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终关怀助念当中找出不足,什么不足啊?第一、我们对佛的信心足不足,不是找临命终人不足。第二、看看自己对无常观到底认知多深,落实多少,看破多少,放下多少,自己看..
一、礼佛三拜二、念赞佛偈一遍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三、念南无西方极乐世..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着以此妙慧求无上道菩萨做了这么多的修学,其实最终就是成就三种智慧:一个是后得智,一..
(一)临终关怀的实质临终关怀,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才算是一种全面的关怀。第一,消除病人对死亡的恐惧;第二,正确解决他对最终的归宿的疑问,令病人对佛法生起信心;..
我们要永远知道,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的思想变现出来的!前生变现今生,是这个道理;今生创造来生,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次的投胎,我们生命不断地在历史重演..
恶女人、动物、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往生,为什么我们不能往生呢?阿弥陀佛的大愿是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我也是众生之一,怎么可能就不慈悲我呢?执持名号,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
当时别时意的观点就出于这样的一个状态,别时意是在《摄大乘论》,它有一个观点,就是说,《摄大乘论》有句这样的话,如果有人念佛号,比如念多宝佛,他就即于无上菩提得不..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前面的忍辱偏重在个人的自修,这个地方的忍辱偏重在对外的弘化,所以就比较复杂了。菩萨从一种自利的调伏转成利他的善巧..
我们人在世间基本上都是追求说这个人很聪明,往往还会把他形容成很有智慧,可是世间确实有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在佛门里边怎么来形容这种呢,有一点点佛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我..
普特切罗,又名补特伽罗,是梵语pudgala的音译,意为众生,即轮回转生的主体。窥基大师这样解释普特切罗:梵言补特伽罗,唐言数取趣。谓诸有情数数起惑造业,即为能取(因...
佛法难闻,善友难遇,道场难兴,人身难得;现在四样样样具备,平安吉庆、吉祥如意。佛法道中求佛法,智慧法中求智慧,解脱道中求解脱。佛法就是智慧学,世界是谛学,那么四..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杂念妄想..
《华严经》里面讲到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这是我们听法的一个发心。你应该把自己当病人想,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把法当成药,妙药而且。于善知识..
我们讲到在众生浊中,我们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当人当久了,就会产生出一种常态心,就是以为不这样才怪,不是人才怪。殊不知我..
你听闻《法华经》,产生开示悟入佛陀知见,不管你过去是人天种性、是二乘种性、乃至你是三途种性,只要你过去生有《法华经》的善根,听闻《法华经》,能够承当一心三观的思..
我们遇到事情的刺激,第一念一定有情绪。我告诉你,处理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处理。就是在一念的自性清净心中本来就没有,我现在感觉有,那只是一个暂时生灭的假相而已..
俗话说吃五谷生百病,生、老、病、死是分段八苦的内容。在佛教中通常认为病有身病、心病之分。身病是由于四大不调,故而用物药来治疗,因缘所生法中有了病就去看医生进行治..
我们讲到生死疲劳,从贪欲起,那么少欲无为才能身心自在。什么叫少欲无为?就是知足,随缘。什么叫随缘,就是怎么都行,差不多就好,够了就够了,就对了,这样随缘自在顺其..
现在我将这个祖师教言,向大家来念一遍:当于净土起真心,要起增上心;念佛一定要(对娑婆)生厌离心。一个是生信心,一个是厌离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种心非常要紧..
玄奘法师在去印度求法的路途中,在一座庙子里碰到一个印度僧人,那个僧人生了病,身上长疥疮,很多人都不理他。玄奘法师一向对老年师父都很恭敬,于是就去照顾他,照应他穿..
我们讲到说,不要去坏人家的名利,为什么呀?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个人,在世间的名利,那我们从世俗角度来讲,他也是通过很努力得来的呀,这个天上..
分别我执是由现生的串习而来的,这个俱生就是,不是现生熏习的。是怎么有的?虚妄熏习,内因力故。《起信论》说,我们这个凡夫的心,这个真如本来是清净本然,具足体大、相..
这句话我们听了,修净土的应该起大欢喜。因为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应化身要临命终才来,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临终来接引,他没有说平常来接引你。临命终来接引你,我们..
