存在,富贵人家华丽的屋宇和贫穷人家简陋的房舍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人心时常为贪欲私情所蒙蔽,一旦错过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孟子曾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也就是说人心本善,人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可惜人心时常为情欲所绑,混沌污浊而不自知,我们的善心被七情六欲所占,一转眼间就错失了修养的道心,咫尺之差就隔了千里之遥。有道的人因为情欲而成为非道的人,就如同光明的人忽然盲目失明,岂不可悲?而原本处处存在的真趣味也浑然不知其存在,还反而多方强求。所以,我们应该切戒欲心,不可以令其高涨,努力抑制、降伏原始的欲心,坚持我们不退的道心,则想修菩萨的道就不远了。

第四十六课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

危机。

增进德行、修养心性需要有个像木石一样坚定、不被外物所动的心念,如果对富贵荣华有了欣羡的念头,就会堕入物欲的境地。济世助人、治理国政需要有一种像行脚僧悠游山水、淡泊名利的乐趣,如果一有贪欲的念头存在,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一个有志、勤修道德的人,应该有个木石坚定不移的意志,任何事情都不能动摇他修行的决心,不贪求世上的富贵名利,也不至于攀附功名利禄。孔子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稍有一点羡慕富贵的心思,想求取权势功名,这样最终都会成为欲望的奴隶而堕入可悲的境地。一个治理国事的政治家也应有一种行脚僧一样的淡泊胸怀,如此才能为人民谋取福利。如果一心想攀附权贵,贪恋荣华富贵,患得患失,这样怎能为人民谋取利益呢?恐怕自己身后都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第四十七课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吉人无论作用安详,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狼戾,即声音笑语浑是杀机。”

心地善良的人,不用说他的言行举止都是非常安详平稳的,就连在睡梦中神情依然带着和乐的气氛;凶残暴戾的人,不用说他的所作所为都像狼一样暴戾凶狠,就连声音笑语都充满了杀气。

心地善良的人必然处处为他人着想,一言一行都显得非常和气,因此容易和人亲近,就连他在睡梦之中神情都会带着一团和气,俗语说

“吉人天相”,善良的人必然会得到上天的庇佑。相反,凶狠的人性情往往暴戾粗野、野蛮凶残,这些野蛮凶残的动作往往在无意之中就表现在外表上,就连听到其笑声都会令人不寒而栗,因为其笑声里充满了杀气,这种残暴凶狠的人必然得不到好的结局。孟子说“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可见要了解一个人的善恶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第四十八课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受病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肝脏如果感染疾病,眼睛就会受影响而不能看得清楚,肾脏如果感染疾病,耳朵就会受影响而不能听得清楚;感染疾病时人是无法察觉的,但疾病一发作众人都看得到,所以一个君子想要不在明显的地方犯错的话,就首先要在别人见不到的地方不犯错。

身体内部疾病器官的感染,如果不细心留意的话多半很难察觉,等到病情发作或恶化的时候再去救治,就很麻烦了,如果再不做根本的防治而任其发展,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候就会后悔莫及。一个有德的君子

屏居

应该谨言慎行,心地要光明纯正,表里一致,即使极细微的地方也应该细心留意,不要以为其他人看不到就姑且为之。《礼记

.中庸篇》上说过“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其独也”。

第四十九课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人生最幸福的莫过于没有什么事操劳牵挂,而最大的灾祸莫过于多疑猜忌;只有成天忙碌不停的人,才会懂得无事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心胸宁静平和的人,才会懂得疑心病是最大的祸患。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是富贵福寿、功名利禄?其实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个圆满的答案,那就是:少一些无谓的祸端。而祸端通常是源于多事,人生的灾祸和不幸大部分是由于人多心,也就是说多心是人最大的祸根,所以聪明人应该抑制内心的散漫,不要盲猜多疑、胡思乱想,如此不安和烦恼自然会离身而去。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感恩您转发支持。https://www.jiuchisu.net/weibo/13944/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