净土宗临终的人要达到正念,要有三种的力量出现,且缺一不可。这三种力量都跟智慧有关系,你不可能天生就有,不可能,都是经过后天的教育才有的。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安住力..
你比如说现在,不少出家人兴起留学热,到斯里兰卡去留学。但是斯里兰卡没有大乘佛教,他们学着学着呢,外国僧人就告诉说北传佛教是非佛说,大乘非佛说。说一两次他们觉得不..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以下把修空观的相貌再别释: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念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上体真止,而妄念不息。我们在坐禅的时候,我们虽然观察一切法因缘空无主,但是妄念不能停..
倓虚老和尚讲过一个偈颂,值得大家深思。倓虚老和尚有一次在山中打坐,打完坐出来,他讲了一个偈颂:眼观青山数十里,青山内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识,不识己者是自己。我..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疏赞曰:第四众生往生,不颠倒者、不移正念也,即得往彼国也,莲华化生,颜貌端正。如诸菩萨,心无颠倒,意想正修,便..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三禅的三天这种殊胜的身心,他的特点,具大随顺。这个随顺就是自在的意..
世界上有些人持有错误的观点,不了解因果报应的真相,有三种因果:同时发生的因果、这一生内的因果、以及前世和来世之间的因果。有些人常常否认因果的存在,这种想法被称为..
当然,从佛法的角度,完全赞叹、完全诃责,都不中道。佛法的意思,应该这两个法门都要操作。当它出现的相状是和三恶道法界相应,你就该诃责;跟佛菩萨法界相应就应该赞叹。..
《华严经净行品》第四十七首偈颂,文殊菩萨云: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这边讲到锡杖,这是佛门才有的东西,而且是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十八物当中的一物。..
蕅益大师讲到,我们修学大乘佛法,有一句话是很重要的。他说: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说一个菩萨你没有真正地大彻大悟开圆顿解,你没有资格谈修行。我们没有正式打开智慧..
我们常常说要福慧双修,修福也要修慧、修慧也要修福。结果是怎么样?结果是修福的多、而修慧的少,不要说在家佛教徒,就是我们出家的人也都是修福的多、而修慧的少。那么这..
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释迦牟尼佛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就是弥勒菩萨要比释迦佛修佛道早四十二劫。可是,弥勒菩萨还没有成佛,要再过五十..
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唯识学主要是针对我们凡夫的内心的一种活动状态,做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我们修学佛法只有四个字叫做破妄显真。不管你修什..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壬三、文殊问疾相(三番问答)(分三科)癸一、问疾体相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文殊菩萨这底下又开始问他的病,这可见大家在谈话的时候很自在,说完了空就说有,说..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念佛人体验佛力,就如游泳者体验水的浮力一样。末学承受大众深思,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呈奉供养,只有说说自己病中,屡屡失败的一些经验,也许有人在漫漫长夜独自流泪时,会用..
我们看智者大师。天台宗要修止观之前,一定有一个道前基础,除了修皈依以外,一定要勤修忏法。为什么?如果你一个人散散乱乱,也不是真的想要用功,那也就算了;如果你真的..
原文:佛弟子祭祖先,固当以诵经、持咒、念佛为主。焚化箔锭,亦不宜废,以不能定其即往生也。即定其即往生,亦不妨令未往生者资之以用耳。白话文:佛弟子祭祀祖先,肯定要..
我们要怎么样来判断一位善知识,在经里说: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佛陀对于这种佛弟子、..
你既然相信佛的光明,就应当依照佛的教导去做,才会有实际的益处。否则,虽然有信心,但也只是种下未来的善根而已。我们在生死轮回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所造的恶业无量无边..
有一次,我到一间道场,那间道场一向是打禅七的。咦!竟然有念佛的声音!我就问:我们这里是禅七的道场,是在参念佛的人是谁,为什么会在助念呢?他说:法师!没有办法,修..
念佛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安住在佛。其实忆佛和念佛意思差不多,不过念佛比较有特定的涵意。念佛比如说,有观像念佛,看到佛像的时候,念头就是佛,这是观像念佛。也可以观想..
在楞严经中,提到离尘无体的概念。佛陀对阿难说: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假设能够分别我声音的,这就是你的心。这当然是攀缘心,我们内..
印光大师根据《楞严经》以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方法,提到二个念佛的原则:第一个都摄六根,第二个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这是成就我们的专注力..